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179节
将士们顿时发出欢呼声,多日以来有些压抑的气氛也随之一扫而空,队伍重新振奋精神,加快了脚步朝汴京城飞奔。
赵孝骞也由衷地松了口气。
领军出征压力太大,这次还算比较顺利,麾下大军基本没有出现大的伤亡,算是对得起父老乡亲和将士们的妻儿老小了。
不仅把人活着带回来,还顺手帮他们发了一笔财,不谦虚的说,如果这些将士们家里给他供长生牌位,赵孝骞觉得自己受得起。
你跟财神爷磕头,人家神仙不一定搭理你,赵孝骞不一样,都不用给他磕头,他就让大家的口袋鼓起来了。
除了那条峡谷内冤枉栽了个跟头,其他的一切都很完美。
当然,赵孝骞还带回了一肚子的疑问,刺杀他的幕后之人没揪出来,心里总悬着个事儿。
二十里的路程很快到达,大军到了汴京城外,早有斥候飞马入城禀报。
龙卫营将士按规矩回到久违的大营,直到最后一名将士走进大营的辕门,赵孝骞才拨转马头,与陈守等人离去。
至此,赵孝骞这位环庆路经略安抚副使的使命,算是彻底完成了。
将士们回了营,接下来的指挥权便交给了种建中。
而赵孝骞则领着陈守等亲卫迫不及待地进了城。
从南薰门入城,穿过幽暗的城门甬道,眼前刚恢复光明,然后赵孝骞却愣住了。
城门内,静静站立着无数人,所有人的目光都定定地看着他。
密密麻麻的人群,竟不下万人,大多是普通百姓,然而为首的一人站在人群前,模样却分外熟悉。
此人穿着正式的明黄龙袍,头戴长翅冠帽,神情尽管有些疲惫,但脸上的笑容却阳光开朗。
赵孝骞认出此人后,立马大吃一惊,急忙翻身下马,几步走到他面前跪拜。
“臣,环庆路经略安抚副使赵孝骞,奉旨出征西夏,今率王师凯旋回朝,向陛下复命。”
穿黄袍者正是官家赵煦。
见赵孝骞跪拜,赵煦上前将他扶起来,上下打量着他,眼中满是笑意和欣慰。
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赵煦笑叹道:“晒黑了一点,但也壮实了,子安大才,朕很庆幸,没有错付信任,宋夏一战,子安干得漂亮!”
当着万人的面,赵孝骞也不敢随便玩笑,急忙道:“全托官家鸿福,将士用命,臣并无半分功劳,所幸不辱官家之托,我大宋大获全胜,可告祭天地神明,列祖列宗。”
此刻赵孝骞的心情有些慌张,他没想到赵煦居然会亲自在城门内迎接他,更没想到为了迎接,居然搞出如此大的场面。
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去,赵孝骞发现迎接他的人群里不仅有普通百姓,也有无数朝臣,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来了,包括章惇,曾布,苏辙等人,当然,人群里还有赵颢,正老泪纵横看着他笑。
赵煦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转身面朝万人百姓,突然扬声道:“宋夏之战,大宋王师抗击西夏入寇,大获全胜!”
“我精锐王师之主帅,便是此人,安乐郡公赵孝骞,赵子安!”
赵煦的笑容渐渐收敛起来,眼神却愈见兴奋:“此战,我王师势如破竹,赵孝骞率部深入西夏腹地,袭军司,掠部落,破都城,克强敌,转战千里,如入无人之境,轻骑旌卷,贼师疲于奔命。”
赵煦说着,情绪不知为何激动起来。
“谁言我大宋羸弱?上苍赐我大宋英才,朕得子安,如得百万精锐雄师,昔汉冠军侯霍去病不过如此矣!”
赵孝骞听得老脸一热,感觉自己已社死了。
拿自己跟霍去病比,这真是……
“官家,过了,过了……”赵孝骞涨红了脸低声提醒。
“一点也不过!”赵煦激昂地道:“朕告予我大宋子民百姓知,西夏已递降书,割六城之地以求和,从此向我大宋称臣,每年岁贡十万贯,誓世代永罢刀兵,我大宋西北因此一战,从此太平!”
“此皆赵孝骞之功!”
