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374节
换了是他人,不说藏着掖着,就是这份功劳,也绝对不会退让。
但从他的说法来看,最大的功劳,反而是李世民自己。
这光明正大的回答,反而是让李世民有点不好意思。
看起来好像他反而是个小偷,偷偷摸摸的猜疑担心。
“既然太子都这么说了,那我也就从善如流。”
“卫队五千人不变。”
“但你想做什么,我会支持你的。”
李世民想了想,觉得自己有点过于亏欠了。
李承乾笑了,他等的就是这个。
你李世民终究还是拉不下脸来,白吃白嫖。
“有个人我要留着。”
“谁?”
“裴行俭。”
李承乾道:“我准备有大用。”
两人漫不经心的走着,话题却逐渐走向至关重要的决策层面。
“高句丽打下来了,但还需要治理,教化。”
李承乾道:“我设想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地,设立三道。”
“高句丽以北,设辽北道,高句丽以南,百济以北,设辽中道,百济与新罗设辽东道。”
“三道合并,归属东北大都督府,暂领军政大权。”
“治所就在平壤城。”
李世民眉头微微一皱,道:“这并无先例,也与其他道冲突。”
“这三道以及东北大都督府,是特例。”
李承乾道:“不与国内的‘道’等同。”
“可以是看作是大唐在外的试点行政点,往后可看作行省。”
他怕李世民不好理解,才说成道的。
“那还不如直接叫行省。”
李世民道:“辽北行省,辽中行省,辽东行省。”
“这样才区分开来。”
李承乾点头道:“这样也可以。”
“行省设立军政两套机构,互不统属,互不干涉,各自为政。”
“上面是大都督府……。”
李世民若有所思,“这样一来,可就多出好多位子了。”
三个行省,相当于六套文武官职。
这样的位置虽然远在北方,但从官秩上来说,是升迁了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惦记着。
这会涉及到不小的利益争夺。
“越是在困难的地方,越是能磨砺人。”
“东北大都督府这一片区域,尤其是那一处平原,若是能够开发耕种,能产出多少粮食来?”
李承乾道。
李世民也是见过那一片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的。
简直是梦寐以求的耕种之所。
太子想要开发那片草原的意图,可见一般。
“能将这一片荒芜,治理成为大唐又一个粮仓,这样的官员能力,得到过检验,升迁到朝中,也是能臣干吏。”
没有什么比这更能锻炼出官员能力的。
只要是能治理好。
李承乾不吝啬给他们到中枢为官的。
这些官员,其他不问,能力绝对是优越本土官员的。
“你准备让裴行俭当这个东北大都督府的大都督?”
李世民一下明了,“他才三十不到,能担此大任?”
“你可不要拔苗助长啊。”
“再者,都督府有三行省的军政大权,远离中枢,权柄是不是太重了?”
拔苗助长是不是。
李承乾不太关注。
他对裴行俭寄予极高的期望,眼下就要开始培养他了。
“不,裴行俭不适合,他当个行省主官成了。”
“哦?那你觉得谁可以仁大都督?”
“韩瑗!”
“这人是谁?”
韩瑗这人,李世民有点印象,但一时间想不起来。
能让他有印象的,想必是官职不低。
“二郎的老师。”
“正四品下的官秩。”
经这么一提醒,李世民想起来了,“是你当初要的那个韩瑗是吧?”
“对。”
“这人倒是不错。”
李世民点头,“那另外两个行省呢?”
“辽东行省,上官仪说服新罗内附,就是他。”
“辽中行省,刘仁轨就比较合适。”
裴行俭就是辽北行省。
两个人都是李世民的人。
他不禁点头,道:“还是那句话,大都督府权柄太大,没有制衡的,可不好。”
“陛下,二十余万的俘虏,还没有安排吧?”
“你怎么想的?”
“东北距离长安太过遥远,不论是有无制衡,朝廷想要发展此地,也是有心无力,鞭长莫及。”
李承乾停下脚步,望着远处吊着的众人,道:“不如,在幽州动用二十万俘虏,修一座陪都。”
“一来是朝廷表明朝廷对东北治理的决心,二来是也能看着大都督府……。”
李世民豁然转身,看着李承乾,道:“这才是你的目的吧?”
“陛下觉得这个陪都设想不好吗?”
“可有太原了。”
“太原能看幽州,幽州能看辽东三省。”
李世民凝眉想了想,没有第一时间做出答复。
李承乾却知道他心动了。
这就是环环相扣。
长安距离洛阳很近,洛阳距离太原也很近,可太原距离东北太远了。
中间没有一个支点。
怕是不行的。
在幽州设立个陪都,既能有支点,也能让二十万俘虏有用处。
这个陪都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帮李世民看着辽东三省。
意思是不管有多远,天子威严还在,天子还看着你们。
李世民不放心大都督府的权柄,有个陪都就心安不少。
第248章 火箭军,李世民离开
李承乾与李世民搭班治国。
有些事情就要互相通气。
李承乾在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无法动摇后,一直以来都没有正面挑衅过李世民的权威。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都是大唐帝国的一把手。
他作为二把手,就要维系好与一把手的关系。
冲突矛盾可以有,但手不能伸得太长,跑去触碰李世民的红线。
一切都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认清自己的权力范围,大家保持默契,这个治国班子才能融洽相处下去。
上一篇:帝国模拟:从傀儡到万古一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