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1400节
商行如今一天能赚两万两,是个十足的金疙瘩。
即便日后衰败到一天只赚一百两,它依然是个小金疙瘩。
至少,它能养活足够多的人,为京中百姓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这也很好。”
陆云逸忽然想起一件事,转而说道:
“太子殿下,臣还制定了一份[应天商行用人甄选章程],
其中要求繁多,但最终目的都是雇佣京中那些肯努力,却处于温饱线以下的人。”
太子听后轻轻点了点头:
“这倒是个不错的举措。
不过对此也不要抱有太大期望。
宫中掌控的许多工坊与商行,起初也是如此,雇佣的都是贫苦百姓。
但到后来都变成任用沾亲带故的人了,朝廷想管也管不了。”
陆云逸面露无奈,裙带关系是几千年来都难以解决的难题。
“殿下,有这个章程在,至少还能招到一些符合条件的人。
若是没有,那就真的全是七大姑八大姨了。”
“哈哈哈”
太子朱标突然大笑起来,频频点头:
“孤突然发现,对于这类事情,你总是往最坏的方向去想。
就不能往好的方面想吗?”
陆云逸身上陡然浮现出一股暮气,声音也变得愈发沉重:
“殿下,天理循环,周而复始.
人会死亡,物会损坏,草木会枯竭而后再生。
事物总是由盛转衰,这是天地间的道理。
臣认为,与其期盼那些不太可能出现的好结果,不如直面坏结果,
从而做好应对,至少能延缓其到来的时间。”
太子朱标站在上首,脸色平静如水。
但周围的太监和侍者们都已低下头,这话可谓大逆不道。
过了许久,太子朱标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你啊,看得太透彻了,
也难怪年纪轻轻,却似六十岁的老者。”
“殿下,臣也不想如此。”
“好了,说些别的事吧。
今日你来找孤,就只为了商行的事?”
陆云逸拱手行礼:
“殿下圣明,今日臣前来,确实还有其他事。”
“说。”
“还请殿下屏退左右。”
太子朱标眯了眯眼睛,轻轻挥手:“都退下吧。”
身旁的太监虽有些迟疑,但还是缓缓退了出去。
偌大的书房,顿时只剩下两人。
“说吧。”
陆云逸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殿下,臣此去关外,不知归期几何。
还请殿下在迁都一事上,务必慎之又慎。”
话音刚落,书房内瞬间安静下来。
阳光透过窗棂洒了进来,让昏暗的书房多了几分光亮,将二人的脸庞映照得忽明忽暗。
“你也反对迁都?”
“臣是北人,又怎会反对迁都。”
陆云逸有些无奈,甚至可以说,他是关外之人,比北人更靠北,更希望迁都!
“也是.”
太子轻声呢喃一句,发出一声嗤笑。
“那你是何意?”
“殿下,臣第一次南下时就觉得,北边距离应天太过遥远。
长此以往,又会出现南北失衡的局面。
那时臣就认为,大明若还想掌控北方,都城就应定在北边,越北越好!
来到应天后,
臣发现,各方势力围绕应天错综复杂,相互交织。
形成了一张足以笼罩整个天下的大网。
昨日商行整个二层的商品销售一空,买家多为南方的诸多士绅豪族。
实不相瞒,
臣也是第一次知晓,
应天城的有钱人竟如此之多。
而在此时提出迁都,无异于断人财路
朝廷轻则遭到反噬,重则引发天下大乱。”
屋内的气氛再次变得凝重起来。
光影交错间,二人的思绪截然不同。
“孤知道了,你.认为什么时机合适?”
太子朱标声音略带迟疑。
“陛下,大敌当前之时,乃迁都的最佳时机。”
陆云逸回答得干脆利落,随后脸上露出些许纠结之色,忍不住挠了挠头:
“若北方草原势力强大,威胁大明,便可借御敌之名,顺势迁都北方。
但如今北元已不堪一击,
臣.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你想做什么?”太子朱标淡淡地问道。
陆云逸的脸色很快恢复如常,依旧带着些许沉重:
“殿下,臣认为,没有敌人可以制造敌人。”
“不行。”
太子朱标拒绝得斩钉截铁:
“大明以武立国,功绩在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若与蛮人勾结,便失去了天下正统的地位。”
“殿下英明,臣亦是这般认为。”
“那还说这些作甚。”
朱标摇了摇头,将身体靠在椅背上,显得有些无奈。
陆云逸老实开口:
“臣只是没话找话,实在不知该说些什么。”
朱标一愣,险些被气笑了:
“那你还要阻拦孤迁都?”
“臣并非阻拦太子迁都,而是阻拦太子在此时迁都。
如今有了甘薯,天下民生得到极大改善,朝廷威望将达到空前高度。
但是,殿下,臣是行军打仗之人。
深知距离成功最近的时候,往往也是距离失败最近的时刻。
臣想劝殿下,等十年、二十年之后,再商议此事。
到那时,立国之初的一些老臣也已离世,阻力或许会小很多。”
“原来你是这个想法。”
太子轻轻一笑,随后缓缓摇头:
“做事宜早不宜迟。
有些事情若不趁着立国之初余威尚在时抓紧去做,便再无机会尝试。
你的好意孤心领了。
你去大宁之后,好好做事,让北边安稳下来。
你走之后,工部侍郎的人选,你认为谁合适?”
见他提及其他事情,陆云逸心中轻叹一声,将迁都之事暂且放下,开口道:
上一篇: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下一篇:皇帝替身,这后宫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