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635节
展不算慢,1991年美国的GDP增长率是9.1%,前年是8点几,当然其中有美元放水的因素,但通胀主要发生在1989和1990年,那时候美国是互联网泡沫破碎加
上实体产业资金供应不畅导致了一轮危机,1991年出现好转,通胀率降至2.2%,扣除这个数字之后1991年美国的经济增长还是比较快的。
美国现在这种“波折中继续较快发展的状态,源自计算机/半导体产业和中国掀起的互联网革命。这是华尔街以及白宫的共识。
激励。
1984年9月江三工提出的“国家信息高速公路’把互联网的概念推向全球,互联网这个东西对未完成工业化的第三世界国家基本无感,但对经济总量前10的这几个国家,计算机、互联网对经济有巨大的
不仅中国,美国、日本、欧洲也被激励了。
对未来美国经济走向,《经济学人》 刊登了篇很长而且晦涩难懂的论文,表示未来美国只要继续保持对新科技革命的跟进,就可以获得每年58%的经济增长率,总的来说前途还是光明的。
而中国呢?论文表示,最近三年中国是12%左右的经济增速,这种状况可能会在明年结束。
然后中国会进入一个年增速15%以上的快速经济增长期!
...
中国在七十年代也曾有过15%以上的经济增长率,甚至有的年份到过20%。但到八十年代中期逐渐回落,进入1015%的区间。当然这个增速在世界范围内仍然算是快速发展。
增速回落的原因是人口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没那么多了。
一个人以前在农村务农,中国的农村大多人均没多少地,把自己的几亩田鼓捣出花来也就那点钱。这个人口转移到城市,马上就会创造数倍于在农村的GDP。
而现在中国的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60%以上,此外居住在农村的也不一定就还是务农,人口转移基本到头了。
《经济学人》预判的中国新轮经济增长不是靠人口转移,而是靠产业结构变化。
其中造成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很多:计算机技术突破阈值让传统制造业跃升;互联网经济在中国已开始实质性影响到一二产业;大型国家工程的拉动,比如火星计划项就能对中国的GDP产生大
约1 %的增长率贡献。
此外还有,《经济学人》 把这叫做”冷战红利”:中国对苏联的深入帮扶,本质上也是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刺激。
在列宁格勒、远东、克里米亚、加里宁格勒,中国的投资集团、公司、工厂纷纷进入,在当地兴办企业吸收苏联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中国国内大批企业也获得了新的订单。
办工厂当然是要设备的。而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在工业设备方面的生产能力绝对可以承接下"再造苏联"的单子。从最近两年的情况看,中国拿下了70%的红利,欧洲和美国拿下了30%。这30%是
因为中国在攒生产线的时候有的设备自造,有的设备采用欧美进口的,攒成条完整的线之后再打包送 去苏联安装。
苏联...现在其实已经从休克中醒过来了。
卢布的汇率在1991年1月跌至最低点,21.1卢布兑换1美元。此后整个1991年在1821之间浮动,1992年3月的实时牌价为18.1卢布兑换1美元。
1991年苏联的GDP为18.5万亿卢布,按照19.1的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是9685亿美元,这也与以前的数据大致“匹配”。
当然现在苏联经济还处于谷底,但已经完成了国内市场价格重置和就业重置,旧的产能成为废墟,新的工厂在生长出来。因为汇率跳水和朱镕础的大斧头,苏联很多商品已变为值得出口(在国际有
竞争力),有出口就有进口,商店里开始有货可卖了。
接下来苏联会发生的事情就是逐渐生长出一套新的经济体系。
