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133节

  再加上聂宇的强烈要求,只是称王而已,没必要弄得比当皇帝还气派。所以只是简单改了王号,把大将军府略微重修一番,牌匾也换成了全新的汉王府匾。

  称王当天。

  各司官员前往汉王府朝拜汉王,聂宇也换上了崭新的一套汉王衮服。

  “大王千岁!”

  众官齐声呼喝朝拜。

  聂宇抬手:“众卿免礼!”

  “谢大王!”

  众官再拜,接着起身。

  这朝拜下跪是必要的礼仪,除了这次的朝拜下跪,还有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其余日常只要简单躬身行礼就行,汉军也不兴满清那套动不动就下跪。

  称王结束,下一步就是正式建制了。

  原来的汉军各司框架已经搭建起来,现在无非就是进一步正规化。

  秘书阁没有变化,连名字都没换,依旧还是作为直属汉王的顾问机构,只能针对军政大事建言献策。

  吏铨司改组为吏部,吏铨司执掌吕志宏擢升为吏部尚书。

  度支司改组为户部,林文昌擢升为户部尚书。

  汉军司改组为兵部,王若愚为兵部尚书。

  汉军司原下辖陆师府拆分,改组为陆师大都督府,水师府改组为水师大都督府,直属汉王管辖。

  工商司改组为工部,姚宏毅为工部尚书。

  刑法司改组为刑部,刑法司执掌戴毅为刑部尚书。

  礼学司为礼部,顾景为礼部尚书。

  邮传司改为邮传部,内也设尚书官一人。

  都察司改为都察院,正式确立监察官吏贪赃不法之权。

  民政衙改动最大,之前就被私下称为小内阁,现在也正式擢升改组为内阁衙。

第189章 秋风扫落叶

  聂宇称王了,老爹聂杰人也不算太尴尬,给了个太上王的尊号。

  夫人陈蕙兰理所当然,被册立为汉王后,丫鬟刘氏(幼娘)为新纳王妃,进入后宫。

  刘骏作为新内阁的首辅,曾带头对此表示反对,因为刘氏只是丫鬟出身,堂堂汉王迎娶奴婢为王妃,未免太过不成体统。

  聂宇一言给堵了回去:“丫鬟奴婢?我汉军治下,哪里来的奴籍?”

  得,刘骏瞬间不说话了,他明白大王的意思了。

  汉王都能迎娶曾经奴籍的丫鬟婢女做自己的王妃,那民间那些脱了奴籍,成为百姓的家丁奴婢就更不能被人看不起了。

  看不起奴婢?

  汉王妃曾经就是奴婢,汉王还公然说了没有奴籍,你想干什么?

  反对汉王吗?

  却说聂宇称汉王,汉军正式从之前的草台班子,晋升为一方反王诸侯。

  原来的八司一阁一衙,正式改组为七部二阁一院,并分置陆师大都督府、水师大都督府。

  另有增设宣传司、情报司,前者划归邮传部管辖,后者则由汉王府直辖,专司对外细作活动、情报获取等工作。

  汉军的文官系统得到了完善,武将同样也没被忘掉,新增置的两大都督府,正是为了武将系统而设立。

  之前,汉军的武将和文官虽然分的很明确,但在制度上依旧还是比较笼统。汉军司作为陆师、水师的总管司衙,得到了太多的军事权力,一旦控制不好,就可能让文官彻底压制武将。

  文官没有统兵权力不要紧,前明的文官一开始也没有统兵权力。可他们同样也是先拿捏军队的后勤,再到一步步把武将从实际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里面挤了出去。

  别问满清,他们不太一样,他们直接用满洲贵族控制所有权力。所以满清也比任何王朝都跟腐败黑暗,因为权力完全没有遏制,就会无所顾忌。

  汉军地盘治下,所有具备番号的军队,包括水师、新兵营、讲武堂,全部划归水陆两大都督府管辖。

  陆师大都督府,大都督暂时不设立,由聂宇这个汉王直辖。

  水师大都督府,则任命水师第一师的主将,同样也是之前参与攻打武昌、汉阳二府,配合陆师封锁长江水道的雷大彪为大都督。

  让这个莽夫去当水师大都督,也是实在没什么办法了。

  汉军的水师太烂了,几乎就一个空壳子,然后就什么都没了。

  战船都是民船改的,舰炮数量也不够,全是火器坊给陆师铸的炮借用的,兵员倒是有一万人,其中过半都是洞庭湖水匪转来的。

  不过还好,水师烂归烂,穷归穷,但好歹也有了基本框架。

  清军不动福建水师,那带了几门舰炮的汉军叫花子水师,在长江水道那就是无敌的存在。

  比烂嘛!

  只要敌人比我更烂,那我就是强。

  聂宇称汉王,一切典礼从简,就用电台宣发了一下治下州府,而后就没什么了。

  百姓还是之后的镇长、分田官、农民公会帮着宣传,才晓得头顶上有大王了。

  “啥?汉王?啥叫汉王?”

  “额,听说好像就是官老爷的上司,比那些官老爷大的多,专门管那些官老爷的。”

  “那不还是大将军嘛!”

