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明君

万历明君 第163节

  如今生死关头,侃侃而谈,切中时弊,其中见识才能,几乎让他忍不住击节称赞。

  徐阶说错了吗?其实也没什么错。

  大明朝的基本运转,跟中枢一般无二。

  中枢是皇帝把控著大方向,日常政务运转,却要交由文武百官。

  大明朝则是由中枢高屋建瓴,而地方的基本运转,则是交由官府、士绅一同完成。

  皇帝不能取代内阁六部,自行总揽天下大政。

  中枢自然也不可能微操地方之事。

  这是人力有时尽,并不是谁设计成这样。

  可如此这般,权责是一致的,朝廷不能承担治理县乡的责任,那么责任和权力,自然是一起,迅速被官户士绅填补。

  这就是大明朝如今根本矛盾所在。

  社会的基本运转被士绅把持著,乡里治安、幼童启蒙、耕收播种、扶养孤寡、乃至于最基本的稳定,都是士绅的功劳。

  可以说,大明朝的基本治理,就系于这佃租体系之上。

  与此同时,这些士绅——更准确来说,叫官户。

  这些官户,因朝廷定制,有著免除课捐杂役的特权,虽然仍然需要缴纳正税,却是九牛一毛。

  并且,因为官场出身,地方官员小吏,要么与其勾连,要么干脆就是门生故吏。

  自己人自然是好说话的。

  有什么疑难,也就打声招呼的事情。

  这就在正经特权之外,又加了一层隐形的特权,那就是隐匿田亩、丁口。

  士绅官户岁月静好,那么多出来的负担,自然又回归到小民身上。

  小民破产,则不得不投献官户,寻求喘息之机。

  如此,官户犹如滚雪球,不服徭役,不纳杂税,还要隐匿田亩丁口。

  生产资料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官户地主们收归帐下。

  中枢收不上税,则会再度加码,重担全数压在了没有投献的小民身上,只能弃地逃离,成为流民。

  士绅日益壮大,两头的小民和中枢,逐渐干瘪。

  所以,王朝末年,往往流民四起、中枢无能为力,地方势力遍地,这就叫系统性的崩坏。

  谁的问题呢?

  士绅官户吗?可站在官户的视角,徐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中枢管不了的事,总得有人管。

  负担责任的同时,权力膨胀,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那能怪朝廷吗?可皇权不下乡,是皇帝自己不愿意吗?

  地理、交通、行政成本,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从来不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

  百姓?百姓最是无辜,但凡推脱百姓一个字都是狼心狗肺。

  各自的角度,都有拿得出手的因由,天下,自然而然地,就亡了。

  朱翊钧看著徐阶,真心实意赞叹出声:“徐卿,你果是有大才的,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徐阶连忙起身,急切道:“陛下,臣非是贼寇!”

  朱翊钧摇摇头,开口道:“朕闲暇时读《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始知两宋区区弹丸之地,熙丰年间,岁入竟有六千万余,哪怕元佑之初,除其苛急,岁入尚四千八百万余。”

  “我朝幅员辽阔,岁入却半数不到。”

  “中枢财用匮乏,百姓困苦不堪,银钱,不都被尔等蛀光了吗?”

  “尔等食国之利,难道不能称之为国贼吗?”

  朱翊钧挥手示意李进,给徐阶赐座。

  李进取来矮凳,徐阶坐立两难,欲言又止。

  朱翊钧拿起桌案上的《陈天下大弊五事疏》,看著徐阶道:“你方才所说,是奏疏中的一弊,朕看了,也深以为然。”

  “伱说士绅是地方统治的根基,朕认。”

  “摊派杂税是官府治理地方的必要代价,朕也认。”

  “百姓投献你只为免税,多有出于自愿,朕还是能认。”

  “但是……”

  他认真看向徐阶:“天下固因此而亡,徐卿,你又认是不认?”

  徐阶默然。

  他此前一番话,自然不是为了狡辩而来。

  而是在向皇帝剖析时弊,寻根究源。

  皇帝想杀鸡儆猴,他则是坦然告诉皇帝,这是整个大明朝定制之下,无法避免的问题。

  弊病滋生,不是只有一个两个人这么干。

  整个大明朝,都做著与他徐阶一般无二的戏码,兼并,逃税。

  其根源,则是中枢没有能力来治理地方。

  只要中枢不能治本,那么地方士绅,还是会如此作为,这不是杀鸡儆猴能够解决的。

  既然如此,放鸡一条生路又何妨?

