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232节

  【“所以治理国家,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第二百四十二章:人是有极限的,直接治理人数的上限【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秦皇嬴政看着太子扶苏瞳孔骤然一缩,眼中尽是震惊之色。

  上一次如此震惊,还是从【大秦长公子扶苏】那里听到大秦将亡的时候。

  而秦皇嬴政之所以会如此震惊,是因为天幕上的太子扶苏方才那一番话语,真真正正地道破了治理的本质!

  一个人,能够直接治理的人数是有限的。

  当然,有些人的天资比较好,可能能够直接治理的人数多一些。

  但是哪怕天资再好,只要他还是人,还处于人这一范畴内。

  那么他能够直接治理的人数,便绝对不可能超过一千人。

  事实上,就连直接治理一百人都已经是绝大多数人可望而遥不可及的天花板了。

  直接治理十几人、几十人,才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可能做到的事情。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要直接治理一个人的话。

  那么最起码你要能够记住他的样子,并且一见面也能随口叫得出他的名字,知道一些他的过往经历事迹,以及清楚他的家庭成员组成吧。

  如果连这些最基础的信息,你都不清楚、记不住的话,那么你又如何能做到直接治理这个人呢?

  万一在直接治理这个人的时候,叫错了他的名字,又或者是记错了他的过往经历事迹,亦或者是搅混了其他人与他的家庭成员组成等等。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够直接治理好这个人吗?

  又或者说这个人能够对你心服口服,顺从你的治理吗?

  很显然并不能!

  只有当你记住一个人最基础的信息时,那么你才具备直接治理好这个人的基础。

  而想要真正直接治理好一个人,你还得要对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比如说,你要知道他大概擅长些什么,目前比较渴望的是什么,比较惧怕的又是什么等等。

  只有将这些更加深入的详细信息也都记住的情况下,那么你才能够真正有能力去直接治理好这个人。

  因为只有你知道他擅长些什么,才可以安排他去做些什么。

  同样也只有你知道他目前比较渴望什么,才可以用他渴望的东西来诱惑、激励他。

  同样也只有你知道他比较惧怕什么,才能够用他惧怕的东西来迫使他听从你的命令,从而屈服于你。

  以上,便是直接治理好一个人的大致要求。

  而如果想要直接治理好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乃至于是一万个人、十万个人,甚至是上百万个人的话,便有两点要求。

  第一点要求与直接治理一个人的要求类似,差别不过是从原来的要记住一个人的基础信息,以及要对一个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变成要记住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乃至于是一万个人、十万个人,甚至是上百万个人的基础信息。

  以及要对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乃至于是一万个人、十万个人,甚至是上百万个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但问题是,十个人的时候,你可以一一准确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基础信息,以及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会搅混、记混他们每一个人。

  但是一百个人的时候,你还可以一一准确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基础信息,以及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不会搅混、记混他们每一个人吗?

  如果一百个人也依然不会出错的话,那么一千个人呢?一万个人呢?十万个人呢?上百万个人呢?

  只要还是人,而不是神,那么在面对这种浩渺如烟海一般的繁杂信息时,便终究会记混、搅混。

  而当你开始记混、搅混的时候,便意味着你能够直接治理的人数已经达到了自身的上限。

  当然,也不是没有变相拓宽这个上限的方法。

  比如说,将每个人的基础信息,以及更加深入了解到的信息用外物,比如说竹简、纸张之类的统统记录下来,然后等到需要用到的时候,再翻出来看。

  只不过这样比较麻烦,在准备去见什么地方,又或者是去见什么人时候,得要带上这么一份信息记录表,以便随时查找观看。

  又或者是在预想可能会见到什么人的时候,便在那之前需要先提前翻看、记忆一遍。

  第二点要求就是信息交互的并发处理能力。

  举个例子,你直接安排一件事情给某一个人处理,然后对方遇到了一个问题反馈给你,接着你再答复对方相关问题的解决意见。

  这么一来一回,便一条信息处理线。

  而十个人的话,那么便是十条信息处理线。

  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乃至于是一万个人、十万个人,甚至是上百万个人的话,那么便是一百条、一千条,乃至于是一万条、十万条,甚至是上百万条信息处理线。

  如果同时并发几条信息处理线的话,那么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能够处理的过来。

  但是如果同时并发十条信息处理线的话,那么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便要开始手忙脚乱起来,不知道应该先回复哪条信息处理线了。

  如果同时并发二十条信息处理线的话,那么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这个时候脑子就应该差不多要宕机了。

  说的直白点,就是一个人的脑子只能同时思索处理几件事情。

  如果一下子涌入二十件事情的话,那么脑子便会思索处理不过来。

  最后的结果,要么是脑子变成一团浆糊,不管是哪件事都思索处理不了。

  要么是脑子将这二十件事情给主动分批次处理,先思索处理十件事,然后再思索处理剩下的十件事。

  这还仅仅是同时并发二十条信息处理线的结果,如果同时并发三十条信息处理线,并且也都能够同时处理得了的话。

  那么这个人绝对称得上是天赋异禀的存在了。

  若是同时并发五十条信息处理线,并且也都能够同时处理得了的话。

  那么这个人只要不早夭,不管干些什么,都绝对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资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如果说同时并发一百条信息处理线,并且也都能够同时处理得了的话。

