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299节

  到地方才知道,军中的饭菜准备的还算不错,就是大锅做法比较粗糙。

  官老爷们吃惯了小炒,看着大碗里装的大块肉,胃口立刻差了许多,也就是真饿了,没精力讲究,凑合吃一顿得了。

  其实李亨也不习惯,硬着头皮吃了一碗饭,菜也就是吃了点青菜,肉都没怎么动。

  贾琏是真的无所谓,军中的饭菜比这粗粝的都吃过,这还算是细粮呢,主食是大馒头,蒸米饭,菜就是咸了点,没别的毛病。

  没有酒,大家闷声吃饭,别人都吃完了,贾琏也放下了筷子,论量贾琏肯定是最多了,三个大馒头,骨头啃一堆,还喝了一碗咸菜汤。

  回到京城,时间大概是下午四点的样子,李亨示意众人各自散去,招呼贾琏一道进宫复命。

  乾清宫里见到了承辉帝!一开口就是一通嘲讽:“李十三来找朕告状,说有人连九进十连环阵法都看不明白,还说别人不知兵。”

  李亨低头偷偷的笑,没憋住肩膀乱抖,贾琏倒是面不改色的上前:“陛下,李副统制说的是微臣。”

  承辉帝也是一脸的笑容问:“不解释解释?”

  

  “表演用的阵法,再好看也是花架子。臣观九门镇守军操练,阵型松散,破绽很多,战于城内,以火炮或排枪正面轰击,顷刻可破。如战于野外,正面以火炮压制,以布阵前出压制,骑兵两翼前出,不难聚而歼之。总结就是一句话,花架子都玩的松松垮垮,上战场就是让士兵送死。反倒是西山大营的演练,阵脚坚实,进退有据。火炮排枪操作熟练,骑兵稳住两翼阵脚,同等兵力与装备,臣无信心击破之。”

  “李亨怎么看?”承辉帝转的很突然,李亨有点措手不及,本能的回复:“儿臣没看懂,儿臣惭愧!”

  这个回答很快,明显是没有准备过的,这下承辉帝都哑然失笑,指着贾琏道:“不懂不会问么?朕特意让贾琏跟着去,就是让你问的。”

  李亨赶紧解释:“父皇,事情是这样的……,如此,贾琏表示一言不发,儿臣问也不答。”

  承辉帝皱紧眉头,瞪着贾琏问:“确有此事?”

  贾琏淡定的回答:“三殿下所言不虚,确实如此。”

  承辉帝沉默了一番才道:“依你之见,练兵有何要诀可以传给李亨的?”

  贾琏毫不犹豫的回答:“夫战,勇气也!两军阵前,是个人都会害怕。因为勇气练不出来,只有多上战场慢慢培养。那么,练兵首先要练的就是毅力与服从。微臣练兵,以军姿,队列,内部卫生等手段相结合。前明戚继光所练之兵,暴雨之下,军令不下,不动如山。《纪效新书》是现成的练兵操典,稍加改进,即可大用。”

  “怎么,你比戚继光还厉害?”承辉帝真是不忘抓住任何机会打击贾琏。

  “陛下,微臣的意思,兵器以及针对的敌人出现了变化,战术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如果面对的是北方草原之敌,自然是戚少保的战术最佳。面对的是西洋各国,彼以燧发枪为主要装备,辅助以胸甲骑兵、卡宾枪骑兵,我方战术上自然要进行调整。”贾琏还真的碰巧看过一些相关的视频,真的了解一些相关的战术,尤其是拿破仑战争期间。(PS:推荐B站古斯塔夫的视频。)

  “你还懂西洋战术?”承辉帝这次惊讶了,身子忍不住前倾。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西方各国的军事操典并非秘而不宣,加之西洋之人唯利是图,给足了钱自然能了解的差不多。”

  承辉帝听了微微后仰:“原来如此,说说当下的川西战局,如果你带兵会怎么打?”

