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94节

  马林、郭俊、萧然三人听了,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色。他们其实也想借着这个机会投降,倒不是他们心疼那些军户的遭遇。

  而是他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人心已散,底下的军户纷纷投降,他们也不知道大同城当中,有多少人是想投大同社,他们担心自己投降晚了,连这点优待都没有。

  他们对大同军如何对待将门和大户也了解得一清二楚,抄家、审判、服劳役,甚至被大同社抓住罪证的,还会被吊死。

  在所有路都走不通的情况下,大同军给出的优待政策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一条出路,最起码他们的财产可以保住。

  满贵愤怒地说道:“本将不管这些,天子让本将守着大同镇,本将就不能让大同镇沦落敌手。”

  孙祖寿叹了口气,继续劝说道:“将军真要夺走那些军户家眷最后一条生路吗?他们跟着将军征战十几年,将军就这样回报他们吗?”

  满贵气得满脸通红,大声吼道:“本将军忠君爱国难道还有错?你汉人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面去了。”

  孙祖寿平静地说道:“我们汉人的书还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这时,马林也在一旁劝说道:“将军,不是我们不想忠君爱国,而是现在大同镇真的没办法抵抗敌人。”

  郭俊接着说道:“我等这也是为了保住有用之身,继续为朝廷效力而已。”

  萧然也附和道:“满总兵,现在大同镇肯定是守不住了,我等如果借此机会,脱离大同军的围困,这不是更能为天子效力吗?”

  满贵惊愕地看着他们三人,一时间说不出话来。这三人都是大同镇的将门世家,为大明王朝守住边疆两百多年,比他更有资格做忠臣孝子。可如今,他们却也要出卖朝廷。

  满贵气得浑身发抖,大声说道:“好,好好,要投降,你们投降,本将军会和大同军死战到底,本将哪怕是死也是大明的忠臣。”

  孙祖寿看着满贵悲凉道:“将军小看末将了,您是忠臣,末将也不是怕死之人,末将愿意追随将军出战。”

  马林看着离开的两人道:“愚蠢。”

  而后他看着郭俊萧然道:“我等该怎么办,即便是保住了一些钱财,但家丁土地全没了,还有我等要不要回大明?”

  郭俊无奈道:“回去干什么,再次被大同军俘虏一次?天下的百姓已经彻底对朝廷失望了,士兵也不愿意为朝廷打仗了,要不然大同军也不会这么快打到城下。现在只有关中才算安稳,我们先去关中,想办法找一找以前的老兄弟,看看他们在大同社混的如何?”

  三人想一想,发现这是最好的办法。

  而满贵和孙祖寿两人出了总兵府,大步流星地来到校场,召集了他们的家丁和愿意出战的士兵,只是让满贵有点失望,愿意出战的人不到800了。

  倒是孙祖寿淡然道:“朝廷落魄至此,还有800人愿意为朝廷死战,总兵应该感到庆幸。”

  就这样满贵带着800骑兵出了大同城,然后用这800人骑兵出弄一个进攻的阵型。

  满贵高举战刀,纵声狂吼,“杀敌……。”

  800骑兵跟在满贵身后,抱着必死的决心冲向大同军阵。

  孙可望不解的看着这幕道:“明军这是想做什么,想要来送死?”

  他虽然疑惑,但却快速的调动大军,火炮团的士兵把火炮对准冲过来的满贵骑兵,第12骑兵律的士兵也拿出了骑枪对着满贵他们,火枪在阳光下闪烁着凛冽的寒光。

  当满贵他们冲杀到火炮的进攻范围之后,孙可望当即挥手。

  炮兵团长怒吼道:“开炮!”

  “噗噗噗!”48颗炮弹发出刺耳的音爆声音,砸向满贵骑兵当中,无数战马被打的四分五裂,战马不断嘶鸣哀嚎,几十名骑兵被打死。

  但满贵和孙祖寿两人依旧高举战刀继续冲锋!

  当他们距离冲到80步的时候“砰砰砰!”七千多支骑枪同时开火,七千枚子弹像黑色的风暴,横扫大军,顿时一大半满贵骑兵倒地不起,只剩下不到百余骑兵继续向着大同军进攻。

  满贵和孙祖寿更是更是被子弹射中,只是因为他们的铠甲优良,还勉强有口气。

  但满贵他们整顿队形后,依旧高举战刀喊道:“杀敌!”

