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140节

  王景当即吩咐了荀攸一句:“公达,明日开始搜罗工匠,都带去闲云山庄,我这次要大干一场。”

  荀攸心中一惊,同时也倍感好奇:“主公可是想到了什么破局之法?”

  王景双目放光,心情振奋地将活字印刷术和改良造纸术的想法告知荀攸,随后更是朗声大笑:“哈哈,此二术一出,我要把书本干到白菜价,届时我帝朝百姓家家都能买得起书,人人都能识字,世家和豪族还能继续如今日这般高高在上吗?”

  荀攸狐疑地翻开书册,王景虽然总是创造奇迹,但这一次,对抗的可是世家和豪族,武力已然意义不大。

  他还以为王景只是说笑,实在是想不明白这种事要如何破局。

  哪料到听完了王景对活字印刷术和改良造纸术的具体想法之后,荀攸也是大受震动,心情比王景还要激烈得多:“世上竟有如此奇思妙法?如此一来,天下的读书人真是有福了,如此丰功伟绩,不下于当初的仓颉造字啊。”

  说完荀攸一脸敬意地看向王景,虽然荀攸是世家出身,可他更看重个人的功业和国家的利益,并不以既得利益者自居,因此非常赞同王景的举措,认为此举一出,必可得到寒门乃至天下有识之士的支持。

  尤其是儒门内部的古文经学派系,推崇的乃是孔圣人有教无类的理念,追求的并非一家一姓对知识的垄断,而是教化万民,功盖千秋。

  荀攸就认为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造纸术的改良,有利于学问的传播和发展,有助于提升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增加自身所属势力的人才底蕴。

  须知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书籍,大量且廉价的书籍一旦推向民间,将会彻底颠覆现有的秩序。

  其实在东汉时,就已经有蔡伦改良造纸术了,书写材料获得长足进步,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等都要轻便和经济得多。

  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而且只有识字的人才能进行抄录,还难免出现错漏,远远不能适应华夏文明发展的需要。

  在十几年前,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也应运而生,印刷术至此有了雏形,可依旧没能彻底推广和普及知识,差了临门一脚。

  历史上的活字印刷术,直到明代才广为流行,还因此而诞生了全新的文学形式——小说!

  所以王景手上的活字印刷术,其实是提前了一千多年,将文明变革的钥匙带了过来,用来颠覆高高在上的世家。

  不仅用上了活字泥,而且还是更加先进的铅活字!

  直接越过了唐宋时代的雕版印刷时代!

  哪怕是向来镇定自若的荀攸,也对王景惊为天人,被王景拿出来的活字印刷术给震撼得心潮澎湃。

  眼下有了地盘,手底下还有墨家的传承,王景显然底气十足:“世家要垄断知识,永远掌握智慧的密码,而我偏偏要打破他们的垄断,让普天之下的所有人,都能读得起书,接受教育,成为栋梁之材。”

  毫无疑问,这是驱使文明进步的关键变革,必将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荀攸对于自己能够参与其中,也是非常激动乃至振奋,随即更是以读书人的身份,向着王景弯身一拜,恭敬说道:“攸在此,替天下读书人谢过主公的恩典。主公出身世家,却不敝帚自珍,反而大兴教化,此等功绩,必为后世垂范。”

  王景将荀攸扶起,大笑说道:“为了天下万民,你我当共勉之。对了,研发活字印刷术之余,造纸术的改良也必须同时提上日程,可召集工匠,进行技术研发。”

  荀攸显然被王景这种集中人力进行技术突破的研发模式给惊到了,随即也察觉到了这种方式的优越之处,击节赞叹说道:“此法甚妙!可若研发成功,要如何赏赐?”

  王景对此非常大方:“金钱,官职乃至爵位,为天下计,我不吝啬赏赐!”