  贾琏早有准备:“如果是微臣,前期以稳打稳扎为主要战术,依靠兵器优势,压缩叛军空间,时间上选择以破坏对方耕种为要。中期则以封锁为主,川西不产茶、盐,只要扼守要害,断其获得茶与盐,并阻断粮食走私,川西物产贫瘠,难以自足,最多两年的时间,叛军不战自乱。”

  承辉帝听了一阵沉默后才开口低声道:“岳齐在沂蒙也是这么打的,效果不错。大股叛军粮草难以在山区得到充足供应,不战屈人善之善也!”

  贾琏默默的听着,脸上毫无波澜,不见悲喜。承辉帝转头问李亨:“老三,川西改土归流,编户齐民之策,是不是着急了点?”

  李亨很早就在考虑这个问题,这次回答很有章法:“父皇,儿臣以为,政策是好政策,只不过在执行的过程中出问题了。以前明播州之乱为例子,土司在当地做惯了土皇帝,让他们交出权力,岂有不起反心之理?四川地方在推行政策前准备不够充分,叫土地打了个冷不防,吃了大亏后,着急带兵报复,战前准备不足,战败不足为奇。父皇仁厚之君,给了他们将功补过的机会,却再次战败,其罪不可饶恕。”

  因为事先并没有就此事进行过沟通,李亨这番话令贾琏刮目相看。

  即便是李亨身边有悄悄招募的人才帮忙分析,可见他招募的人才也是水平达标的。

  川西战事,只要熟悉官场规则的人,大概都能分析个七七八八。

  这个观点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核心点在于皇帝用人的思路,首先不是看能力,而是看忠诚!

  皇帝玩的集权,这个思想往下延申,各级的主官即便有制衡,依旧是集权的思路。

  这个集权指的是针对底层百姓!

  官员之间的相处之道,说的好听一点叫和光同尘,说的难听一点,叫官-僚-政-治。

  监督官员的是官员,那么在这种制度下,官员怎么会拿底层百姓当人看呢?

  治下百姓都不算人了,土司治下的百姓还要说么?

  如果不是改土归流的过程中,朝廷官员过分的盘剥,土司就算造反,也很难带动全体治下的百姓。

  毕竟土司对治下百姓的盘剥,那也是敲骨吸髓的。

  所以,改土归流的时候,土司可以说,你们活不下去,是因为朝廷的盘剥,转移仇恨了这是。

  总而言之,川西之乱的根源与其他地方的乱局形成本质上没啥区别,都是吏治出了问题。

  而现行制度下,吏治没有不出问题的!

第348章 吹捧的角度很重要

  父子二人的对话现在看来还算得体,颇有几分上下相得之意。

  “老三,九门镇守军表现不佳,李十三刚愎自用,换谁接替他为好?”承辉帝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时,贾琏后脊梁瞬间冒出无数冷汗,吓的!

  即便被吓着了,贾琏也不敢看李亨一眼,承辉帝居高临下的看着呢,继续低头垂手而立。

  如果李亨连这一关都过不去,那也没有抢救的价值了。

  实际上李亨也被刺激的心脏陡然加速跳动,瞬间上了头,关键时刻李亨衣袖里的手狠狠的掐大腿,才算冷静下来。

  好在他一路上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短暂的停滞后,还是能抬头平静的回答:“儿臣以为,李十三并无大错,所缺者不过历练也。不如令其抽空往西山大营,向孙统制学习练兵之道,假以时日,定能担当大用。”

  此答一出,贾琏紧绷的身体也松弛了,送命题前没犯错,李亨表现优良。

  九门统制的位置,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在意能力,而是在意忠诚。即便是贾琏这个“忠诚”的臣子,也不会去插手九门镇守军的工作。

  李十三当众顶撞贾琏这个名义上的上司,谁给他的胆子?换他?骗傻子呢?

