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34节
而在外围的周奎听到了这段谈话道:“女婿,今时不同往日,你已经不是天子了,且不说你这样做会得罪大同社,听赵管事说,这勋章每年还能得几十两银子,这钱你不拿,不便宜了大同社。”
崇祯翻白眼道:“你管好自己就是,我的事不用你操心。”
对他这个老丈人真算是彻底无语了,他都没想到区区不到10年的光景,老丈人的敛财上百万,就在他一个人面前装穷。
哪怕到了俘虏营也是那样没脸没皮经常带着他的小舅子来到崇祯这里蹭吃蹭喝,也就是崇祯是个要脸的人,要不然早把他打出去了。
周奎剁脚道:“这可是几十两银子,当皇帝你不听人劝,不当皇帝你还不听人劝。”
崇祯听到这话当即关上房门,周奎只能叹息,离开了这里。
下午,崇祯家的房门再次被敲。
崇祯烦躁的打开房门,本以为看到的会是赵汉卿,却没想到是另一个老熟人:“春生,你怎么来了?”
春生挑着扁担扁担吊着两个箩筐,箩筐里面堆满了粮食,一小竹篮的鸡蛋,还有两只老母鸡。
他看到崇祯笑道:“俺是代表下湾村来感谢先生的,要不是朱先生你堵住管漏的地方,那后果简直不敢想象啊。”
春生即便是现在想起当日之事,依旧是胆战心惊,这缺口要是没堵上,他们下湾村就没了,尤其是有那些被泄洪村庄做对比,下湾村的村民不但害怕,同时也极其感激当时跳下水堵住管漏的崇祯。
于是在秋收之后,即便下湾村村民也遭了灾,但全村人还是凑了凑了两筐麦子,而后经过春生提醒大家知道,朱先生有两个妻子怀孕,于是他们又凑了凑,弄了一篮子鸡蛋,两只老母鸡,这些作为谢礼由春生交给崇祯。
“这事已经过去了,而且村里也遭了灾,大家的日子过得比我这儿都苦,这些东西你还是拿回去吧。”
守堤的那段时间他也知道下湾村穷困,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要不是大同社的人发放了一些粮食给他们,下湾村的村民都不知道要饿死多少。
春生道:“这怎么能行,这东西要拿回去,我下湾村哪里有脸见人?”
“而且今年虽然遭了灾,但朝廷免了税,大家伙这点粮食还是拿的出来的。”
崇祯劝说不成,只能任由春生把这些粮食搬到他的家中。而后崇祯询问下湾村近况!
春生笑道:“俺们趁着洪水退去的时候补种了冬小麦,朝廷也帮俺们,在村里招了不少民夫去修堤坝,包吃不说,每日还能带两升粮食回家,大家省着点吃能熬到夏收,现在没了租子,税也降了,只要老天爷不再发脾气,俺们明年努力一年,保管顿顿能吃上大白面馒头,到时候俺再给朱先生送一筐白面馒头来。”
崇祯笑道:“好,就这样约定,我等着你的大白面馒头。”
比起不怀好意的大同社员与满肚子的心思的他以前的臣子,他还是更喜欢和春生这样的农户交流,不用太费心思。
看着笑容满面的春生,崇祯不得不承认,大同社统治北方比他做的好的多了,今年北方的灾情比他当皇帝的任何一年都要重,尤其是京城的水灾,更是他亲身经历,如此重的灾害居然没有引起北方一丝动乱,他也不得不承认徐晨做元首比他当皇帝好10倍都不止。
此次的公民大会,不但各地的议员汇聚,连同的大同社各地的主官,将领也汇聚一堂。
从朝鲜赶到京城张献忠当即就邀请一些老兄弟来到京城有名会仙居相聚。
会仙居,是京城的特色酒楼,以炒肝闻名京城,会仙居的炒肝选用新鲜的猪肝和大肠,加入黄酱等调料精心炒制,熬煮出的炒肝色泽酱红,鲜香扑鼻,蒜香浓郁,肝嫩肠肥。
酒楼虽然出名,但在京城却算不上高档酒,所以张献忠才会把聚餐的地方安排到这里。
