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469节

  当然了,这个威望是建立在沈氏多年的经营之上,单单他个人,也就是个没功名的普通人。

  沈岩的情况怎么说呢,就是个普通的族人。因为有了秀才功名,每个月能从沈氏家族领取三十斤大米,还有府学里的廪米。

  “来了,赶紧坐下。”沈大伯非常的热情,这份热情,在过去二十年的人生里,沈岩很少感受到。

  见礼之后寒暄一番,沈岩才局促的坐下。

  “最近钦差大人那里,可有什么消息。”沈大伯拉着沈岩吃喝一番之后,才不紧不慢的问他。

  “钦差大人何等地位,侄儿也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只是跟他身边的副官范兄,还算有些接触。”沈岩其实每天都能见到贾琏,原因很简单,贾琏身边也需要一个本地人,随时的了解地方上的情况。

  自打决定抱紧贾琏的大腿后,沈岩真是一点都不带遮掩的,连打行受谁指使闹事的事情,都完全交代了。

  对此,贾琏倒是反应平淡,类似的事情还用想么?哪个城市不是这样?广州苏州这样的大城市还好点,下面的乡镇才要命呢。皇权不下乡这句话,真不是乱说的。不是说皇帝不想让权力达到基层,历史上也不是没做到过。比如秦汉时期,刘邦就是个亭长,基层是有一套班子的。

  东汉时期,基层权利被门阀士族豪强侵蚀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皇帝的手里。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其实是最有机会改变这个局面的人。可惜,他骨子里是个农民的底子,为了节省朝廷的开支,搞出来的一堆制度,给子孙后代遗祸无穷。

  (PS:现在网上一堆明吹,实在是太夸张了一点。朱元璋是个吃饭该怎么分座次都要规定清楚的皇帝,这么说大家懂了吧?不否认朱元璋的功绩,也不要过分吹捧。尤其是DY上面,简直无底线的明吹。明朝就皇帝而言,多数都是不合格的。就说一条,明朝开启了大航海,却错过了大航海。即便是开启大航海的朱棣,因为醉心于个人的武功,间接的埋下了湮灭大航海的祸根。)

  “钦差大人有啥喜好,你打听到没有?”沈大伯没有太多的失望,毕竟那可是贾琏啊。知道的越多,对贾琏就越发的敬畏。

  没法子,贾琏身上的光环太多了,本朝最年轻的状元,最年轻的巡抚,最年轻的代总督。就算是搞作坊,苏州地面上最成功的商人,跟贾琏相比,那也是土鳖啊。现在苏州不少有钱人家里用的玻璃,都是贾琏在研发司时搞出来的。至于武功,那就更别提了,本朝最能打的,没有之一。

  “喜好?这个侄儿倒是没特别在意。”沈岩早有准备,说话比较收着。

  “真就一点都没了解?”沈大伯有点不甘心,最近他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眼圈都是黑的。

  没法子,血淋淋的现实面前,苏州城里的大小“贤达”们,全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这一次贾琏的打黑行动,实在是太狠了,从重从快,第一天抓人,第二天审判,第三天就拉城外法场打靶。

  沈大伯没去法场的现场看,派出去的人回来禀报后,晚上睡觉都做噩梦。

  要知道,贾琏抵达苏州才第八天,就杀了三十三人,流放了三百多人。这些被流放的人,全都装船运往南洋。

  也就是被枪决的人还能让家属去收尸,算是留个全尸,还不另外收费。没有搞示众数日,事情没做绝。

第539章 食邑

  苏州地方上的“贤达”们,这些天是最着急的人。

  为啥呢?“贤达”们勾结官府干的烂事太多了。他们不是不想反抗,而是不敢刚正面。

  贾琏是钦差,手握大义名分就算了,手里还有刀把子。

  如果他们勾结官府干的烂事,被知府供出来了,他们担心受到连累。

  至于向贾琏靠拢,选边站的想法,这些人暂时还没动作,不是不想,而是天性。

  骨子里“贤达”们还是不信贾琏会拿他们开刀的,这是苏州,江南一个省的税赋,苏州占一半呢。

  当然了,这是能收上来的。私下里“贤达”们通过七拐八扭的操作,少交了多税,估计他们自己都没个数。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正常的缴税,苏州一个府的税收,能翻一番。

  着急是因为无法获悉贾琏的底线在哪?