赵煦越说越亢奋,眼中不知何时已蓄满了泪水,哽咽道:“我大宋立国百年,何曾有过如此大快人心的大胜?前所未有!有此一胜,朕无愧祖宗英灵,无愧江山社稷,无愧黎民苍生!”
揪住赵孝骞的肩头,将他扳过来面朝上万百姓,赵煦挺直了胸膛,大声道:“都认识一下,安乐郡公赵孝骞,我大宋的功臣!”
人群寂静许久,突然有人带头跪拜下去。每个人脸上带着崇敬激动之色,寂然无声,却震耳欲聋。
黑压压一片人头骤然矮了一截,虽无壮怀激烈的喝彩,但此刻的汴京城上空,却仿佛有洪钟大吕敲响,震碎了大宋百年的耻辱。
天地一新。
赵孝骞眼皮猛地跳了一下,也面朝百姓跪拜还礼,人还没跪下,却被赵煦托住了胳膊。
“子安莫动,你受得起这一拜!”赵煦沉声道。
赵孝骞苦笑道:“官家,臣如坐针毡,这么多人跪拜,臣没那命格,会折寿的。”
赵煦擦了一把眼角的泪花儿,哈哈一笑道:“你给朕,给咱大宋长了脸面,朕也给你长一回脸面,今日你是最大的功臣,百姓的大礼,你受得起!”
看着黑压压跪倒的人群,赵煦叹息道:“大宋的百姓等了几代人,大宋的君臣忍气吞声了几代人,这场胜利,来得太及时,太重要了。”
“子安,朕实不知如何感谢你,自今以后,西北再无战事,朝廷也松快了许多,恐怕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这场胜利的意义有多么重大,整个天下的局面,都将因此而改变,时势已渐渐倒向大宋这一边了。”
赵孝骞环视人山人海跪拜的百姓,心中情绪翻腾。
赵煦却把住他的胳膊,二人并肩而行,然后走到明黄色的御辇边,赵煦将赵孝骞往御辇上拽,道:“子安,来,与朕同乘。”
赵孝骞慌了,急忙道:“官家不可,臣若如此僭越,会被御史们参得生不如死……”
赵煦一用力,强行将他拽上来,笑道:“今日破例,谁参你都不好使,他们若嫉妒,也去给朕立一个旷世奇功,朕给他牵马坠镫也情愿。”
“郑春和,传旨起驾回宫!子安,朕已在宫中备好盛宴,为你接风!”
第243章 庆功宫宴
延福宫,接风的盛宴设在大庆殿。
今日的赵煦心情激奋,连着破了好几个先例。
大庆殿本是君臣正式的朝会之地,为了给赵孝骞洗尘,赵煦居然将盛宴定在这里。
由此可见赵煦对赵孝骞的重视,也看得出赵煦对这次宋夏之战的结果是多么的满意。
两国停战的盟书是一个月前传回汴京的,当时整个汴京都沸腾了。
大宋立国至今,从未签订过如此占便宜的协议,往年的大宋子民听到的大多是战败的消息,然后就是不停地签盟书停战,每年送多少岁币出去。
官方对外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说什么上国止战,旨在免于天下人荼毒,邻国皆是兄弟之邦,上不忍肘腋阋墙云云。
总之就是,我不是打不赢,我是不忍心打赢。
邻国都是兄弟,平日吵吵嘴就罢了,动刀动枪玩真的就不必了。
像一个虚弱的病人,在色厉内荏地恐吓强大的敌人,看在邻国眼里,未免可悲又可笑。
而赵孝骞,这次玩真的了。
袭军司,破都城,掠部落,斩首不下万级,逼得西夏不得不求和,并割让六城之地,向大宋称臣。
绝对的实力面前,是不需要言语的,国与国之间讲究的是丛林法则,谁拳头大谁是老大。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国主李乾顺的称臣表疏,比赵孝骞更早到汴京。
李乾顺回到都城兴庆府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剪除后党,培植安插亲信,都城的臣子们几乎被换了一整茬儿,扎扎实实来了个重新洗牌。
也亏得赵孝骞给李乾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宋军破都城的那一晚,以赵孝骞不留俘虏也不留后患的原则,都城里但凡稍微有点权力的官员武将,都被宋军杀了。
