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388节
不表态也不谈判,龙卫营依旧陈兵拒马河,保持随时出征的状态,让辽国继续提心吊胆。
最近一个月,辽帝耶律洪基已连续派来了三拨使臣,入汴京求见大宋官家。
而赵煦也跟赵孝骞学了个十足,同样用了“拖”字决,让礼部和鸿胪寺官员应付辽使,赵煦就是不召见。
除了这件事,大宋剩下的不过是国内一些琐碎事,诸如治河,盐铁,漕陆,民声等等。
尽管不太愿意承认,但章惇不得不说,近一年来大宋已进入了太平年景,自从赵孝骞奉旨赴任真定府,数败辽军后,大宋边疆已久不闻战事。
边患已定,大宋又有富足且稳定的国力,周围的番邦异国也听说了宋辽形势的变化,纷纷遣使朝贺。
相比往年不得不交纳岁币的屈辱,如今的大宋隐隐已有了几分汉唐气象,对周边诸国的话语权也比往年高多了。
章惇很清楚,这一切都是赵孝骞的功劳。
若没有赵孝骞率领龙卫营,在边疆狠狠教训了辽国,大宋何来今日的太平年景?
不仅是赵煦扬眉吐气,作为宰相的章惇其实也是受益者。
或者说,大宋天下的臣民都受益了,每个人都享受到了太平,而赵孝骞正是这段太平日子的创造者。
章惇与赵孝骞曾经诸多不对付,严格说来,二人算是政敌,朝堂内外有过几次明里暗里的交锋。
但政敌归政敌,章惇不是不辨是非的昏庸之辈,他不会被私人恩怨左右自己的情绪。
既然受了益,而赵孝骞如今在大宋又是名震天下的英雄,章惇没理由继续与赵孝骞敌对,无论从情感上还是利益上,与赵孝骞敌对都是非常不智的。
所以前几日楚王赵颢莫名其妙登门,章惇还是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二人在章府正堂寒暄闲聊,赵颢东拉西扯就是不说正事,章惇满头雾水,几番含蓄询问,赵颢仍避而不说。
临走赵颢还留下了重礼,章惇等他离去后打开礼盒,赫然发现礼物的价值不菲,算算至少值二十万贯。
章惇有点慌,这楚王莫名其妙登门,从进门到告辞,说的全是闲话,没一句正事,临走还留下了如此值钱的重礼,这老纨绔到底想干啥?
无功不受禄,虽然不知缘由,但章惇不会无缘无故收下楚王的重礼,省得给自己埋雷。
派人将礼物送回楚王府,然而王府大门紧闭,就是不肯收回,坚持说是楚王殿下的一番心意,请章相公笑纳。
几次推拒,几次打回,两位大人物像狗血爱情偶像剧一样,陷入了极限拉扯。
最终章惇还是没能退掉礼物,这几日担足了心事,就怕赵颢这老纨绔提出什么非分的要求,比如请他把宰相的位置让出来,给楚王殿下坐坐……
别怀疑,以楚王那有点疯癫且混账的性格,他真有可能说得出口。
楚王送礼的事还没解决,今日一早,赵煦罢了朝会,却将章惇等重臣召入延福宫。
君臣坐在福宁殿,又是一番毫无营养的闲聊,从诗词歌赋说到风花雪月,赵煦半晌不提正事,跟楚王一个德行。
最后赵煦终于聊到了赵孝骞。
话题很古怪,赵煦当着章惇曾布安焘等人的面,不停夸赞赵孝骞。
从他的文采,说到他的功劳,从当年的宋夏之战率军破敌都城,到后来的宋辽之战,两败辽军,歼敌八万余,开疆四百余里,将士们士气如虹,仍有余勇可贾……
章惇等人越听越糊涂,不知赵煦为何突然提起赵孝骞,而且把赵孝骞夸成一朵花儿似的,简直美不死他。
虽然糊涂,但众人还是非常高情商地附和,毕竟赵孝骞的功劳是实打实的,没有太夸张之处,众人附和官家也不算昧了良心。
硬夸了赵孝骞大半个时辰,赵煦口水都说干了,终于叹了口气,做出了总结陈词。
总结词就是,赵孝骞是个忠臣,也是砥柱之臣,他对大宋很重要,我等君臣在后方安享太平,也要记得前线为咱们打下太平年景的边帅和将士。
话锋一转,赵煦又动情地说,将士们太不容易了,朝廷不仅要善待他们,也要体谅他们,宽容他们。
如果将士们不小心闯了什么祸,惹出了什么事,也要尽量包容他们,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呐!