  沈大伯希望通过沈岩传话,奈何沈岩的身份地位与贾琏差太多,他传话能起多大作用,不得而知。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贾琏这个人在面对地方“贤达”的时候,那是有案底的。

  都说人正不怕影子歪,这帮本地“贤达”,就没一个是身子正的。

  贾琏真要查,一定查出点东西,到时候下黑手就晚了,好几代人的积累啊,一朝家破人亡对于就是人家一念之间的事情。

  躲是一种本能,实际上大家心理都清楚,根本躲不掉。个人跑路,那么多家产怎么办呢?带的走么?

  尤其是在贾琏出重手打击本地黑灰色地带之后,对“贤达”们的力量对比已经呈现出碾压态势。

  次日,沈岩还去上班,并且求见贾琏,希望单独谈一谈。

  昨晚上沈岩想了很久才明白,不是他沈岩有多重要,而是贾琏故意留一个口子,作为一个沟通的渠道。沈岩的身份不高,还是沈氏族人,恰好在生态位上。当然贾大人讲究,给他办事回报丰厚。至于日后,事情过去了,沈岩会不会被当做发泄愤怒的目标,那不是明摆的么?

  江南的“贤达”们,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做了很多,只不过他们在朝廷里使劲,时间上还来不及反馈。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躲出去,这是在等反馈呢。

  贾琏很爽快的见了沈岩,并且安排了座位,笑眯眯的让随从上茶。

  啥意思呢,这哥们反应过来了,想明白了。

  沈岩实话实说,把昨天沈大伯让他打探消息的话,全都交代清楚。

  贾琏听了哈哈大笑,给沈岩笑的以为自己误判,变得不自信的时候才开口:“这些人啊,不见棺材不掉泪!”

  啊……。沈岩大惊失色,这话可不是啥好话。

  “行了,未来几天,不管谁招呼你,都不要搭理就好了。就算你大伯,你也躲着点,躲不开就说不知道。”

  沈岩听懂了一些,却没完全听懂,一直到下午才明白,贾琏这番话的真实含义。

  隆兴商贸行,苏州地面上排前三的商行,其中生丝买卖做的很大。

  这家商行正在营业时,一队神机镇官兵杀上门来了,为首的军官大声喊:“注意后门和侧门,围死咯,不得放走一个人。”

  店里正在谈生意的大掌柜被惊动了,赶紧出来看情况时,门口的管事已经被拿下,按着跪在门口,其他的伙计和打手,也都乖乖的站在一边。

  “各位军爷,宋某素来合法经营,童叟无欺,是不是各位误会了?”

  “宋诚?”带队的军官面无表情的问,大掌柜心狠狠的抽了抽,下意识的点头:“正是宋某。”

  “那就没错了,不是误会,带走!”带队军官一点面子都没给,直接拿人就走。边上的伙计要来帮忙,刺刀迎上去被拦下了。

  宋掌柜挣扎呼救,被直接按在地上,五花大绑,嘴也堵上,丢上一辆拉货的牛车。

  事情还不算完,商行的所有人,都被士兵控制住,一个都没放走,就算来谈买卖的客商,也都再三确定身份才放人。

  店门关上,开始审问后,所有人才知道,宋掌柜过去犯的案子被翻出来了。

  动静闹的太大,整个苏州城没半天就传开了,一开始各种臆测的消息满天飞。

  中午时分,衙门张贴告示在隆兴商行大门上时,人们才知道,三年前嘉兴生丝商人裴某的谋杀案,主谋竟然是宋掌柜。

  三年前因为先旱后涝,生丝产量暴跌,苏州因为水乡的缘故,旱情没受到啥影响,涝的时候苏州也没下太多的雨,城里的人都还记得,三年前的好年景,养蚕户家家都没少挣钱。裴姓商人来苏州高价寻找货源,因为出的价钱高,当时吸引了很多本地人。没曾想,此人来苏州不过数日,谈好了几笔买卖,还没来得及交付时,晚上遇见抢劫的给捅死了。