时间到了之后,朱猛,高迎祥,李自成,孙可望,杨秀头等他纷纷前来。
杨秀头笑道:“今年我大同市最大的功臣就是你老张了,能从朝鲜刮出几百万两银子,我不觉得奇怪,毕竟朝鲜也立国几百年,那些虫豸还是有些家底的,但能弄到200多万石粮食,那就是真是你老张本事大。”
孙可望道:“张大哥的那些粮食解决了很大的问题,有那些粮食支持,我在辽西又建了几个堡垒,现在已经快靠近广宁卫了。”
张献忠内心极为得意,但还是笑着谦虚道:“俺都是按照社里的制度做事,模仿的是元首,要说功劳最大的还是元首。”
朱猛道:“都是自家兄弟,拍马屁的话就留着见元首说吧。”
而后他有点羡慕道:“你们倒好,还有事情可干,不像俺们天天待在军校里学习,让一群手下败将做俺们的教官不说,还天天像个大头兵一样喊口号。”
攻占北方之后,大同社解散了一半的军队,高级军官重新安排学习,一些人参政成为了巡抚,知府,县令,另外一些人则进行指挥培训,提升他们的作战能力。朱猛这批人就是在军官培训班,培训指挥作战的能力。
张献忠笑道:“难怪朱猛你像吃了火药一般呛人,但这可是都督下令跟俺老张可没关系。”
高迎祥道:“哥几个还是要听元首的劝告,多学点学问,不要看还有个南明小朝廷,但以他们的本事,只怕要不了一年就会被我们攻占,到时候哥几个一样要面对无仗可打的局面,元首让我等多学习是方便以后我等转为文官,为元首治理天下。”
杨秀头抓了抓脑袋道:“俺勉强能认识一些字,但要读四书五经,成为一个学究就有点难为俺了。”
李自成道:“杨兄,你这就陷入歧途了,都督连孔家的人都抓,怎么会在意我等读没读过四书五经,我等又不是没看过那些人丑陋的嘴脸,他们是要当官,不是要做事,做事的都是那些师爷。
都督又不是要学究,要的是能干事的人,你们几万人都管了,知府衙门也不过就几百了,管好这些人就管好了一个府。”
张献忠笑道:“老李说的没错,几百万人的朝鲜,俺老张说管不就管了,也没出啥错,大家不要把治理一方想的那么难,只要延续我大同社的制度,用好人,做好奖勤罚懒,朝鲜就政通人和了。”
其他只能听完了然的点点头。而后孙可望道:“张大哥,俺想联合你在明年秋收之后共同进攻金国,你看怎么样?”
张献忠想了想道:“俺当然想建功立业,就是担心元首不答应,今年又是瘟疫,又是旱灾,又是洪灾,只怕元首府都没多少粮食来支持战事。”
李自成道:“元首只怕不会答应在辽东用兵,今年的灾害实在是太多了,元首拼尽了全力才勉强维持了北方的稳定,女真人战斗力不差,只怕没那么好打。如果战事僵持了,战事只怕会半途而废。”
孙可望笑道:“大伙都高看女真人了,他们面对腐朽的明军自然是百战百胜,但这些年女真人接连惨败,早把他们的军心士气打没了,现在蒙古人已经脱离了皇太极的管控,金国汉人这一年来,逃到辽西,辽东超过了三十余万。
现在这个所谓的金国国民不足百万,内部矛盾激烈,朝鲜被我军掌控之后,所谓的金国已经被我大同社三面包围了,现在我等灭了皇太极可谓是易如反掌。”
李自成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你应该面见元首,向元首说明情况,灭了金国我大同社不但能省下几万兵,还能大规模移民到辽东,现在元首想治水,很多河道附近的村落都要迁移,如果覆灭金国代价不大的话元首有可能会答应。。”
翌日,孙可旺和张献忠两人来到元首府找到徐晨,两人提出想要在明年彻底歼灭女真八旗,摧毁所谓的金国。
徐晨谨慎道:“女真人毕竟有八旗精锐,全力动员应该可以动员十几万军队,你们有把握战胜皇太极?”
