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143节
除此之外,还有龙且、钟离昧、灌英、季布、王陵、刘邦、樊哙等等一众目前默默无名,但是又不甘于现状、不甘于寂寞的黔首百姓,皆是认真地看着天幕,想要牢牢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会。。
第一百五十九章:少年韩信:这一刻,我感觉自己强的可怕!【求订阅,求全订】
【在确定了要找王翦学习骑、射、剑、戟之术,以及兵家思想之言后,太子扶苏也是暂时从上林苑的东君宫,回到了咸阳城的皇宫居住。】
【同时太子扶苏也是亲自前往王翦的府上,向王翦表达了自己想要跟随他学习骑、射、剑、戟之术,以及兵家思想之言的想法。】
【对此,王翦也是欣然同意。】
【毕竟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太子扶苏只要不中途夭折,那么已经可以说是稳稳的下一任秦王了。】
【毕竟秦王嬴政就连相当于小九卿的太子六部都允许太子扶苏设立了,那么太子扶苏的下一任秦王之位还能够跑得了?】
【自然是不可能的!】
【而王家虽然一向不忠于任何一位大秦公子,只是忠诚于秦王。】
【但是那只是为了避免王家陷入到王位之争,从而做出的决定。】
【但是如果有哪一位公子已经被明确会成为下一任秦王,并且王家对其也是非常看好的话。】
【那么这个时候王家还不赶紧趁着太子扶苏年幼,先和太子扶苏打好关系,努力为王家的下一代打好基础,还等什么?】
【所以说,在听到太子扶苏想要和自己学习骑、射、剑、戟之术,以及兵家思想之言之后,王翦也是决定拿出毕生所学与经验,毫无保留地教导太子扶苏。】
【至于说王家传承的兵家典籍知识,以及兵法之道,如果传授给了太子扶苏,会不会造成王家传承的兵家典籍知识与兵法之道外泄。】
【王翦则是不在意,毕竟有哪一个君王会亲自上战场冲锋陷阵呢。】
【冲锋陷阵是将帅的任务,而不是君王的任务。】
【所以即便将王家传承的兵家典籍知识与兵法之道传授给太子扶苏,太子扶苏也不可能会自降身份去成为一个将帅。】
【最多也就是让太子扶苏能够从不知兵的状态,变得知兵而已。】
【而这对于秦国未来的将帅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毕竟一个知兵的君主,在某些时候肯定会比一个不知兵的君主更加慎重,以及更加能够理解底下将帅的某些操作。】
【如此一来,反而能够给予底下将帅更大的发挥空间。】
【而作为将帅世家的王翦,自然也是希望自己王家的子孙,日后在行军打仗的时候657,能够不被君王所猜忌,并理解他们这些将帅所采取的作战策略的。】
【所以王翦也是在仔细准备妥当之后,便派人去请太子扶苏过来开始学习骑、射、剑、戟之术,以及兵家思想之言。】
【王府,在王翦特意命人腾空出来的一间偏厅之内,王翦站在最前方,神情一片认真严肃。】
【而太子扶苏、王离则是坐在王翦面前的三尺之内,手上各自拿着一册《孙子兵法》。】
【毕竟教导一个是教,教导两个也是教。】
【所以趁着教导太子扶苏的这个机会,王翦自然也是把自己的孙子王离给带上。】
【甚至要不是自己的儿子王贲还在外面统兵的话,王翦也会让自己的儿子王贲再来听一听。】
【毕竟兵法这种东西,也是需要时不时回顾一二的,这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忽然有新的兵法领悟。】
【而在太子扶苏、王离身后的角落位置,还坐着一个人,那就是章邯。】
【只不过章邯手上并没有《孙子兵法》的竹简,他之所以能够坐在这间偏厅之内,主要还是借着身为太子扶苏随侍属官的光。】
【毕竟作为太子扶苏的随侍属官,自然不能够离太子扶苏太远。】
【再加上,王翦也并不认为章邯这个毛头小子能够听得懂他说的兵法之道。】
【毕竟如果太子扶苏与自己孙子王离对他所讲的兵法之道,有所疑惑的话,那么他肯定是会为之讲解的。】
【但是如果章邯对他所讲的兵法之道,有所疑惑的话,那么他是不会为之解惑的。】
【毕竟说句不太好听的,目前还只是一个毛头小子的章邯还不配让王翦为他解惑。】
【而且在王翦看来,作为太子六部尚书之一的户部尚书章邯,未来的发展路线很明显也是一个文臣,而不是一个武将。】
【所以基于以上等因素的影响,王翦也就默认了章邯的旁听。】
【王翦看着面前皆是一副乖巧、认真模样的太子扶苏与孙子王离,笑了笑,中气十足地开口道:“今日,我们先开始学习《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一共有十三篇,老夫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之划分成了五大部分。”】
【“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且制订作战计划。”】
【“其中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等,便属于是庙算的具体内容。】