  骑兵团长邓通把火枪插进皮带当,拔出战刀呼喊道:“杀!”

  上千骑兵排着一个进攻的菱形阵型,冲向满贵等人,大同军骑兵以排山倒海之势,淹没了满贵他们的骑兵,不到半个时辰,满贵的800骑兵全部战死。

  马林他们看到了满贵战死之后,当即挂起了白旗,大同城的城门大开,至此,大同镇被第六师攻占。

第279章 ,资本的初声与刘永的担忧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11月 12日,关中,长安城。

  铅云如墨,沉甸甸地压在长安城的上空,凛冽的北风如咆哮的野兽,呼啸着穿过古老的街巷,发出尖锐的怒号,仿佛要将这破败的城池撕裂。

  起初,细碎的雪沫如白色的尘沙,被狂风裹挟着,漫无目的地飞舞。它们轻触着城墙上斑驳的砖石,那历经岁月与战火侵蚀的砖石,在雪沫的轻抚下,更显沧桑。随着夜幕降临,雪势渐大,大片大片的雪花宛如鹅毛,从灰暗的天际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将整个长安城笼罩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之中。

  长安的城楼在雪中若隐若现,城楼上的旗帜被冰雪覆盖,僵硬地耷拉着,不再有往日猎猎作响的威风。

  雪中的大雁塔,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长安城的变化。塔身上的积雪越来越厚,掩盖了岁月的痕迹。护城河的水面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冰面上的积雪与周围的白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冰,哪里是雪。

  但即便长安城笼罩在冰雪当中,这座城市依旧熙熙攘攘,充满活力,街道上依旧川流不息的商队,他们把西域大漠的货物运过来,再把关中的货物运走,街道上满是忙碌的百姓,这些人不是急匆匆的赶回家,就是赶到他做事的作坊当中去,现在整个关中都在忙碌的生产,效率就是生命。

  经过了大同社两年多的改造,整个长安城建了轻重5座工业区,上千家作坊安置在这工业区当,而如果算上家庭式的小作坊,那更是难以计数。

  这场进攻中原的大战开启之后,五大工业区就成为了大同军的心脏,他们生产出钢铁,火枪,火炮,布匹,棉衣,牛皮鞋等各种军事物资和民用物资,而后这些物质通过轨道运输到中原战场。

  有了前次的经验,这些作坊主们意识到战争景气要来了,果然没多久,都督府的大笔订单纷纷涌现,只要是挂在期货交易市场,不管是高原上的牛羊,战马,羊毛,皮革,还是衣,帽,鞋,帐篷,毛衣通通被扫荡一空不说,还直接定下了他们作坊的半年订单。

  现在他们的机器运转的速度都快冒烟,即便是这样依旧不能满足都督府那庞大的胃口。

  现在各大纺织厂是轮些机器不行,一台机器要配上三班组,日夜不停的运作。

  没有任何作坊主敢停歇,停了不但让白花花的银子从自己手中溜走不说,还影响他们以后和都督府的合作,所以哪怕这些作坊组都快累死了,他们也不敢把机器给停了。

  兴化工业区,星晨马车厂。

  三辆马车来到他们的厂房内,50多位农妇带着一丝紧张的情绪,看着眼前的这座庞然大物,内心有一丝惶恐,也有一丝兴奋,惶恐是因为来到了陌生的环境,好在4周有不少的亲戚在,她们还能有一丝安全感。兴奋则是来到了长安城这座大城市,还有一两半的工钱,这么高的工钱在农村是不敢想象的,只有长安这种大城市才能提供。

  孙星骄傲道:“这就是我们星晨马车厂的厂房了,有300多人在这里当差做,是整个关中最赚钱的作坊之一,你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了,某当初只有300钱的工钱,你们学徒阶段就有一两五钱,转正之后工钱就二两,在这里打一年工,你们全家三年的开销都可以赚回来了。”

  这个时候场内的冯远出来看着这些人皱眉头道:“怎么回事?不是让你多找些青壮,怎么全找了一些婆娘?”

