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明君

万历明君 第254节

  这话一落,二人纷纷露出正色看向李三才。

  李坤尤为认真——他眼巴巴跟著来吃这顿饭,不就是想听点这种考前信息吗?

  李三才也不卖关子,直言道:“隆庆年间,礼部高仪因文字浮靡,便奏请了先帝,题以六百字上下为准。”

  “但,这二届会试下来,士子们又过求简短,务为钩棘,工巧过甚了。”

  “是故,礼科的朱南雍便上奏,请陛下废字限。”

  李坤与顾宪成对视一眼。

  这可不是小事,一篇六百字的文章,与不限字数的文章,结构、技法全然不同。

  若是按此前的六百字准备,那就是南辕北辙。

  为什么学子要提前来京城备考?不就是因为这种事?

  要是在地方上等著谕旨,再准备考试,可不就白白浪费两个月?

  李坤追问道:“此事准吗?”

  李三才听了这话,也不由赞了一声:“不然怎么说南宇公高仪,实乃端凝长者。”

  “自己起的议,有人想推翻,他不仅没横加干涉,甚至在廷议时,当著陛下自承先前思虑欠妥。”

  “如今已然是改以一千五百字为限。”

  顾宪成听闻,也不由喜上眉梢。

  字数越多,能炫的技也越多,尤其对他这种兼各派技法,不专善钩棘的学子来说,更是好消息。

  “除此以外,陛下金口玉言,曰,以文理通畅为主,契合时弊为上,言之有物为佳。”

  李坤眉头一挑,下意识吸了一口气。

  顾宪成反应更大,突然拍掌怪叫了一声:“好!”

  二人被突如其来的怪叫吓了一跳。

  顾宪成连忙告罪,嘴上则是恨声道:“阳明后学之风,早就该杀一杀了!”

  李坤疑惑不已。

  这位顾宪成,路上不是说师从的张淇,同样学的是心学吗?

  怎么还喊打喊杀起来了?

  一旁的李三才好心解释了一句:“叔时二十岁之前从张公,二十岁后,师从薛应旗薛公。”

  李坤恍然。

  这就不奇怪了。

  薛应旗是当世名儒,有望挤进杭州贤祠,跟白居易,苏轼并列受祀的人物。

  在儒林之中,尤其南直隶、浙江一带,声望昭著。

  虽属南中王门,亦是心学,但却在十余年前,突然却转向程朱之学。

  如今已然是位反对空谈良知,提倡务实的儒者了。

  顾宪成师从这位,必然受了影响。

  不过顾宪成却摇了摇头:“与学说无有关系,只是见不惯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世道罢了。”

  自大礼议后,士大夫便逐渐萎靡不振。

  于上。

  世宗皇帝贪婪无度,穆宗皇帝懈怠政事,如今的张居正专权凌主,顾宪成从小至今,便感觉到家中往来官宦、士子,越发沉闷压抑、消极低落。

  严嵩、高拱、张居正入主内阁之后,攀附首辅、结党营私之事,一朝比一朝严重,整个官场都弥漫着一股腐朽堕落之气。

  于下。

  王守仁这位圣人也逃不过被六经注我的命运,其学说逐渐演变成放荡不羁的滥觞之态。

  自嘉靖以后,一股提倡奢靡、为所欲为,所谓“率真自由”的歪风邪气,不断僭越著道德人伦。

  就如他数年前所说——“如今天下滔滔,上下一切以耳目从事,士习陵迟,礼义廉耻顿然欲尽,吾三人每过语及之,辄相对太息或泣下。”

  这种时候,若是还无人卫道,天理何在!?

  所以,夸赞皇帝,跟自己成师从的心学还是理学没有关系。

  他只是在夸赞扶扬正学,匡正世风之举。

  要他说,这个程度还不够。

  等他考上进士,步入官场,早晚要好好澄清吏治、美化风俗!

