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387节

  卢卡绍夫:“也就是说,必须不断扩张工业规模,不断打张生产资料总量,才会增加‘真正的就业岗位。那,这是不是说,实际上中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就业需求而不得不被迫超速发展的?

  顾准:“这句话还真有点道理,我们是被迫超速发展,因为七十年代,也就是现在,是全世界都在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代落后了一步,以后可能步步都落后....

第91章 钢铁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成世界首个钢铁产量超1.5亿吨国家》

  “1976年,世界钢铁总产量达到7.53亿吨,过去三年仍旧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显示钢铁业在1973石油危机之后的全球制造业当中,属于受影响较小的产业。

  “自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世界钢铁业的格局未发生大的改变,钢铁的四大生产国生产了全球2/3的钢铁,其余100多个国家生产了其余的1/3,这显示大规模的工业化仍旧只集中在部分国家。”

  “在1976年的钢铁生产国当中,中国以15090万吨的钢铁产量,超越苏联,首次位居世界第一。”

  “第二至第四名分别为:苏联1.45亿吨,美国1.18亿吨、日本1.09亿吨。”

  “全球四个超亿吨钢铁产量的国家中,美国与日本的钢铁产量增长进入停滞期甚至小幅下降,因为两国国内的基础建设已接近完成,对钢铁的需求量逐渐减少。”

  “苏联钢铁产量自1965年以来直保持稳定和坚定的增长步伐,由于该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钢铁厂的生产计划不容随意改变,因此它既不会猛增,也不会下降。”

  “当前苏联国内存在着若干较大的基础建设工程,军事工业也有巨大的产量。比如,仅去年苏联制造的4000辆坦克,就会消耗约12万吨的钢铁。”

  钢铁。

  “我们唯一无法预测上限的是中国。中国的钢铁年产量到底会达到多少才趋于平稳?我们通过数据只能得到这样的信息:在1976年,中国国内生产1.5亿吨钢铁的时候,还从世界各国进口了1100万吨

  ..

  世界钢铁业联合会在1977年初发布的这篇报告将中国的钢铁业描述为“无法预测上限"。

  采纳这个说法是因为各钢铁咨询机构、行业大企业对中国钢铁产能未来的发展做了几个版本不同的预测,而每个预测都不是简单地就能证实或者驳倒的,因此暂时不采纳其中任何一一个数字。

  但几个预测版本里面,对中国钢铁产能的最终上限都给出了骇人听闻的数字,最保守的版本都认为中国最终会达到年产5亿吨钢铁,最多的版本认为中国会在10年后达到年产4亿吨钢铁,在20世纪末

  达到年产1012亿吨。

  对苏联的钢铁产能未来展望很少,而且钢铁业联合会承认他们获得的苏联钢铁业资料很少,而且其中很大部分是中国帮苏联统计的。

  在1976年,苏联没有新的钢铁厂投产,他们的钢铁产量从1975年的1.41亿吨增加到145亿吨,主要靠的是几个钢铁厂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任务。

  中国1976年从苏联进口了650万吨钢材,占中国钢铁年进口量的60%,由于中国新疆地区的建的设从内地运钢材过去的运费比从苏联进口还高,因此中国进口苏联钢材未来可能要持续很多年。

  而中国的钢铁业方面,中国自己也出了本钢铁年度报告,其中不意外地又重点说了中国钢铁业的吨钢成本。

  中国钢铁业的吨钢平均成本还是和美国差不多,但是大型联合钢企的吨钢成本优于美国。不过这还是不太行,因为现在钢铁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已经是日本而不是美国了,美国在全世界排行榜里,大

  概在第10名左右徘徊。

  在钢铁年度报告里,认为中国吨钢成本搞不下来是有几个原因的,首先国内生产的铁矿石仍然占比较大,未来也不可能全国都用进口铁矿石,这是天然的劣势。

  其次是中国国内的钢材需求旺盛,这已经持续15年了,接下来还会继续持续。需求旺盛钢铁价格偏高,在这样的环境下,技术稍微落后 点、吨钢成本高点的老钢铁厂运转起来仍旧有利可图。

  年度报告建议加大对钢铁业的投资,以让钢铁业的发展赶上基础建设的用钢需求,逐渐把供需向平衡点移动,促使老钢铁厂升级改造。

  这份年度报告出台,基本上也就可以肯定,中国将来的钢铁产量年增长率依旧会非常高。

  .

