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都是我的!

红楼:都是我的! 第21节

  赵驹知晓侯孝安此举意味着什么,但也没有丝毫犹豫,拱手喊了一声:“侯叔!”

  侯孝安脸上笑意更浓,眼中满是欣慰,上前拍了拍赵驹的肩膀:“好!从今往后,你就是我侯孝安的侄子!

  有什么困难,尽管跟侯叔说,千万别客气。

  咱们爷俩共同努力,为陛下效力。”

  赵驹点头应是,在他看来,如果真的要在安朔帝和太上皇之间选一个,那他宁愿选择更年轻、行事风格更合他胃口的安朔帝。

  侯孝安拉过赵驹,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愁容:“驹哥儿,你来得正好。

  我正为一件事发愁,你一向机灵,点子多,来帮我看看。”

  说着,他拉着赵驹走到桌案前,指着上面堆积如山的文书。

  赵驹走上前,从桌案上拿起几封文书,小心翼翼地打开查看。

  文书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是顺天府都司下属各处募兵所送过来的。

  大抵都是在诉苦,征兵艰难,请求支援。

  赵驹嘴角微抽,这大景朝与前世的明朝颇为相似,采用的是军户制度,即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被称为“军户”。

  入了军户之后,世世代代都只能为兵,自己就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例子。

  在大同镇那等战火纷飞的边关之地,情况还好些。

  那里百姓生活困苦,不乏为了一口粮食而选择当兵的人,征兵倒也没什么难度,甚至有时还供不应求。

  可顺天府是什么地方?

  乃是大景朝的首都,生活水平比边关各地要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在这里,只要稍微努努力,养家糊口并非难事,谁又会愿意来当苦哈哈当兵?

  赵驹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说道:“既然没人愿意来,那便提高军饷待遇,或许能吸引一些人。”

  侯孝安苦笑一声,无奈地摇了摇头:“驹哥儿,你说的这个办法,我不是没想过。

  但问题是,这年头,军营不发军饷、贪墨军饷已经成了常态。

  边关之地还好些,需要手底下的兵卒们卖命,不敢太过分。

  可在这顺天府,少有战事,贪墨军饷、吃空饷已是屡见不鲜。

  百姓们早就对军饷能否按时发放失去了信心,就算我们提高了待遇,他们也不见得会相信。”

  赵驹了然,这是朝廷,或者顺天府这边的信誉出现了问题。

  赵驹好奇地问道:“侯叔,陛下知道这些事吗?”

  侯孝安微微叹气,道:“陛下日理万机,朝堂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这些军中的贪腐之事,下面的人未必会如实禀报。”

  说着,侯孝安手指往上指了指,无奈道:“而且,陛下就算知道,怕也只是有心无力啊!”

第37章 发现,上报

  赵驹顿时心中透亮,能让锐意进取的安朔帝在彻查军中贪腐一事上举步维艰、有心无力的,除了太上皇,再无他人。

  而能让太上皇这般极力袒护的,想来也只有四王八公开国一脉和景宁一脉的人了。

  毕竟,上位者倘若连自己手底下的人都不加以庇护,日后又有谁肯为其效命卖命?

  赵驹眼中闪过一丝疑惑,稍作思忖后,开口问道:“侯叔,我方才进军营时,瞧见众多士兵训练有素,人数也颇为可观。

  为何您还要如此着急地招募新兵?”

  随着侯孝安的一番解释,赵驹这才对其中个原委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打从去年开始,顺天府周边突然冒出一批悍匪,行事极为猖獗,倒也不骚扰百姓,而是专门打劫往来富商。

  起初,安朔帝并未太过在意,只吩咐手底下派了几个百户队去剿匪。

  本以为这是小事一桩,没想到却是铩羽而归。

  安朔帝得知后,颇为震惊,再度派人前去,第二次剿匪派去的是万年卫所,足足上千的兵力,结果竟又失败了。

  这悍匪的实力,远超想象,安朔帝勃然大怒。

  赶巧这时侯孝安班师回朝,便命其一边加紧训练自己好不容易整出来的新军,一边招兵剿匪,务必要根除这心腹大患。

  赵驹听闻,眉头紧紧皱起,心中暗自思量,能接连让朝廷正规军吃败仗的悍匪,绝对不是普通的草寇。

  按道理来讲,第二次剿匪派出了上千人,若是悍匪能够将其击溃或者击退,就算个个都是武艺高强之辈,人数少说也得有个四五百人。

  可他和侯孝安班师回朝时,对顺天府周遭的地形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并未发现有什么地方能够隐匿如此大批的人手。

  这其中,怕是另有隐情。

  赵驹沉声问道:“侯叔,前去剿匪的人都没回来吗?”

