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297节
赵孝骞今日的进攻命令,意义和影响十分重大。
可以说,今日宋军的行动,绝对会被史官记录在史册上的。
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和平时代的结束,曾经的澶渊之盟,如今盟约已荡然无存,而主动撕毁盟约,是双方同时做出的决定。
辽军主动挑起战争,属于战略上的主动毁约。
宋军趁辽军主力未至,主动发起进攻,属于战术上的毁约。
两个国家本来就存在许多利益方面的冲突,大宋需要燕云十六州,辽国觊觎大宋的富饶,双方的和平本来就不可能长久。
如今双方同时毁约,大约是和平时代的最后一次默契了。
点将之后散帐,龙卫营的将士们都有些兴奋。
身为大宋禁军的他们,都很清楚今日的行动意味着什么,没想到自己一不小心竟也创造历史了。
散帐之后,大营内顿时喧闹起来。
将领们出了帅帐,整顿各自麾下的兵马,一声声粗俗的脏话喝骂,夹杂着各种命令,刀枪火器,战马甲胄,将士们在一道道军令下迅速整合集结。
一个时辰后,已是半夜丑时。
折可适领一万兵马出营,朝数十里外的辽军大营奔袭而去。
与此同时,张嵘领着两千兵马绕路由西转北奔行,扼守在辽军可能溃败的退路上。
又过了半个时辰,种建中领着一万兵马北上,直奔飞狐安抚司方向。
“飞狐”是地名,大约位于后世的河北易县,辽国在此设立西南路安抚司,属于辽国的一个大军区,主要负责应对南面的宋辽边防。
耶律淳所部四万辽军还在路上,边境的一万辽军若被宋军全歼,消息传出,辽国的飞狐安抚司必然会做出反应。
种建中的一万兵马北上,就是为了应对飞狐安抚司的反应。
兵马都出营了,留守营地的只剩了八千龙卫营将士,赵孝骞心里有点不踏实,虽然说辽军先算一步,偷袭宋军大营的概率不大,但他是千金之子,不立危墙,八千兵马不少了,但他还是很没有安全感。
有心带着陈守他们回真定城,然而此时将士们已出征,作为主帅,不随军征战也就罢了,连大营都不守,未免有点过分。
不得已之下,赵孝骞只好仍留在大营里,但派出去了上百名斥候,严密监视大营外的四面八方。
斥候派出去后,赵孝骞终于安心了。
他就是不一样的烟火,前方打了败仗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的安全,不管发生任何意外,领导先逃。
留守大营的赵孝骞心情放松之后,开始琢磨熊掌的做法。
熊掌去皮,重要的是去腥,这年头没高度白酒,只能用黄酒和盐腌制,足足放了两天,期间不停地换黄酒,换盐,确定熊掌的腥味差不多去除后,才动手烹煮。
这时候赵孝骞情不自禁地怀念苏轼了,这等高级食材,要与志同道合者同食才叫酣畅。
想到苏轼,赵孝骞不由一愣,算算日子,苏轼出使辽国好几个月了,却没有他的任何消息。
当然,作为使臣,每隔数日苏轼是必然要给汴京送奏疏的,不过奏疏不可能经赵孝骞的手,如今他也不知道苏轼在辽国是个什么情况。
回头得让皇城司的甄庆顺便打听一下,赵孝骞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苏轼的人生,但若因为他的改变而害得苏轼被辽人弄死,罪过可就大了。
怀念故交,心生惆怅,赵孝骞决定……熊掌只吃一只,还剩下一只腌制后晾干,等与苏轼重逢后一同食用。
作为忘年好友,赵孝骞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
一夜奔袭,折可适率部到达辽军大营五里外时,已是寅时二刻。
天气很糟糕,大雪已停,但路上崎岖难行,这一路虽是骑行,战马也着实辛苦,为了不贻误战机,折可适所部的战马都损失了上百匹,路上不时有战马力竭倒地。
而将士们也被冻得不行,里面穿着单衣,外面穿戴铁甲,天寒地冻之下,这痛苦的滋味唯有自知。
幸好赶在天亮前,折可适终于到达了辽军大营外。
辽军大营建在一片非常广袤的平原地带上,四周旷野宽阔,地势平坦,极适合骑兵冲锋。
距离辽军大营五里外,折可适下令全军下马,原地待命。
片刻后,斥候匆匆来报,辽军大营不见动静,敌军将士在营帐内沉睡,外面只有例常的岗哨,以及游弋在大营外的巡营队伍。
折可适性格不算太好,典型的西北汉子,生活里脾气颇为暴躁,但在临阵对敌之时,他却分外沉稳冷静,毕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折家军子弟,将门出身,天生就属于沙场。
斥候报后,折可适仍不慌不忙,眼睛盯着遥远的辽军大营依稀可见的火把亮光。
敌军一万,自己所部也是一万,一万对一万,优势在我。
这一战是顺风仗,越是顺风,越要谨慎,一旦出了纰漏,折可适都没脸见人了,远在西北的折家长辈都要将他除名,免得丢人现眼。
赵郡公亲自点将,把他从西北调任过来,还把宋辽澶渊之盟后的第一战交给他,这是多大的信任和抬举,折可适不能辜负赵郡公的抬举。
全军原地待命的这会儿,斥候来了一拨又一拨,都是禀报辽军大营的动向,纵是没有任何动向,斥候的禀报也是实时刷新,好让折可适这位主将权衡判断。
不仅是辽军大营,折可适还下令斥候在大营周边范围内查探,直到所有的斥候都回来,确定大营四周范围内没有伏兵,没有异常。
这一万辽军,就真是一万辽军,他们全在大营内沉睡。
折可适身体里的血液终于渐渐开始沸腾。
确定了情报后,这一万辽军在他眼里,就是一万头待宰的猪。
“可以动手了。”折可适喃喃道。
仰头看着漆黑的天空,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光明即将来临。
“传令,分出三千兵马,绕行到大营北面五里外,截住辽军败退的路,这一万人老子全包了,一点汤都不留给张嵘!”折可适咬牙道。
“其余的七千人,上马继续前行,距离辽军大营二里外时,不必掩藏行迹了,反正也藏不住,敌营二里外全军列阵,向前推进。”
“出发!”
