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都是我的!

红楼:都是我的! 第9节

  那守卫头子定睛一看,来人一身士兵打扮模样,面色疲倦,背上有一特制的竹筒,竹筒上绑有明黄色旗帜,腰间还挂着块金牌。

  守卫头子不敢大意,赶忙叫人大开城门,还将拦着路的商贩给拦下,怒声呵斥道:“你们是哪家的,这么不懂规矩?找死!

  没听到是八百里加急吗?耽误了朝廷大事,你们有几个脑袋够砍的!”

  那几个商贩吓得脸色煞白,哆哆嗦嗦地躲到一旁,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为首的信使朝着守卫头子微微点头,算是谢过,便一马当先,带领着身后的队伍风一般冲进城门。

  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匆忙,马蹄声在青石板路上敲出急促的鼓点,引得街边的百姓纷纷侧目。

  随着这队士兵的身影渐渐远去,朱雀大街上的百姓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原本被打破的喧嚣声又逐渐恢复,只不过此刻谈论的话题,全都是围绕着这突如其来的“八百里加急”。

  包子铺前,一位常来光顾的老主顾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这八百里加急,肯定是边关出事了。

  前些日子就听闻北方瓦剌大军压境,莫不是打输了?”

  旁边的年轻后生却满不在乎,哼了一声道:“管他呢,咱们小老百姓,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就算边关打仗,有朝廷的大军在,还能怕了那些蛮夷不成?”

  伙计在一旁一边擦着桌子,一边附和道:“就是,咱们京城离边关远着呢,只要不影响咱做生意就好。”

  茶馆里,气氛则更加凝重。

  一位穿着长衫的说书先生轻轻放下手中的折扇,神色忧虑地说:“八百里加急,绝非小事。

  若真是边关战事吃紧,恐怕朝廷又要征兵征粮了,这对百姓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同桌的几位茶客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一位老者长叹一声:“唉,只盼着能早日太平,莫要再让百姓受苦了。”

  -----------------

  大景朝自开朝至今,悠悠六十余载岁月。

  开国皇帝景太祖,出身寒微,却心怀壮志,于乱世之中崛起,如璀璨之星划破黑暗。

  彼时,中原大地饱受各异族的肆意掠夺与欺凌,百姓苦不堪言。

  景太祖振臂一呼,与十二位忠勇之士并肩作战,历经无数浴血奋战,终是将那些异族逐出中原,恢复了华夏大地的安宁。

  而后,太祖皇帝目光如炬,深知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性,一举统一了数处战略要地。

  于顺天府,也就是如今繁华的京城,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定国号为“大景”。

  为了犒赏那些在征战中出生入死的属下,太祖皇帝大肆封赏,那十二位跟随他打天下的忠心之士,便成为了如今赫赫有名的四王八公一脉。

  建国之初,太祖皇帝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深知兵事与文事需两手齐抓。

  他重开科武举,广纳贤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不忘休养生息,注重民生,轻徭薄赋,让历经战乱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在他的治理下,大景朝国力日益强盛。

  待国力充裕之时,太祖皇帝再度举兵,剑指那些曾经侵扰中原的异族。

  他的军队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一路将众多异族驱赶至极寒之地,方才罢休。

  经此一战,大景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威震四方。

  太祖皇帝驾崩后,皇位依制由嫡长子继承,新帝登基,立年号为“盛宁”。

  盛宁帝在位期间,太祖皇帝的余威仍在,国内太平,外无强敌,加上盛宁帝本身也算明智,将皇位给稳稳坐住了。

  在这几年时间年里,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一派繁荣景象。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盛宁帝在位没几年时间,就得了重病,不治身亡。

  盛宁帝去世之后,嫡长子景宁帝继位,许是被太祖皇帝那一代人打狠了,又或许是被打怕了,景宁帝上位之初,边境安宁,烽火皆熄,一片祥和。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四王八公为首的武勋集团逐渐失去了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文官集团开始崭露头角,主导了朝堂局势。

  然而,景宁帝并非庸碌之辈,他在太祖皇帝与盛宁帝的精心教导下,深知朝堂上文官一家独大的危害。

  为了平衡朝堂势力,他开始重用武勋家庭,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力与机会。

  此举果然奏效,朝堂上文武两方各不相让,争斗不断,却也让景宁帝的皇位愈发稳固,得以舒舒服服地治理国家。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开明的景宁帝竟开始逐渐迷失自我,陷入了贪图享乐的泥沼。

  他下令建行宫,大兴土木,耗费无数钱财;又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虽贵为大景朝的皇帝,享受一番本也无可厚非,可偏偏在这个时候,那些被赶回老家的异族,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竟是再度蠢蠢欲动,举兵南下。

