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35节

  亲人、臣子、干将……

  想杀就杀!

  对于这样的人,胡惟庸是万万不想让他上位的。

  更别说,这样的兔崽子上位以后,到时候十有八九还是得被他四叔给掀翻。

  到时候朱棣这个莽夫进了应天府以后,还要清洗一遍皇城势力。

  那自己的生死岂不是又被拿捏了?

  如此一想的话,朱标继位,才是最最稳妥,同时也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

  想到这儿,胡惟庸干脆对着朱标一摆手道:“殿下,不如你我去公房一叙?”

  朱标闻言眼前一亮,拱了拱手道:“固所愿不敢请耳!”

  他固然是来招揽人心的,但他刚刚的话也没说错。

  朱标在听朱元璋给他解释了胡惟庸那道怪题之后,便觉着胡惟庸乃是实打实的大才。

  一道在他看来怪异无比的考题,居然就能看出考生的心性、学问,甚至连今后的路子都能分析个一二出来。

  这对于上位者来说,简直不要太神奇。

  这种学问,朱标很想学。

  二人在众人明晃晃的羡慕眼神之中,施施然的走到了胡惟庸的公房。

  胡惟庸给朱标泡上一杯茶后,先听朱标说起了自己的体会。

  这会儿,朱标谈兴大起。

  都不用胡惟庸催促,就不自觉的说起了自己对于科举取士这方面的一些想法。

  胡惟庸听得很认真。

  一方面他要在朱标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样才方便自己继续安安全全的咸鱼摆烂下去。

  另一方面,他其实也是好奇。

  好奇这位历史上最稳固的太子爷,到底有多大的本事。

  而听着听着,胡惟庸的脸色也变了,甚至连喝茶的动作都不自觉的慢了下来。

  他心中此时就一个感觉。

  朱标,你是真厉害啊!

  对于胡惟庸来说,科举制度这东西的利弊,后世有太多的分析了。

  专家、学者、键盘侠、网文作者……

  太多太多的人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胡惟庸自然也听到过很多个版本,对于科举制度不说了如指掌,但至少若是论及见识方面,他傲视群雄。

  但如今听朱标这么一分析,他却发现,朱标的眼光,真行。

  首先,朱标从一开始便是从一个上位者的角度出发,以一个全局的视角去看待科举的。

  光是这一点,就超过了无数人。

  多少储君,在大儒、名士的教导下,被教成了明明是个皇帝,却偏生站在一个臣子或者干脆儒生的角度看问题?

  其次,朱标对于利弊看得非常清楚。

  哪些对于皇帝、朝廷有利,但对学子不利的;

  哪些对学子可谓是天大的好消息,却不利于皇帝、不利于朝廷的。

  这些事情,朱标都看得明明白白。

  就冲着这两点,胡惟庸今天都觉着不虚此行。

  想到这儿,正好朱标的发言告一段落了,胡惟庸沉吟片刻,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后,缓缓说道。

  “殿下,臣之前的考题,固然取了些巧,效果或许也还不错,但终究不是正道。”

  “毕竟,臣也说了,要解答出臣的问题,要么钻研四书五经多年,要么博览群书,要么就是老老实实认错。”

  “可臣只是出题之人,不是阅卷之人,臣敢肯定,最后上榜的,十有八九都是钻研四书五经多年的学子!”

  朱标闻言脸色略显沉重的点了点头。

  这一点,他其实也想到了。

  “正因为如此,殿下,那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那便是,这么些年把功夫都花在四书五经上了,那他们究竟还学了多少其他方面的技艺?”

  “是懂数算还是懂农桑?”

  “商贾之道?刑名钱谷?”

  “这些当官必须要懂的东西,他们只怕压根不会吧!”

  “那到时候真考上了怎么办?”

  “唯有一个办法,靠师爷、幕僚而已!”

  “那……大明到底是在取士选官,还是花了大力气招募了一群泥塑菩萨?”