  “嗯,老三的建议切实可行,朕会考虑的。不过李十三当众顶撞贾琏,有错当罚,罚奉一年吧。贾琏,可满意?”

  居然还假模假式的罚奉,贾琏有回旋镖砸脸上之感。李十三宗室出身,缺点是非嫡出,从父亲方面论,是李亨的亲堂兄。

  只不过其父早亡,庶出的孩子在家里不受重视,个人还算努力,宗室内算个人才了。

  “陛下多虑了,微臣恨不得立刻卸下差事,在家休息几天。”贾琏抬头笑嘻嘻的回答,一点都不严肃。

  承辉帝也适应了这厮在君前嬉笑的方式,比起那些严肃的大臣,更招人喜欢。

  “行,那就这样,明日继续校阅,兵部那边就别凑热闹了!”承辉帝摆摆手,示意两人下去,二人一起退下。

  最终承辉帝还是给出了一个态度,从结果看不轻不重的,类似打十板子的处罚。兵部的人肯定会觉得丢人,心胸狭窄之辈还会记恨贾琏,和李十三肯定会把帐算在贾琏的头上,总不能记恨三殿下吧?这都代天校阅京营了,三皇子登顶的机会大增,讨好都来不及呢。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推动兵部改变的事情,贾琏一点都不着急。甚至可以说,承辉帝比贾琏着急。

  等二人远去后,承辉帝当着裘世安的面自言自语:“兵部的官不知兵,荒唐!”

  这事情是太上皇年间的锅,早年间兵部尚书以及两个侍郎皆军中高层。只不过这帮丘八贪污的时候手脚不干净,活太糙了,被人抓到真凭实据,弹劾之后皆被罢免,换上了文官。再往后二十年,兵部上下已经看不到武官的人影了。这就好比灯塔一些大公司,CEO都是印度人,很快整个中高层都是印度人。文官打仗不行,论排挤人,都是高级熟练工。

  这点事情不必公文,派个内侍去兵部和九门统制衙门传口谕即可。

  说实话郑侍郎这边心里也很忐忑,昨日被激之下,忘记贾琏的赫赫战功了,前不久才弄了大理寺,三个主官都回家吃老米饭了。

  一晚上没怎么睡好的郑尚书,心里后悔太冲动之余,也在想着今天一定要态度好一点,免得彻底激怒对方成了仇家。

  贾琏这个人,邪门的很。好在昨日顶在前面的是李十三,作为贾琏的下属,顶撞上司的罪名更大。

  一早起来刚到衙门,内侍等在这里了,郑尚书心头一颤,暗道:要坏!

  好在内侍传的口谕没那么严重,仅仅是指出既不知如何练兵,就不该强词夺理,校阅之事,不必兵部派人去了。

  措辞还算温和,没有太过严厉,郑尚书庆幸躲过一劫,多亏昨日有李十三顶在前面,不然真的要遭。

  赶紧派人去打听李十三的消息,很快那边消息传来了,内侍传口谕,罚奉一年,暂留原职,以观后效,并责令前往西山答应学习练兵。

  这个处罚就重的多了,但也不伤筋骨,多亏是皇帝的亲侄子,不然真要被克死。

  因为这件事情,又传出一条谣言,贾琏专克同僚,唯独与陛下有血亲者方能免灾。

  南苑、通州大营的兵多为老兵,不少经历过山东战场,校阅过程波澜不惊,就现有装备下,挑不出毛病来。

  火绳枪为主的大周军队,玩不了排队枪毙战术是正常的,毕竟燃烧的火绳不安全。线列战术要求士兵的密度手肘碰手肘排列,争取最大的火力密度,燧发枪可以这么玩,火绳枪这么玩是在自残,太不安全了。

