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第260节
原来如此。
是受三公子袁尚的指示而来。
昨天三小姐袁蜜就说过,三公子袁尚认刘氏为母亲。
很明显,由于袁绍的操作失误,“分封”河北给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导致现在争夺世子的戏码已经上演。
三公子袁尚这是想拉着自己到他那一边。
历史上,审配和逢纪都是支持三公子袁尚继承袁绍之位的人。
虽然是个文官,却是个刚烈的人。
最终,哪怕邺城被围,他也坚持反抗。
直到他的侄子怕死,趁他夜间抵挡曹操攻城时,侄子打开另一座城门,迎接曹军入城。
即使如此,审配也没有就此投降,而是选择慷慨赴死,还留下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
张遂心里有些惋惜。
袁绍手底下的三大派系,任何一个派系单独拿出来,都是贤臣。
可袁绍不能平衡,导致坐拥三大派系,却最终落得被灭亡的下场。
只能说,袁绍和袁术一般,都特么是庸才。
张遂冲审配笑了笑道:“还没有。”
“我昨天才刚刚回来。”
“还没有来得及。”
审配点了点头道:“那也要抓紧时间。”
“三小姐国色天香,身受主公喜欢。”
“娶了三小姐回家,在冀州朝堂上也能更有作为。”
张遂行了一礼道:“谢审公指点。”
审配冲张遂点了点头。
这第一次接触,感觉这个年轻人还挺好说话,丝毫没有骄横跋扈的架势。
这一点,和他拜师的田丰倒是截然不同。
张遂这里和审配刚刚说话,张郃、牵招、眭固和赵睿也过来了。
审配和张遂告别,和逢纪等人走到一起,说起话来。
张郃远远地看了一眼审配,低声对张遂道:“这审正南,屡次和沮公、田公作对。”
“听闻最近主公分封子女,三公子袁尚尚未得到分封。”
“而这审正南,一直都毫不避讳地站在三公子袁尚身侧。”
“这次他找来,你离他不要太近。”
张遂嗯了一声。
一行人在府衙大厅门口等了一会儿,才被允许进去。
这次早会,最主要的议题便是是否接受天子的第二道诏令。
早会上,武官都沉默不言,文官在那里争锋相对。
可议论了一整个早会,袁绍还没有拿定主意。
这个议题只能暂时搁置。
最终是论功行赏。
张郃因为此次立了大功,从中郎将晋升裨将军,暂时位列武官第一,超过了文丑和颜良。
牵招和张遂都提了官职,都从校尉上升到中郎将。
其中张遂还得到各种钱粮和布匹。
第247章 沮授:活得久,跟对人,才能名垂竹帛
论功行赏之后,早会便解散。
张遂带着几个下人去领钱粮和布匹。
登记之后,张遂便让几个下人将这些钱粮和布匹的一成送到自己住处。
其他的钱粮和布匹,张遂都让人送到军营,送到自己那一千骑兵分发下去。
虽然他一直很欣赏大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那种将领和士兵的关系。
但是,在如今东汉末年这个时代,那种将领和士兵的关系并不现实。
如今,最现实的关系是让所有将士都能有吃有喝。
否则,士兵容易积蓄怒气不说,将来一旦破了城,想要令行禁止,勒令他们不屠城的可能性就很小。
原因也简单。
民以食为天。
将领无法给麾下士兵赏赐,那他们只能自己抢。
让这些士兵明白,跟着他这个将领,有任何赏赐他都会和士兵一起分享,那么,破城之后,他勒令不能屠城,要严守法度,这些士兵才能遵守。
因为,立了功,士兵们都清楚,他们的将领会给他们盼头。
当然,最关键的是,张遂一个人拿了一成的赏赐,也足够一家老小胡吃海喝了。
再加上俸禄。
张遂压根不担心自己宅邸的人的吃喝。
目送着下人将九成的钱粮和布匹送往军营,张遂自己也准备回去。
却被人叫住。
是府衙小吏。
府衙小吏道:“主公让中郎将你去州牧府邸,还有事情商议。”
张遂这才应了一声,让下人将自己的那一份钱粮和布匹送去住处,他则直奔州牧府邸。
张遂没有注意到的是,在不远处,两个身影静静地盯着他。
一个赫然是监军沮授。
一个则是戏志才。
张遂走后,沮授将府库分发物资的小吏叫过来,询问他刚才张遂的安排。
小吏将张遂的话复述了一遍。
沮授看了一眼面色有些不正常苍白的戏志才,感叹道:“小将军是丁原和田丰弟子,又是主公的嫡女婿。”
“年纪轻轻,却还能如此体恤士兵。”
“颇有飞将军李广之资。”
戏志才像是没有听到沮授的话似的。
但是,他心里其实也有些躁动不已。
虽然他非常尊重曹操。
但是,他心里更清楚,袁绍是曹操不可触摸的存在。
加上张遂之前给他算的命。
戏志才心里异常沉重起来。
好一会儿,他才对沮授行礼道:“监军,那我得回去了,后会有期!”
沮授一边送戏志才离开,一边道:“志才你年纪轻轻,却才华横溢,我真的很想和你再聊聊。”
“但是,你既然要离开,那我也不好强求。”
“只是,你一定要照顾自己。”
“之前小将军给你算命,你就算不当真,也得调养身体。”
“只有你能活下去,你才能在未来走得更远。”
“我也觉得曹公颇有一方霸主之资。”
“但是,目前,曹公还没有做到那种地步。”
“如果志才你在曹公成为一方霸主之前就夭折,非我说话难听,志才你不会在史书上有任何记载的。”
“我们这些人,一生操劳,为的是甚?”
“无非就是权色和名利。”
“让我默默无闻,我是做不到的。”
“就像我朝光武皇帝,世人只知道云台二十八将,又有几人知道光武皇帝崛起前的那些幕僚?”
“就不说别人了。”
“光武皇帝起事,他的兄长刘縯是他最大的助力。”
“甚至可以说,刘縯为光武皇帝登顶帝位铺平了道路。”
“但是,刘縯却死在了登顶途中。”
“如果刘縯不死,志才你认为,光武皇帝能够登顶?”
“即使刘縯为光武皇帝登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可现在才过去了多少年?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刘縯的丰功伟绩。”
“不说光武皇帝,就是云台二十八将的名声都比其更甚。”
沮授停住脚步,摇头叹息道:“前几天,府衙提拔了几个年轻小吏,我就问过刘縯之事。结果,十个人,竟然有八个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这人啊,只有活得长久,选对了主公,才有可能名垂竹帛。”
戏志才看了一眼沮授,深呼吸了口气,拜了拜,这才转身离开。
上一篇:万历明君
下一篇: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