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44节

  【“但是这样的损失,如果放在秦国身上,放在父王身上,那么也不过是一粒微不可察的灰尘罢了,属于不足挂齿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普通的黔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与资源,可以去研究如何改善平时使用的耕种工具,提高耕种的效率。”】

  【“.」 但是秦国与父王可以调集数百上千人,集思广益,专门去研究如何改善黔首平时使用的耕种工具,提高黔首的耕种效率。”】

  【“不需要有特别大的改善,但是只要能有一点点的改善,提高一点点的耕种效率。”】

  【“那么扩大到整个秦国,那就是数百万黔首耕种效率的提高!”】

  【“而耕种效率的提高,那么也就意味着黔首可以在原来相同的时间内,去耕种更多的土地田亩,拥有更多的粮食产出!”】

  【“最终,同样扩大至整个秦国,那就是数百万黔首的粮食产出会再度得到一点点的提高!”】

  【“而秦国数百万黔首的粮食产出提高一点点,那么同样秦国整体的粮食收获也会再多上一点点。”】

  【“此前调集数百上千人专门进行研究的试错成本,相较于这样的收益而言,几乎可以说是忽略不计。”】

  【“同样还有其他衣、食、住、行等方面,黔首也是没有那个试错、容错的成本去研究、改善的。”伸】

  【“还是只有朝廷才有这样的容错能力,能够轻易地承担下来,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试错的成本损失。”】

  【“同样在这些方面,只要有一点点进步与收益,那么就是整个秦国数百万黔首的进步与收益,更是秦国与父王的进步与收益。”】

  【“而这,仅仅只是需要父王与朝廷前期付出一点点的资源,承担一定的研究、试错成本罢了。”】

  【“所以我觉得对于改善普通黔首的衣、食、住、行,以及耕种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试错成本,由父王与朝廷来承担会更好一点。”】

  【“因为最终受益的不仅是黔首,更是秦国与父王。”】.

第五十九章:此前错过了机会的农家【求订阅,求全订】

  在意识到秦国未来有可能是亡在“自己”手上之后,秦皇嬴政现在对于天幕上的太子扶苏越发的重视起来。

  毕竟天幕上太子扶苏所在的秦国,未来可没有灭亡!

  仅此一点,就足够他放下自己身为始皇帝的骄傲,认真向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学习。

  而且太子扶苏所说的也的确有理,普通黔首承担不起研究、试错的成本,但是并不代表秦国,以及身为秦王的他也承受不起。

  区区数百上千人的人力资源,以及几百上千亩的土地田亩等资源,纵然全部打了水漂,对他来说也不会有半点心疼。

  但是只要能够出一点点的成果,那么受益的将会是大秦的数百万老秦人,以及上千万的原来六国黔首。

  而得到这份受益的老秦人与原六国黔首,自然也会更加拥护秦国,支持他这个秦皇嬴政!.

  如此一来,老秦人应当便不会与他离心离德,原六国黔首应当也会更容易归顺于他,更愿意成为大秦新的“老秦人”。

  再加上之前的变法,两相叠加,他就不信未来大秦还会亡在“自己”手上!

  而天下各地的老秦人,以及原来的六国黔首,在听到天幕上的太子扶苏说“使用草木灰来辅助耕种,能够肥沃土地,提高粮食的产量”之后,皆是眼前一亮!

  在这个时代,黔首都是不识字的。

  像在耕种的时候,什么时候应该浇水、什么时候应该播种、什么时候应该锄草等等。

  这些耕种经验,基本都是依靠一代又一代的黔首父子,在一年又一年的循环重复的耕种过程中,彼此口口相传传下来的。

  而这种耕种经验的传承方式473,可以说是非常不稳定的。

  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口头传承的耕种经验有残缺,进而导致耕种方式又倒退回去的情况也不奇怪。

  再加上气候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同样的耕种经验方式,放在两、三百年之前合适,但是放在两、三百年之后就不一定仍然合适了。

  另外普通黔首的试错成本太高,容错能力也太低。

  一般是不会有多少的黔首胆子大到敢拿自己一家老小来年的吃穿,作为赌注去实验新的耕种方式的。

  所以普通黔首如果想要优化一点点自己的耕种方式,提高一点点自己的粮食产量,那基本都是需要通过漫长的岁月慢慢堆积出来的。

  而黔首一旦真的试验成功,并且掌握了一点点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式,那么几乎九成九以上的黔首都会选择牢牢地捂在手中。

  当作自家决不外传的耕种经验,然后小心翼翼地通过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传承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下黔首想要找到一种真正可靠的、明确的、能够提高自家粮食产量的方式,可以说是难之又难。

  除非说,他们能够遇到像农家这种专门研究耕种的知识分子的帮助。

  毕竟与普通耕种的黔首相比,农家子弟懂得主动总结耕种经验,也知道将这份耕种经验用竹简记载下来,然后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农家子弟。

  这种稳定而又有效,并且代代更新的耕种经验的传承方式,对于普通的耕种黔首而言,可谓是降维打击。

  但问题是,农家子弟才有多少人,而天下各地的黔首又有多少人!