  火绳枪也没法装刺刀,所以才需要后面的步兵压阵,骑兵战术依旧庇护两翼,获胜时追击。

  看演练贾琏就知道,三大营的军队,最重视的依旧是速射炮+火绳枪的组合输出,缺点是火炮的射程不足。

  (PS:看了古斯塔夫的科普视频才知道,米涅弹的前装线膛枪的枪口初速居然不如滑膛枪,战术变化也不大,惭愧,惭愧。)

  果然军队的装备看需求,能对付就一定是凑合。

  太平年间,军费一定是先被照顾的,能省则省。

  大周的周边固然有一些麻烦,但都不大,还没到要全面换新式装备的时候。目前贾琏弄出来的线膛枪,也就是王子腾那边要的积极一点,别的军队想要,问一句价格都怂了。打报告要钱,别说户部吐一脸口水,兵部这边都过不去,即便能要到钱,兵部老爷们的善心能指望的么?

  研发司那边虽然依旧在生产新式步枪,但人手已经减少了很多,主要靠玻璃挣钱养活整个研发司。现在做的新式步枪,主要是为了锻炼熟练工匠,以及新式火帽枪的研发。贾琏并没有一步到位的搞后膛枪,拦路虎也不是钢材质量,而是加工工艺。

  再加上前膛枪目前也够用了,即便贾琏搞出先进的步枪,朝廷也没有全面换装的内生动力。

  总之,技术积累吧,工匠这边肯定是不能荒废了。花钱养着,总能用的上。

  多亏了王子腾大量采购,不然新式步枪除了神机营,别的军队只会想一想,不会付出行动。除非白嫖!

  大周的生活工作节奏很慢,进入十月后,难得一直太平无事。川西那边,年底前夏守忠派人送来消息,事情基本查清了,改土归流的过程中,地方官员勾结士绅,侵占当地的土地及矿产,官员甚至还有威胁勒索土司的行为。

  夏守忠还强调了,当地官员有错,总督也收了贿赂,但当地土司也存在桀骜不驯,早有反志的情况。

  又是一个小年来临,这一日贾琏出门上班前,不免一阵恍惚,这就一年过去了?

  看着天空稀稀拉拉的往下掉雪片,阴沉沉的天空,视线难以看远,心头一阵压抑,总觉得要出点事情。

  上次代天校阅之后,前几日李亨的差事发生了变化,参赞兵部。这个不能算观政,有一定的实权。兵部的任何事情都能参与,小事可以自觉,大事需与暂领兵部的阁臣李驰商议。可以这么理解,原本李驰一个人暂领兵部诸事,现在被李亨分走了一半的权力。

  李亨的待遇发生了变换,二皇子李元的待遇也有了新变化。同一天,李元出任户部参赞。户部尚书宁克手里的权力,也被分走了一部分。

  马背上的贾琏心里嘀咕着,皇帝又在玩平衡了。不能不佩服他的权术手段高明,但怎么说呢?一个皇帝可以玩权术,别醉心于权术。

  皇帝治国,最基本的还是在分配天下利益之上,一定要尽力照顾底层百姓。

  这一点就目前看,承辉帝做的还不错,但凡是减免税赋的地区,都会派巡视组下去监督,当地官员有没有勾结士绅作怪。

  年前的三个月,督察院成了最忙的部门,新成立的巡视组,派出去三个,分别是西南,西北,运河沿岸。

  人在京师按说很难感受到巡视组带来的变化,但是贾琏却感受到了,主要是因为五城兵马司和特设巡视组的功劳。

  米价自进入冬天后,保持一个稳重有降的态势。这个就很喜人了!

  为此,贾琏昨日还特意上了一份奏折,作为年底给陛下的贺表。

  贺表这个东西,每临过年,都有写一份的。当然你也可以不写,还是那句话,谁写了承辉帝未必记住,没写的肯定被记住了。

  年底的承辉帝也很忙碌,两位嫡出皇子被使唤的脚不沾地,李元奉命监督三大政策的落实情况,李亨则代皇帝慰问京中各军。

首节 上一节 299/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