军令过后,三千龙卫营兵马迅速离开队伍,绕行向北。
其余的七千将士则上马奔行,这时将士们都已不必掩藏,隆隆的马蹄声当即在寂静的黑夜中传扬开来。
折可适骑马奔行在前,眼睛死死地盯着越来越近的辽军大营。
片刻后,辽军大营肉眼可见地突然亮起了无数支火把,接着便是一阵急促慌乱的锣声,牛角号声,整个大营沸腾起来。
大约是异常的宋军马蹄声终于惊动了大营外巡弋的辽军,于是匆忙发出预警,大营内沉睡的辽军被将领们气急败坏地叫醒,匆匆抄起兵器出营应敌。
而此时的折可适所部七千兵马,在飞速疾驰中,已然到达了辽军大营二里外,将士们纷纷下马,在将领的指挥下从容不迫地列阵,淡定地取下燧发枪,装药,填弹……
一切准备妥当后,辽军一支两千人左右的兵马这才匆匆出营,为首的将领见前方白茫茫的雪地里,竟黑压压的一片人群。
看他们穿着的铠甲,和白底红边黑字的旌旗,辽将心头一沉,他已认出来了,这是一支宋军!
看他们的架势,竟然是打算主动进攻辽军大营?
近一百年了,辽宋都是攻守形态,辽国是攻,宋国是守。澶渊之盟后没有例外。
今日,此时,宋国竟毫无预兆地大军压境,兵锋直指辽军大营,他们这是打算主动进攻?
怎么敢的啊!
气急败坏的辽将没顾得上思考其中的利害,他只觉得辽国被侮辱了,孱弱百年的宋国,不知哪来的狗胆,竟敢主动进攻我王师无敌的大辽!
“列阵备战,全歼来犯的宋贼!”辽将扬刀厉喝。
第409章 最后挽歌
信息差是很可怕的东西。
大宋的燧发枪,辽国其实是知道的,而且为了得到燧发枪的秘密,辽国背地里搞了许多小动作。
袅袅这枚被埋下很久的棋子,也是为了燧发枪而暴露,后来辽国布在大宋汴京的情报网被连根拔起。
萧光敬率使团出使大宋时,赵孝骞安排了一场秋猎活动,辽国使团成员们亲眼看到了燧发枪的威力。
当时的场面,使臣们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许多使臣当场嚎啕痛哭,他们知道,辽国称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辽国使臣们都知道,回上京后也详细禀报了耶律洪基。
后来的宋夏之战,龙卫营的五千将士深入西夏腹地,如入无人之境,他们倚仗的也是这种威力巨大的火器。
这些事,辽国的耶律洪基都已得到了奏报。
可是这年头没有录像没有视频,宋军火器的强大只限于文字叙述,于是也就形成了信息差。
耶律洪基忌惮大宋的火器,但他不甘心辽国失去霸主地位,同时也要清清楚楚地试探出宋军如今真正的战力。
种种原因加起来,才促成了耶律洪基出兵进犯真定府的决心。
真定府边境外,常年驻扎的一万辽军其实早已知道折津府的四万军队已在开拔的路上。
所以这一万辽军的心情非常轻松,大雪天里躺在营帐里睡大觉,等大军汇合后,挥师直入宋境烧杀抢掠,遇到宋军后一顿狠揍,最后逼得宋国遣使求和,辽国猛涨岁币,两国继续友睦。
以往这么多年,不就是这么干的么。
可是谁能想到,宋军竟然敢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主动跨出边境,兵压辽军大营。
说实话,匆忙出营迎战的两千辽军此刻脑子都有点懵,远处黑压压的宋军阵列就在眼前,可他们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百年孱弱的宋国,居然有胆子主动出击,谁给他们的胆子?
是这些年辽国对他们太友善,宋军真以为自己又行了么?
前方大约一里的距离,辽将目测了一下,宋军大约七千左右的兵马,而且他们已下马,从容不迫地列好了阵。
辽军仓促出营,尚未列阵,本来是发起突袭的最好时机,可宋军竟放弃了,就这样列阵站在原地不动,从容地等候辽军排好阵列,握好兵器。
见宋军如此淡定的模样,率先出营的辽将不知为何心头猛地一沉。
双方还未交战,但辽将已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支主动进攻的宋军,跟以往的宋军截然不同。
单只从这支宋军整体的精气神方面,就能判断出来,太不一样了。
七千兵马只是静静地站在雪地里,辽将却能感受到那股令人窒息的肃杀之气,相隔一里之遥,都能感觉到宋军将士的眼神,安静且可怕,就像看着两千头毫无抵抗待宰的猪。
强行压下心头的不安,辽将咬牙举起了刀,喝道:“列阵,推进!”
两千辽军的素质还是不弱的,尽管是仓促应战,但还是迅速列好阵式,手舞长枪刀戟,在将领的指挥下,徐徐向前推进。
身后的大营,隆隆的马蹄声传来。
营内剩余的辽军已穿戴好铠甲,骑上了战马,准备出击了。
前方的辽将心头微微一定,身后的袍泽们既然已骑上了战马,此战问题不大。
辽人上了战马,便是无敌于天下的辽骑,这片土地上无人能挡。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