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抗战之红色警戒(上)

抗战之红色警戒(上) 第470节


种子的问题,孟享暂时不敢大规模调整使用那些新品种,一旦出现了意外哭都来不及。至于包衣紫外线照shè等技术的使用,此时还没有mō清具体情况,只能是从那些生产出来的种子进行选种。只要选好了种子,也就保障了在其他条件没有太大变化的时候,可获得丰产。

水的问题,一过年,就遇上了大面积的chūn旱。

幸亏从去年一直持续到现在,忙碌了一个冬季的水利设施修葺,才使得河流和沟渠周围的农田都能浇上了水。

但在这个时代,很多地方离得河流比较远,只能靠天吃饭。打井的费用高,而且提升麻烦。即使吃饭的饮用水都麻烦,更不用提种庄稼了。

不过,有了基地,似乎一下子都变成了没问题了。

孟享为了节省未来的资源,只是满足供应电厂的煤炭需要,一般就不再扩大生产了。自从开辟了中东石油基地,国内的矿产开采也少了许多,采矿车生产的数量也少了许多。但因为一个意外,孟享才发现自己还是忽视了对采矿车的利用。

采矿车能勘探极深,但它的开采深度却不是很深。一级不过最大100米,二级可以达到300米。但这个是垂直的提升。采矿车直接从上边开出一个大dòng,汲取矿产。开采完后,地面不过留下一个深dòng,回填了事。但孟享恰恰忽略了这个挖dòng的功能。

若不是因为挖井饮水的事情,让孟享突然想到了这个深dòng,他也许又要忽视很久。

水,也是一种资源。

采矿车对水资源也有勘探,可以直接定位在最合适的地方打水。此时的地下水没那么多污染,除了一些表层地下水不适合饮用,需要挖深井外,大多数地方也不需要挖太深。

孟享可是知道,即使后世开个百米深的水井都需要耗资不少,但现在采矿车轻轻松松就办到了。如此,孟享手中又多了一个逆天的功能。

只要解决了水的问题,很多地方都是可以来发展生存的。后世无论是黄土高原还是西北地区,其实水并不是很缺,只是那些水都在地下,人的利用成本太高而已。而采矿车的可以直接打井,解决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一级采矿车的开dòng口径不超过1米,二级不超过2米。但这已经足够了。

孟享甚至想到了油井的利用。油井开采深度更大,打井用不着,但油井自带的管道却是孟享可以利用的。油井的管道可以提供直辖范围直径长度,也就是说,二级油井可以直接延伸出二百公里长的300毫米口径的输油管道。这二百公里长的输油管可以奢侈一点,用来当水管了。

很多地方缺水比较厉害,输水管道可以直接大范围调运水,孟享可以直接把油井挪到了湖区,汲取湖水,输送到百公里外的地方。而且管道也不是仅仅二百公里,找一个地方破坏下来,就可以通过修复

但这种做法有些太奢侈。现在工业上和城市中还急需要不少管道,数量有限下先供应那里。民用水通过打井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只有极个别的山区地带,不适合打井,吃水困难。但孟享也不打算在那里多消耗资源。

社会资源在某个时期是一定量,若是耗费太大的资源去展示一个人定胜天的工程根本没必要。

那些环境特别恶劣的地方,本来就不应该是人要去居住的地方。只是由于战luàn等原因,才有了人的避世而居。但随之带来的是一系列问题,不仅仅是水的问题,jiāo通、通讯、教育、甚至是粮食。若是群居的人数上了规模还可以,人数少的地方常年在延续着一种古老的方式在生活着。但这种村寨很多,即使是后世这种不足百人的山村也是随处可见。

一些蛋疼的人觉得那种方式很安逸,但让他待上一辈子,他绝对发狂。一入夜,那种四下里漆黑一片的洪荒的气息可以直接引动人jīng神深处的孤独。

人是群居xìng的,依靠集体的力量才战胜了其他生物,成为地球上的霸主。数量太少,根本不利于人类的发展,不为自己考虑,也需要为后代考虑,缺少教育和jiāo流,只会造就一代代的méng昧者。

那些大山深处应该是其他生物们的自留地,那里只适合人们的短途驻留,但并不适合长期居住。

从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xìng的角度考虑,从那些山民的教育和未来考虑,从节约资源等方面考虑,孟享已经开始有计划的施行集合xiǎo村合并为大村,甚至合村并镇的规划。

迁移的地方都不是很远,基本上都是在附近条件更好的地方规划一处大的村寨和xiǎo镇。为了一步到位,规划中以xiǎo城镇为主。这样可以为下一步的供水供电,通车通电话打好基础。

而周围的那些土地则是进行新的整合规划,安排种植粮食或者经济作物。

当然这个政策是长期,需要一点点的影响改变,一点点的安置,避免强拆等行为手机*看W~WωO的出现。其实这个时代的那些山村的建筑而就是一点石头房子,茅草屋。而先锋军宣传的xiǎo镇的蓝图让人动心。加上低保的yòuhuò,以及义务教育的强制,除了部分留恋故土的老人,这样的措施还是很受欢迎的,毕竟外边的世界更加的jīng彩,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正是有了这样的规划,所以在打井的时候,那些太过偏远,条件恶劣的被排除了,剩下的是说服那里的人们走出来。那些大山则是封山育林,给那些被人类的紧bī压制的几乎要灭绝的生物们一点自由的空间,也可以保障未来留给人们更多的生物资源可供利用。