  这话可谓是一针见血,但朱标却没法不承认。

  因为这就是大明眼下官场最真实的现状。

  眼下这二人,一个是前任丞相一个是当朝储君,那都是接触过全国上下真实情况的。

  这些事情,除了朱元璋,没人比他们更加清楚。

  但是胡惟庸说到这里,有些话就说不下去了。

  因为他明白,四书五经不过是朱元璋用来禁锢考生思想的。

  说白了,愚民之术而已。

  但四书五经不能说,结合实际情况,转个圈子忽悠下朱标的本事,胡大老爷还是有的!

  而且,这本事,他很有信心!

第44章 终于把朱标忽悠瘸了!

  第四十四章终于把朱标忽悠瘸了!

  对于忽悠朱标一事,胡惟庸真心没有半点负担。

  因为甭管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都能保证,结果绝对比眼下科举当中全是四书五经的情况要好。

  要知道,明初的儒生已经有些疯狂了。

  疯狂到什么程度,为了经学,他们把数算一科不仅从科考当中剔除出了,甚至直接把研究数算的一应士子、教习全都从国子监赶走了。

  也就是说,大明从这个时候开始,彻底断绝了本就不发达的数理化之路。

  实际上,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路线。

  但谁都没有重视!

  而胡惟庸可不能就此放过,他如今要做的,除了给自己之前的摆烂之举擦擦屁股外,还顺便让大明更好一点。

  “太子殿下,你觉着,光是四书五经,就足够一名士子充当一位成熟的官员了吗?”

  朱标这人本就是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储君。

  更何况还是在这种私底下的场合,真心抱着讨教之心而来的他,毫不犹豫的摇了摇头。

  “以眼下大明科考的标准来看,金榜题名者,只有在翰林和御史台方能称得上一声称职。”

  “而若是在六部三司的话,至少要勤学苦练半年以上才能逐渐上手。”

  “可若是放到地方的话,若无家中师长事先教导,那便是全凭师爷和幕僚的本事。”

  胡惟庸满意的点了点头。

  朱标这话说的倒也坦诚。

  并没有因为四书五经乃是他爹定下的主考内容,便嘴硬坚持。

  这也让胡惟庸愈发的满意了。

  他轻轻颔首,算是对朱标刚刚这番话的认可。

  而后,胡惟庸面色一肃,认真的说道。

  “既然殿下本就知晓内里的弊端,那有些话,臣说起来就方便了。”

  说到这儿,胡惟庸站起来背着双手在这公房之中,慢慢走几步后,这才字斟句酌的缓缓说道。

  “殿下,依臣看来,以四书五经为题考核士子,不是不好,而是不够用!”

  “不够用?胡公,这是何解?”

  “殿下,其实方才也说了,金榜题名者,只有在翰林和御史台方能说得上称职,为何?”

  “因为在那两个衙门,与经济民生、朝堂实务全无关碍,只需嘴皮子一张便可,说对了是功劳,说错了也能狡辩说不通俗务。”

  “可这大明疆域内的万千生民,千头万绪的事务,终究还是要让人踏踏实实办差的。”

  “只有这等动嘴务虚之人,那这些活儿,谁干?”

  朱标听到这儿,眉头都快皱到一块儿了。

  这些话题其实他跟他爹不是没谈过,他们父子俩也确实觉着新晋士子有些不堪大用。

  但在他们看来,这事儿无非就是让士子们多历练一下就行了。

  到时候挑出能用的就升官,不堪大用的那些,自然就老老实实在自己那位子上呆着苦熬便是了。

  可如今看来,其实在科举的时候,这路子就已经走歪了?

  这就让朱标有些接受不了啊。

  听完朱标的疑问后,胡惟庸一笑,略略思考后,笑着说道:

  “这样,说其他的,可能太子殿下不甚了解,怕是殿下你也难有体会。”

首节 上一节 35/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在三国练神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