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君 第110节
但……
内阁次辅高仪,出列道:“内阁收到数份弹章,人证物证俱有,拟下三法司共审。”
他拿出几分奏疏,供朝臣传阅。
自己则看著刑部尚书王之诰、都察院都御史葛守礼、大理寺卿陈一松三人。
开口道:“是关于两淮都转盐运使,王汝言。”
“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勾结盐商、克扣税款等凡十二条罪状。”
“案犯已被收监到漕运衙门,人证物证俱在北镇抚司。”
“三位,你们看谁来办这案合适?”
贾待问、张道明、毕锵等近十人,纷纷不约而同看向海瑞,面色狂变!
刑部尚书王之诰摇摇头:“两淮鞭长莫及,刑部手上案子多,就不去人了。”
“不妨下南直隶刑部,配合都察院御史调查。”
这种涉及到官吏的,一般是都察院主导。
刑部授权给南京刑部,倒也合理。
大理寺卿陈一松还未发言,张居正抢过话头:“南京的大理寺致仕数人,尚未补缺,恐怕不便这样。”
大理寺少卿陈栋一脸自信出列:“大理寺少卿栋,愿领此职。”
皇帝欣慰开口:“陈卿果是当仁不让,那便陈卿吧。”
宛如唱戏一般,各自有各自的台词,眨眼之间就将事情定了下来。
朝臣哪里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此前吹风,要动两淮盐政,本以为还有时日准备,谁知道内阁不声不响,就拿下了一名两淮都转盐运使!
这是蓄谋已久啊!
分明是早就给人拿下了,就等著海瑞入京,今日海瑞一上廷议,就立刻把这事拿出来称量。
众人越过葛守礼,目光死死钉在海瑞身上。
果不其然。
只见葛守礼也看向海瑞,颔首道:“督理两淮盐课兼理河道,是佥都御史海瑞职责。”
海瑞一步踏出,朝著皇帝,一脸刚毅肃容:“职责所在,臣必办好此案!”
还有一章,晚点发(要修一下)
注1:漕运总督王宗沐条陈漕宜四事:一、恤重远之地。漕运惟湖广永州、衡州、长沙,江西赣州四府道路极远且险,议将漕粮一十万四千七百八十三石八斗,每岁坐准改折。直隶苏州、松江、常州、浙江嘉兴、湖州五府粮数过多,议每岁照白粮之多寡分摊改折十万石。如河南、山东,坐折例派拨无单无船之卫所轮流歇运,以示优恤……
注2:总督漕运都御史王宗沐奏报:海运抵岸。言:“海运不行,已百六十余年。臣前任山东左布政使时,因胶河之议,详考前代沿革始末,与其必可行者,条陈十二利。时,群听骤闻,相顾疑骇。其后,科臣建白,抚臣试行,皆符臣言。事果不谬,因获上闻,定拟今岁通运。臣适又叨官漕司,规度发行。兹者,六帮无失,相继抵岸。天下臣民,始信海运可行。以此与河漕两途并输,诚为国家千万年无穷之利。”报闻。
注3:先是南京户科给事中张焕,论总督漕运,王宗沐六月内飞报海运米十二万石,于某日离淮安,次天津,抵湾,粒米无失。比闻人言啧啧,咸谓海运八舟米三千二百石,忽遭风漂没,渺无影响。宗沐盖预计有此,令人赍银三万两籴补。
以上三注——《明神宗实录》前一为隆庆六年七月、后二者为十月
第60章 稔恶盈贯,记录在案
北镇抚司是锦衣卫所属司,掌管刑狱,有巡察、缉捕、审问之权,不必经过三法司,尤专以酷刑镇压贪官污吏。
乃是有办案之权,只属于皇帝的特务机构。
王汝言的案子,是他的下官,向北镇抚司揭发。
这下官名叫许孚远,本是任吏部主事,在今年七月,因以考察浮躁,上疏自陈得失不过,被皇帝亲自批示,降为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判官。
此人辜负皇恩,心怀愧疚,便决定到任上好生当差。
但甫一到任,就发现了上官王汝言贪污腐败,触目惊心,而后许孚远难挨良心煎熬,便暗中收集证据,揭发了王汝言。
许孚远如今正在北镇抚司,当然,不是关押,而是看护了起来。
按理说三法司要过问的案子,不应该将人看护在北镇抚司。
但许孚远为人小心谨慎,只说事关重大,宁愿蹲大牢,也半步不肯离开北镇抚司,生怕遭遇了毒手。
锦衣卫无奈,只能给他好吃好喝看护著。
以至于北镇抚司的大牢中,出现了木桌矮床,好酒美食的奇观。
海瑞来的时候,看到这样一间牢房,都忍不住愣了片刻。
他身侧跟著大理寺少卿陈栋,二人协同办案。
骆思恭落后半步,紧紧跟随,哪怕在北镇抚司,也小心观察著左右。
海瑞推开大牢的门,看向许孚远,口中确认道:“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判官,许孚远?”