徐晨还是很谨慎的,毕竟女真人最终获得了天下,皇太极也算是明末少有的政治家,能力比大明这批虫豸强多了。
孙可旺自信道:“女真人虽然勇猛,但他们后勤极差,辽东灾害频繁,皇太极只有劫掠中原才能度过难关,但前年,去年女真人两次被秀子营阻碍,没办法劫掠中原。
现在辽东的粮价已经突破了每石10两银子,大量的蒙古人和辽民逃离金国的地盘,属下得到的情报来看,金国人口已不足百万,他们已经维持不起八旗士兵,根本没有所谓的十几万大军。末将打算重建广宁卫,在辽东攻占海州,继续压缩女真人的战略空间。
逼着皇太极带领八旗主动进攻,我军则可以趁势歼灭女真人主力,要是皇太极忍住不动,末将就带领骑兵精锐沈阳附近夺回汉民,杀戮女真人,烧光他们的粮仓,让女真人无粮可食,而后再一步步压缩女真人的活动范围。”
只能说沈阳的地理位置太差了,可以说是一个无险可守之地,但凡明朝有一支能野战的军队,不说能击败女真人,哪怕能重创女真人,也可以给金国带来亡国之危,而大同军却不惧怕与女真人一战。
第330章 ,复社落后了,现在是人人平等的时代
听了孙可望的一番陈述后,徐晨随即命令太尉府把近两年来辽东的情报汇总过来。
很快,一份详尽的报告摆在了他的案头。经过仔细研读,他发现实际情况与孙可望所说的大差不差,金国本就是一个瘸腿的国家,除了武力强盛之外,内部的经济,文化,政治可谓是一塌糊涂。
但以前女真人的武力天下无敌,他们即便有内部矛盾也可以通过掠夺四周的国家来减少矛盾,一旦不能获取外部利益,女真人其他缺陷就显露出来了。
现在蒙古人已经脱离了皇太极的控制,这次大同社的公民议和蒙古奈曼、喀尔喀、札鲁特、喀喇沁都派遣使者加入,可以说皇太极几年前征服的蒙古部落,如今全部脱离了他的掌控,加上大量的辽民逃到辽西,辽东,此时的金国,实力已然衰落,甚至远不如努尔哈赤时期那般强盛。
徐晨曾以为满清的八旗制,农兵合一,是一套适合征战天下的完美体系。然而制度设定好,但却未必能实行下去。
这套体系如果放在其他朝代,或许的确可行,但在小冰河时期,却有很大的问题。辽东天灾不断,土地贫瘠,种地的收益太差,所谓“农兵合一”制度中“农”的支柱根本就没立起来,女真人更加喜欢打仗,而不是种地,这也是经过地广人稀,但动不动粮闹粮食危机的原因,包衣的农奴制度本就不是什么先进的生产关系,粮食产能低还遇到天灾,所以女真人粮食一直都不能自给自足。
金国一直以来都是靠皇太极掠夺中原才得以维持生计,可在这个时间段,他们被贺涵锤打两次之后,直接就元气大伤,女真人大厦将倾,原本因为利益投靠他的人纷纷逃离,现在整个金国只有几十万女真人支持皇太极。
此时消灭女真人的代价,比徐晨预计的要小很多,经过深思熟虑,徐晨最终认可了孙可望和张献忠二人提出的在来年春耕之后进攻金国的战略。
说完金国之事后,张献忠清了清嗓子,开始大致讲述朝鲜国的情况。他滔滔不绝地说着朝鲜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
最后他拍着胸脯保证道:“都督,明年属下就可以让朝鲜偿还全部的债款,并且再向中原输入 300万石粮食。”
徐晨皱了皱眉头,关切地问道:“不会影响朝鲜百姓的口粮吧?”
张献忠连忙说道:“自然不会,俺老张也是穷苦人出身,饿过肚子的,怎么会干这种缺德的事。”
徐晨忍住翻白眼的冲动,心中暗自嘀咕:要不是知道你历史上的作为,我还就真信了。当然,他也清楚满清的历史有几分真实,只有天知道了。在乱世中闯出来的枭雄,肯定不是什么善良之辈,但他论迹不论心,这个时间段的张献忠还是很守规矩的。
张献忠接着说道:“都督,俺老张既然要管理朝鲜国,总得要有个名分,不然这样名不正言不顺,总不好。”
张献忠去朝鲜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徐晨交代的任务。他不但弄到了上千万两银子,还多弄回 200多万石的粮食。最重要的是,他打掉了朝鲜的两班大臣,对于大同社来说,一个有几百万人口消费的朝鲜比只有十几万人口消费的朝鲜更加重要。
徐晨思考了片刻,说道:“等公民议会结束之后,再给你一个名正言顺的职务。”
张献忠听了,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说道:“俺就等元首的好消息了。”
而后徐晨对孙可望道:“你去十王府招待一下那些蒙古的部落首领,想办法让他们在京城安家落户,京城有更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定都京城他们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
孙可望点头道:“遵命!”
