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260节
这种话是没有人敢于反驳的。
刘禅也是表情微微一变,看了看在场众人,不由得微微点了点头:“我儿说的不错啊。”
“朕记得”
“尚父曾经便说过服散乃是非人之举。”
“无论如何.朕都不能辜负了尚父啊。”
——尘埃落定!
刘禅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赞的本事。
但这也就是他最让人称赞的一点。
别人的话他或许还会犹豫。
但顾琛当初所说的话,他时刻都会谨记在心。
这种感情甚至都超越了他对刘备的感情。
因为顾琛看人实在太准,在接触了刘禅之后,便已经不在对他个人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希望。
对刘禅实在太好,不像刘备当初一般还会教育刘禅。
“昭德.”
刘禅再次看向了顾烨:“此事便交给你了。”
“臣领命!”
顾易没有任何的犹豫,立刻便应承了下来。
众臣依次离去。
不少人的表情都是十分的难看。
很显然,他们家族之中绝对是有人服散亦或是参与其中。
五十散的价格可不便宜。
这其中能够带来的利润是会让很多人眼红的。
顾易操控着顾烨离去,却没料到刘谌竟跟了上来,拦住了顾烨认真道:“昭德,若有难处,切记要告诉孤。”
刘谌显然是知道此事的难度。
服散是会有瘾的。
要想彻底杜绝此事的难度可想而知!
“殿下放心。”顾易认真的点了点头:“臣心中早已计策。”
说着,他的语气一顿。
看着眼前的刘谌,犹豫了一下后还是问出了一个问题:“殿下,臣倒有一问想问问殿下。”
“哦?”
刘谌愣了一下,没料到顾烨会说出这种话,连忙道:“昭德有话便问即可,何须如此客气?”
“倘若有一日——”
顾易试探着开口:“我大汉有四方外敌来犯,殿下会如何?”
刘谌的表情完全变了。
他不理解顾烨为何会说出这种问题来,不由得便警惕了起来。
“昭德可是看出了什么?”他不答反问。
顾易操控着顾烨摇了摇头,轻声道:“殿下放心,臣只是随意问问。”
“随意问问?”
刘谌皱着眉,想了想后还是正了正表情,认真回答道:“若真有那一日,孤便只有一句话。”
“犯我强汉者——”
“虽远必诛!”
刘谌的表情无比认真。
闻言,顾易眼神亦是不由得微微一点,旋即露出了一丝笑容,朝着刘谌拱手一拜。
旋即转身而去。
看着顾烨的背影,刘谌满脸疑惑,根本就想不清楚顾烨为何会问出这种问题。
他又怎么可能想到?
毕竟对于当前的大汉百姓而言,四方蛮夷的威胁甚至还不如后汉之时。
但顾易却能确定——
大战无法避免。
因为鲜卑乌桓等部落已经早已随着时间的流去而再次统一了。
如今大汉边境未曾动乱。
只是因为当初顾琛所留下的那些将领们还在。
四方蛮夷对他们有着浓浓的忌惮。
可这种方式,又能持续多久?.
——————
“臣闻《周易》有云:「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盖天以五气养人,地以五味安形,阴阳和合,疾疢不生。
今有方士妖言,倡服寒石,谓金石久炼可通神明,饵硫磺、云母以求长生。
然《神农本草》明载:石药剽悍,非脏腑所能胜。昔扁鹊治疾,必察膏肓;仲景疗病,唯施汤熨。
岂有舍五谷之正,循金石之邪,以速夭折者乎?
臣观洛阳贵戚,竞相仿效,或肤裂流脓,或狂言见鬼,犹自诩为「行散登仙」。
此非养生,实乃伐性!昔周王绝粒,穆满瑶池,皆上古虚诞之说,
陛下圣德方隆,岂容方技惑众,坏乱人伦?
伏请陛下:
一敕太常,明诏天下,凡方书涉金石邪术者,悉付兰台焚之;
二责郡守,严查巫觋造散之徒,以「左道乱常」罪论;
三命太官令,集岐黄正士,重修《本草》,削石药之妄,申草木之德。
昔成汤祷雨,不祈金石;宣王中兴,唯重农桑。
愿陛下法先帝之道,绝妖诞之源,使四海知服散者非达生,禁散者为大仁!”
——《禁散疏(汉.顾烨)》
第101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禁散”之事注定艰难无比。
且不论那些服散成瘾之人到底有多么难戒。
——对于顾易而言,真正困难的是“服散”对于当前的大汉而言,属于雅事。
只要这种观念没有彻底扭转。
那“禁散”就注定是痴人说梦,哪怕是刘禅下旨都注定无用。
但哪怕此事再怎么艰难。
顾易都必须要做下去。
虽然不知道未来到底如何,但他既然已经来了,就必须要将这种观念扎根在九州子民的心中。
对此,顾易也是做了很多的准备。
他第一刀便对准了曹植等这些个在太学之中有着极高影响力的“服散”之人。
罢免他们的一切爵位,贬出太学。
借此事来彻底拉开了整个“禁散”之事的大幕!
朝野惊颤!
没有人会想到顾烨的态度竟然会如此坚决。
第一刀直接就对准了太学?
这到底要干嘛?
如今的时代已经变了,刘备、顾琛、诸葛亮三人的相继离世,便已经说明了大汉已经彻底脱离了最为巅峰的时期。
同样的,也包括顾氏的影响力。
顾琛能够影响到的,终究也只是一代人而已。
当然,明知道刘禅这个皇帝对于顾氏仍十分看重,自不会有人蠢到因为什么小事去触怒顾氏。
但如今这件事就不同了。
最关键的是——
顾易此次针对的可不仅仅只是那些世家豪族,太学之中的士子们对此也是颇有微词。
铺天盖地的奏折立刻便压到了蒋琬与刘禅面前。
这些人都十分的聪明。
并不是直接针对顾氏,毕竟在此之前已经有人用性命来证明了这一点不可行。
他们只是提出了对“服散”之事的看法。
环境的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