这样,打井的数量和难度就降低了不少,加上采矿车的超级开采速度,不仅仅人们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就连耕地的浇水也得到了部分解决。

到了chūn耕的时候,已经有大半的靠天吃饭的旱地可以得到浇灌。除了井水外,还有河水。很多地方的旱地虽然离得河流并不算远,但高度却是制约了旱地的浇灌。同样是基地的帮助,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了。基地产的各种车辆、坦克、甚至是飞机上的发动机给了这个时代以更多的动力。

发动机的强大功率可以很快的把沟渠和河道里水chōu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在这个以人力为主的时代,发动机这种东西是离得普通百姓很遥远的,即使一个县城中,也不一定有几个。但基地却是可以通过修理厂的拆卸修理,成千上万的提供。若不是油料紧张,这个数万,甚至更多的都可以。

即使已经开采了华北油田,但消耗的地方更多,而华北油田那里只竖着十来个油井,并没有形成能源基地扩大产量。

进口的油料还在继续,英美和德国人都不负担朝先锋军这里运油。所以孟享依旧还在通过nǎi牛们运输。先锋军的潜艇可以攻击日本人的运输线路,同样日本人的巡逻部队也可以轻松的决断先锋军的运输通道。只有潜艇还是最保险的。不过,潜艇人员也是很难培养,还要参加潜艇的战斗,所以到现在nǎi牛的数量依旧不多。

此时中原油田附近的地区都已经不再是前线战区了,孟享已经着手准备开始开采。虽然本着先利用国外资源的原则,但此时急需完成初步的积累,先顾眼前再说。

所以相应的发动机的数量也就可以增加很多。只是懂这些机器的人数太少,会cào作的人员稀缺使得发动机的使用依旧不普及。

为了不耽搁在农忙时节浇水,甚至先锋军军队中的那些相关技术人员也在不忙的时候,跑到了附近的地方帮忙。

除了柴油、汽油发动机,还有电动机,有了基地电厂的供电,只要拉过线去,就可以保障电动机的正常运转。

此时为了保障农业浇水,一共调集了两千多台发动机。有了发动机,水泵也好解决。各种基地零件加上进口的设备零件,组装了两千多台水泵。虽然分布在各个县市已经不多了,但加上肩担手挑,各种用具齐上,最起码已经可以保障耕地的用水了,缓解了这次chūn旱。

这一次chūn旱造成了一点影响,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回来。

此时的粮食产量,以xiǎo麦算,平均亩产不过一百多斤,一些地方还是种的单季。后世那些照料庄稼绝对没有此时的百姓仔细,但依旧能达到**百斤的高产。后世的亩产之所以那么高,除了种子得到了改良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了化féi。

孟享从去年就开始让农林学院的人来试验féi料的作用。即使没有采用良种的百亩试验田里亩产也能达到了五六百斤。

这可是相差了三倍。

此时的粮食总量本身就是没有太多的余富,这也是为什么老是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一些富农地主手里边也没有太多余粮。但若是秋天再收获一季,两年三熟甚至一年两熟。不用增产太多,只要翻一倍,那么粮食问题就可以自己解决了。

老百姓也都知道féi料的重要。俗语说的好,“庄稼一枝huā,全靠粪当家。”

农村中各地的牛粪、马粪都被百姓拾得一干二净了。即使人的大xiǎo便也是收集起来féi田。各家收集各家的,这也是宝贝。

但即便如此,华夏的耕地经过千百年对人类的供养,养分缺失很大。jīng细耕作féi田养息的田地并不算很多,很多百姓虽然种了一辈子地,但只是使一把苦力气。地里féi料不多,种出的庄稼又全部收走了。这个时代很多地方连烧火做饭的柴火都需要四处搜罗,更不用提麦秸还田了。

长时间重用轻养,地力已经贫瘠。要想改善,要么种其他作物轮种修养,要么直接荒弃修养。

到了后世,大量使用化féi和农yào,同时受到工业“三废”的影响,耕地质量下降更快。华北和西北的大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不足1%,全国平均含量也不过1.5%,而欧美国家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了2.5-4%。要想根治的办法,土地的休养是一方面,合理补充féi料也是一方面。

就华夏的基本情况来看,现有耕地以缺少氮、磷、钾三者为最。

孟享记忆中,那些冒着刺鼻味道的化féi厂就是以氮féi为最。这是因为氮féi容易流失,全世界的土地都是容易缺氮。同时补充氮féi的增产效果最好。

这个时代,华夏的氮féi发展的比较晚,35年的时候才建成了两座氮féi厂,一座在大连,日本人chā手,一座则是在南京,都是生产硫酸铵。每年的产量不过两三万多吨。最高年份不过4.1万吨,还不如后世的一个县级的需要关停的化féi厂。
首节 上一节 470/9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之红色警戒(下)

下一篇:空降抗日突击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