1992年3月30日,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第二次发射、第一次载人发射。
三名苏联宇航员在暴风雪号的驾驶舱,当发射倒计时数到0时,航天飞机和"能源号“火箭一阵剧烈震动,两千多吨的火箭航天飞机结合体缓缓升空。
暴风雪号的无人试射是在差不多两年前,1990年5月,无人试飞完全成功。
正式的载人飞6行,在当时是安排在1991年5月,隔一整年。苏联的航天经费已经不是那么多了,发射暴风雪号这样的巨物真不划算。
不巧的是,1990年12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箭船全毁,7人遇难。更不巧的是,暴风雪号其实是苏版的美式航天飞机,净重75吨,最大入轨重量高达105吨。
于是中国的航天飞机只用了一个月重新检查安全规范就投入使用,暴风雪号就一直反复检查、犹豫,最后推迟到1992年3月。
犹豫是因为苏联在可预见的未来再也不会造第二架这种型号的航天飞机了。如果发射时出事,苏联的航天飞机就清零了。
暴风雪的设计只能....言难尽。
超过100吨的体量,只能用能源号火箭发射,能源号还是一次性火箭,等于暴风雪号每次飞行都要消耗枚土星5那么大的火箭。
暴风雪号本身是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它就是个75吨重的壳子而已。
美式航天飞机都比暴风雪号好点儿,它的主发动机,三台RS25装在航天飞机上,起”飞时烧橙罐中的液氢液氧,航天飞机可复用,所以三台RS25也能带回地面复用。
暴风雪号呢?身上只有几台小的变轨发动机。
古巴诺夫总师:“暴风雪号的这次飞6行之后,下一次飞行又至少是间隔两年。我们这个项目太耗钱了,苏联今后还是主要用联盟号飞船运送宇航员上天。”
孙家栋:“是有点遗憾。但就这一次飞行,全世界的观众就值回票价了。”
...
此次“暴风雪”号入轨,将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三名苏联宇航员进入国际空间站,与那里的2名美国人、1名加拿大人、2名中国航天员、1名越南航天员聚会。
而在国际空间站的舱外,对接口停着1架"天梭"航天飞机、1架“天马”型航天 飞机和1架“暴风雪”号。
可以说是很齐全的航天飞机展览会,所以孙家栋才说全世界的观众值回票价,在空间站外飞个摄像机拍一圈,三架航天飞机在六百多吨的国际空间站停泊,这简直是人类太空科技的最好的广告片。
两年之后“暴风雪”号再次入轨,那时候会有更大的场面,因为美式航天飞机应该到时候也复飞了。
古巴诺夫:“达瓦里希,我,以及我们0KB1的全体人员,都希望钱学森主任能给我们上上课。”
孙家栋:“钱老现在在给小学生上课呢。
钱学森退休后,对一线的航天科研只是偶尔指导,主要时间花在造访各地,露面,做讲座,尤其是少儿科普活动。
除此之外,钱学森回到北京时也会关注下火星计划当前的进展。
尤其是1990年11月抵达火星的那三个探测器,其中有两枚是火星的人造卫星,其实是高精度的光学照相卫星。这一年多时间,卫星发回了大量的火星地表照片,在照片拼合和经过技术处理之后,钱
学森仔仔细细地看火星地表。
虽然已经有专业的分析人员阅读过这些照片,但钱学森还是要自己看一遍。
看的目的.....只有中南海小屋里的人知道。
照相卫星甚至能拍摄到天问一号。毕竟光学镜头对火星地表物体的分辨率是0.15米(无沙尘暴时),天问一号在照片中还是有几个像素的。照片再一次证明了此前的结论:天问一号周围没有物体掉
落的痕迹(总会有一个新沙坑吧)。
如果1980年有物品穿越到火星,如果中央对这个穿越现象的操纵者的心态揣摩是正确的,那它只能藏在天问一号的内部。
根据一个至今物理学家未能分析出理论原理的空间结构,就派人前往火星登陆...但火星这件事并不是只为这一一个目的。
就如同三十年前美国的阿波罗计划,火星计划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航天工程,还是一个国家里程碑。
载人火星计划最终还是全国人民决定的,就算不知道穿越物品这件事,11亿国人也喜欢刷着五星红旗的飞船降落在火星上,所以还犹豫什么?去做就行了。
...