  一时间,大景朝人心惶惶,百姓们又陷入了对战争的恐惧之中。

  面对异族的来势汹汹,享受惯了的景宁帝却不舍得动用国库中的银两作为军费,反而主张将一块偏远之地割让给异族,以换取一时的安宁。

  此消息一出,朝堂上下顿时一片哗然。

  众大臣纷纷表示反对,尤其是那些武官贵勋,他们深感屈辱,自己尚在其位,景宁帝却急着割地求饶,这无疑是对他们的轻视与侮辱。

  景宁帝的做法让众人深感失望,武官贵勋们更是迫切地想要寻找一个能够依靠的人。

  在他们的眼中,景宁帝的嫡长子,也就是太子,便成为了不二之选。

  在各贵勋的怂恿与支持下,太子决定起兵发动政变,他率领军队攻入皇宫,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景宁帝的寝宫。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不知是景宁帝事先得知了太子兵变的消息,还是他始终对太子以及朝廷众臣心存疑虑,皇宫内早已布下了重重重兵。

  太子的兵变事业最终中道崩殂,功败垂成。

  太子兵变失败后,景宁帝仅剩的两位嫡子看到了争夺皇位的希望,于是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

  令人不解的是,景宁帝对此却并未过多干预,任由他们争斗。

  最终,两人斗得两败俱伤,谁也没能讨到好处。

  就在众人都以为皇位之争将以悲剧收场时,景宁帝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他将皇位传给了庶出子,也就是如今的安朔帝。

  而景宁帝自己则退居龙首宫,专心修养身心,从此不再过问国事。

  安朔帝即位后,勤勉尽责,大力发展军事,誓要抵御异族的侵略。

第17章 朝议,良驹

  辰时已至,天际泛起鱼肚白,那如轻纱般的淡淡晨光,轻柔地穿透了大明殿的窗棂。

  殿内,摇曳的烛火与初升的晨曦相互交融,在地面与殿壁上洒下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宛如一幅神秘而瑰丽的画卷。

  安朔帝身着金丝绣织的华丽龙袍,身姿挺拔且威严,稳稳地端坐于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

  然而,即便他极力保持着帝王的沉稳,眉宇间仍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忧虑。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缓缓扫过下方那群正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的群臣。

  刹那间,大殿内的气氛变得紧张而凝重,仿佛空气都已凝固,让人喘不过气来。

  “陛下,依臣之见,辽东镇此次战败纯属意外。

  边疆战事本就变幻莫测,瞬息万变,偶尔遭遇失利,实乃兵家常事,不足为奇。”

  一武将打扮模样之人,迈着坚定的步伐出列,声音洪亮而有力,试图平息这场激烈的争论。

  “况且,战场之上,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皆有可能左右战局,切不可一概而论,对牛将军过于苛责。”

  此人正是四王八公一脉中,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的柳芳。

  “哼,意外?牛继宗身为国公之后,承继先祖英勇之名,却连连败北,这岂是意外所能解释?”

  另一武将挺身而出,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与不屑,“若再让他领兵,恐我大景威严扫地,国威何在?

  臣恳请陛下,即刻派遣更有能力的武将前往,挽回战局。”

  说话的人名叫贾永祥,他并非出身于四王八公开国一脉,而是在景宁帝为了平衡朝堂局势、大力重用武勋时,趁势崛起的武将之一。

  他们这些人,大多出身寒门或者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家小族,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在军中崭露头角,号称景宁一脉。

  “臣等附议,牛继宗虽出身名门,但战场之上,能力胜于血统。”

  一位文官缓缓开口,语气中隐隐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算计。

  “陛下,我朝不乏智勇双全之将,诸如兵部侍郎李慕白,文韬武略,皆为人中龙凤,何不令其率军,定能克敌制胜。”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几位文臣的纷纷点头赞同,他们彼此之间眼神交流频繁,似乎都在暗自盘算着各自的利益。

  安朔帝轻轻敲打着龙椅的扶手,那“咚咚”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内回荡。

  他目光深邃而睿智,仿佛能看透每个人心中的小算盘,似乎在仔细权衡各方利弊。

  “诸位爱卿,边疆之事关乎社稷安危,不容有失。

  牛继宗虽屡战不利,但其忠诚可嘉,且对辽东地形颇为熟悉,贸然撤换,恐生变故。”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派遣新将,朕亦有考量。

  李慕白虽才华横溢,但兵部事务繁忙,一时难以抽身。

  朕意,应选拔既有实战经验,又熟悉辽东局势的将领,而非单纯依据出身或职位。”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鸦雀无声。

  众文臣面面相觑,皆是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揣测:陛下这是打算用景宁一脉的将领?

  安朔帝看着堂下面色各异的大臣们,心底不禁冷笑一声。

  在他看来,无论是开国一脉,还是景宁一脉,起码这两边都有能征善战的人才。

  而这些文官们,平日里不好好操心民生民事,如今却突然对这兵事如此关心,其中心思,真是难懂。

  大殿内的安静并未持续太久,就在众臣各自心中盘算着,准备再次开口争论选将之事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凌乱而急促的脚步声。

  脚步声在空旷的殿外回廊响起,由远及近,透着一股紧张与急迫。

  紧接着,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地冲进殿内,一路小跑,因跑得太快,脚步有些踉跄,差点摔倒。

  小太监好不容易稳住身形,便气喘吁吁地跪在地上,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高声禀报:“陛下,八百里加急!”

  这一声禀报,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整个大殿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原本还各有心思的众臣们,脸色皆是微微一变。

  安朔帝原本微微后仰的身子也猛地坐直,眼神中闪过一丝紧张。

首节 上一节 9/3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