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短视频通古代,皇帝们羡慕哭了!

短视频通古代,皇帝们羡慕哭了! 第722节

  ……

  大唐位面。

  唐太宗李世民立于天幕之下,房玄龄与魏征作陪。

  三人观看着这番奇异景象。

  “后世的商贾,倒是有几分治国之道。”

  李世民看得饶有兴致。

  “陛下何出此言?”

  房玄龄忍不住问道。

  “你看这于东来,遇事不急于处置,先令人暗访究竟。”

  “此等明察秋毫之举,岂不正是我等为政之道?贞观初年,朕不也是如此体察民情。”

  魏征却有不同见解。

  “只是这商贾纵容盗窃,恐非长久之计。若是人人效仿,岂不是扰乱市井?”

  “魏卿所言差矣。你且看这于东来,他放走那妇人,却派人暗中跟随。”

  “此举既显仁德,又不失查访之意,当真是用心良苦。”

  “陛下所言极是。这商贾处事,倒与《贞观政要》中所言‘明察民情’不谋而合。”

  房玄龄深以为然。

  李世民继续观看:“这后世的经商之道,竟能与治国之术如此相通。”

  “朕记得当年在长安城中,也常有百姓因贫困铤而走险,若是地方官员都能如此体察民情,或许能少些讼狱之事。”

  “依臣看来,这于东来定是深谙‘教化为先,惩处为后’的道理。”

  “正是如此。你们说,这于东来接下来会如何处置此事?若是能妥善安置这户贫困之家,岂不正是我大唐所提倡的仁政之道?”

  三人正说着,天幕上的景象又有变化。

  这后世商贾的处事之道,既新奇又耐人寻味。

  李世民不禁想起当年在太原起兵时,也曾亲身体察过百姓疾苦。

  “这商贾行事,倒是让朕想起了魏征你常说的‘以民为本’。治国安邦,说到底不就是要体恤民情么?”

  魏征听后也不再执着于规矩礼法,反而对这个后世商人的做法生出了几分敬意。

第812章 孔子震惊!曾国藩:这于东来莫非也想成圣人?!

  【保安一路跟着女的回家,发现这家非常贫穷。】

  【女人的母亲生了重病,想吃猪肉却没钱买。】

  【于东来得知后,亲自开车送了一堆猪肉粮米油面到女人的家里。】

  【接着他跟女人说了一句话。】

  【妮儿,你来我公司干保洁吧。虽然工作辛苦一点,但工资还可以。】

  【据说就是因为这件事,之后胖东来拆除了全部报警器。】

  弹幕:

  ——“好人啊!东来哥牛批!”

  ——“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这剧情反转也太暖心了吧!”

  ——“呜呜呜这是什么神仙老板,我也想去胖东来上班”

  ——“妮儿?老板说话也太温柔了吧”

  ——“保洁工作起码是个稳定工作,比偷东西强”

  ——“老板的格局,直接开到天际了”

  ——“原以为是个惩治小偷的故事,没想到是个救赎故事”

  ——“拆除报警器?这是多相信顾客啊!”

  ——“就冲这态度,我要给胖东来打call!”

  ……

  江南的古人们望着天幕上的景象,先是惊愕,继而窃窃私语。

  “这后世的商贾,当真奇怪。我等若是遇到小偷,定要送去县衙才是。”

  “你们可记得去年那个偷了半只鸡的李三?就因为这半只鸡,全家都被打入大牢,至今还在服徒役。”

  这后世商人的做派,与他们所见的截然不同。

  以往但凡遇到偷盗之事,不是被按律处置,就是被迫投军充军。

  哪见过还能转危为安,得个生计的?

  “依我看,这般开明的掌柜,怕是天底下都难寻。咱们这儿的盐商,见了穷人都绕着走,生怕沾了晦气。”

  七嘴八舌的议论中,不少人想起了自家遭遇。

  那些被逼无奈,流落他乡的,若是当初也遇到这样的贵人,或许命运会有转机。

  “这商贾倒像是青天大老爷投胎去做生意了。”

  听到这话,众人不禁莞尔。

  这般体恤民情的做派,倒真像是青天大老爷才会做的事。

  只是这青天大老爷不在衙门里断案,反倒开起了铺子,当真新鲜。

  “你们说,这后世的地界,是不是人人都这般明理?”

  这话引得众人纷纷遐想。

  若是处处都有这样明事理的商贾,那天下岂不是太平盛世?

  不过转念一想,若真是太平盛世,又怎会有人因贫困而偷盗呢?

  “依我看,这商贾定是经历过苦日子。否则怎会如此体恤他人?”

  这番议论,倒是说到了关键处。

  富贵之人若不知民间疾苦,又怎会体察民情?

  这后世的商贾,或许真是个有故事的人物。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既为天幕中人物的遭遇唏嘘,又为这商贾的义举叫好。

  ……

  春秋位面。

  孔子与颜回、子贡立于天幕之下,看着这后世商贾处置盗窃之事的一番作为。

  “夫子,这商贾之举,是否有违礼法?”子贡问道。

  孔子抚须微笑:“子贡啊,你总是执着于利。”

  “这于东来虽是商贾,却深谙‘因材施教’之道。他不但探知其因,更助其脱困,此乃大仁大智。”

  “可是学生听闻,商人重利轻义,怎会做出此等义举?”

  颜回有些不解。

  “汝不观后世之变?这商贾既通晓经商之道,又懂得治世之理。”

  “他拆除报警器一事,正合吾‘信则民任焉’之说。若是处处设防,岂不是显得不信任百姓?”

  子贡若有所悟:“原来如此。这商人不但给予工作,更给予尊严,确是高明。”

  “正是。你看那妇人虽犯小过,却是为母尽孝。于掌柜不但不究其责,反而扶其困厄。”

  “此举可谓‘教不严师之惰’,他先教而后诛,当真令人钦佩。这便是吾常说的‘有教无类'啊。”

  颜回突然开口:“夫子,这莫非就是您常说的'因其材而笃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回啊,你总是最快领悟。这于东来虽是商贾,却能明辨是非,体察人情。”

  “他不但解决了眼前之困,更为那妇人谋得长久之计。此等作为,即便是在鲁国为政者,也未必能及。”

  “夫子,这商贾行事,可是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相通?”

  子贡再问。

  “非但如此,他更践行了‘仁者爱人’之道。”

  “他不但给予物资,更给予谋生之道。此乃授人以渔,远胜授人以鱼。”

  孔子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后世商贾的善举,不禁让孔子想起了自己周游列国时所见的种种民生疾苦。

  若是当年的执政者们也能有这般善心,或许天下也不会如此动荡。

  “这商贾倒是让吾想起了‘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的道理。待人以诚,方能得人以诚。”

  孔子感慨道。

  这后世商贾的义举,与圣人之道如此契合,当真令人感慨万分。

  这般明达事理,通晓人情的经商之道,或许正是“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最好诠释。

  ……

  北宋位面。

  宋仁宗与范仲淹、包拯立于天幕前,观看着这奇特的景象。

  “此商贾倒是颇通民情。”

  宋仁宗注视着天幕:“以往朕总以为商贾皆是奸猾之辈,今日一见,倒是让朕改观了。”

  范仲淹轻叹:“陛下,臣在知州任上时,常见百姓因贫困铤而走险。若是地方官吏也能如此体察民情,或许狱讼能少上几分。”

首节 上一节 722/7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乃大汉忠良董太师

下一篇:摆烂两年半,我大秦第一老六的身份瞒不住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