  “诶呀,不是不是,老刘老胡,你们两个别不懂瞎几把胡扯行不?我问过我家读村小学的娃儿了,这汉王好像就是跟皇帝老儿差不多……”

  “嚯!大将军当皇上了?”

  “不是皇上,是汉王,应该叫大王……吧!”

  “哈哈,那是好事啊!大将军是大将军,对咱们都这么好,大将军当了大王,那咱们的好日子不就能一直过下去了嘛!”

  “不行,我得去趟镇上。”

  “去镇上干啥?”

  “拜菩萨啊!让菩萨保佑大将军……不,是保佑汉王长命百岁,那我们的好日子也能多安稳几不死十年呐!”

  “老胡,你胡说啥呢!汉王是跟皇上一样的真龙天子,那是要万岁的,你让菩萨保佑人家百岁,不怕遭报应呐!”

  “……”

  汉军治下,各地的乡镇百姓,听闻了镇长、分田官、农民公会传达的大将军称王的消息,全都沸腾起来了。

  他们大多都大字不识一个,但知道了汉王就是跟皇上差不多,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还非常高兴。

  因为之前的皇上,说是什么大清乾隆盛世,可他们却是一年到头都吃不饱饭,甚至还要卖儿卖女,最后沦为流民,到处游走乞活,一家人都饿死大半。

  现在让大将军去做那“皇上”,那不就是他们的福报来了嘛!

  大将军给他们分田,给他们减免赋税,还派了读书人帮助他们修路挖沟渠。让他们即使在夏天缺水,也能正常灌溉庄稼,不用为了几口水就几个村子大打出手,还带着他们开垦荒田。

  到后头,大将军还下令官府出钱,给他们每个村子都修建一个村小学,村小学的名字是大将军亲自起的。

  村小学的教书先生,都是官府出钱聘请,他们送娃娃去读书,不用交束脩。村小学甚至还额外管一顿午饭,就为了这顿午饭,聂宇都跟林文昌反复扯皮了好久。

  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大将军对他们好,给他们饭吃,让他们能读书,日子有盼头,那他们自然会坚定拥护。

  消息宣发出去不过几日功夫,就有地方衙门陆续汇报,有许多百姓都给官府拉来了自家种的蔬菜粮食。

  这些百姓每个人拿的虽然不多,但合起来送东西的百姓太多。而且都是点名说送给汉王的,地方衙门官员不敢退,也不敢收下,只能请示上级。

  等到消息送到汉王府,聂宇也是哭笑不得:“收下吧!再下一道命令,让地方衙门去劝导百姓,就说东西咱先收了,来年赋税折价减一成。”

  内阁首席辅政刘骏拱手笑道:“遵王命。”

  减免赋税,正好可以作为称王后的德政,还能顺便补偿百姓主动送来的粮食。

  如此,官府没有太亏,百姓还能得到切实好处,汉王也得到了名声,一举多得了。

  当然,这也是在于汉军的赋税,经过几番改革以后,已经变得很低了,百姓也压根交不了太多赋税。

  就是新任的户部尚书林文昌,没高兴几天又要难受了,赋税直接减免一成。

  虽然有百姓补充的粮食,但账不能这么算,一成的赋税减掉,对汉军的财政进项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相当于汉军在主动贴补百姓。

  “给我们那位张天王的信书可都送出去了?”聂宇忽又问道。

  刘骏说道:“已经送出去了,还有对湖湘瑶部的伪卫王蓝金龙,以及杀尽王所部,同样也都送去了信书,令其归附投降。现在算算时间,应该还在路上,倒是伪天王张正谟应该已经收到劝降信书了。”

  聂宇称王建制,第一步就是动手除草。

  湖湘之地,义军那么多,名义上归附自己,实际上各自为政,实在太杂了,必须得减一减。

  湖北的白莲教,同样也要清一清杂草,不能让他们再野蛮生产,肆虐破坏下去了。

  破坏完了,治理恢复还得汉军出大力气。

  ……

  长阳。

  “欺人太甚,真是欺人太甚!”

  张正谟猛地将手里的劝降信书撕碎,而后提起大刀就要一刀砍了对面那自称汉王信使的年轻人。

  信使嗤笑不说话,自顾横起脖子,等待屠刀。

  张正谟眼看就要砍下去,一旁的刘洪铎及时出面制止:“天王刀下留人,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张正谟“被拦住”,有了台阶下,也没再执着挥刀,就势坐了回去。对着信使怒喝道:“回去告诉你们那劳什子汉王……我呸,什么汉王,老子还是天王呢!有什么用?让那小娃娃想打那就打,老子奉陪到底!”

  信使拱拱手:“既然如此,那便告辞了!”

  待到那信使被军士“护送”出城,刘洪铎才上前说道:“天王,襄阳一战,我们的天运军损失太大,兵员到现在也还没补充缓过来。若是强行与汉军交战,怕是会不好打啊!”

  张正谟忽然说道:“谁说我要与那小娃娃拼命了?”

  “天王的意思?”刘洪铎有些疑惑。

  张正谟摇头说道:“虽然我不服那小娃娃,但他确实有些本事,也有着魄力,这点上我不如他,他的汉军我敌不过。真要是开战,就算我的天运军主力未损,恐怕也不是对手。”

  刘洪铎惊诧:“那刚才……”

首节 上一节 133/2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世子稳重点

下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