【“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以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以上三篇,我将之归纳总结为第一大部分内容,即为战略运筹部分!”】
【“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外在性质的因素,比如说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资准备等等。”】
【“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比如说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兵力、包围迂回敌军,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以上三篇,我将之归纳总结为第二大部分内容,即为作战指挥部分。”】
【“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以上三篇,我将之归纳总结为第三大部分内容,即为战场机变部分。”】
【“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的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以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以上两篇,我将之归纳总结为第四大部分内容,即为军事地理部分。”】
【“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之思。”】
【“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以上两篇,我将之归纳总结为第五大部分内容,即为特殊战法部分。”】
天幕下,少年韩信伴随着王翦的讲述,默默地念诵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何谓五事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何谓七计者?”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这一刻,天幕上的“王翦”所讲授的《孙子兵法》的种种行军打仗、军事指挥的精意奥妙。
以及辅以用来论证、讲解《孙子兵法》具体应用的,各种过往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种种战争例子的得失。
全部犹如百川归海一般,毫无阻碍地被少年韩信所消化、吸收、理解。
直到天幕上的“王翦”讲授完《孙子兵法》之后,少年韩信方才有些意犹未尽的皱了皱眉头。
因为怎么说呢,天幕上的“王翦”讲解的很好,《孙子兵法》上面所记载的兵家之道也很好。
但是和他所想象、期望听到、学到的兵家之道,仍然有一定的落差、距离。
简单来说,就是《孙子兵法》对他的难度不够大!
至少他学习理解起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同样《孙子兵法》对他的帮助与作用,也并不大。
至少他在学习完之后,并没有感觉到自己与之前有什么本质上的巨大提升。
顶多就是充实了一下他的底蕴,开拓了一下他的眼界,让他有了一个明确的参考对照物而已。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原历史上的韩信可是出陈仓,定三秦,以少胜多!
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背水结阵,天下无一对手!
从出山到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无一败绩,天下群雄莫敢与之相争的兵仙神帅!
像《孙子兵法》这样的兵书,可能足够常人用一生来细细专研学习都不一定能够理解掌握的透彻。
但是对于韩信来说,那真的是看了就能理解、掌握、学会了的东西。
甚至说句自大但是却又很符合实际的话语,那就是如果《孙子兵法》仅仅只有这种程度的话。
那么这册《孙子兵法》,其实和他自己之前脑补出来的《少年韩信版孙子兵法》的差距并不大。
之前他就尝试根据太子扶苏前去拜访王翦时,两人交谈间提到的《孙子兵法》的只言片语,以及少年韩信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兵家思想。
在这里拼拼,那里凑凑之下,也拼凑脑补出来了一部《少年韩信版孙子兵法》。
虽然《少年韩信版孙子兵法》并不如原版的《孙子兵法》那般自成体系与完善,但是如果单论其中所蕴含着的兵家思想与军事价值的话。
那么《少年韩信版孙子兵法》与原版的《孙子兵法》,的确可以说是同一水平层次的军事著作!
毕竟少年时期的兵仙神帅韩信,那也是正儿八经的兵仙神帅!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