  那么这样的人,在古代基本都是堪称神仙之流的人物,而在现代的话,基本都会被称之为真人形计算机。

  至于说同时并发一百条信息处理线以上,并且也都能够同时处理得了的可能,则是不需要考虑了。

  因为正常来说,不可能有人能够做得到。

  即便真的有人能够做得到,那么估计这个人也极有可能是披着人皮的非人生物,不纳入正常范畴考虑。

  所以如果从信息交互的并发处理能力这一点来说,人能够同时直接管理的人数,基本不会超过一百人。

  而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天赋异禀,但是手下需要治理的人数却又超过了一百人,那么又应该怎么办呢?

  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采用间接治理的方式。

  比如说当前手下需要治理的人数为两百人,那么便可以将这两百人分成四队,每队五十人,并设正队长一名与副队长两名。

  那么自己就不需要再直接治理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两百人,而是改为直接治理四名正队长与八名副队长,然后由各队的正队长与副队长去治理五十人。

  如此一来,比起一开始需要直接治理的两百人,现在变成直接治理正、副队长十二人,甚至是变成直接治理正队长四人,治理难度的可以说是大大降低。

  就像天幕上的“相里~季”,他说自己能够治理好上千人,这话的确不假。

  但是他采用的治理方式,同样也是间接治理,而非是直接治理。

  天幕上的“相里季”是通过直接治理工部六司的司务,然后再通过六司司务去间接治理六司各组之下的组长与组员。

  最终做到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以及各种杂役在内的工部上千人都治理的整整有条的。

  同样,秦皇嬴政治理秦国也是采用的间接治理的方式,只不过间接治理的过程要更加漫长一些。

  比如说,秦皇嬴政直接治理三公九卿,然后再通过三公九卿间接治理三公九卿各部官员,接着再通过三公九卿各部官员间接治理地方上的郡、县官员。

  甚至如果更进一步的话,秦皇嬴政还可以再通过地方上的郡县官员间接治理各地的乡亭。

  最后,再通过各地的乡亭间接治理天下各地的黔首百姓!

  最终,秦皇嬴政通过直接治理十几人,又或者是数十人、上百人,做到间接治理原来数百万的老秦人。

  哪怕现在扫平了六国,将原来的六国之民都吞并入秦国,使得秦国当前的黔首百姓人口数量上涨至两、三千万人。

  对于秦皇嬴政而言,他的治理方式也依然不会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而这样的治理之道,是他在治国十余年后方才渐渐领悟的。

  甚至可能他领悟的,还没有太子扶苏总结的好!

  但问题是,他治国治了十余年方才领悟这样的治理之道。

  而太子扶苏如今才七岁呀,连十岁都不到!

  甚至如果减去太子扶苏不识字、不懂事的前四年的话,那么太子扶苏真正学习的时间也不过才仅仅三年而已。

  而且这也只是太子扶苏学习的时间而已,至于治理国家压根就和太子扶苏没关系。

  太子扶苏唯一和治理有关的,也就只有他那一个小小的太子六部了。

  但问题是,如此直指本质且深刻的治理之道,是太子扶苏治理一个小小的太子六部便能够从中领悟得来的?

  如果是的话,那么暂且不提年龄、阅历、智慧等方面的问题,单单说领悟的时间。

  太子扶苏仅仅用了十分之一的时间,便领悟到了他所领悟的道理。

  如果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划分的话,那么太子扶苏的天资至少是他的十倍之上!

  一想到这里,纵然是秦皇嬴政也是不禁微微嘴角抽搐。

  虽然太子扶苏的天资之聪慧,已经是天下人尽皆知的事情。

  但是聪慧到这种程度,也着实是再一次超出了秦皇嬴政的想象。

  而比起震惊的秦皇嬴政,相里季等墨家博士,甚至就连其他诸子百家博士此刻皆是纷纷泼墨挥毫,笔走龙蛇,快速地将太子扶苏所说的治理之道记录下来。

  不管日后造不造反,但是这样的治理之道的确是别开生面,非常值得他们参考学习。

  毕竟过往诸子百家都将治理国家当成一件非常繁复、慎重的事情,但是现在经过太子扶苏这么一说之后,他们都有一种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感觉。

  日后他们学派如果要讨论治国之道的话,或许不用再从动辄如何治理好数百万黔首百姓这么一个庞大、宏观的角度去讨论。

  可以转成如何治理好一、两千官吏的细微的角度,去讨论如何治理好一个人口数百万的国家。

  甚至就连王翦、蒙恬等秦国将军,以及淮阴县的韩信、会稽郡吴县的项羽等人,同样也在思索太子扶苏所说的治理之道。

  因为他们细细思索之后发现,这样的治理之道放在军中同样也是符合的。

  比如说,一军主帅麾下有十万将士,那么主帅可以直接同时指挥得了十万将士吗?

首节 上一节 232/5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