  侯孝安神色黯然,无奈地点点头:“是啊,两次剿匪,那些士兵就像石沉大海,没一个回来的。”

  赵驹心中疑惑更甚,追问道:“侯叔,还有没有更详细的消息?总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的。”

  侯孝安转身走到桌旁,伸手拿过一封卷宗,递给赵驹:“这是从附近人家和一猎户口中得知的,那猎户常在山中打猎,对周边地形极为熟悉。”

  赵驹打开卷宗,仔细端详片刻,却是发现了些许眉目:

  第一次剿匪时,据附近百姓说,战斗发生在万年县城外不远处,喊杀声从戌时初持续至亥时初,大约是晚上七点至晚上九点左右。

  而第二次剿匪,据那猎户所言,战场位于万年县城外的一处山林里,喊杀声从酉时中一直持续到亥时末,大约是晚上六点至晚上十一点左右。

  赵驹紧锁眉头,将文书递给侯孝安,问道:“侯叔,你就没发现什么异常吗?”

  侯孝安接过文书,看了半天,又看向赵驹,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异常?你指的是……”

  赵驹不等侯孝安说完,便接着说道:“两军对战,要想全灭几百人,需要多长时间?”

  侯孝安有些摸不清赵驹的想法,但还是下意识地回道:“几百人规模不大,正面对战大约只需要半个时辰不到,甚至一两刻钟时间就够了。”

  赵驹点点头,又问:“那全歼千人队伍呢?”

  侯孝安眼前微亮,沉声道:“千人队伍虽然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要全歼,也不会超过一个时辰。”

  赵驹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就对了!侯叔,您看:

  第一次剿匪时,战斗持续了大约一个时辰;第二次剿匪,更是持续了将近两个半时辰。

  这明显不符合常理!”

  侯孝安听罢,脸色微变,他猛地一拍桌案,惊声道:“你说得对!这时间有些太长了!”

  赵驹继续分析道:“而且,据卷宗所言,两次战斗都发生在夜晚。

  夜晚作战,视线受阻,不利于大规模军队展开攻势。

  悍匪选择在夜晚作战,且对战时间这般长。

  很明显,这是一支训练有素、机动性强,但又人数不多的精英队伍!”

  莫名的,他想到前世那句伟人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很显然,安朔帝前后两次派去剿匪的大军,都是被那群悍匪打游击战给硬生生拖死的!

  侯孝安猛地起身,案几上的茶盏被震得哐当作响:“即刻随我进宫!此事须得面呈陛下!”

  侯孝安和赵驹一刻也不敢耽搁,迅速整顿衣冠,大步走出营帐。

  临走时,侯孝安唤来心腹副将,交代了几句军营中的要务,便与赵驹翻身上马,朝着皇宫疾驰而去。

  不多时,两人便抵达了皇宫。

  穿过层层宫门门禁,两人终于来到了御书房前,候在一旁的太监见他们神色匆匆,知晓定有要事,不敢怠慢,连忙进去通报。

  片刻后,太监出来,恭敬地请他们进去。

  御书房内,安朔帝正坐在龙椅上,眉头微蹙,手中拿着一份奏折。

  见两人进来,安朔帝放下奏折,开口问道:“侯爱卿,如此匆忙进宫,可是新兵招募一事有了重大进展?”

  侯孝安单膝跪地,神色凝重:“陛下,并非新兵招募之事,而是剿匪一事有了重大发现。”

  安朔帝听闻,面色瞬间一滞,眼中闪过一丝尴尬与愠怒。

  毕竟两次剿匪均以惨败告终,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件脸上无光之事。

  安朔帝挥了挥手,示意周围的太监和宫女退下,御书房内只剩下他们三人。

  他轻咳一声,努力让自己神色恢复如常,抬了抬手道:“起来说话,细细道来,究竟有何发现?”

  侯孝安起身,侧身让赵驹上前,示意他将调查所得详细汇报。

  赵驹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恭敬行礼后,条理清晰地将战斗时长的异常、悍匪夜间作战的蹊跷,以及他们推测悍匪采用游击战术的分析,一一阐述。

  安朔帝越听,眉头皱得越紧,脸上的阴霾愈发浓重。

  待赵驹说完,他猛地一拍扶手,怒声道:“好一群胆大包天的悍匪,竟敢如此戏耍朕的军队!”

  随后,他的目光在侯孝安和赵驹身上来回扫视,“你们二人认为,这背后究竟是何人在操控?”

第38章 对策,军饷

  侯孝安与赵驹对视一眼,侯孝安心一横,上前说道:“陛下,臣大胆猜测。

  这股悍匪行事如此猖獗,又能屡次击退朝廷大军,背后怕是有朝中势力暗中支持。

  这顺天府乃京畿要地,周边却匪患丛生,两次剿匪竟无一人归来,着实可疑。”

  安朔帝沉默不语,他自然明白侯孝安话里的深意。

  只是朝中势力盘根错节,太上皇又在背后掣肘,此事若深究下去,怕是会牵扯出诸多麻烦。

  安朔帝沉默片刻,将目光投向赵驹,神色复杂:“赵驹,既然是你发现其中异常,那可有法子应对?

  朕忙活许久的招募新兵一事,就此作罢?”

  赵驹闻言,心中一紧,安朔帝问的突然,但他却也早有思量。

  深吸一口气,赵驹上前一步,拱手行礼,朗声道:“陛下,臣以为招募新兵一事万不可作罢。

  这股悍匪虽行事诡异、手段高明,但从过往交锋来看,他们擅长游击,正面硬刚并非其强项。

  新兵招募不仅要继续,还需加快进程,扩大规模。”

首节 上一节 21/3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