  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要知道炎汉帝朝自武帝时就开始独尊儒术,儒学昌盛之后,在学问上大肆排除异己,也就道家、法家和兵家还能稍微苟延残喘。

  其他流派的学问,比如曾经盛极一时的墨家,几百年内就迅速衰落甚至消亡,已经彻底的销声匿迹。

  墨狮这样一只机关神兽都曾一度沦落到去给十常侍打工来换取报酬的地步,可见混得有多惨。

  这还是墨家,普通的工匠哪怕心灵手巧,有巧夺天工之能,也只会被儒士轻蔑的斥之为奇淫技巧,说这难登大雅之堂。

  王景现在居然想要提拔工匠做官,还要授予爵位,朝堂上那些大多出自儒门的衮衮诸公要是知道了,不炸锅才怪。

  因此荀攸不得不提醒王景:“主公,无论是授官还是封爵,恐怕都非易事。若一意孤行,掌握权势的世家与豪族,必会对主公群起而攻之,对吾等百般刁难。”

  儒学垄断学术,本质上其实是世家掌握了华夏文明的话语权。

  故而王景想要变革,敌人其实不仅仅是儒士,还在儒士背后的世家,这两者要么互为依存,要么根本就是一伙人。

第102章 活字印刷术

  这些人的手里不仅掌握着知识,他们还掌握着强横的力量,甚至许多人还身居高位,掌握着话语权,能给别人贴标签。

  世家出身的官员,彼此间利用自身的权位和势力在朝野内外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人脉关系网络,覆盖了整个炎汉帝朝的方方面面,已然膨胀到了甚至连皇帝都对他们无可奈何的地步。

  灵帝在位期间,为了对抗太学里的世家子弟,就自己搞了个鸿都门学,重用寒门乃至平民出身的人才为官,想要以此来对抗世家。

  结果呢?

  最终还是人死政息,掀不起一丝浪花、

  为何会如此?

  因为从刘邦开始,汉朝推行的就是察举制,皇帝想要治理天下,只能依靠世家出身的官员或者名士举荐人才,因为政务只有那些掌握了文字和知识,拥有智慧和人脉的读书人才能处理。

  而在这个时代,读得起书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世家和豪族出身。

  所以即便是皇帝,也不得不容忍他们的存在,坐视他们的权力不断膨胀。

  王景如今想要打破这种垄断,任何尝试都必然引起世家的激烈反抗,说是举世皆敌都不为过。

  荀攸正是为此而担心,不得不提醒王景其中的困难和艰险。

  可王景又岂是知难而退的性格?

  真要当一条咸鱼,他大可以躺着不动,坐看天下风起云涌。

  可如今他既然已经决定了改变这个吃人的世道,那自是早就有了无惧一切艰难险阻的觉悟,甭管拦在前面的敌人是谁,干就完事了!

  正是有了这样的觉悟,王景面对即将到来的围追堵截不仅心无惧意,目光更是看向远方,怀揣着开天辟地扭转乾坤的冲天豪气,朗声说道:“我欲改革天下,这世上从无不流血就能取得成功的改革,因此哪怕杀得血流成河,我也会贯彻到底,绝不妥协。”

  荀攸感受到了王景心中的坚决,同时也被他这种破而后立的大志所感染,心甘情愿地成为他的马前卒:“主公有此宏图,攸必誓死追随!”

  第二天一大早,洛阳城的十二座城门都贴上了告示,甚至还专门安排了识字的将士当场念诵。

  顿时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跑来凑热闹。

  “这上面说了什么?”

  “祁侯张榜招募工匠,说是要推广什么活字印刷术,再有就是改良造纸术,称有此二术,便可以让全天下的人都读得起书,家家户户都能识字。”

  此言一出,顿时就有不少人露出惊奇和兴奋的目光,连说出的话都带上了颤音:“活字印刷术?那是个什么法术?灵验吗?”

  “应该是法术的一种吧,你问我我哪知道啊,我又不是神仙。”

  “这么说来,祁侯难不成真的是神仙下凡?不然岂能掌握这等神异的仙家妙法?”

  “那还用说?祁侯必然是神仙下凡啊,否则岂能驱逐董贼这样的祸星,拯救吾等百姓于水火之中?”

  “我和你们说啊,我昨日出门前就曾悄悄拜了祁侯的泥偶,今天就在赌坊里赢了两贯钱,可灵验了!”

  “果真如此?你那祁侯的泥偶从何处购得?我赶紧也买上一尊,高低得供奉一只烧鸡,诚意绝对够够的!”

  “嗨,洛阳大市里就专门有人卖这个,一尊泥塑也才十文钱!”

