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诸天影视当皇子 第119节
“永远不要小看那位长公主。”
陈萍萍感慨了一句,继续道:“除了李云睿,你就不怀疑太后,眼下的情况,不管从名分出发,还是从稳定出发,都没有比太子更好的人选,那太后为何还让你们都参与到皇位的争夺中?”
“想过,但没想明白。”
“不出意外的话,她是在借你们的手,给三殿下铺路,同时也是在给陛下报仇。”
陈萍萍感慨道:“争夺皇位,向来都是你死我活,除非主动退出,如果主动退出,就证明不可能是谋害陛下的人,那么剩下争夺皇位的皇子就都有嫌疑,但皇位只有一个,所以争夺皇位的皇子只会有一个人活着。”
“她就不怕最后坐上皇位的人是刺驾的真凶?”影子插嘴道。
范闲恍然大悟,帮陈萍萍给出了解释:“太后中意的人是李承宗,只要不是李承宗上位,不管谁坐上了皇位,最终都会死。一箭双雕,倒是小瞧那个老太太了,说起来,她的心也真够狠的,居然抛出皇位,让皇子自相残杀,那几位皇子可是她的亲孙子。”
老李家的女人们,果然是一个比一个恶毒。
“能活到现在的,没一个简单的。”
陈萍萍感慨了一句,继续点拨道:“其实你不仅小瞧了太后,也小瞧了皇位的诱惑力,不是谁都像你一样,能抵抗皇位的诱惑。”
“您是说今早的刺杀是太子和老二?”
陈萍萍点点头:“今日的刺杀,太后是背后推手,她的角色和当年的陛下一样,老二和太子则是为了皇位铤而走险,就像当年的……总之,你最近小心些,让五竹随身保护你,他的存在现在不需要隐藏了。”
范闲点了点头,正要开口,密室的门响了起来。
“进来。”
话音落下,王启年走了进来。
范闲脸上一喜:“老王,你怎么来了?”
“大人,您没事吧?”王启年关心道。
自从大东山刺驾发生之后,尤其是在庆帝身亡的消息传到京都之后,他便有意和范闲、陈萍萍等人拉开了距离,
只是上了船,想要下船又岂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只是在关心之中不免带着一丝无奈。
“没什么事,死不了。”
王启年点点头,递上一张纸条,说道:“宫里洪公公传来的消息。”
范闲展开纸条一看,然后笑了起来,只是笑容中充满了杀机。
“果然是太子和老二,他们这是在逼我啊……”
第131章 李承宗回京
初初入秋,庆国京都南方边境外的平原上,充斥着浓烈焦烧味道,以及令人作呕的血腥味。
在田间劳作的庆国南境百姓们不在乎平原漂浮过来的味道,他们在乎的是头顶上的那块阴云,只想着在天边那朵朵雨云飘来之前,将地里那些金黄的作物收回去。
听说今年国内东南方向又出现了干旱,他们南境反而雨水有些偏多,虽然从去年开始,南境就一直在打仗,但对于生活在南境的庆国百姓而言,从战事一开始就在西胡的战场之上,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庆国的强大,让他们从来没担心过西胡会跨过国境线,相较于两国战事,他们更担心这些该死的雨水,会不会耽误了一年的收成。
偶有几只肥硕的田鼠悍不畏人从农人脚下穿过,和田间的小孩抢夺着散落在田中的那些谷粒,农夫手中的镰刀懒得对付这些祸害,只是专心致志的收割着谷子,但田间半大的小子可闹腾了,追逐着田鼠满地跑,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些可都是难得的一顿肉食。
官道两侧一大片连绵不绝的稻田里,那些刷刷的割谷声与田间小孩的笑闹声渐渐汇集于一处,形成了一种整齐而且让闻者能产生某种满足感的美妙声音。
忽然间,大地毫无预兆的震颤起来,惊动了田间那些赤裸着精瘦上身的农人们,以及田间拾穗抓鼠的孩子们,下意识抬头看向了震动传来的方向。
只见官道上一列长的仿佛永远看不见尾的队伍,正策马朝而来,卷起漫天飞扬的尘土,隐隐约约能看见,那些人都是胡人。
“胡人来了!”
“西胡人打进来了!”
“……”
一道道急促的喊声响起,农人们再也顾不得田间的作物,抱起孩子便开跑。
当然,也有胆大的农人,拿着镰刀准备冲击跨过了边境线的这支胡人队伍。
这就是刻在庆国人骨子里的勇武,即便面对大军也敢拼命。
一队队衙役匆匆而来,拿着木制的喇叭大喊。
“我朝定王殿下俘军五万,大庆万年!”
“我朝定王殿下俘军五万,大庆万年!”
“……”
一遍一遍的喊声,让百姓们沸腾了,虽然疑惑原本死去的三皇子怎么又活了过来,但相比这件事,显然俘获五万胡人大军更重要。
当然了,比俘获五万大军更让他们感到兴奋的是,那位传闻中的三殿下,念边关百姓生活不易,会将俘获的牛羊就地发放给他们。
于是乎,靠近国境线的三县百姓完全陷入了欢乐的海洋。
再然后,庆帝身亡的消息便传到了南境百姓耳中。
对于这个消息,南境的百姓不在意,毕竟之前不也传出了三殿下身亡的消息么,估计京都传来的又是一个假消息。
李承宗对于庆帝死在大东山的消息,也没有在意。
虽然不清楚他那个皇帝老爹为什么推迟了一年整出大东山事件,但他知道大东山事件是庆帝谋划的。
结果没过两天,定王府的亲卫找到他,他整个人都懵了。
完全没想到,消息居然是真的。
他爹竟然把自己的小命给玩没了!
