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929节
再加上零到五岁的孩子,可能有一千二百人。”
这时一位副场长说:“皇上,我们白云湖农场零到五岁孩童,有一千四百三十二人。”
于大富连忙解释:“尤副场长是我们农场专门负责卫生防疫这一块,他还兼任农场卫生院院长。”
朱翊钧点点头,“零到十五岁孩童和少年,合计三千四百三十四人,占农场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嗯,这才叫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尤副场长,你功不可没!”
尤副场长欢喜地腿都软了。
“继续你再接再厉!”
参观完白云湖中学一小,朱翊钧即将走出校门,转过身来,回头看着在阳光下焕如画里世界的校园,喟然长叹。
“诸位,大明的未来和希望,就在这里!他们是大明的朝阳!”
走在赶往农户的路上,朱翊钧对徐贞明、张四维等内阁随员说:“农场和厂矿一样,孩童入学率非常高,今天我们也看到了。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
但是在城镇和乡村就不行,尤其是乡村,初小入学率都不到四成,还不是全部孩童,只是男童。
内阁在普及义务教育这块,任重而道远。”
朱翊钧很重视他提出的义务教育,这一点大臣们知道。
他们心里也有数,皇上如此重视普及义务教育,除了工业革命等生产力发展,需要海量的有一定知识文化的工人和农民,还有一点大家心照不宣。
皇上要打破此前两三千年来,知识的垄断性。
一行人在王学诚、于大富等人的引领下,来到农场职工居住的地方。
四排平房,大约四十户。
每户四房或三房,左边是厨房,右边是茅厕和猪圈,前面是一个不大的院子,靠厨房角落是一口压水井,后面是一小片菜园。
每户用不高的篱笆围起来,上面长满了藤条和绿叶。
挖出来的沟环绕着这片居住区绕来绕去,一米多宽的田间路纵横交错。
“皇上,诸位大人,这里是白云湖农场第七生产队第一组。”
王学诚指着这片居住区介绍。
“我们农场遵循皇上万历元年关于农牧鱼林开垦建设的圣意,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责任制。
每家每户根据劳力多寡,向农场承包了若干亩农田,签订契约,承包期限三十年。期限到期,双方无异议,可自动续期二十年,无期限延续下去”
王学诚指着远处湖边说:“那边有一个围塘,属于第七生产队。队员把那里围出一个方圆两里的池塘,中间安了栅栏闸,水可以通过,鱼不可以过。
专门用来养鱼。”
他又指着居住区后面一片看不到边际的稻田。
现在是春天,绿草长满田埂,上面还有各样各色、如繁星一般的小花,仿佛漂亮的镜框,把田地一格格的框了起来。
被框起来的田地里,有无数晃动的黑影。
有的在驾牛耕地,有的在弯腰插秧。
“皇上,诸位大人,那一片就是第七生产队。”
朱翊钧和众人眺望远处,隐约听到有人在唱歌,歌声随着风悠悠地飘过来,就像柳絮一般。
“东家的姑娘西家想,北家的婆娘南家钻”
“好一派田园诗歌。”有随员感叹道,“就是这民歌俗了些。”
“那是因为你不用下田干活。要是你必须下田干活,劳作一天,就没有这个好心情,说出这句话来。”
朱翊钧的话让众人都笑了。
张四维眼睛一转,马上附和道:“皇上说得没错。所谓的雅和俗,其实就是虚和实的区别。
我们站在田边,双腿不用沾泥,十指不用碰水,自然可以说出田园诗歌这样的雅词。
但是站在泥地里,终日弯腰,面地背天,劳作辛苦,是不会说出这样的雅词,只会唱些俗词,苦中作乐,好驱散疲惫。
皇上,臣以为,这不叫俗,这叫淳朴,返璞归真,这才是真正的大雅!”
朱翊钧指着他,哈哈大笑:“凤磐公领悟得很透彻!”
张四维那张脸,笑得跟远处田坎上的野花一般灿烂。
第935章 白云湖农家乐
朱翊钧甩了甩手,“走,随便找一户农场职工,去他家里坐坐。”
于大富上前说:“皇上,现在正是农忙时节,老老少少的职工们都下地干活去了,家里一般少有人。
臣选了两户人家,有七旬老人留在家里。
臣恳请皇上圣驾垂临这两家。”
朱翊钧此前下诏,叫不必特意准备,平日怎样,今日还怎样。但是他知道这两户所谓家里有七旬老人留守者,肯定有猫腻。
说不定把左邻右舍家里的好东西都搬到这两户人家来,两位老人待的地方,不一定就是他们的家。
但朱翊钧不动声色,点点头,示意于大富在前面带路。
沿着田间小路走,两边田地泥土的腥味被春水泡过,格外清新。
前不久才刚刚冒头出来的青草、野花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疯狂地生长。
朱翊钧一行人,鱼贯走在这不到一米宽的泥路上,拉成长长的一列队伍。
“二姐儿,你看这几朵花好漂亮!”