  迷信鬼神的百姓,顿时发出声声惊叹。

  对他们来说,活字印刷术这个概念要理解起来实在太过困难,许多饱读诗书的大儒都不一定能够参透相关的技术细节。

  但是法术这种东西,百姓们倒是能够瞬间理解并且欣然接受。

  反正对于他们来说,活字印刷术其实和法术也没什么区别,一样是不明就里,只知道肯定很厉害就是了。

  一时间,关于活字印刷术和王景是神仙下凡的消息,在街头巷尾传得沸沸扬扬,几乎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街边随便找一稚童都能念叨上两句,显然是暗卫在背后推波助澜,营造声势。

  宣传的高地,王景要是不派人占领,那就肯定会被世家和豪族占领。

  如今既然已经发下了要让全天下人都能读得起书的这个大宏愿,王景自然要借着此事的广为流传,把自己的名望和声誉都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思能之力的存在,关乎圣言之术的威力强弱,因此可以说一个人的名气,往往决定了他炼神修为的高低,并非仅仅只是虚名而已。

  在暗卫的不断造势之下,就连原本对王景颇多微词的一些太学学子,都开始争先恐后的跑到城外西郊的闲云山庄,想要一睹活字印刷术的真容。

  毕竟太学好几万的学子,也不是个个都出身高贵,藏书丰富。

  书籍一旦真的大规模普及,他们也能从中受益。

  至于鸿都门学,失去了灵帝这位金主爸爸的照拂,眼下日子过得惨兮兮的,因此在贾诩的建议下,王景宣布接手之后,整个鸿都门学早就抱紧了王景的大腿,王景让他们往东,他们不敢往西,让他们追狗,他们绝不敢撵鸡,绝对的唯命是从。

  因此听说王景要搞活字印刷术和改良造纸术,他们也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几天时间,城外西郊,距离闲云山庄不远处的一条小河,由三千多流民所组成的施工队伍,正在工地上热火朝天地挥洒汗水。

  他们此前因为失去了土地犹如行尸走肉一般苟延残喘地挣扎活命,若非得到王景的赈济,此时只怕已经死在了上一年寒冬的风雪中了。

  如今王景不仅救了他们的命,还让他们有了一份收入不错的新工作,只要他们愿意勤奋一点,赚到的钱足以养家糊口了。

  而原本西郊一大片无人问津的荒滩盐碱地,也因为王景的举动而汇聚了洛阳城内无数大人物的视线,只因为王景要在这里一座全新的活字印刷厂。

  只见数以百计的工匠被召集起来,先沿着河道建立绘制图纸,准备建造三座水车,作为工场运转的主要动力来源。

  为了防止有人暗中搞破坏,王景甚至调遣了三曲之兵,总共六百余人,保护这里的产业和工人,其中有二百人是出身禁军的虎贲士,他们身披重甲,每一位都是以一敌十的禁军精锐。

  而为了印刷厂能够顺利建成,王景还特意下令贾诩亲自主持工程的督造,可见王景对这座印刷厂有多么重视。

  原本喧闹的工地,各种噪音被忽然传来的马蹄声所压过,只见官道上猛然多出了一队骑士,他们气势高昂,迎风而来。

  为首者鲜衣怒马,年轻英俊,虽是弱冠之龄,眉宇间却有一股不怒自威的凌云气势,如同锋锐无匹的绝世宝剑,让人不敢与之对视。

  “祁侯来了!”

  人群中顿时传出惊呼,随即是各种倒吸凉气的喘息声。

  实在是王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威名,有点太过吓人,让一些不怀好意的鬼魅魍魉之辈,下意识的胆战心惊。

  “攸,见过主公。”

  “公达快快请起。”

  王景下马之后,也不寒暄,直接问起了工程进度:“印刷厂最快何时能够投入使用?”

  正准备向王景报喜的荀攸,此时脸上也是展颜一笑,回答说道:“比预期要快,再有两个月就可正式投产。”

  王景则是感到震惊:“活字印刷术的技术这么快就吃透了吗?”

  完整的活字印刷术,自然包含了机械装置设计图,不然单纯使用手工的话,质量难以保证不说,效率更是高不到哪里去。

  所以王景听到两个月就能投产的消息,心中的震惊简直无以复加。

  荀攸这时候才解释缘由:“原本是没那么快的,只能说全赖主公洪福。”

  “公达说笑了。”

  王景还以为荀攸是在拍自己的马屁。

  没想到荀攸郑重其事的摇头说道:“非也,此事倒还真是主公的功劳。”

  随后荀攸遣人去把一个年轻的工匠招到身边。

  来人二十岁出头,面容白净,脸上充满了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

首节 上一节 140/1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