许孚远本是倚靠在矮床上休憩,见进来的两人都著绯色官服,立马明白这是朝中大佬。
他忙不迭起身行礼:“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判官,孚远,见过二位上官。”
许孚远不是案犯,只是证人,官身自然还是在的。
海瑞跟陈栋对视一眼,相继拉开椅子坐下。
前者将木桌上的酒食都拨到了一边,拿出卷宗放在了桌上,开门见山:“你检举的王汝言?所为何事?”
陈栋挥手让跟随的吏员退下,亲自拿起笔在旁记录起来。
许孚远作为证人也不用站著,顺势坐到了对面。
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看著二人有些迟疑,确认道:“不知二位上官,什么职司?”
海瑞挺直腰板,端坐回道:“我是督理两淮盐课,佥都御史,海瑞。”
话音刚落,许孚远似被按下了开关一样。
也不等一旁的陈栋说话,当即正了正身形,大声道:“海御史有问,下官知无不言!”
陈栋话到嘴边的介绍,生生咽了下去,干脆闭嘴不语。
海瑞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回话了。
许孚远毫不停留,说起此事来龙去脉:“下官此前是吏部主事,对各地官吏心中大概有些印象。”
“被贬官到两淮后,我看到上官是王汝言,便留了个心眼。”
“我在吏部时曾看过案卷,记得这人,此人在嘉靖年间,本是户部浙江司主事,品级不低。”
“但此后一连三贬,先贬官通州同知,再贬江都、海门,而后更是贬为兴化知县,生生贬到七品。”
“由此可见此人能力,虽然此后因得了李……某位上官赏识,又提拔回了户部。”
“但那位上官致仕后,此人又被贬到了两淮。”
“就这种草包,下官自然要留个心眼,免得被他牵连。”
“果不其然!”
“随后二月,下官暗中观察此人,便发现了此人行事,是何等藐视王法,欺天瞒地!”
他说到这里,咽了下口水。
这铺垫了好一大通,还未进入正题,陈栋只觉此人是不是故意消遣他。
想提醒一句,但审案海瑞为主,他没有开口,自己也不好插话。
反倒是海瑞,皱紧了眉头。
冷声问道:“什么某位上官,我朝哪有无名无姓的官!说清楚!”
许孚远迟疑了一下:“与本案无关,还是不提的好吧……”
海瑞静静盯著他,声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既然出口了,便应该有名有姓。”
许孚远看了看海瑞,又看了看陈栋。
声音压的极低,近乎嗫嚅道:“是……前中极殿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李春芳。”
陈栋一惊,顿住了记录的笔,看向海瑞。
李春芳是扬州人,若是牵扯其中不是没可能,但这话实在模棱两可。
毕竟只是提拔,未必与两淮盐课有关。
记与不记都在两可之间,陈栋自然就得问问海瑞的意思。
海瑞面无表情,转过头朝他微微颔首:“记录在案。”
陈栋咬咬牙,将李春芳三字写下后,继续记录了起来。
海瑞又朝许孚远看去:“继续说,王汝言是怎么欺天瞒地的?”
许孚远深深看了一眼海瑞,闪过一丝敬佩。
虽然他是被审的,但这胆魄,也著实没让他失望。
他开口继续说道:“两淮所辖分司三,曰泰州,曰淮安,曰通州。”
“理应,岁办盐引七十万引,存积盐二十一万引。”
“但,下官看过两淮盐库……”
许孚远抬头看了一眼两名绯袍大员,轻声道:“存盐恐怕,不足五万引。”
二人霍然抬头。
陈栋脸色一连数变。
海瑞肃然,一字一顿提醒道:“证人许孚远言,盐库亏空十六万引,记录在案。”
陈栋下笔愈发艰难,记录下来。
海瑞追问道:“盐亏空去了何处,许判官可知?”
许孚远点了点头:“王汝言与盐商勾结,尽数当私盐卖了出去。”
“非止盐库。”
“两淮有盐场三十处,下官视过其余七场,私下问过盐工,每场出盐,较之预定之数,恐怕要倍之!”
倍之,那就是多出了七十万引。
上一篇:误以穿成红方首长,开局平推蓝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