  中国钢铁年产量超车苏联、成为世界第一的新闻在国内有热度,在苏联也有热度,虽然很快就被苏共宣传部压下来了。

  苏联1971年钢铁产量正式超过美国,但这个世界第一只拿了4年,就又不是他的了。

  (美国在19711975的其中一年又爆发了一下,抢回了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不过仅此一年)

  20世纪的前70年,美国都是世界上钢铁产量最高的国家,1971年这一 桂冠被苏联夺走,然后被中国夺走。不过美国现在大概也不在乎钢铁产量是不是世界第一了。

  但是苏联在乎。

  因为苏联在过去一直有意无意地淡化GDP这一数据对国民经济的衡量价值,认为工农业生产总值才是硬货。

  当1971年,苏联钢铁产量超过美国,其他的基本工业品的产量也有过半数的超过美国时,《真理报》 是用一种"很克 制但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的语气来说这件事的,虽然字里行间从不直接写,

  但就是在努力给读者灌输”劳资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但现在这种话术出现了bug,中国的钢铁产量、多种基本工业品的产量也超过了苏联,但是中国表示自己还是个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而且中国表示现在自己的GDP刚刚达到美国的1/3。

  这样的工业产能,GDP只有美国的1/3!

  根据2月份发布的数字,中国1976年的GDP是6355亿美元。比1975年增长15.1%。美国是1.87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GDP终于超过美国的1/3了。

  美国是从1.68万亿跳到1.87万亿的,美国自己的增长率也不低,11.3%。

  不过现在中美GDP的比值还有个问题,通胀率不同。美国1 976年统计的通胀率是5%,所以他11 .3%的增长率是要打折的。中国1976年的通胀从账面上没有发生(国家发行的货币量没有超出),只

  有1.1%的CPI增长。

  其实在1975年这个问题就有人发现了,美国一直在通胀,不仅是CPI居民消费价格在增长而是所有商品,因为美元一直在 处于超发状态。

  久而久之,美元不断贬值,而人民币没有贬值,这就意味着人民币该升值了。

  如果人民币不升值,美国以及使用美元的美元区估计要跳脚。

  但人民币升值总的来说还是会对出口有影响,就算人民币只是参照美元的汇率/币值升值,也会对外贸造成波动。世界其他地方还有不使用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但这些地区的人民币币值也有可能上涨

  这些国家的货币在美元崩崩蹦的大背景下也有可能贬值。

  对此,世界关贸总协定给的建议是:如果人民币不做任何货币超发的操作,那么在19791980年,恐怕人民币需要把自己的汇率再升高一个点。

  从4人民币兑换1美元升到3人民币兑换1美元。

  当然也可以有另个选择:人民币盯着美元,美国通胀中国也通胀,这样一起贬值,人民币的汇率也不用变了。

  这一波美国经济“卡死”造成的波动,还得影响一段时间。

  槛?

  “到1976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700美元,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了。而且我们注意到中国国内的许多商品物价较为低廉,因此现在是可以说,中国即将拜托发展中国家,进入初等发达国家的门

  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时隔两年之后再次访问中国。在上海麦克纳马拉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对,七十年代和21世纪不一样,人均GDP1000美元就已经是个不小的数字了。

  人民银行行长李葆华面不改色地说道:“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都将是发展中国家。

  麦克纳马拉:

  1976年的世界GDP总和是6.4万亿美元,中国的GDP只相当于全世界的9.9%。比上一年的世界GDP比例9%是高了一点,但要达到22%才能算是中国人的人均GDP达到了世界“平均线"。

  所以李葆华的逻辑没有问题。

  但麦克纳马拉有自己的落寂,他认为虽然现在全世界GDP总和6.4万亿美元,世界人均是1500美元,但扣除掉美国、西欧、日本这5亿人口,世界其他国家的三十多亿人的人均GDP就只有400美元。

  中国把自己发展到了人均700美元,这说明中国已经脱离了那些杂七杂八的国家的范畴了。

  在麦克纳马拉看来,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是像印度那样:印度现在人口8亿,1976年GDP是 ..额,是1027亿美元,人均120多。

  麦克纳马拉:“我注意到二战以后世界经济体的此起彼落,并且做了总结,其中战后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东亚的崛起。”

  “甚至我还看到了东南亚经济,也有部分国家在高速发展:马来西亚、新加坡。很可惜中南半岛因为战争的原因滞后了.. .嘿,这战争还是我发动的。说回正题。东亚经济在崛起的过程中有两个国家是

