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589节

  “大司马能认可我此举,还能予以支持,我就很感谢了。”

  “大司马说的不错,此事确实不宜操之过急,就按大司马的折衷方案来推行吧。”

  萧和松了口气。

  这位太子殿下,既有雄心壮志,又能听劝,这是好事。

  “说起朝廷财政,大司马,我倒是想到一个增加朝廷收入的办法,正好与你商量商量。”

  刘禅话题一转,将萧和请到了墙壁上所悬的一幅地图前。

  萧和抬头凝视,很快看出这是一幅大汉朝的疆域图。

  且这幅疆域图,是他几年前为刘备所绘,可称得上是迄今为止,大汉朝最精确的一张地图。

  萧和继续细看,却发现这幅地图上,多了一撇一捺两条线。

  这一撇自涿郡蓟县起,斜向西南至黄河,这一捺则自洛阳起,斜向东南抵广陵接长江,再由长江南下至吴郡钱唐。

  整体看起来,就像是以洛阳为起笔,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怎么看着有点眼熟呢…”

  萧和退后几起,手指轻捻着下巴,凝目细细审视,脑海中飞快的搜索起来。

  突然。

  他身形微微一震,眼眸陡然凝聚,眼中闪过一道惊奇。

  这不就是大运河嘛!

  “太子殿下,你这图…”

  萧和脸色微变,蓦的转头看向了刘禅。

  刘禅脸上则是指点江山的自信,抬手指向了地图。

  “我大汉朝地域虽然辽阔,然则精华之地,却集中于长江以北,而长江以南荆扬广袤之地,皆开发有限,实为可惜。”

  “所以我想利有现有的水系,再额外人工开凿沟渠相连,最终修一条可贯穿南北的运河。”

  “如此一来,南北交通彻底被打通,便能大规模开发江南之地,创造更多的钱粮财富,大大增加朝廷的收入。”

  “同时有运河之便,南方的财税就能走水路,畅通无阻的运往往北方,至少可节省一半以上的耗损。”

  “除此之外,有了大运河…”

  刘禅是滔滔不绝,情绪亢奋,将挖掘运河的种种好处,洋洋洒洒尽数道出。

  萧和却一句却都听进去,只是静静的审视着这位太子殿下,眼神渐渐蒙上了一层阴云。

  大运河的好处,不用刘禅解释,他还能不知道么。

  令萧和感到惊奇的是,这开凿大运河的想法,竟然会出自于刘禅之口。

  这也超前的有点过份了吧。

  脑子再受刺激,还能刺激出如此超前的想法?

  关键是,刘禅修运河的这个想法,还有点危险啊!

  大运河是好,可这玩意儿他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当年的隋炀帝为修运河,可是强征了数百万民工,以耗尽隋朝国力为代价,方才修好了这条大运河。

  然后没多久,隋朝就嘎了。

  以隋朝的强盛国力,强行开凿大运河都导致了亡国,就大汉朝现下的国力,又怎么可能承受得了?

  “若是开凿了这条运河,则我大汉国力定然能倍增,朝廷的收入至少也能翻了两三番。”

  “朝廷收入增加,自然便有了足够的底气,能让我大汉天下所有孩童,都能免费读书。”

  “大司马以为,我的这个办法如何?”

  刘禅终于描述完毕,期待的目光看向了萧和。

  萧和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他搞这个大运河,还是为了先前那个免费读书,人人如龙的宏愿。

  想法是好的,只是步子迈的不是一般的大啊…

  萧和干咳了几声,反问道:

  “开凿这大运河,确实是利在千秋,可太子殿下有没有想过,开凿这条运河所付出的代价,我大汉朝承受的起吗?”

第467章 好大喜功,国家必亡!萧和: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焉能置身事外?

  刘禅一愣。

  从他表情上看,萧和就大概知道,这位太子殿下多半没有计算过,修成这条大运河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修这么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就算利用了现有的水系河道,至少也得动用一到两百万民夫,耗费数年,甚至是十年之功。”

  “自黄巾之乱起,天下户口锐减,哪怕天子几度下诏清查户口,目前我大汉朝所掌控的编户数量,也不超过八百万口。”

  “纵然将来扫灭伪魏,荡灭刘璋张鲁二贼,拿下了益州雍州及凉州,加起来的户口也不超过一千万口。”

  “从一千万人当中,抽调近两百万人修这条运河,等于是要将我大汉朝所的青壮劳动力,全部脱产来服劳役。”

  “那这地谁来种?只能由妇孺老弱来种,那么这秋收定然会大幅度减产。”

  “而且这种减产,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有可能持续十年。”

  “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太子殿下有没有想过?”