  那个抢劫犯怎么说呢,苏州人都知道,是个赌徒,输急眼了才动了歪念头。

  嗯,这就是当时苏州知府判的案子。现在看钦差的告示,苏州百姓才知道,当年那个赌徒是被冤枉的。真正作案的人是打行的一个头目,他收了宋掌柜的钱,制造了一起抢劫案,然后冤枉了那个半夜路过的赌徒。具体怎么冤枉的,告示上也写的很清楚,就是给人敲闷棍,打晕之后布置了凶案现场。人被送到知府衙门,判的那叫一个快。为啥啊?因为知府在这家商行里拿一成的干股,每个半年分红一次。

  而打行的人被一锅端之后,那个作案的头目为了活命,交代了这起案情。

  告示传开之后,好些被请托的人,立刻缩回去了。人家钦差是查出了命案,不是针对某个群体。

  但后续的发展,“贤达”们发现有点不对劲了,你抓宋掌柜就算了,为何要抓宋氏的族长啊?

  宋氏族长是次日一早被抓的,当兵的为了驱赶被煽动阻拦的百姓,开枪打死了两条恶犬。还有七八个死硬分子,被当兵的拿枪托砸的头破血流。

  这一下,地方“贤达”都慌了,赶紧凑一起商量对策,今天可以抓宋氏的族长,明天是不是能抓林氏的、沈氏的族长?

  现在最要命的是无法煽动百姓闹事了,因为神机镇的兵在抓人之后,立刻全城张贴了告示,说明宋氏的族长为何被抓。

  罪名不小,因为手里有好几条人命。案子的真相说出来令人毛骨悚然。百姓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三个月前,城里一个俊俏的寡妇上吊死了的案子。真相是宋族长看上人家媳妇了,派人勾引他男人喝酒,喝醉后趁他过桥时,给人推下了水。还有一个案子,半年前,为了三亩桑田,宋族长指示打行的人,装扮成水匪,杀了人一家十三口。还有一个失踪案,就因为一个同村的老头倚老卖老,跟宋族长吵架骂了难听话,他便派人趁老头挑担子进城的路上,给人害了埋野地里。就这些都是时间不远的案子,被查出来了,还有多少案子,还在调查中。

  说实话,所谓的“贤达”们,对宋氏的底子还是很清楚的,宋氏能在苏州有一席之地,靠的是举全族之力,供养读书人。三十年来,出过一个进士,三个举人。这就很不得了了,要知道这是苏州。那位进士还在福建做官呢。

  族里出了举人和进士之后,整个家族都跟着进步了,进入了快速扩张期。期间做过多少违法乱纪的事情,谁能说的清楚呢?

  贤达”们显得很无力,也很慌张。这些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得了的大户家主,谁的手上没过手几条人命的嫌疑?大户在兼并小户的过程中,怎么会手上干干净净的?说的难听一点,坑蒙拐骗都是良善之辈了。

  宋氏的案子,算是给苏州百姓开了眼了。往日里,人们看到的是修桥铺路,灾年施粥的宋氏,现在看见的是宋氏地基下的累累白骨。

  “沈兄,不能再有下一个了!”林氏负责经商的族人说了一句,众人纷纷把目光聚焦过来。

  “对啊,你那侄儿能在钦差跟前说的上话,不妨问一问,到底要干啥啊?”