  届时朝官们再也不需要攀附首辅,畅所欲言,也不会因言获罪。

  士林学子不再放浪不羁,整日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

  那才是群贤遍野,众正盈朝。

  不过有李坤在,为免交浅言深,顾宪成也只是点到为止。

  李三才是从不会让事情冷场的,很是轻巧接过顾宪成的话:“如今这位陛下,倒是真有一出美化风俗的德行。”

  顾宪成好奇扭过头:“哦?”

  李三才笑道:“陛下不仅将栗在庭那厮,贬到了福建做官,还将弇州公王世贞,招在身边伴随。”

  虽说栗在庭是七品官穿上了红袍。

  但清贵言官跟地方官吏可不一样。

  所谓“六科都给事升转,内则四品京堂,外则三品参政。盖外转以正七得从三,亦仕宦之殊荣,而人多厌薄之。因有官升七级,势减万分之语。”

  外放升官,都是引以为耻的。

  抱怨一声势减万分就算了,甚至还有气不过,因此散布揭帖,辱骂吏部的。

  更何况还是吏科——“惟吏科多升京堂”,可不是戏言。

  顾宪成听罢,当即大笑:“这个佞臣,好贬!”

  栗在庭在他们这些士子中,跟严嵩的形象没什么区别。

  贬谪?弃市最好!

  发泄完一句,顾宪成旋即收敛了神色,追问道:“弇州公入京了?那京城日后,岂不是常有文会?”

  王世贞的文会很重要。

  是如今士子扬名第二好的途径。

  至于第一嘛。

  就是给王世贞投稿,让其批注一番,如此立马天下尽知——王锡爵就经常写文章给王世贞,夸耀子侄兄弟,助其扬名。

  更何况王世贞其人,还是天下士子仰慕的对象。

  顾宪成立马将严嵩第二抛诸脑后,问起了王世贞的事。

  李三才颔首:“有是有,不过弇州公说,为防耽搁举子们考业,他准备酝酿一番,在春闱后几日,邀请天下举子,开场大的文会。”

  盛事啊!

  顾宪成听罢,立马便在脑海中想到,届时自己力压群雄,万众瞩目的场景。

  不由心潮澎湃。

  喃喃道:“也好,如今还有士子未曾入京。春闱后一日,天下的举子正好齐聚京城,等著放榜,届时恐怕泰半都要前去共襄盛举。”

  李三才也神色向往地点了点。

  不愧是弇州公,天下结社第一人,办文会都会掐这种好时候。

  天下举子齐聚,扬名那才是真扬名啊!

  此番定要好生请教经验,日后结社,才能办得风生水起!

  李坤则是在一旁若有所思。

  文会……什么时候讲究人越多越好了?

  以往不都是这些师出名门的子弟专场?什么时候看过他们这些老举子?

  李坤越想,越是觉得不太对劲。

  不过他此行也不是来八卦了,想了还是提起更重要的事:“也不知这一科,能有多少士子能留在京城。”

  各科数目不一定,如今是新帝登基之后的第一科,说不得就会多些名额。

  这是变相跟李三才打听。

  李三才听闻,不由笑道:“龙飞首科,自有广额之举,礼部已经……”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

  逐渐走远。

  只有石桥假山岿然不动,花草树木风中摇曳。

  ……

  此刻,文华殿内外,已经是百官视线汇聚之地。

  伏阙啊!

  上一次还是高拱跟冯保斗法,让张守约在午门外跪奏。

  现在张守约还在道州养老呢。

  听闻张守约整天作诗,感慨仕途不顺。

  如今这次,十余名庶吉士、翰林在文华殿外伏阙,事发突然,朝官都还不知道所为何事。

  纷纷佯装路过,想看个究竟。

  文华殿外的空地上。

  赵用贤与吴中行等人,已经跪伏了一个时辰。

  皇帝和内阁仍然是无动于衷。

首节 上一节 254/3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以穿成红方首长,开局平推蓝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