  哪怕农家子弟人人都知道使用草木灰来辅助耕种,能够肥沃土地,提高粮食的产量。

  但是即便他们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将这一点点内容真正教导给全天下所有的黔首。

  而现在借助天幕的便利,至少天下黔首在这一刻是全部都知道了使用草木灰来辅助耕种,能够肥沃土地,提高粮食产量的。

  只不过具体的使用方式,可能还需要天下黔首去仔细摸索而已。

  而且有了天幕上的太子扶苏的肯定,即便不知道草木灰的具体使用方式,但是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大胆的黔首敢于去尝试。

  这比起之前那种完全不知道草木灰,并且也不敢去尝试使用草木灰的情况,已经要好太多、太多了。

  “仅此一言,便足以惠泽天下众生!”

  “太子扶苏,可谓贤矣!”

  某处村庄之中,穿着粗布麻衣,坐在田埂上,脚下还沾着凝结了的泥巴,年过六旬的陈相,抬头看着天幕上的太子扶苏,不断颔首称赞道。

  “太子扶苏如此重视黔首,并且想要改良黔首的衣、食、住、行与耕种,想必始皇帝观之,应当也会对我农家重视起来。”

  “我农家,或许也将成为秦国的国之大法,得到秦皇的重用!”

  一旁同样作一副耕种黔首打扮,年过五旬的陈辛也是忍不住激动起来。

  他和大哥陈相原是儒家大儒陈良之徒,只不过后来被农家思想所吸引,被许子所折服。

  于是便改儒学农,投入到了农家许行门下。

  甚至还因此引来了儒家孟子与农家许子的一场辩论!

  那场辩论的输赢,他们不太好说。

  反正最后农家也是因此一鸣惊人,成为了诸子百家之中较为有名的一家。

  不过可惜的是,在那之后也并没有哪一家诸侯国,因此而比较看重农家学说。

  再加上许子更加看重的是黔首,而非是贵族。

  所以对于诸侯国与贵族不看重农家学说之事,他也不在意,直接转头就带着一众农家学子游走天下各地,专门教导黔首如何更有效的耕种。

  而在许子去世之后,他和大哥陈相便算是农家新的掌门人。

  只不过与昔日许师在时,农家门徒多达上百人相比,他们现在的农家门徒也就只有壮年者十余人,少年者三、五人。

  陈辛也是真的担心,等他和大哥也相继去世之后,搞不好农家在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就彻底消失不见了。

  这样的担忧,也不是不无道理的。

  自春秋战国数百年以来,昔日的诸子之说多达上百家。

  但是现在仍然稳定传承下来的诸子之说,大概也就剩下数十家罢了。

  而在这数十家中,依然鼎盛的也就法家、墨家、儒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这几家而已。

  其他的诸子之说,像什么计然家(研究国家经济的)、名家(研究逻辑思想,严谨辩论的)、小说家等。

  基本都和他们农家差不多,也就是大猫三、五只、小猫一、两只,说不定哪天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在劝课农桑,丰衣足食!”

  “而论及农桑衣食,这天下间又还有哪家能比我等农家更懂?”

  “农乃国本,只要天下人还需要衣食耕种,那么我农家便不会真正消亡。”

  陈相看出了自己弟弟的担忧,温声宽慰道。

  不过随即,陈相又笑道:

  “当然,农家现在能够大兴的话,那自然还是现在便大兴的好!”

  “只要始皇帝以及满朝公卿不蠢的话,那么等到天幕结束之后,估计就会派人来请我们入咸阳了。”

  “不过在那之前,我们还得要对外放出消息,得让始皇帝他们知道我们在这里才行。”

  像前些年始皇帝迎诸子百家博士入秦的时候,他们是看不起秦,又或者不想入秦,所以才不去的吗?

  不!

  那是因为他们待的地方太偏僻了,等他们收到这个消息之后,距离诸子百家博士入秦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

  这个时候等他们再赶到咸阳的话,至少又是一、两个月过去了。

  这一前、一后,便是大半年过去了。

  想着其他诸子百家的博士都已经入秦大半年了,他们农家学子才匆匆赶过去的话。

  一来,可能会给其他诸子百家博士一种他们农家倨傲的错觉。

  认为他们农家看不起秦国,看不起秦王,也看不起其他诸子百家,所以才会姗姗来迟。

  二来,也可能会被其他诸子百家觉得农家贪图名利,所以一听到始皇帝的召唤,不管多远都立刻跑来入秦。

  作为诸子百家之中,唯一一个真正能够下到田地里和黔首一起耕种的学派。

  他们虽然不好名利,但是他们也不能让其他诸子百家认为他们是一个好名利之徒。

  于是在思索再三之后,陈相、陈辛等农家门徒便当做没看到始皇帝发下的诏令,选择继续待在乡村教导黔首们耕种。

  这一次为了避免之前那样的事情再度发生,陈相决定这次主动点,好让始皇帝找他们也找的更快一点。

  “好,回头我便让人去告知秦吏,让秦吏将农家子弟在这里的消息透露给始皇帝。”

  陈辛点了点头应道.

第六十章:父王设九卿,我欲立六部【求订阅,求全订】

  【听完太子扶苏的话语之后,秦王嬴政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不过很快,秦王嬴政便有了决定。】

  【毕竟正如太子扶苏所说的那样,这样的成本投入对于他来说,乃至于是对秦国来说,都不算什么。】

首节 上一节 44/5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