  可皇帝却揪著天下衰败的因由不放,只问谁应该对其负责。

  就差说一句,他徐阶要为亡国之兆负责了。

  实在让人无言。

  要争论的话,自然还有腾挪的余地,但他不是来此饶舌,而是为了求活,自然需要好好斟酌。

  徐阶脑海中,回忆起昨日所听到的这位皇帝的脾性——。

  只要在这位圣君眼中言之无物,木讷蠢笨,毫无自我,那么便不会多看一眼。

  反之,譬如高拱,虽然做出了挟逼君上这等大逆不道之事,但皇帝私下仍是几次三番夸赞其意气高远,心志坚韧。

  就连如今朝臣公认的严嵩再世,栗在庭,也不是单纯的阿谀谄媚,反而是谄媚出了自己的道与理。

  正因如此,方才徐阶才敢义正言辞地,站在士绅的视角,说出那一番话。

  这就是他的为官之道,投其所好,言之有物。

  如今面对皇帝诘问,徐阶不能不认罪,与皇帝能认他的道理一样,事实总是无可辩驳,若是诡辩,反而就成了言之无物。

  但,认罪归认罪,可同样不能失了风骨。

  徐阶立即想好了策略,迎上了皇帝的目光:“陛下,历朝确系因无数徐阶之兼并而亡,但……”

  他神色昂扬:“四季轮转、瓜熟蒂落、风雨雷霆,皆是天数!”

  “兼并不过是国朝天数之一环,臣不以为罪,臣不服!”

  朱翊钧意外地看向徐阶。

  他怎么不知道徐阶有这般风骨,真是奇哉怪也!

  但不得不说,这番行止,反而让他高看一眼。

  朱翊钧也来了兴致,他挥手让李进等人下去。

  等四周空无一人,才开口问道:“继续说。”

  徐阶振振有词:“陛下,兼并,是抑制不住的!”

  “华夏有史三千载,大国吞小国,大商吃小商,大族吃小民,亘古有之,从未有遏止之说。”

  “银钱固往多处去,涓流总向江河汇。”

  “中枢日渐干瘪,小民髓尽血干,官绅、富商、地主则是与日膨胀,纵有盛极而衰或是天降鸿运,也不过是寥寥之数,非得待到新旧交替,又过一轮,才有变量。”

  “这是天数的一环,不是陛下攥住中间,就能放血给两头的!”

  徐阶神情坚定。

  这是在投皇帝所好,也是道尽心中所想。

  兼并,不是杀人能止住的。

  权力和财富,总是会逐渐汇集,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这就是他一生所观察出来的道理。

  所谓知行合一,既然悟了,自然就会加入,这就是心学的觉悟。

  朱翊钧终于忍不住抚掌叫好。

  “好一个心学门人!”

  “好一个知行合一致良知!”

  “朕说徐少湖这般人物,是怎么如此心安理得做出这些事的,原来是这么个良知!”

  这可不是反话,这是真心实意。

  虽然这番话显得混沌,但却也得了阶级固化的个中三昧。

  诚如徐阶所言,大凡治世,资源总是会趋于集中,无非是表现形式不同。

  什么土地兼并、什么豪商垄断、什么三代守望,都是这个道理。

  徐阶看明白了,选择了义无反顾的加入,未尝不能赞一声心学大家。

  见皇帝这个反应,徐阶有些犹豫是不是有些过火了。

  万一皇帝反驳不能,便恼羞成怒,将他处死,那该如何是好?

  徐阶正犹豫的功夫,朱翊钧终于再度开口:“所以徐卿以为,天数便是如此,是故历朝历代,到了该四季轮转的时候,便不必挣扎了?”

  前者迟疑了一下,还是解释道:“陛下,非是如此,中枢的应对,也是天数的一环。”

  为什么历朝历代,到了行将就木之时,新党就开始冒头?

  就是因为盛极而衰,必然有所挣扎,这同样也是天数的一部分。

首节 上一节 163/3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以穿成红方首长,开局平推蓝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