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明君

万历明君 第153节

  如今的公文当中,都还充斥著“南京国本”这类话语,乃是无可争议的另一中枢。

  这些都是南直隶合法性的来源——正统中枢、有著积极的行政与军事意义、天下泰半的赋税作为后盾等等等等。

  更别提暗地里地主乡贤,文人世家相互抱团,树大根深。

  杀官造反,再来一个《五人墓碑记》盖棺定论,又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如今倭寇在松江府外蠢蠢欲动,就是明证。

  正面反面,明里暗里,南直隶都有著一个不容小觑的想像共同体,想拆分不可能那么简单。

  后世的建奴在江南杀了这么多人,最后想拆分南直隶都要旷日持久。

  这种事,不是李春芳嘴巴一张就能办到的。

  张居正看向皇帝,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至少要开了海运之后,才能置巡抚于凤阳府等七府。”

  两淮卡著脖子,说话始终不够硬气。

  如今交了春,工部和王宗沐,开始了第二次近海海运的尝试。

  只要中枢有这个心力,成事也是早晚而已,不必急于一时,跟南直隶现在撕破脸抢夺七府税源。

  朱翊钧点了点头,认可了张居正的话。

  而后,他却话锋一转:“不过,李春芳之议,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张居正心中一动,迟疑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翊钧突然站起身,伸手拿出纸笔,著手绘画南直隶的地图。

  还不忘朝一旁的张宏吩咐道:“往后在正殿画一副疆域图挂著。”

  吩咐完,便继续低头手绘。

  他三下五除二,将南直隶十四府画了出来,伸手请张居正上前来看。

  “巡抚加户部尚书有些太过明显,行事也操之过急。”

  “不过元辅方才说漕运,倒是点醒了朕。”

  “把操江御史和操江提督,拿回中枢!”

  张居正侧过身子,看著皇帝在草草绘成的地图上笔画,露出恍然之色。

  所谓提督操江,就是领江防,操练兵卒之事。

  一文一武。

  如今武正是由,掌南京右军都督府事,永康侯徐乔松,提督南京操江兼管巡江掌府事。

  文则是由,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卤,提督操江,兼管巡江。

  如今皇帝是想先从江防下手。

  张居正顺著皇帝的想法,出声问道:“加巡抚?”

  二人对视一眼。

  朱翊钧指著凤阳七府:“操江提督,兼巡抚凤、安、徽、宁、池、太、广,改驻安庆!”

  这是已经见过成效的故智,他自是拿来就用。

  不比加户部尚书,操江提督收归中枢则要温和得多。

  其一,前者是直接抢夺税源,后者却是兵权。

  中枢对军权改制,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其二,前者突兀地加上一个户部尚书,谁都会深思,但后者,本就是一个成熟的系统。

  改了驻地和加了职权,也不算太敏感。

  其三,操江提督,本就在勋贵手中。

  与浑然一体的文臣不同,勋贵相对而言骨头软,听话——否则也不会只有怀宁侯跟魏国公坐以待毙了。

  再者说,让依附于南直隶的操江体系,重新回到中枢的调度下,很难说那位永康侯徐乔松会不乐意。

  总而言之,这要比李春芳直接抢夺税源,要更加润物细无声一些。

  张居正思忖片刻,也伸手在图上一指:“那么钱粮,就得直接从漕运衙门截留。”

  至此,便将将内水水路的兵权,直接收归了中枢。

  漕运总督按住京杭运河。

  操江提督镇守长江。

  朱翊钧嗯了一声:“那就如此罢,告诉李春芳,如果能促成此事,南直隶的事,就结了!”

  至于往后……就得等操江提督的事稳定下来再说了。

  张居正点了点头,后退几步,行了一礼。

  这是内阁也认下此事的意思。

  他正要离开之际,突然想起一事,又默默停下了脚步。

  张居正抬头看向皇帝:“陛下,此次海御史能带回来多少银两?”

  朱翊钧闻言,振奋道:“听闻有十万两之巨!”

