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

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 第1111节

  说到这个数码迷彩,林有德刚捣鼓出来的时候德军上下都觉得“这一块块的迷彩太傻逼了”——他们没见过马赛克,所以不会说马赛克迷彩。可后来涂上去试用之后,所有人就把反对的话给吞回去了,因为隐蔽效果真的还不错。德国人谁也没想明白为啥这迷彩效果会好,古德里安作为装甲兵总监,一开始很反对这迷彩,后来发现效果好之后就找到林有德,一副小学生请教老师的姿态询问这迷彩到底为什么效果会好。

  林有德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效果,又不能告诉古德里安这东西是直接抄的后世的数码迷彩,只能下巴一扬,神秘的一笑,回答说“因为美感”。

  总而言之,44年底的非洲军车辆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涂装,这种混乱被法国随军记者调侃,说同盟军已经开始度假了。

  但实际上最后攻势的准备工作依然在继续,古德里安原本准备11月初就发动冬季攻势,但他临时改变主意,决定等待装备四号战车和步战的部队,所以攻势的发动时间被延后到了十二月中旬。

  这个时空因为林有德的干涉,四号战车和另一个时空的四号战车只是名字一样,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个时空的四号战车各项数据已经是另一个时空的第一代主战坦克的水准了,它是一种四十吨级的战车,拥有大马力的发动机,所以能跑出五六十公里每小时的公路速度和三四十公里每小时的越野速度,在北非这种地形上更是全程五十公里没问题。

  它装备了比虎式以及实验性的过度型号三号战车更好的火控系统,虽然只是简单的火控系统。此外,虎式上装备的火炮稳定系统,为德军军工部门积累了大量的实战数据,因此四号装备的火炮稳定系统经过重新设计,配合四号的全新的稳定系统以及早期火控,四号能做到比虎式更加精准的移动射击。

  样车测试的时候,由精英成员组驾驶的四号在波茨坦陆地装备试验场上一边以四十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狂奔,一边打出了10发七中的优异射击成绩。而在射击30公里时速的移动靶的时候,也取得了十发五中。而在最终的移动射击测试中,面对以不同速度不同方向运动的移动靶,实验样车一边以四十公里的速度做非直线机动,一边进行射击,最终发射了24发就摧毁了全部10个靶子。

  这是个非常可怕的数据,另一个时空的德军部队,就算是卡利伍兹和魏特曼这样的精英车组,在射击移动目标的时候都没有这么高的命中率——他们大多都是停车时开火的。

  总之,四号的优异表现,促使古德里安决定等待首批换装四号的部队抵达之后才发动攻势,尽管林有德提醒过他,四号并未进行过沙漠地区运转测试,但古德里安仍然决定等待新装备的到达。

  而和四号配套的步战则平庸不少,这是一种用四号底盘改装的步战,装备用来防空和骚扰战姬的三十毫米机关炮,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步战还装备了用来支持步兵作战的车载榴弹发射器,发射的弹药是步兵掷弹筒用的榴弹,所以射程和威力什么的和步兵步枪下面的下挂掷弹筒没什么区别,但这个车载版是用弹鼓供弹的连发版,它有一个一百发榴弹的弹鼓,可以以一秒一发的速度连续发射。

  林有德的装备思路其实和另一个时空的PLA是一样一样的,就是炸逼主义,就是火力要猛,要能炸,炸得对面妈妈都不认得。

  精心的准备终于到了尾声,1944年12月,古德里安的冬季攻势终于发动,林有德给这攻势起了个比较吉利的名字:沙漠军刀。

  古德里安的作战计划其实和另一个时空的沙漠军刀行动很像,都是以装甲部队长驱直入,充分利用北非沙漠的地形特性进行突进。

  古德里安的对手乔治·巴顿此时也严阵以待——说严阵以待并不准确,因为乔治巴顿贯彻了他在登陆北非时的演说:他根本不打算坚守阵地,他要反击。巴顿手中有一整支新运送过来的装甲军,加上他原本的装甲部队,他手中的战车超过两千台,而古德里安只有一千两百多辆。

  巴顿决定利用这个数量优势。

  于是,另一个时空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发生了:古德里安指挥的德军装甲军团,和巴顿指挥的美军装甲军团在开阔平坦的战场上开始了装甲决战。

第944章 看来是赶不上首映了

  1944年12月14号,阿尔及利亚东部沙漠。

  如果从空中俯瞰,会看见地面上有两团尘云在相向前进,一侧是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打先锋的是全部换装四号战车的白色伤痕师,而另一侧则是巴顿的美军第三军,打头阵的是第三军第二装甲师。

  相比德军大名鼎鼎的字头师,美军的装甲师名气上要小很多,但这主要是因为美军装甲师实在太多了。

  就算是这个时空,林有德一上来就让德国战时生产,三班倒不断生产战车,但晚了德国那么久进入战时生产的美国还是立刻就生产出了数量远超德国的战车,不但武装了俄国,还武装了英国和他们自己。

  巴顿手中的装甲师超过二十个,而隆美尔手中的装甲师才七个,当然德军的装甲师编制比较大,最近他们越来越多的以旅级战斗群来活动,但在古德里安的坚持下,大编制的装甲师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只是作战的时候会拆分成多个旅级战斗群。

  回到14号的对决上,双方的地面部队都已经发现了对方扬起的烟尘,对这个情况,双方的指挥官下达了一模一样的命令:战斗队形一路向前。

  此时双方的空军已经打起来,VF-1喷气式飞机赶到了战场,迎面碰上了美军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F80。