现在大同社主要的精力都在中原,对大漠的蒙古人主要以拉拢为主,那些专门和大同社作对的部落,自然要毫不留情的镇压,分牧场,建立定据点,一套改土归流的手段下来,当地就成为了大同社的羊毛和牲口产地。
那些投靠过来的蒙古部落首领,那自然也要给予一定的待遇,大同社新成立的大漠商社,这些蒙古的部落首领按照他们的部落多寡草场大,给予一定的股份,以经济利益取代这些部落首领的封建特权。
而后派遣大同社官员,依旧是划分牧场,建立定居点,由大同社员逐渐取代这些部落首领的统治权。
这些部落首领虽然有点不满,但大同社的强势让他们忍下了这份不满,毕竟他们要是不识趣,到时候连这点股份都没有。
大部分中小部落首领还是很满意的,他们虽然管着几百上千部众,但生活品质都不如中原自耕农普通,换了股份之后,每年能得个上百两银,还能去中原享受生活,那些没有野心的部落首领还是愿意干。
当然那些比较大的部落首领则舍不得自己的权利,但这点分歧好解决,只要大同社还在持续发展,双方的实力持续拉大,他们迟早会知道来中原生活才是最好的选择,温水煮青蛙,这点时间去吃还是等的了。
大同八年 11月 10日。
京城瑞福园热闹非凡。大厅里 300多个座椅座无虚席,人们或交头接耳,或翘首以盼,脸上洋溢着对即将开演的戏曲的期待。二楼的 20多个包间也全部被包了出去,处处弥漫着热闹的气息,真可谓是戏客云集。
这半年来南直隶虽然遭水灾,但对于京城来说影响却不是很大。
大同社接管京城之后,接管了一系列为达官贵人服务的作坊,提升了他们的工钱,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时长,还有工匠司维护他们的权益。
京城工匠当即翻身做主人,工钱提升了,待遇提升了,也有了休闲的时间,可以享受到以前达官贵人服务设施了。
京城的市民政治敏感度极高,适应了不到半年时间,他们就知道京城的天变了,以前高高在上的老爷们全部打入了泥潭,现在当家做主的是大同社。
靠上了大同社就有了靠山。现在京城比的,不是谁的靠山,是哪个老爷,而是谁在的哪个单位,京城的气氛快速的由权贵化,转化为市民化。
而京城的商家也在快速转变,原本服务于达官贵人的高档酒楼,高档戏院,现在也降低了价格,向着平民开放,快速的融入了新的世界,
瑞福园今日上演的戏曲,是元首在孟津编的戏剧,所以才吸引了这么多观众。来到京城的张溥、张采、金圣叹、雷士俊也包下一个包间,准备观看戏曲。
走进包间,屋内布置典雅,茶香袅袅。金圣叹兴致勃勃地搓着手,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说道:“不知道今日这场戏曲将会如何精彩。”
张采却皱着眉头,没好气地说道:“徐社长也是一国元首,居然如此编排世宗皇帝,如此气量也太小了。”
他们早已通过孟津士兵的口述,大致了解了这场名为《大明王朝 1566》故事的内容。在他们看来,大明庙堂的那些龌龊之事都被徐晨通过这个故事编排了出来。
金圣叹微微一笑,反驳道:“某却以为徐社长描写的世宗皇帝非常贴切。尤其是那首‘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世宗穿道袍,谁能不说徐元首严谨。”
徐晨创造的这个嘉靖帝,真是完美契合了江南人对这位皇帝的刻板印象。
雷士俊不满地哼了一声,说道:“还严谨,那故事就是胡编乱造。世宗之时,哪有改稻为桑之事,这不是胡编乱造是什么。”
金圣叹淡然道:“改稻为桑虽然是戏说,但某认为世宗要真知道有这条敛财之路,肯定会实行。”
张溥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我等和徐社长接触三个月,自然知道徐社长不是气量狭隘之辈。这次戏曲可怕之处在于,不管是天子还是清流、奸臣都在争权夺利,可以说满朝文武没有好人。
徐社长这是想要告诉百姓,清流不可靠,天子也不可靠,这是为摧毁皇权编排的戏曲,就好像他开放紫禁城,让所有人都能了解深宫大内,还弄了什么坐龙椅的项目,演大臣,演皇帝,百姓对皇家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哪里还会有敬畏可言。”
这段时间他们来到京城可谓是大开眼界,紫禁城开放可以允许普通的百姓进入,甚至还有好几万灾民就这样住在紫禁城当中,富丽堂皇的紫禁城里面却住着一群如同乞丐一般的灾民,这种世界的割裂感让他们很难适应。
京城内学社更是多如牛毛,这些读书人肆无忌惮的商议国家大事,毫不客气的点评着大同社官员,书生意气,挥斥方城。
这种环境让张溥他们很适应,曾经的江南就是这样,现在的京城甚至比江南更加开放,这里的读书人没了皇权的限制,更敢肆无忌惮的说话。
张溥加入了几次这些学社之间交流会,甚至有一种自己已经落后了的感觉。他们复社兴复古学,务为有用,在江南是很先进的思想,但是来到了京城,他刚一开口就引得众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