  众人纷纷抓住沈大伯不放,如同落水的老鼠抓住了救命稻草。

  对此沈大伯也很无奈啊,双手一摊,苦着脸道:“不是带过话么?后续让他打问消息,也没个说法。要不,多叫上一些人,给钦差大人送一张帖子,请他老人家赴宴。”

  “这能行么?钦差刚到的第一天,我们可就是送了帖子的,那次人不少了,百十号呢。”

  “再试试看吧。”

  “贤达”们是真的没法子的,这个钦差太不上道了。不给苏州父老的面子就算了,你连退休官员的面子都不给么?

  一群人说着话,有人忍不住破口大骂:“都怪那个对孙相使阴招的乌龟王八蛋,就是他把贾琏给招到江南来了。”

  “不要乱讲啊!老兄,慎言啊!”

  一群人什么都没商量出来,最后还想让退休了的前任礼部侍郎的董老出面请贾琏出来,没想到人家没来,沈大伯等人找上门时已经出门访友去了。这位董老还真是个人精,苏州打行被端掉的第二天,他就出远门,直接奔着杭州去了。

  沈大伯等几个素有“威望”的人互相看看,没人愿意当出头鸟,各自散去。

  回到家里,沈大伯就告诉身边的人,他生病了,访客一概不见。

  都特么的往回缩,指望别人当出头的椽子,当我傻啊?

  沈岩得知大伯“生病”了,立刻来看望他,沈大伯对着沈岩再三交代:“那贾琏位高权重,手握重兵,江南巡抚、总兵被他一纸弹劾被罢免,就这人还被扣下了。如今他到苏州,我们这些人拿什么跟他对着干?”

  沈岩听懂了,只能忍着好奇问一句:“那该如何是好,我沈氏不会也摊上事情吧?”

  “沈氏最兴旺的日子,都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如果钦差只是抓命案,苏州地面上沈氏应该没毛病,至少我是不知道。”

  言下之意,沈氏最近几十年还算干净,没干特别出格的事情。至少在苏州地面上,沈氏没问题。离开苏州,沈大伯也不清楚。

  沈氏的生意在苏州不算顶尖那波的,江南沈氏的历史久远,非要往前追溯能追溯到唐朝时期的吴兴沈氏。

  唐朝末年,又是黄巢起义,又是藩镇割据,五代十国乱糟糟的,门阀士族被冲的稀烂。现在的大周朝所谓的大家族,两晋隋唐的门阀根本没法比。苏州沈氏到底是不是吴兴沈氏的分支,估计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

  反正乱认祖宗这种操作,在历史上太常见了。尤其是那些混出点名堂的野心勃勃之辈,更喜欢玩这个套路。

  沈岩离开的时候,心情并不糟糕,甚至还有点美好,毕竟他现在就算把户籍牵走,也没太多心里负担了。再说他也没数典忘祖,完全是因为工作需要,才需要迁走户籍。当然这是对外说的。

  宋氏的案子,贾琏处理起来就没那么着急了,不搞什么先斩后奏了,而是让下面的官员奋战三天,把案情全部清理出来后,让苏州最大的报纸,连续刊登了十天的连续剧。宋氏发家也就是这二十年的事情,高速扩张的期间,落下的案子太多了。

  于是,宋氏的人被陆续又抓走了几十个,都是牵扯到人命官司里的。

  最离谱的事情是,根据宋氏族人的交代,贾琏派兵端了一伙太湖上的湖匪。你没看错,就是湖匪。正经的生意做不过你不要紧,你运货的时候在湖上对你船队下手,这就是高端的商战。

  就在贾琏把苏州“贤达”们吓的日夜提心吊胆之际,京城方面的反馈陆续回来了。

  本着弄不过贾琏就把他弄走,换个人来的想法,京城方面的很多江南官员,呼朋唤友的拉关系,动静真不小。

  陆续有二百出头的官员上奏,希望陛下让贾琏收着一点,耽误了今年的秋税是小,贾琏走后的税难收是大。

  结果嘛,承辉帝在内阁会议上头一次对这些官员破口大骂,尸位素餐,结党营私,不能做事的给能做事的扯后腿等等。

首节 上一节 469/4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