原本还打算在南境继续逛逛的李承宗,只好带着在西方收复的一部分大军离开南境,朝京都方向进发。
……
……
庆国京都,满城素缟。
那一片片缟白,如同在九月天里下了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散落在京都城四方、各处街巷民宅,白色的布,白色的纸,白色灯笼。
整个京都白茫茫一片,让人感觉无比干净,干净的将百姓悲伤和哭泣都压抑在了肺叶之中,生怕惊扰了庆国二十多年来最悲伤的一天。
庆帝驾崩的消息终究不可能一直瞒下去,尤其坊间猜测愈演愈烈的时候,太后当机立断,不等三司最后的调查结果,便将这足以震动天下的讣闻发布了出去。
对于庆帝身亡一事,京都府的百姓其实已有心理准备,可是得到朝廷方面的证实,看见皇城角楼上挂出的白灯笼,依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人们往往都是如此,只有等到一个人死去的时候,才会想起他的好——不论那位陛下是个什么样性情的人,但起码在他统治庆国的二十余年间,庆国子民的日子,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尤其是京都府的百姓。
故而,京都一夜悲声。
庆帝病逝于大东山,这是朝廷告诉庆国子民的真相,而至于真正的真相,就连京都府的大部分权贵都不清楚,或许真相永远都不会被揭露出来。
庆帝的尸体尚未运送到京都,还没有到举国发丧的那天,京都已然成了一片白色的世界,不管是朝臣还是坊间的百姓,在悲伤之余,更多的还是陷入了惶恐不安之中。
庆帝这些年来,虽然没有什么太过惊人的举措,显得有些中庸,然而这位死去的人毕竟是庆国的皇帝陛下,是整个庆国的精神核心。
在习惯被悲伤之后,不少人又开始感到荒谬,当年无比惊才艳艳,堪称天下第一军神,胸怀一统天下伟大志业的皇帝陛下,怎么可能悄无声息的病死在大东山?
他们不是不能接受庆帝的去世,只是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皇帝以病死的方式去世。
这种去世的方式,怎么想都觉得诡异。
有人谋害陛下!
这是百姓和官员得出的结论。
至于谋害陛下的人是谁,他们其实不是太在乎,他们更在乎的是,庆帝的突然离世,迎接庆国的将是什么?
是动乱后的崩溃?
还是平稳承袭后的浴火重生?
因为惶恐,大家都希望稳定,在人心思定的情况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那把龙椅,迫切的希望小范大人,或其他皇子赶紧坐上那把椅子,稳定住庆国的朝政。
太子自然是第一选择,不论从名份上,还是从太后的关系上,从大臣们的感观上来说,理所应当的是太子继位,然而众所周知的是,陛下此行大东山祭天,最大的目的便是废太子……
有些人想到了什么,想明白了什么,但什么也不敢说。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大东山的真相与小范大人有关,有些人相信,有些人则不信。
但不管是太子,亦或者是小范大人,其实都不重要了,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史书是由胜利者写的。
庆帝八年,十月初九。
皇帝的尸身总算运到了京都。
入宫哭灵的大臣们,远远看着扶灵痛哭的太子殿下,心头不禁生出了无比的寒意与敬畏,似乎又看到了一位年轻时的皇帝陛下,在痛哭于棺材旁边重生。
太像了!
不是说长得像,而是那种阴翳太像了!
太后坐在停灵大殿门口,听着殿后传来的阵阵哭泣,眉头不易察觉的皱了皱,眼神中闪过一抹深切的悲痛。
然而老太太知道,眼下还不是自己放肆悲伤的时候,她必须把庆国完完整整的交给陛下和她都看重的人手中,方才能真正的休息。
殿门外,依李氏皇族当年发迹之地的旧俗,摆放着一只黄铜盆,盆中燃烧着市井人家用的纸钱,纸钱渐渐燃烧成一片片灰烬,仿佛在预示着人生无常,不管再怎么风光无限,最终也会沦为一缕烟,一抔灰。
整个皇宫都在忙碌着,在压抑中忙碌着,除了忙碌着皇帝陛下的丧事,还有忙碌着一件决定庆国将来走向的大事,那就是谁会在太极殿上坐上那把椅子。
所以相较于太极殿,停灵大殿反而显得有些冷清。
老太太浑浊的目光从殿中的棺材上收了回来,看向了旁边躬身的老太监,用沙哑的声音问道:“人到哪儿了?”
侯公公佝偻着身子,强压下心中的震惊和悲痛,轻声回道:“大军已至城外,洪公公已经去了。”
悲痛不言而喻,伺候了庆帝大半辈子,他和庆帝之间自然是有主仆之情的。
至于震惊,则是那位三殿下竟然在西胡闹出了那么大的动静,而且还不声不响的回了京都。
实在想象不到,军中和地方上到底有多少三殿下的人?!
关键,三千多人的队伍竟然躲过了监察院耳目,这就很恐怖了。
太后将手中所剩不多的纸钱扔进铜盆中,开口道:“传令禁军封锁皇宫,任何人许进不许出,你和赵怀恩亲自去太极殿外的宫门外把守。”
侯公公旁边的洪竹躬身应下,赶忙下去了。
看着盆中的纸钱渐渐燃烧殆尽,老太太老而恬静的眼神中闪过一抹杀意,站起身对旁边的侯公公道:“走吧,时间也差不多了,去太极殿。”
……
……
城外,元台大营。
京都守备军统领谢苏很慌。
上一篇:职业面板:从武者开始无敌
下一篇:饥荒,我的物品能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