  引领其他国家的:中国和日本,而且现在这两个国家也就是世界第三和第四经济体。我认为你们中国应该有“自己是一一个大国的意识和自我定位。

  李葆华:“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入民生活在持续改善,但与此同时,中国还是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存在着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并且发展到这个程度的中国远未将自身

  的人口潜力利用起来。在此情况下,在世界范围内履行义务,我认为中国的能力还是有限的。

  李葆华把麦克纳马拉的话打太极推了回去。

  麦克纳马拉说的中国应该有大国意识和定位,其实不是什么夸奖的话(当然也不是骂人的话),这句话的含义是中国经济体量辣么大,辣么有钱,你们也接济接济亚非拉的穷国呗,别老让世界银行

  和联合国去救济。

  李葆华的意思就是,虽然中国经济体量是很大,但什么事都怕人均,一人均我们就不算有钱了,所以接济穷国这件事,中国”能力还是有限的"。

  李葆华:“在非洲的部分国家,中国进行了扶贫和基建工程,让这些国家的基本民生有了 定的保障,这说明我们已经在履行扶持世界经济发展的义务了。与此同时我还要提醒一下,苏联在坦桑尼亚、赞比亚,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帮助这两个国家搞工业化。

  听到这话麦克纳马拉捂脸:“李行长,这两个国家现在都快要和乌干达开战了。而苏联态度暖昧谁也不帮。我担心战争爆发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被打断,甚至整个国家退回到原来的混乱落后状态。

第92章 他们不想当我们的朋友

  在八年前,因为中国迟迟不对坦赞铁路产生兴趣,加上捷克事件的影响,苏联咬牙接下了坦赞铁路的承建工程,因而现在在东非苏联也拥有了一块势力范围。

  坦赞铁路其实不太平坦。全线长1860公里,有桥梁320座,平均6公里遇到一座桥。此外还有隧道22座、明洞4座,涵洞两千多个。

  为了修建坦赞铁路,苏联也非常伤脑筋地为坦赞铁路定制1067毫米的窄轨线路设备 因为坦赞铁路沿途地理和地址条件不好,修苏联的宽轨铁路太蛋疼了,造价很高,况且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货

  运客运量,用窄轨铁路也绰绰有余。

  坦赞铁路的另一个修建难度是它在非洲,沿途缺少工业城市支持,所有修筑原料几乎都要海运过来。

  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苏联终于是在1975年把它修通了。

  坦赞铁路的所有工业设备均由苏联出资建设,总耗资原计划是2亿卢布,最终实际耗资3.5亿卢布。由于工程开工时的卢布汇率是0 9而现在是0.75,所以换算成美元,坦赞铁路的耗资是从2.22亿美元

  涨到了4.66亿美元。

  贵一点没关系,这是苏联在非洲的“名片”。帮助两个国家修通了条战略大动脉,让一个内陆国有了条直通海港的铁路,这成就是可以在《真理报》上吹嘘几波的。

  在坦赞铁路,苏联拥有50%的商业股份和沿线驻军特权。

  也就是说苏联在坦赞铁路沿线可以设立4个军事基地,此外坦赞铁路全线,在铁路左右5公里范围内,苏军的调动是不需向所在国报告的,无论是训练、演习都自由行动。开展军事行动也只需向该国

  的总参谋部报备。

  唯一的问题.嗯,大热了。苏军原计划在坦赞铁路驻扎2个摩步团,现在实际上只从苏联派了1个摩步团,另外的空缺苏联想找古巴人填上,但卡斯特罗以古巴现在人力并不充裕为由推脱,因此坦

  赞铁路通车一年半了,苏军的军事基地里还没填满。

  坦桑尼亚就是在这时候和乌干达出了矛盾的。

  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两国的关系原本十分良好。阿明的前任米尔顿奥博特总统与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在独立运动时期就相识,两国的独立军基本上是同盟,1967年6月,乌干达、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三国还组建了东非共同体。

  但是在阿明赶走奧博特上台之后,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关系迅速滑落。

  阿明上台其实是英国人暗中支持的,不过他上去之后马上就向英国砍了一刀,没收所有英国在乌干达的资产,在攻占 座工厂的时候因为击败了厂里的22名英国保安,阿明还给自己封了个“CBE"(英

  帝国司令勋章)的头衔以示嘲讽。

首节 上一节 387/6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