“大哥儿,你那边的花好看,快帮我摘几朵。”
队伍的中间,朱轩妮的声音最大,就像一只欢快的百灵鸟,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朱翊钧回头一看,朱轩妮不知从哪里拔了一撮长草,扎成一个环,上面插了许多野花,然后得意洋洋地戴在头上。
戴上花环的朱轩妮左顾右盼,叉着腰指着朱常浩、朱轩婉和朱常瀚说:“现在,我是你们的王。”
三位皇子皇女笑嘻嘻地作揖,“是啊是啊,大姐儿是我们的大王。”
左右脸色微变,朱翊钧听在耳里,却不以为然。
不一会,后面突然传来惊呼声声,然后是朱轩婉的尖叫声,朱常浩和朱常瀚焦急的喊声,可两人的喊声里怎么听怎么觉得幸灾乐祸。
“怎么了?”朱翊钧问。
杨金水答:“回皇上,大姐儿掉进旁边的田地里,已经被人拉了上来,只是溅了一身泥。”
朱翊钧哈哈一笑,摆了摆手,“这是她嚣张的代价。”
此时传来朱轩妮的声音,“哈哈,不错不错。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我今天在这油池里打了个滚,不白来。”
又远远地喊道。
“父皇,我在泥地里打了个滚,算不算接地气。”
朱翊钧头也不回地答了一句:“算你接地气了。”
“嘻嘻,谢谢父皇。”
一路上看到农夫们在紧张有序地忙于春耕,他们似乎被交待过,只管农忙,此外之事不要去管。
又或者原本他们只关心农作,不关心其它。
一行人走过,只是站在田地里抬头看了一眼,然后还是该做什么继续忙什么。
在一处田路交汇处,这里有一片空旷的草坪,方圆三四十米,修了一个简易木亭,搭了四条长木条当板凳。
朱翊钧挥挥手,“孺东公和凤磐公年纪大了,坐下来歇歇,后面的路还长着,我们不着急。”
随从拿出随身携带的马扎,撑开后摆在亭子里面和周围,给众人就坐。
朱翊钧坐下来后,转头说起一件大事。
“钦天监正式颁布了新历法,《万历新大统历》,于今年正旦正式在全明遵行。
国朝《大统历》,实则就是前元的《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岁,非常精准。
国朝初年,太祖皇帝就以《授时历》为《大统历》,只是历经两三百年,日积月累,总有误差。
嘉靖初年间,皇爷爷下诏勘误,颁布了修订版。
隆庆年间,朕下诏钦天监彻底勘误。
他们派出十几支天象勘测队,分至四方。
北至北海(贝尔加湖)、冰火洋(北冰洋),西至阿丹港(亚丁港)、龙血树岛(索科特拉岛)、马林(马林迪)和曼八剌(蒙巴萨),南至炎州岛、鼎洲岛、鼎洲岛东南的凫渚岛(塔斯尼亚岛)、更东边的归墟岛(新西兰),东至艮洲商州、曜州(墨西哥)、蓐收群岛、巽洲带方郡。
耗时十年,用先进的仪器在这些地方测绘天象,勘定数据,对《授时历》进行了彻底勘误,最后在万历十年制定了《新大统历》。”
朱翊钧对徐贞明郑重交代:“历法在国朝,除了统一年岁月日时之外,更重要的跟农耕息息相关。
但历法是死的,气候变化却无常。
钦天监在万历三年成立天气局,万历五年与海军的气象预报局合并成新的气象局,职责就是监测各地天气,利用科技手段,分析过往数据,预测未来气象。
摸清楚老天爷的脾气,困难重重。
不过随着科技发展,在知道气压、季风、温湿度等数据后,气象监测和预报也逐渐发展,尤其是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发明更是让气象预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去年夏秋五个月,南海都司的无线电台及时向广州发送了四个台风预警电报,广州收到后,及时向广西广东、福建和浙江传递,避免了三场重大损失。
这次胜利,是一次巨大的突破。”
朱翊钧语重深长地交代着:“孺东公,你在内阁负责农业这一块,气象预报建设要重视起来,它的短中长期预报,对农业至关重要啊!
万历新时代,我们对农业的要求是不再像以前靠天吃饭,要科技兴农。
什么是科技兴农,不仅仅是各农科所培育优良农种,机械耕种放牧,还有气象预测,也是科技兴农重要内容之一。”
徐贞明郑重地点点头:“皇上垂训,臣牢记在心。”
朱翊钧站起身来,一拍双手:“好了,我们继续。”
又走了十分钟,一行人来到另一片居住区,这里属于第六生产队。
这里的布局跟第七生产队一样。
于大富带着朱翊钧一行人来到一户农家,六间砖瓦大屋,亮堂堂的。中间是堂屋加后屋,左边是两间套间,右边也是两间套间。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