  孙星苦笑道:“师兄现在关中哪里还有青壮,光大同军就20万青壮,后面有40多万青壮去当民夫,剩下的人全去当工匠了,现在不但长安城缺少青壮,乡下都是这些婆娘了,就这还是小弟走的快,要不然其他作坊的人去了,连婆娘都招不到。”

  冯远无奈道:“也只能如此啦,等会儿我让安保队的人看好她们,你也盯紧一点,不要出现事故,不然很麻烦。”

  其实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在大同军出战之后就马上显现,毕竟大同军一下带走了60万青壮,偏偏这个时候关中产能又快速的扩张,自然人手就不够用了。

  孔晨等作坊主按照以往的经验,到长安附近的乡村雇佣农户,来打短工,只是这场大战的规模远超他们的想象,都督府的订单也超出了他们的预计。

  他们不但要供养20万大军和40万民夫,而且还要供养一路攻占中原地区的百姓,一下子扩张了几百万人的市场,更关键的是这几百万人由都督府来供养,从最简单的衣,帽,鞋等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关中来供应。

  关中的纺织作坊主都快笑疯了,一个灾民要有一套穿在里面的衣裤,还要有毛衣毛裤,棉鞋,棉帽,外层的大衣,全套下来一个人消耗的布匹大概是一匹左右,中原几百万灾民,就是几百万匹布,如果算上整个大明北方,那就是几千万的人口,他们的产能要扩张多少倍?四倍,五倍,六倍,这些人算不清楚,但这些人知道未来三年内他们要赚发了。

  他们也不担心这些人消费不起,攻陷山西行省,都督府从那些地主老财家里抄出来万万两的银子,银子多到需要李文兵执政亲自到太平府坐镇,这一路清洗的地主老财,只怕未来3~5年内都督府都不会愁银子。

  只是他们即便是按照上次的经验扩充了一倍人手,却发现还是不够,现在都督府不缺钱,但他们却没有足够多的机器和工匠来赚这笔钱。

  有钱不赚要天打雷劈的,关中的作坊主当即快速扩充产能,很快关中4周的青壮就被大大小小的工业区吸纳。

  这些人就再次盯上了关中的妇孺,以高额的工钱吸纳这些人来长安的工业区打工,现在整个长安城的工钱一路攀升,青壮的学徒少于二两银子的工钱,人家看都不看你的作坊。

  并且还会在长安城的劳动市场当中获得吝啬的名声,受到所有的青壮鄙视,难以招到工匠,现在妇孺都有一两五钱的工钱。

  但这其中发生的矛盾和事故也不少,因为缺少青壮,导致不少作坊男女混合用工,不少老学究痛心疾首的批评这种情况,认为这是礼崩乐坏。

  同时也真出现了不少的事故,像工厂里的工头引诱强奸妇孺,还有女工来到长安城之后,既不愿意把自己工钱寄回去,也不愿再回自己的家。导致他们的家人冲到工厂来,闹出了不少矛盾,这种事情报道出来有站在女工一方的,也有站在他们家人一方的,这些事件在关中争论激烈,成为了舆论的热点。

  所以现在的关中处于一种既繁荣又混乱的状态当中,大家都能看到长安城越来越热闹,西域大漠的商队纷纷涌过来,丝绸之路的繁华再次重现。

  大同社攻占长安城两年多时间,长安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上多了煤油路灯,黄土道路也被水泥道路取代,地面也变得平整了,再也不像以往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老旧的市坊被拆除,建立了全新的小区。

  在主要街道上还建立了高耸云天的钟楼,长安城的百姓只要抬头就能看到这些钟楼显示的时间。

  两旁的街道三四层的高楼也变得越来越多了,这些高楼让整座城市变得更加宏伟。

  还有几大工业区,那里的厂房越来越多,烟囱越来越多,工匠也越来越多,还有一眼望不到头的轨道马车,这些轨道马车让关中的货物运输量提升了好几倍,整个关中变得越来越热闹繁华。

  长安的人口也是不断增加,从三年前的不到50万,增加到现在接近百万,居住在这里人,能再一次感觉到天下的帝王之气再次汇聚在关中这座城市当中。

  但混合也是真混乱,各种新生事物让大家目不暇接,通过报纸更是能让关中的百姓接触到天下的事物。

  但各种事物和声音都用到报纸上,反而让大家整个关中都是乱糟糟的,没有以前那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平静,这种嘈杂和混乱超出了关中人的想象。