  萧和道出了修大运河的弊端,最后冷肃郑重的目光看向了刘禅。

  后果是什么,当然是亡国了。

  全国劳动力都去挖运河了,粮食定然欠收,百姓们吃不饱,朝廷的粮赋收不上来,天下不乱才怪。

  当年的隋朝,不就是这么完蛋的么。

  当年虽说杨广好大喜功,变着花样的折腾杨坚给他留下的家底,可无奈杨坚留下的家底实在是太厚。

  哪怕杨广三征高句丽,哪怕他营建东都,哪怕他们几度南巡江都,其实都不至于把国家折腾到伤筋动骨。

  真正要命的就是修大运河。

  几百万人不种地,整整用了近四年时间去修运河,还有近百万人死在了工地上,所耗钱粮无可计数…

  这样恐怖的非战争死亡数字,放在哪个朝代,天下百姓不得揭竿而起?

  天下皆反,你能不亡国?

  当然了,这血淋淋的教训,萧和自然不能明着跟刘禅说出来,只能引导他去思考。

  刘禅果然陷入了沉思,脸上的激情一点点的消褪了下来。

  沉吟良久后,刘禅反问道:

  “大司马所言,倒也不无道理,可难道就因这点小小困难,咱们就不修这大运河了吗?”

  萧和心中一凛。

  好家伙,阿斗你说的倒是轻松啊。

  上百万人的生死,到了你这里,上嘴唇跟下嘴唇轻轻一碰,就成了“小小困难”?

  这孩子终究是蜜罐子里长大,没怎么吃过苦啊。

  “咳咳,倒也不是不修。”

  “殿下这南北运河的构想,乃是利在千秋的伟业,自然是要修的,不过臣以为却要修的适度,控制规模。”

  “比如我们可以将这运河,划分为北中南三段,一段一段来修,每段花个十年左右时间。”

  “如此一分摊下来,每年征召修河的民工,应该不超过两三万人,这样朝廷所支出的钱粮,百姓所耽误的农桑,便整体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这么一来,咱们既修好了大运河,又没有伤及国本,于国于民岂非皆大欢喜?”

  萧和循循善诱,给刘禅指了一条康庄大道。

  刘禅却眉头微皱,嘴角微瘪:

  “大司马的这个方案是稳妥,可却要耗时三十余年,我岂非要穷尽一生才能修好这运河?”

  “甚至是我有生之年,都未必能看到大运河修好的那一天?”

  萧和心下冷笑。

  这可是修运河,你当是过家家么?

  这么大的工程量,你就算是以后世的技术条件,开着挖掘机挖,你也得挖个七八年吧。

  以当下的技术条件,全靠百姓们一铲一镐的来开凿,在不伤及国本的前提下,三十年时间能修好就不错了。

  “俗语有云,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

  “若想要在不伤及国本的前提下,修好这条大运河,这样最理智的选择。”

  “何况这大运河,本来就是利在千秋后世的工程,哪怕是殿下穷尽一生修好,这份功绩也足以名垂青史,彪炳千秋了!”

  萧和又语重心长的开解了一番。

  其实说句实话,萧和不是那种好为人师之人,更不想以臣子的身份,对当朝太子说教。

  这种事,应该是诸葛亮来干的。

  毕竟现在的刘禅已是脱胎换骨,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比原先的刘禅更加聪明优秀。

  可聪明并不代表他和他爹一样,都愿意从谏如流。

  聪明的刘禅,未必就如笨刘禅那般听话。

  这种情况下,身为臣子,你给他讲大道理,忠言进谏,那就是自讨没趣了。

  可眼前这件事却不一样。

  修大运河,乃是关乎到大汉朝存亡的生死大事。

  这重生的大汉朝,乃是他辅佐老刘,大小数百战打下来的,是他们共同的事业,是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

  只要关乎这份事业的存亡,他就不能置身事外,不得不出言规劝,将刘禅要强行修大运河的念头,扼杀于萌芽之中。

  刘禅盯着那张地图,再次陷入长久的沉默中。

首节 上一节 589/6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下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