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942节

  朕同意,钦定潘师傅为主任,然后钦点你,杨令德为常务副主任。

  苏皖豫三省巡抚为副主任,布政使为委员。不仅如此,三省布政司还要指派一位右参议为执行小组组员,具体肩负起本省的协调和分管工作。”

  朱翊钧的话在杨令德和李鄂的预料中。

  成立淮河治理委员会,内阁早就吹过风。

  潘季驯担任主任,只是挂个牌,从专业角度给予把控,顶多算个顾问。

  真正负责的是常务副主任。

  皇上钦点杨令德为常务副主任,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是资政学士,是苏皖豫三省巡抚里官阶最高的。

  “朕清点你杨凤鸣为实际主事人,除了你是资政学士外,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江苏境内的淮河只是很短一部分,在苏皖豫三省里是最短的,但是你们地处下游,淮河祸害,你们需要承受巨大的损失。”

  杨令德点点头:“皇上英明,江苏对治理淮河也是期盼已久。淮河治理好了,苏北就能变成大明的鱼米之乡。”

  “对,就是这样。还有一条,就是钱。

  江苏富,安徽和河南穷,治淮的大头,肯定是你们江苏来出。

  而且治淮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是要用十年来计算,耗费的钱粮也会不计其数。这些钱粮大部分都会由户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由江苏税赋承担大部分。

  这些税赋都是江苏百姓的血汗钱,我们不能不有所表示。”

  李鄂连忙说:“皇上,这些税赋虽然都是江苏百姓的血汗钱,但是用于治理淮河这利国益民的千秋大事,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臣想江苏百姓们是乐于见到的。”

  朱翊钧点点头:“话虽这么说,但我们要饮水思源,江苏百姓做出的贡献,我们要明明白白算清楚,列于明处,让世人和子孙后代看清楚。

  我们不能对百姓们做出的牺牲无动于衷,也不能随意挥霍百姓们的赋税。”

  杨令德和李鄂听出话里的玄机。

  皇上此前在资政局和朝议局会议上吹过风,要对大明的财政制度进行改革。

  要改变目前地方财赋全部上缴,统一由户部核算和分配的模式,准备给各省留一部分财赋。

  这一消息让各地大员们欣喜若狂。

  都是各省当家做主的大员,此前施政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每年都要像乞丐一样,向内阁要项目,向户部要钱粮。

  地方上缴的田赋在户部直属的粮食总局的官仓里,税款在银行的国库账户里。

  每年各省都要把全省各县各郡的日常和特殊支出全部编好预算,递交上去给内阁审批要钱。

  同时挖空心思找需求立项目,这里修条路,那里造座桥。

  这里搞个矿,那里开个厂。

  既能通过项目造福乡亲父老,又能通过项目预算拿到一笔额外的钱。

  苦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各省巡抚和布政使,有时候觉得自己只是本省丐帮帮主和副帮主。

  现在皇上开恩,愿意给各省分留一部分税款,甚至中西部贫瘠省份,还会给予补贴,直接入省布政司库

  天大的好事啊!

  作为一方主政大员,谁不喜欢兜里有些钱?

  腰包不鼓,腰杆不硬啊!

  但是大家都知道,皇上的钱,没有那么好拿的,肯定还有后招等着。

  但朱翊钧点了一句,转到其它问题。

  “好,治淮的事先说到这,你俩跟朕入皖,与皖抚他们一起陪朕去凤阳祖陵。再一起去南京祭拜孝陵。”

  “臣遵旨。”

  “嗯,你们现在可以站在江苏的立场,说一说你们的期盼。知道你们江苏富,但是富人也有富人的苦恼,说说你们的苦恼。

  朕这次要去你们江苏做客,总不好空手而去。

  山东朕已经送了一份大礼了,你们江苏想要什么,说说。”

  早就听说了,皇上在山东几家农场考察,即兴给山东一份大礼,制定了一份科技兴农的计划。

  这份兴农计划通过内阁内部

  皇上钦定的计划,内阁和少府监肯定会全力支持。

  王宗载和陈大科听说都乐得找不到北了。

  终于轮到我们江苏了。

  杨令德和李鄂对视一眼,李鄂开口道。

  “皇上,臣代表江苏父老乡亲,希望朝廷给江苏.”

第947章 抵达南京

  李鄂说:“.修建一条贯通江北地区的铁路。”

  “贯通江北的铁路?”

  “是的皇上,江苏父老乡亲希望沿着运河修一条铁路,最好在运河以东地区。”

  “为什么?”

