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659节
胡大老爷同样也没玩什么故作不知,反而一脸坦然的点点头。
“自然知道!”
“这事儿本就是我跟你父皇提过的,他之前在庄子里的时候,还跟我说过这事儿来着。”
朱标显然对于这一点早有预料。
“所以,伯父,您觉着,我这以后接任了,该不该以儒家治国?”
“父皇总觉着我这么些年读书,被那些书给教得太过仁善了。”
“您觉着呢?”
胡大老爷听到这话,惊讶的扭头看了朱标一眼。
那眼神跟看二傻子似的,直直地看向朱标,以至于看得朱标都有些不自在了。
“伯父,咋了?”
“有什么问题吗?”
胡大老爷无语的摇了摇头。
“没啥问题!”
“我就是到现在才发现,你居然这么天真!”
“还能问出这样幼稚的问题来!”
朱标被胡大老爷这话问的脸色一红,摸了摸鼻子才悻悻地问道。
“伯父,这问题,没那么幼稚吧?”
胡大老爷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
“不幼稚?”
“那你告诉我,你爹治国奉行的是儒家还是法家或者是什么其他家?”
“或者说,你先告诉我儒家治国怎么治?”
朱标咂咂嘴,犹豫了片刻,却仍旧没能回答出一个完整的答案来。
因为他没法解释他爹治国的问题。
他爹治国,主打一个莽!
哪里有什么章法?
更多的还是凭借着慢慢积累的经验以及统军之时的各种感悟,然后凭感觉干的。
至于说儒家治国的章法,朱标犹豫了片刻,嘀嘀咕咕的说了一大堆什么‘上善若水’啊、‘垂拱而治’啊、‘民为水君为舟’之类的屁话……
胡大老爷倒也没嫌弃,还真就认认真真的听完了朱标的一通解释。
“你啊!”
“你没发现,你自己都没能给出一套合理的治国方针嘛?”
胡大老爷背负着双手,看着眼前的朱标,沉声道。
“所谓治国方针,首要的,便是你的目标是什么?”
“你是要做个文皇帝休养生息发展国力,还是做个武皇帝开疆拓土,你至少得有你自己的想法。”
“不是说,选了文皇帝或者武皇帝就只能干这个了,但至少你得有个侧重才好安排你以后的工作吧?”
朱标闻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还别说,这事儿,他只是大概有个隐隐约约的想法,可一直不曾具体思考过。
现在看来,倒是自己失策了呢。
可胡大老爷的责问还没完呢。
“好,战略目标定下之后,那么紧接着你要琢磨的,则是若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比方说,你想做文皇帝,想要国力增强,那么你需要有多少人口,开垦出多少荒地、每年生产多少粮食,然后国库每年的收入达到多少。”
“又比方说,你想要成为武皇帝,那好,你需要多少兵力、多少粮草辎重、多少兵器甲胄、训练多少时间等等。”
“这些,你心里必须要有个数才行!”
“而等这些目标你梳理清楚之后,你便可以分解目标了!”
“即若是要花十年或者八年达到这个目标,那么每年需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前期可以慢一点,后期条件好了可以要求高一点,但每年都必须达标。”
“如果完不成,那么就要去总结、反思,是哪里出了问题,然后迅速调整。”
“等到你初步设定的目标完成了,你再重新给自己设定个目标!”
“这,才是治国,懂么?”
胡大老爷洋洋洒洒一大堆,说得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啊。
可朱标却听得嘴都合不拢了。
这题,他没做过啊。
怎么治国,不应该是选个什么‘门派’之类的学术理论,然后用其中包含那一套去琢磨琢磨怎么治国就行了麽?
怎么就成了好像一板一眼就能干,而且还显得这么规整的事儿了呢?
但朱标也不得不承认,胡大老爷所说的这种方法,可太友好、太清晰了。
不用去琢磨其他的,细枝末节什么的,可以到时候慢慢商量。
但总体目标,每年该做的,都清清楚楚的摆在了那里,只要按部就班的去做,那么一切都清晰明了了。
朱标终于把嘴合上了,甚至还无语的咂了咂嘴。
“啧,伯父,您这么一说,我忽然觉着我过往好像学的狗屁都不是啊!”
“那要是按照这么说的话,那我以后该学些什么呢?”
“总不能无师自通的就能治国了吧?”
胡大老爷瞥了一脸正经的朱标一眼,心中一动轻声道。
“既如此,那你便去学算经吧!”
第758章 治国离不开的算经
第七百五十八章治国离不开的算经
“算经?”
“算经这玩意儿,能治国?”
不怪朱标大惊小怪啊。
实在是这答案未免有些太过神奇了。
甚至都超出朱标对于答案的想象了。
可胡大老爷却一脸正经,仿佛压根不知道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多么的离谱一般。
“算经怎么了?”
“你难道不知道,治国实际上靠的压根不是那些花团锦簇的文章和文字,而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
“哼,当年我还在当丞相之事,就是靠着对于数字的敏感以及了解,才能把握住全国政务,让一应下属不敢乱来的。”
“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朱标一听胡大老爷这么说,立马来了兴致了。
他其实只要确定胡大老爷不是开玩笑逗他的,他就有兴致。
因为之前胡大老爷一句戏言说得好。
其实胡大老爷当丞相的时候,跟皇帝已经没啥太大区别了。
无非是上面还有一个时不时哔哔两句的皇帝,顺带还需要这个皇帝盖个章而已。
当然了,这也是戏言,实际上军权、人事权等等方面差别还是挺大的。
但至少在一般的国事上,胡大老爷当丞相期间,处理得非常不错。
而其中最令人称道的便是,谁都别想糊弄胡大老爷。
他明明都没有去过某地,可一旦某地的奏折报过来,他当场瞟一眼就知道这里头到底是真是假。
这个能力,可太恐怖了。
这也是为何那时候明明胡惟庸是丞相,可威望却那么高的原因。
无他!
糊弄不过去啊!
这种瞥一眼就能明白你所有弯弯绕的上司,谁特么不害怕,谁特么不敬畏?
哪怕没把你的小心思全给放到台上,但仅仅只是点出来,那就已经足够吓人的了。
然后,这事儿朱元璋和朱标就知道了。
可他们死活看不明白胡大老爷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毕竟,作为皇帝和太子,他们的情报系统在锦衣卫以及御史等多方面渠道的支撑下,按理来说是应当比那时候的胡大老爷好得多得多的。
可偏生,胡大老爷能做到的事情,他们就是做不到。
死活弄不明白,为何胡大老爷只要一翻奏折,看到那上面的内容就知道哪里造假了,哪里有问题。
可这种事儿,又不好直接问。
甚至朱元璋好悬有一次拼着老脸不要问过,胡大老爷也只是轻描淡写的指了指奏章当中的某个地方。
“这的数字一看就有问题,必然是假的。”
“既然这申请的赈灾款的数目有问题,那就证明这整个灾难都有问题,那彻查就是了。”
朱元璋听到这番解释,整个人都是懵的。
上一篇:我在三国练神功
下一篇:大秦:从扶苏门客,成为一代帝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