首页 > 玄幻奇幻 > 噬恶演武,诸天除魔

噬恶演武,诸天除魔 第216节

  左子清谨慎道:“有多少马?”

  楚天舒悠然道:“很多。”

  他也是前不久,考虑将来发展方针的时候,浏览各种情报,才发现了这一点。

  自古南方养马的数量,总是不如北方,东吴时期,因为地盘就在南方,没有办法,才大力在南方养马。

  但是到了明朝初年,因为定都南方,曾经在东南设立十四处牧监马场,规模空前庞大。

  只不过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打下来,南方战马征集向北,损耗严重。

  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后,南方军备废弛,牧监马场形同虚设。

  正好被地方豪族、江湖帮派给利用起来,重新豢养马匹,不入官府名册。

  沿海许多帮派,虽然经常摇身一变,以倭寇海盗的身份行事,但他们的总舵、宅院田产等,其实还是在陆地上,他们的马匹比船还要多。

  楚天舒原本对马的数量,没有什么直观感受。

  拿给妙空等人一看,才知道光是已经捣毁的帮派中,收集上来的马匹,已经颇为可观。

  若是在两广、江浙之地的行动都顺利的话,还能够从那些帮派手上,收缴大量骏马。

  妙果排除掉准备留下育种的良马,此时就在桌上写出一个数目。

  左子清一见之下,呼吸当即粗重了许多。

  他原本指望的功劳,是跟火神秘诀有关,但现在,已经顾不上什么火神秘诀了。

  大明虽然有神机营,但火铳骑兵跟寻常骑兵相比,还真就未必有什么优势。

  火铳步兵对上寻常骑兵,那就更别提了。

  火神秘诀,说是改良火铳,终究也是火铳嘛,而且京城官吏,又没人亲眼见过神火枪。

  他回去之后,稍作敷衍,推说是民间夸大其词即可。

  而这马匹,是真正让皇帝挂心数十年,让文武百官都知其紧要的好东西。

  “你们……”

  左子清不禁说道,“你们迟早要造反,竟肯把马匹送给朝廷?!”

  楚天舒说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力才是天地之力。”

  “我要让治下百姓,尽量少受动乱戕害,尽快发展壮大,为此付出的马匹,我觉得是很值的。”

  左子清眼珠微转,想要忍住心中喜意。

  到底是江湖草莽之辈,佛门秃驴,武艺虽高,心肠却不够狠辣。

  见识方面,也比较浅薄、天真,终究还是不懂得争天下的道理。

  自古中原王朝庶民虽多,遇到骑兵南下,四处烧杀抢掠,何曾有多少抵抗之力?

  总不能都是因为当时的中原王朝,不够得人心吧?

  既然如此,先能借这个造反头目,在朝中为自己攀升权势,等真到十几二十年后,大军造反那一日,他们的势力多半还不能有比流云府更大的威胁。

  以彼时自家的权柄,将早年的勾结推脱干净,乃至派兵对抗,也未尝不可。

  前半生权宦,后半生擎天。

  这正是两全其美啊!

  左子清愈想愈是心头发烫。

  楚天舒洞察对方表现,也颇为满意。

  枪械制造工艺,某些阶段的进步很困难,但有些阶段,却相对容易得多。

  比如,在已有神火枪各项基础技术的前提下,搞一搞机枪。

  左子清因心中喜意,主动提出意见。

  “要为你们这些事情润色,我倒有点想法,像是这几个大明宗室,你们杀也就杀了,但不要真的捅上去。”

  “还有,除了以你们推荐的官吏,顶替原本的官员,我还可以设法,为你们弄一批传奉官的名额。”

  楚天舒讶然:“传奉官?”