话说到这里,章惇等几位重臣咂咂嘴,隐隐察觉到什么,但仍只是一点头绪。
赵煦说得很含蓄,作为皇帝,他不可能把话挑明,更不可能敲锣打鼓告诉章惇他们,赵孝骞闯祸了,你们都罩着他。
所以他说的话,只能技巧性的一步步铺垫,再过两日,消息爆出来,大家再回想今日赵煦这番铺垫,大约就明白了赵煦的态度,知道该怎么做的。
而赵煦也没有给大家留下偏袒功臣的话柄,大宋官家依然英明公正,不偏不倚。
语言的艺术,被君臣玩得明明白白。
满头雾水的章惇出了宫,与曾布安泰等人互相道别后,临登上马车之前,章惇猛地一怔,整个人呆在原地一动不动。
章惇突然想到了前几日楚王赵颢无故登门,无故献殷勤,无故送重礼。
再结合今日官家云山雾罩一通猛夸赵孝骞……
章惇不愧是宰相,脑子确实聪明之极,原本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在他脑海里串联起来,半晌之后,章惇两眼睁大,深吸了口气。
赵孝骞这竖子一定闯了祸,而且是大祸!这个祸估摸要震惊朝堂,否则楚王不可能无缘无故送他二十万贯的重礼,官家也不会无缘无故当着众人的面裤裤一顿猛夸赵孝骞。
都是套路啊!而章惇,曾布,安焘等人,就是官家和楚王PLAY中的一环……
这是章惇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不得不说,结论很正确,消息还没爆发出来,章惇已猜到了。
能当宰相的人,终归是有点本事的。
想明白之后,章惇的表情顿时有点慌了。
现在的问题是,赵孝骞这竖子到底干了啥?他闯的祸究竟有多大?
能让官家和楚王为其擦屁股的祸,能小得了吗?
随即章惇突然想起,昨日汴京市井热闹了一阵,据说赵孝骞好像突然回京了……
第517章 民间威望
章惇与赵孝骞的关系很复杂,勉强算是亦敌亦友。
随着赵孝骞的官爵渐擢,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章惇不可避免与赵孝骞产生了许多交集。
赵孝骞除了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真定知府之外,他在汴京还有一个“签书枢密院事”的职位,更别说一大堆某节度使,某学士之类的虚衔。
这大半年来,赵孝骞在真定府立下赫赫战功,作为宰相,章惇无疑也是受益者。
所以当初与赵孝骞原本有些紧张对立的关系,因为赵孝骞在朝堂的分量越来越重,章惇也不知不觉放下了。
老实说,章惇并不想得罪赵孝骞。
章惇当宰相,主要是废旧法,推新政,赵孝骞在这方面向来不干预,有他帮忙不一定能办成什么事,但若与他为敌,他一定有能力搅黄任何事。
而章惇这个宰相,也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大权在手,噶噶乱杀的霸总,身在朝堂,官职在高也要尽量避免树敌,尤其是赵孝骞这样的敌人。
前几日楚王送礼,今日赵煦又是一顿猛吹,章惇终于明白了点什么。
很好奇啊,赵孝骞到底闯了一个什么级别的祸,令官家和楚王如此重视,而且赵孝骞昨日也回京了,更说明这个祸不小,让他不得不亲自回京解决。
章惇犹豫了。
先不论是非对错,这次赵孝骞闯了祸,他作为宰相,到底是落井下石,还是雪中送炭?