  张居正一愣,旋即意识到皇帝在开玩笑。

  他叹了口气,又挪步走了回去,就这么静静看著皇帝。

  朱翊钧笑了笑:“叫上户部王尚书来,分一分,议一议。”

第81章 坐地分银,时诎举赢

  海瑞此次南下,搜刮的现银并没有如朱翊钧想像的多——一个盐商几十万两的盛况,多少有些痴人说梦了。

  主要还是在于,这些盐商只能算个手套,大头都送上去了,很难说能留下多少。

  相比之下,盐商反而没有那些转运司判官、盐课大使、副使出货出得多。

  大小盐商,加起来,现银、珠宝、字画林林总总加起来,六十余万两。

  一应官吏,杀了近百人,却抄出了一百三十万两!

  耸人听闻!

  果然,什么富甲一方的商贾,都比不上三年清知府。

  这还只是见到李春芳之前的数目。

  若是再加上李春芳承诺的大盐商,以及户部卡的部分粮税,再加上都御史徐栻,应天府府尹朱纲、兵部侍郎冀炼、泰州知府等十余名大员的家底,恐怕还能再凑个近三百万两。

  合起来就是五百万两!

  隆庆五年,国库一年的收入也才三百万,这就是一趟顶得上近两年的功夫。

  不止这些,还有往后每年要多出的数十万引盐、三成的茶课、让出来的粮税。

  每年至少都得多出数百万两。

  收获如此之丰,朱翊钧都忍不住想每年都来这么一遭。

  除了盐政,还有马市、市舶司、边防、空饷、粮税、茶课……掰著手指头吃个十年都清不干净。

  无论如何,有了这么些钱,总算是能大展拳脚了!

  先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在政事上辗转腾挪,往后便不同了。

  只要有了这些银两,他就能效仿武宗皇帝,触及军权!

  批判的武器,替代不了武器的批判。

  想要玉宇澄清万里埃,总得奋起千钧棒才行。

  顾寰久置京营,按兵不动,就是在等著钱粮。

  只有将京营捏成一块,他才有资格去碰一碰晋党,摇一摇东南!

  ……

  户部尚书王国光气喘吁吁地来到了承光殿,额头的大汗多少有些失仪,可见来得是真的急。

  没办法,这可是五百万两现银!

  国库如今实在各项银,折算下来,也不过这个数目。

  作为户部尚书要是这都不著急,基本也该离开这个位置了。

  王国光在承光殿外接过太监递过的手巾,稍微擦拭了一下汗水,又整了整衣冠,这才步入殿中。

  方一进殿,就看到皇帝、首辅、司礼监掌印,各自拿著纸笔写写画画。

  王国光多看了两眼,才收敛心神,上前见礼:“陛下。”

  朱翊钧略微抬头,颔首示意他坐。

  而后暂且没空理会王国光,只跟张居正争辩道:“元辅,前次为安抚各军,内帑可是借了整整一百万两出来!”

  “为此,朕的母后数次数落朕,说那是朕与潞王大婚的老底,险些母子不和!”

  “元辅,这钱,合当先还了内帑再分吧?”

  此前,得知新帝登基,官兵们鼓噪起来,向朝廷要拖欠的粮饷。

  为了平息这次的事端,太仓库出了三十万两,太仆寺库抽了三十万两,节慎库出了二十万两,而内帑,则是出了一百万。

  这事,自然是现在分钱的筹码。

  张居正恭敬道:“陛下,此事内廷出了一百万,外朝出了八十万,合当还内帑二十万。”

  朱翊钧语重心长:“元辅,不是这么算的,官兵鼓噪起来,那是因为欠饷,都是往年旧帐,这可跟内帑关系不大。”

  张居正恍然,附和道:“也是,旧帐确实不应该算在内帑,不过……”

  他看向王国光:“王尚书,我记得此前穆庙问户部借了好几次,户部还有旧帐吗?”

  朱翊钧一噎。

  见王国光就要答话,他连忙打断。

首节 上一节 153/3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以穿成红方首长,开局平推蓝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