  左子清解释了一番。

  原来所谓传奉官,是当今皇上的一项创举。

  就是不经过任何科举、选拔、部议等等流程,只要皇帝看顺眼了,就可以直接提拔封官。

  一个花匠,可以直入工部,一个刺绣的,可以直赏官身,着实是格外的恩典。

  左子清说完之后。

  妙果以传音入密之法,又对楚天舒详加解释。

  此事在历史上,若是真的细翻,实则也并非首例,但是因为那些前例,多为亡国之君。

  大家为尊者讳,当然不会说皇帝干的这些事,跟那些亡国之君是一样的,只能说是他开了某种先河。

  但最麻烦的是上行下效。

  皇帝公然推行这等事,宫中妃嫔娘家,各种皇亲国戚,都有了把亲近子弟,塞到朝廷里去的机会。

  当时有内阁大学士力谏劝阻,第二年,就被皇帝设法罢官。

  以至于,有人暗中恨叹。

  竟使文官中,有不识一字之人,武将中,有未曾开弓之辈。

  更有甚者,因皇帝曾设皇庄,有一万二千多顷田地,明着下诏,称凡是皇庄佃户,皆为佃仆。

  一人为奴,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皆为奴仆,不可脱离。

  文武大员竞相效仿,在各地设立官庄。

  而诸多传奉官,既然跻身官员之列,当然也想学一学文武大员的作风。

  流云府能顺利渗透三省有余,与这些人在中原等各地侵占良田,造成的民怨,不无关系。

  楚天舒注视左子清良久,忽而大笑三声。

  “哈哈哈,好,真好啊!”

  他抚掌说道,“左大人好生修养,养好了精神,就向朝廷报告这些喜讯吧。”

  只能说,我们炎黄子孙,在以前这种时代,还是太能忍了。

  但时代总是会变的。

  有这样的大明,何愁我的树苗不能长成参天大树。

第172章 竹溪剑客

  日头越升越高,天色明亮,气温渐增。

  夏侯山庄送礼的队伍,走在官道上,一行数十人,车马皆稳。

  山庄的老管家夏侯易,算起来也是夏侯庄主的堂兄弟。

  他的头发胡须虽已花白,身子骨依然硬朗,骑一匹骏马,领队在前,马鞍一侧垂着宝剑,红色剑穗晃动飘扬。

  南方的风光,令他心旷神怡。

  从太行山一路走来,越到南方,越是暖和。

  水道纵横,芦苇青青。

  大片平坦的田野,比起太行山中见惯了的奇峰怪石更为养眼,让人的心情,松缓平顺。

  夏侯易更是看到,那些庄户人家的打谷场上,总是有人在学习枪棒功夫。

  还有一些明显有着扎实功底的人物,率领大众在农田里除草,教他们身眼手脚相配合,行动之间,颇有章法。

  凭夏侯易的眼界,很容易看出,那些人教授的都是南少林的功夫。

  农禅一体,以农修武。

  武学作为一门高深广博的学问,与百工百业皆有联系。

  当年卫所兵初立之时,秉承的也是一边屯田,一边习武的风气。

  但是,朝廷向来是不愿见平民百姓也修习武功的。

  设立军户,让当兵的人家世代出人当兵,不向外招兵,也是为了让军中武艺,顶多只在固定的军户家里流传,而不至于随意扩散。

  南少林现在如此大张旗鼓的行事,所谋之大,不言而喻,绝非只是抗倭二字可以形容。

  夏侯易心中暗忖,不知庄主是没有想到这点,还是,想到了之后,依然愿意派人送上厚礼。

  多半是后者。

  “老丈,你们是去南少林吗?”

  夏侯家的队伍拐弯时,听到不远处的渡口,有人朝这边呼喊。

  夏侯易扭头看去,只见一个灰袍黑衫,脚踩长靴的青年人,朝这边走来。

  此人脸颊饱满,双目明亮,但走着走着,就打了个哈欠,显得有些疲弱。

  那把黑鞘长剑,被他横在肩上,双手搭住长剑头尾,像是拿着一根扁担般随意。

  夏侯易笑道:“小兄弟怎么知道我们是去南少林?”

  “听说近日以来,夏侯世家的二公子,率南少林人手,杀到江浙沿海,每战必先锋,捣毁了好几处未及撤离的倭寇巢穴。”

  剑客说道,“想必夏侯世家与南少林已有盟约,诸位的车马、宝剑之上,都有夏侯山庄印记,不难猜测去处。”

  夏侯易仔细打量,瞧不出这剑客功力如何,心中暗凛,指不定就是遇到了高手。

  “小兄弟是要与我们同行吗?”

  夏侯易笑道,“江湖同道,原该互相帮衬,我这就叫人让出一匹马来。”

  “不想骑马。”

  剑客说道,“船实在坐腻了,骑马也费劲,能不能让我到你们的车上歇一歇,我可以给钱的。”

  他从怀里掏出几两碎银子。

首节 上一节 216/2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婚当天去照顾师弟,我走你哭啥

下一篇:从五禽拳开始肉身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