“钱总,这是中国航天局第四批航天员选拔,最后进入特训圈的飞行员。”
“他们年龄最小的26岁,最大的32岁,都是空军的“飞行员,其中有4名是歼12和歼15截击机的 飞行员,..这两种飞机飞得高嘛。这些飞行员参加选拔之前,都已经有上千小时的驾机升空经验,其中
在高性能战斗机截击机上驾驶时间500小时以上。
钱学森回到航天局时,中国第四批航天员选拔,第三轮结果出来了,8名预备航天员从现在起进入航天员训练中心特训。他们这8个人也不一定都会上太空,特训当中可能还会有淘汰,航天局自己定
的底线是有6个成材就符合要求了。当然要是8个全都通过训练,那也不是坏事。
“钱总好!”
刘伯明敬礼。
钱学森:“1966年生人,这一批苗子当中最年轻的一一个,厉害啊。”
杨利伟:“钱总好!
虽然钱学森是隐退的上一代掌门人,但他一出现在现场,所有航天领导、所有工作人员都将他视为全场的焦点,所以以前和钱学森不太熟的飞行员也都默认钱学森是现场最大的大佬。
钱学森从列队的这8名预备航天员前依次走过。刘伯明、杨利伟、李庆龙、翟志刚、..聂海胜。
钱学森:“聂海胜,我好像见过你哦。‘
聂海胜:“1979年,全国中学生航生天征文活动,我当时初三,得了一等奖,是您给我颁的奖。”
钱学森:“对,就是那次。我还记得你说你的理想是长大了当航天员,但你的中学老师说,他要你考清华北大,怎么,后来还是当飞行员了?”
聂海胜:“后来是考了北航的国防生。”
钱学森:“加油,离上太空就差最后关了,离登火星也差不太远了。别忘了,你的作文还和其他获奖作文起,放在天问一号的匣子里呢。”
和8名预备航天员都打了个招呼,钱学森离场。
和聂海胜对话时,钱学森就就已把聂海胜、天问一号、蒋筑英、公文包,这几件事给串连起来了。
几年之后登陆火星.取回二十年前的信件。让这些遨游宇宙、登上火星又返回地球的信件成为国家文物,这是个很说得过去的让航天员打开天问一号查看内部的理由。
如果聂海胜真成为远征火星的航天员,那就更有意思了。
第180章 我特么就是发展中国家!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
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在这个荷兰小城举行。各国代表经过两天的辩论,最终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该条约将在今后一年多的时间由各国提交各国的议会投票表决,在大多数国家通过之后,预定于1993年11月1日生效。
此条约生效之日,就意味着欧盟成立。
效
与这一条约类似的是《上海合作组织经济与货币条约》加《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条约》,合称《上海条约》,由中国、苏联、东欧诸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在1992年1月签署,1993年7月1日生
间表。
《上海条约》的两份文件很明确地宣示,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是一个自由贸易区。于是在条约签署后,东南亚自由贸易区(东盟 自贸区的前身)急忙过来,希望两个自由贸易区能够制定个融合时
截至1992年,除上海合作组织外,世界还存在着5个多边自由贸易区:
东南亚自由贸易区;东非和东南非洲自由贸易区;泛阿拉伯经济贸易区;南亚自由贸易区;美加墨自由贸易区。
双边自贸区有二十几个,比如中国和日本当前的状态就是双边自贸区。如果韩国加入其中就能升级成多边自由贸易区,但韩国一直加不进来,现在只有一一个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适用两国的贸易。
欧共体以前算是自贸区性质,成为欧盟之后就不是自贸区了而是经济和货币联盟。
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谈判即将接近尾声时,世界贸易发展的方向已经转为区域自由贸易、多边关税协商、货币汇率协商等等机制。世贸组织的成立其实是个瓜熟蒂落的结果。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中国会对整个世界贸易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并不会,十几年前就在冲击了,大家已经基本上习惯了。
在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关于“中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一条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辩论,中国在第一次大会上宣布自己永远是发展中国家时,台下有七八个国家的代表发出嘘声,其中加拿大代表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