  “皇上,江苏看上去有两条铁路,津浦和郑海铁路。

  津浦铁路已经修通,可它从山东入我江苏境,穿过徐州和黄河,然后向西南一拐,扎进了安徽宿州。

  苏境仅仅一百五十里长,然后一直在安徽省境内穿行,从凤阳、滁州直抵南京江北的浦口。

  郑海铁路还在修建,只是它从海州一路向西,过邳州、徐州,直奔了河南。苏境不仅才两三百里长,还全程在苏北与山东和河南交界处,对苏北腹中地区,毫无益处。”

  李鄂诚恳地说:“皇上,津浦和沪宁线修好,江苏的父老乡亲亲眼目睹了铁路的好处。拉得多,跑得快,一路畅通。

  而今徐州不仅成了苏北重镇,更是成了中原门户,江淮要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上一层楼。

  更是把当地的经济带得蒸蒸日上,超越淮安指日可待。

  所以江苏父老乡亲,委托臣向皇上,向朝廷诚恳表示,希望能修建一条沿着运河,南北贯通江北的铁路。”

  朱翊钧看着他和杨令德。

  “朕问你们,大明为什么要修铁路?”

  “打通阻碍,接连东西南北,互通有无.”

  “促进经济发展,让百姓出行更加便利,改善民生”

  “那你们知道朝廷编制铁路建设计划的原则是什么吗?”

  两人默不作声。

  “大明铁路建设计划的原则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

  为什么要采取这个原则?

  因为修铁路耗费巨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些大明经济蒸蒸日上,财政收入年年增长,但是花钱的地方也多,根本无法支撑遍地开花的模式。

  所以只能采取重点建设模式。

  既然是重点建设模式,那么一定要兼顾效率。一定要把铁路给地方带来的效益提到最高。

  所以才有了雪中送炭的原则。”

  朱翊钧挥挥手,祁言连忙从后面的书架取出一份地图,先把淮河舆图收起来,再把这份地图铺展在桌子上,这是一份大明铁路路线示意图。

  “津浦线和京汉线,是连接京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三大区域的两条南北大动脉。

  京汉线,连接河北、河南和湖北。目前还在继续向南修建,预计连通为京广线。

  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交通转运历来是朝廷最头痛的问题。要想让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起来,必须改善它们的交通转运状况。

  京汉铁路就是给他们雪中送炭去的。

  津浦铁路又是给谁雪中送炭?

  天津向南入山东,一直到徐州,津浦铁路的走向与北运河是一致的。

  在规划津浦线时,兵部的人图简便,建议直接跟着运河走就是了,被朕狠狠批评了一顿。

  雪中送炭啊,不是锦上添花!

  通运河的地方,它们有运河做主动脉,虽然没有铁路便利,但是好歹有条大血管,津浦线要照顾没有血管的地方!

  天津到德州一线,由于水源不够,这段运河的运力可以说是时断时续,随时有可能崩溃。尤其是到了冬季枯水期,根本用不了。

  于是这一段津浦线,基本上是沿着运河走的,补充这一地区的运力。

  从德州入山东,运河由于多条大河的补充,水源勉强充裕,南北运力能维持。于是天津到徐州,津浦线尽可能地避开运河,走山东以东的腹地。

  这里多山地丘陵,建设成本提高不少,但是能把这片地区的交通带动起来,朕觉得值了。

  然后进江苏.”

  朱翊钧指着地图,对杨令德和李鄂说。

  “你们江苏有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而且这段运河是整个江北运河里水源最充沛的,一年四季都不愁水源,转运通畅。

  不仅如此,这段运河湖泊众多,两边的河流也众多,有的一直连接到海边的淮东盐场,运输货物十分简单。

  便利的交通,使得这一地区经济十分发达。

  可是安徽有什么?

  长江在南边,它的腹地根本享受不到便利。

  腹地有条淮河,可它是东西走向,还时不时发脾气,闹性子,好处没落得,还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去伺候它。”

  朱翊钧靠着椅子背,看着杨令德和李鄂。

  “你们应该也听说。津浦线方案出来后,有大臣上疏,说铁路经过凤阳祖陵,火车呼啸而过,震动地面,恐有扰祖宗,更忧心有损大明龙脉气运。”

  杨令德和李鄂点点头。

  他俩当时不在江苏任上,也听说此事。

  惊扰祖宗,破坏龙脉气运,两项罪名不小啊,谁也扛不动!

首节 上一节 942/9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