  大家都是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有人可以看到光明的前途,有人却恐惧着陌生的道路,想要停一停,回到原本的秩序当中。

  所以在关中还真有不少老学究批评这种现象,并在报纸上呼吁禁止工厂男女混用,认为这是礼崩乐坏,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

  偏偏这时候还有不少的作坊就真爆出了这些问题,这一下这些作坊主就被动起来,关中的舆论纷纷对他们谴责,说他们要钱不要脸,拐卖良家妇女,各种难听的话纷纷出现。

  这一下子算是捅到了新生资本家的心脏,就关中现在这种情况,除了学堂的学生,哪里还找得到工匠,要是禁止男女混用,他们工厂不但不能扩充产能,还要减少1/3的产能。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这些作坊组在报纸上看到禁止男女不同工的文章,真想把这些人全部干掉。

  当然这在大同社自然是不允许,但他们也有其他的办法,他们在报纸上写文章批判那些老学究封建思想。工厂的做法这是为了都督府征战的需求,是为了解救天下的百姓,是正义之举。

  都督府也加入了这场舆论战当中,支持女子出来做工一直是都督府的一贯政策,刘永自然不能看到这些老学究坏了都督府的政策,所以大同报旗帜鲜明的站在作坊主一边,支持女子出来做工。

  不过对那些乱象也加强了管控,刘永要那些作坊主管理好自己的工厂,只要出现违法乱纪的事情,都督府会毫不留情的处罚,让他们停业整顿。

  同时也加强了这些女工的保护,有点是刘永都无可奈何之事,都督府统治的重点是长安城和关中的其他大城市,这些大城市已经开始出现新风气,新气象,女子出来做工,已经可以接受,长安城的双亲家庭更是众人羡慕的对象,两个人的工钱加起来可以让一个家庭收入比小地主都高,能在长安城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但在更广袤,人口更多的农村,只是分了地,思想并没有多大的转变。当地的农户还是很难接受女子出来做工的事情,尤其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女儿或者妻子有私人的财产,他们理所应当的把工钱自己家中财产的一部分,会毫不留情的夺走。

  其实这才是整个长安城乱象当中最多的问题,甚至出现了女工的家属皆要求作坊主把工钱交给他们。

  每到发工钱的时间,这些人就会大量的出现,大部分女子只能沉默的接受,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接受进行激烈的反抗,于是就造成了大量的矛盾事故。

  都督府这些事情也是重拳出击,面对这些不讲理的人,直接判他们劳役几天,同时严重警告那些作坊主,谁做的工,工钱就应该交给谁,再出现这种带领的情况,出现一次罚5000银子。

  同时这些作坊主的做法也引起了刘永的警惕,也就半个多月的时间,就让整个关中的报纸从谴责男女混用变成赞同。

  刘永当然知道这些作坊主做的事情,所以他才异常的警惕,舆论宣传一直是他们大同社的长项,现在中原战场大同军攻必克,战必胜,舆论宣传那也有三分的功劳。

  这些作坊主本来就有钱,如果再掌握了关中的各家报刊,这不就和当初士绅一样,掌握土地,掌握舆论,以此来控制地方,维持他们的权势。

  想到这里,刘永把关中发生的情况告诉徐晨,并询问解决的方法。

第280章 行业协会与狗改不了吃屎

  长安县,县衙内人来人往,各种前来办事的人员堵满了县衙,一片忙碌景象。

  一个穿着棉衣的作坊主把自己的证件递上小心道:“俺招了二十个农户,麻烦您帮俺二十张劳工证。”

  吏员看了看他送过来的文件道:“你这是纺织厂,不属于重点照顾的作坊,办不了,都督府已经全面收紧了对于纺织厂的劳工证发放。”

  “啊!”作坊主马上道:“俺这是接了都督府的订单,要赶制五万匹羊毛布,都是在为都督府办事,麻烦您通融一下吧。”

  吏员道:“通融不了,这不是我要为难你,而是都督府现在在前线打着仗,消耗巨大,没有这么多粮食,长安城要限制工匠的数量。”

  作坊主着急道:“那俺的订单怎么办?”

  吏员道:“要不你把机器搬到村里去,这样可以直接在当地招工了,不需要劳工证,工匠吃饭就可以回家。”

首节 上一节 194/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