现实一点说,如果这个祸足够要了赵孝骞的命,章惇绝对会选择袖手旁观,不添油加醋已经算是很厚道了。
但如果赵孝骞这次死不了,那么章惇就要考虑要不要帮他一把。
毕竟官家那么看重赵孝骞,只要不死,他一定会重掌大权,章惇早已看出了赵煦的志向,他要的是收复燕云十六州。
而官家的志向,目前朝堂上只有赵孝骞有希望完成,如此重要的功臣,赵煦不可能放弃他的。
只要赵孝骞度过了这次劫难,仍会被赵煦委以重任,章惇若是选择落井下石,将来这个敌人可就是不死不休了。
成年人权衡利弊的思路很清晰,从官家今日的举动来看,他一定会死保赵孝骞的,单只这一点,章惇便无法跟官家对着干。
不管他内心愿不愿意,今日叫了章惇进宫,听官家吹嘘赵孝骞,就意味着章惇必须上这条船,跑都跑不了。
你以为官家无缘无故叫你进宫,真就是听他吹嘘赵孝骞的功绩的?人家这是在含蓄地让你提前站队呢,勾栏瓦舍听完说书还要给赏钱,官家裤裤一顿吹,白费口水了?
想到这里,章惇叹了口气。
还犹豫个啥?搞得好像自己有选择的余地似的。
老夫有得选么?
如果可以选,老夫想做个好人,把赵孝骞噶了,行不行?
情绪有些阴郁地上了马车,马车即将启动时,车内的章惇突然道:“拿老夫的名帖,送去楚王府,就说下午老夫将登门拜访河间郡王殿下。”
…………
昨日回京,与婆娘们折腾了一夜,赵孝骞上午匆匆补了个觉,然后开始变得忙碌了。
忙碌的缘由是应酬。
昨日回京有点高调,整个汴京都知道赵孝骞这位大宋功臣回来了,于是昨天下午便有无数百姓商人聚集于楚王府。
大门外一批又一批的百姓商人朝楚王府跪拜,默默地送上自己的一点心意,然后起身便走,接着便是下一批百姓的跪拜。
百姓和商人们送来的心意很杂,价值不一,便宜一点的有鸡蛋,胡饼,几斤臊子肉,一竹篮瓜果等等。
贵一点的大多是商人送的,标准的樟木礼盒,有的送精美的瓷器,有的送丝绸布帛,更贵的甚至有人送了一箱银子。
楚王府值守的禁军有些无措,赶紧禀报了赵颢。
赵颢眉开眼笑,高兴得不行,尽管百姓们表达的心意与他无关,可当事人是自己的儿子,亲生的!
儿子的荣耀,岂不就是亲爹的荣耀?
赵孝骞没在王府,他当时在芳林园陪着母亲和仨婆娘,于是楚王府门前,赵颢亲自出面,代表儿子感谢汴京父老的抬举。
我儿不过是尽人臣本分,不值得诸位父老如此抬爱,区区微末之功,皆托官家鸿福,至于诸位的心意,楚王府心领了,大家都不容易,礼物还是拿回去,自己的日子过好了比啥都强云云……
一通暖心又谦逊的客套话,赵颢说得行云流水,让门外聚集的百姓们肃然起敬,愈发感到楚王府的门风严谨,修养不凡,难怪能培养出赵孝骞如此优秀的少年英雄。
赵颢无意间的几句客套话,没想到令楚王府在汴京的名声莫名其妙地往上窜了一大截儿,这倒是出乎意料的收获了。
百姓跪拜的盛况,一直持续到第二天。
这期间赵颢多次出面,代表儿子感谢汴京父老,客套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好听的词儿都快说完了。
然而前来表达心意的百姓商人还是络绎不绝,赵颢倒也没有不耐烦,出面感谢百姓反而乐此不疲。
打发了百姓后,赵颢转身回到王府前庭,刚才谦逊尔雅的表情猛地一变,楚王府的前庭内,传来一阵阵宛如有病似的狂笑声。
“呵呵,哈哈,嚯嚯,哇哈哈哈……”
赵颢太高兴了,这两日楚王府的风光,简直一辈子都没经历过。
什么寒窗苦读,什么建功立业,蠢货才干那么辛苦的事儿,万事都不如生个争气的儿子。
“骞儿呢?他为何还没回来?”赵颢得意之后突然问道。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