  这VF-1虽然是个样子货的鬼怪,但性能好歹是米格15比斯那个等级的,打一下F80还是游刃有余,只是不像打螺旋桨飞机那样碾压而已。

  这个时空的第一场喷气式飞机与喷气式飞机的空战,就这样在北非上空打响了,从地面看上去,整个天空都布满了白色的条状烟雾,看起来怪异得很,不管德军还是美军的车长,都伸长脖子看着天空,全神贯注的看着这“次世代的首次空战”。

  就在双方喷气机争夺制空权的同时,双方的“舔地”部队进场了。美军方面主要由携带火箭弹和炸弹的P51组成,德军则主要是魔改版的BF109和闪电式俯冲轰炸机的混合编队。最近德军越来越少使用双发战术轰炸机进行近地支援任务,主要就是因为在低空遇到同样也是进行近地支援的P51编队战术轰炸机的生存能力有点问题。

  很快,低空也打作一团,匆忙发射火箭之后转入空战的P51和BF109扭打在一起,而闪电式俯冲轰炸机则直扑美军地面部队,和另一半继续执行近地支援的P51擦肩而过,双方交错前就像西部牛仔一样进行了对头攻击,互相交换了一下战损,幸存下来的飞机则分别扑向各自的目标。

  美军和德军的地面部队都开始对空射击——这美军的装备配置都吸收了德军现成的经验,所以美军也是混成了步战在装甲集群中,也有对空射击的机关炮。

  紧接着,双方的战车目视接敌。

  接近到两公里左右的时候,德军首先开火,美军随即还击。

  但双方都是移动射击,拥有新型战车的德军命中率显然比美军更高,美军的队列里当即有十几辆战车停摆,但具体是被击毁了还是只是成员被震晕了不得而知。

  紧接着双方都在持续开火,德军新式战车的火控和炮稳在这种射击中展现出了相当大的优势,美军的战斗力在以非常快的速度蒸发,不得已美军指挥官只能下达停车射击的命令,以增加自己这边的命中率。

  此时双方的距离已经不到八百米,这个距离双方主炮基本能做到互相击穿——这意思是双方主炮理论穿甲数值已经超过双方装甲最大厚度,但实际能否打穿要看入射角等因素。

  此时明显能感觉得出来交换比上德军占优,在美军停止前进数分钟后,美军战车已经损失过半。

  德军战车集群冲进原地射击的美军战阵,看起来就像一群冲锋的骑兵冲进了步兵方阵那样。

  这种双方几乎脸贴脸的状态下,讨论双方的防护水平已经没有意义,只要被命中,生存还是死亡,纯粹看运气,运气好敌人命中的地方不是关键位置,那就能活下来,运气不好那就认命。

  另外,这个距离对炮手射术的要求也大幅度降低,就算是移动目标也不用算什么提前量,只要十字准星对准了敌人,开炮就基本能命中。

  所以这时候考验的反而是车长的能力,车长必须让自己战车的炮塔转动最小的角度就锁定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还要是对自己的战车威胁最大的。所以车长选择目标并且制定攻击顺序的能力一定要强,而炮手只要执行车长下达的指令就可以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喜欢露脑袋出来观察战场的德军车长就比较有优势了。

  但美军也有应对,美军车长虽然脑袋缩回去了,但人家车体机枪向上的射界很大,机枪手都在用车体机枪扫射德军战车炮塔上方,子弹噼里啪啦的打在迎面开来的德军战车的炮盾和炮塔上边缘上,让德军的车长不敢把脑袋往外探太多。

  当然,美军车长也有勇气十足的,不但脑袋露在外面观察情况,还用炮塔顶上的机枪扫射德军车长。

  德军的车长也当仁不让的用炮塔顶部机枪还击。

  所以这个年代,当一名精英战车车长其实是最需要勇气的,因为战斗的时候其他人都在战车的装甲保护下,只有车长脑袋要露出来观察情况。

  虽然德军和美军的战车都在指挥塔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以求车长不需要探头出来就能充分掌控战场状况,但这个年代的光学设备实在太简陋,怎么设计都没办法满足需求,要获得最好的视野,车长还是必须要探头。

  十分钟后,德军装甲部队完全穿过了美军阵线,将一百多台瘫痪在地的战车留在原地。伴随进攻的装甲步兵立刻分出一部分部队,逐个检查那些铁罐头是否已经被击毁。

  于是,装甲步兵和下车作战的幸存美军装甲兵的交火又开始了。

  和德军不一样,美军装甲兵下车作战是传统,两个时空都是这样。德军装甲兵也有自卫用的短冲锋枪,但不会刻意去使用。但美军不同,美军装甲兵专门有个口令叫“fight-on-foot”,这个指令有很多用处,比如战斗结束了,下车参与打扫战场(其实就是搜刮战利品),再比如战车故障了,下车步战。

  美军的装甲兵经常会有汤姆森在车上,在另一个时空,有些美军装甲兵还会带着BAR之类其实不适合放在战车里面的长枪。

  当然美军的步战和苏军不同,苏军那是一脚踩油门撞你脸上大家动不了,然后下车用莫洛托夫和波波沙解决战斗,是一种装甲战术。苏军在面对德军的重型坦克比如虎式的时候,经常就这么干。虎式的悬挂系统比较精密,这大家都知道,T34一下撞上去,虎式的悬挂多半要趴窝,然后虎式的八八炮又比较长,T34撞上去之后虎式就基本没办法用主炮攻击到它了。这个时候苏联人就跳出来,手提波波沙,七十多发的大弹鼓先压制你不让你露头,然后莫洛托夫扔发动机散热盖。
首节 上一节 1111/13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超级驸马

下一篇:三国之席卷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