李乾顺回到都城后,接手的朝堂几乎缺员三分之二,其中绝大部分是梁太后的后党党羽。
这种情况下,李乾顺清洗朝堂简直不要太容易。
李乾顺也算识时务之辈,西夏朝堂局势稳定后,立马便向汴京和辽国上京同时递了国书表疏,大唱和平赞歌,努力将西夏打扮成柔弱不堪的小可怜。
未来若干年内,西夏的这个形象都将一直维持下去,苟起来猥琐发育。
而在给汴京的表疏中,李乾顺除了称臣,还在表疏里大赞赵孝骞,说什么安乐郡公“体国忠鉴”,宋军“王师义伐”。
明明赵孝骞率部在西夏境内烧杀抢掠,干尽各种丧尽天良的事,结果居然被当事人如此盛赞。
国家丛林法则,就是这么残酷现实。
大庆殿,宫廷盛宴。
赵煦强拽着赵孝骞,与他并排而坐,群臣作陪,太常寺歌舞升平。
今日赵孝骞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群臣纷纷主动过来敬酒,各种逢迎马屁罗圈话说了一堆又一堆。
就连与赵孝骞向来不对付的章惇,也不得不堆着笑脸过来,表达对赵孝骞的敬意。
赵煦今日兴奋极了,喝酒是真干杯,一杯一杯咣咣的干。
赵孝骞趁着酒宴高兴之时,低声向赵煦解释了一番,尤其是听说朝中有言官参劾他纵兵抢掠一事。
这事儿没什么好解释的,已经是实锤了,赵孝骞的意思是能否请赵煦就此揭过。
赵煦略带几分醉意,满不在乎地摆手:“屁大个事儿!抢就抢了,将士们在前方拼命,难道不许他们谋点私利?从古至今,但凡精锐骁勇之师攻城掠地,谁不烧杀抢掠?朕不过问,朝中也没人过问!”
“上次周秩在朝会上提起此事,你父王跳出来……哈哈!可惜子安没见着当时的热闹,朕肚子都快笑痛了,却只能板着脸不露声色,憋死了!”
赵煦停顿片刻,缓缓道:“朕欲做有为之君,大军出征在外,他们都是在为朕拼命,朕就算帮不到将士们,也断不会拖将士的后腿,细枝末节的一些东西,朕不会计较。”
赵孝骞松了口气,有些事君臣之间可以装糊涂,但有些事是一定要拿到台面上说清楚的,这与事情本身的是非无关,主要是态度问题。
“纵兵抢掠”这条罪状可大可小,自己若不在乎,有人会拿它做文章。
唐朝有一位名叫“李靖”的前辈,就是被这条罪状狠狠敲打过,当然,罪状是表面的,主要是功高震主。
强悍豁达如李世民者,也感到不安了,于是借了这条罪状狠狠敲打他,以至于终此一生,李靖不仅不敢再领兵,连家门都不敢出了。
赵孝骞也在时刻警醒自己,不可重蹈李靖的覆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管打了再大的胜仗也千万不能膨胀,否则随便一条不起眼的小罪状都能让他万劫不复。
停顿片刻,赵煦扭头望向赵孝骞,附在他耳边轻声问道:“夏州之乱,你在奏疏中语焉不详,西夏梁太后……究竟是怎么死的?”
赵孝骞一惊,二话不说出卖队友:“官家,此事与臣无关,是辽使萧光敬干的!”
赵煦似笑非笑地看着他:“辽使萧光敬?他不是与你穿同一条裤子吗?”
赵孝骞正色道:“官家冤臣甚也!臣虽家境贫寒,但……绝不与人共享同一条裤子!”
“家……家境贫寒?”
赵煦推了他一把,怒道:“朕说的是这个吗?这是重点吗?老实说清楚,梁太后怎么死的?”
这事儿本来也没打算瞒着赵煦,赵孝骞于是老老实实将事情如实叙述了一遍。
赵煦听完后神色凝重,瞥了他一眼,叹道:“你们也太……胡闹了!”
顿了顿,赵煦嘴角又勾起一抹笑意:“但,梁太后死得好,她若不死,大宋西北永无宁日,子安临机决断,此事处置恰当,功莫大焉。”
上一篇:红楼:割据江东,从水匪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