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356节

  德国早在一战前就研发高铁了。第三帝国时期德国开通了世界第一条常态化运营的“高铁“线路,从柏林到汉堡,使用的是SVT877柴油动车组,也就是沃尔特魏格曼首航的那列“飞翔的汉堡人“号。

  柏林汉堡线全长286公里,SVT877在 其上的平均运营速度达到124公里/小时,最高速度160200公里/小时。不过这条线路到1939年就停运了,因为SVT877是烧柴油的,战争开始后德国缺柴油。

  除此之外,第三帝国时期德国还试验成功了时速200公里/小时的电力机车,1965年问世的DB Class 103电力机车也是200公里/小时级别,所以现在猎豹"高铁的供电刷就是交由德国研制的。

  在中德法合作时,德国有DB Class 103准高铁在1970年投入运营,中国有抄新干线列车的时速220的“复兴号”(但未投入运营),然后这两个时速200级别的高铁作为基础,研制时速300的高铁。

  现在68岁的沃尔特魏格曼强占了副驾驶位,身后是段俊毅、丁甘昆,铁道部正副部长,他俩身旁是中方总工程师和师法方总工程师,都凑齐了。

  “可以开车了吗?.... “段俊毅感觉座椅轻轻推背,车动了。

  丁甘昆:“从零加速到300公里每小时,得多长的一段路?”

  中方总工程师刘友梅:“今天我们加速段稍微开慢一点,加速度段长大概10公里。如果起步的时候电机功率全开加速到300其实是6到7公里。全力刹车3.5公里,今天刹得舒缓一点,7公里。这段试验

  线路长60公里,有一一小半我们在加速或者减速。

  段俊毅:“你们之前试车的时候就跑过300公里每小时吧。

  刘友梅:“跑过,跑过很多次呢。”

  段俊毅:“不过这次是搭了人的,是不是重一点就会慢一点?”

  刘友梅:“呵呵,几乎没有差别,就这三四十号人,和列车本身的重量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

  几人聊天说话,列车在慢慢加速,现在已经超过100公里/小时了,以往的“普速"列车,客车最快也就开这个速度。但列车还在继续加速。

  160公里/小时,朝窗外望,人的肉眼已经看不太清楚离线路很近的物体上写的字了。

  这就是高铁和普速铁路的区别之一。时速70的普速铁路在设计和运营的规章制度中,在某些情况下有"司机肉眼看信号做出反应”的选项,到提速到时速120的时候就有些困难了,高铁干脆就没有,根

  本看不清。过去要靠司机肉眼判别信号来获得的信息,必须用其他的方式,稳妥可靠地传递到高铁列车驾驶室。

  200公里/小时。列车的晃动比100公里的时候大了。大家都看向法方工程师路易盖勒,线路标准的制定,设计规范等等都是法方做的。

  盖勒:“这种晃动还是符合正常范围的。而且还要考虑到这一段路的地形和地基比较软。”

  盖勒说的还真没错,列车继续前行,过了这一段软路,当时速提高到230公里/小时的时候,列车的晃动幅度反而小下来了。

  段俊毅拿出一个硬币:“我从北京来郑州,陈总理送行的时候告诉我说可以拿这个试试,如果列车在开的时候我还能把硬币立起来,那说明这高铁就够平稳。”

  盖勒:

  “300!300了!”

  速度表上,数字跳到304、305,然后在这之间来回跳,看来是圆满了。载客试验,时速超过300,运行平稳。

  段俊毅把硬币放在小桌台上,结果硬币真的能立起来。虽然身体能够感觉到车在有规律地左右摇摆,但这种摇摆幅度并不会晃倒硬币。

  硬币第一次立的时候坚持了十几秒,第二次立的时候坚持了近40秒。这算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呢?段俊毅看看盖勒总工程师幽怨的脸,算了,算是合格吧。

  高铁不是一组列车,也不是列车+线路,它是一整个门类的产业链。

  在飞翔的河南人”号顺利通过验收之后,麻烦的事还多着呢。高铁的总装厂生产线要设计;总装之外还有十几个厂也要设计生产线;比分系统更小的是零件,每个零件,虽然不一定要专门设厂生产,

  但都要确定来源、技术标准。

  比如高铁列车的车轮就和普速列车完全不一一样,现在高铁还没投入批量生产,少量原型车的车轮是“手搓”的,之后就得用另一种适 合大规模生产的更低廉的加工方式。

  这还是动车,动车车轴、底盘、转向架这些,基本上也没有和牵引车组相通的。

  甚至车门、阶梯、把手这些小零件,都得考虑一下子。车门把手,普速列车是外凸的,货架产品,两块七毛一个,给钱就能拿到。在高铁用不用这种两块七毛的把手?用的话,列车就多出了32对“耳

  朵",招风,增大阻力。不用,用新设计的?一个把手可能就不是两块七而是七块二。

  高铁是动车组,每节车厢都有动力座位下面一层有好多电机。这些电机考不考虑未来升级?如果考虑的话,就要把每个电机所占的空间固定下来,还最好是做成易于拆卸的。

  ..这些工作和21世纪初中国上马的高铁工程完全不一样。

  21世纪初中国是拿到了国外的全套技术资料,在国内设厂生产、吃透资料、过几年再自主改进。

  现在呢,所谓的全套技术资料还不存在,中国要与德法起,想办法创造出这个全套技术资料来。

  从两年前开始,中方的工业设计组,加上各位汉斯、各位路易,都在绞尽脑汁建立起这样一套产 业链。

  最终确定下来的是,高铁这个产业链,中国制造的可能要占大部分。虽然中国在研发投入中占40%,但在最后的高铁制造业当中,落在中国的占70%。

  第一是中国这边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技术,人力成本还相对便宜。

  相对于普速铁路,现在高铁未来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价格,建设成本会不会太高了?制造成本会不会太高了?运营成本会不会太高了,没人坐破产咋办?一个动车车厢哪怕能便宜两千元,未来高铁

  投入使用的时候也会放心一点。

  里了,

  第二是因为中国未来对高铁的需求远大于德国和法国。在高铁研制得差不多之后,德国法国都在琢磨自己国内的第一条高铁工程,几百公里的样子。中国这边在设计、在规划的高铁线路已经近万公

  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没法比。

  现在高铁已经进入了产业链规划阶段。无数的产业会议,每次会议都是一叠复杂的稀奇古怪的厂商资料。

  当蒋筑英代表中央科技小组出现在某次产业会议会场上的时候,在座的中方专家全都沸腾了。路易盖勒还在发蒙,德方总师沃尔特魏格曼却激动得站起来了。

  蒋筑英握住魏格曼老爷子的手:“魏格曼总师,您以前知道我?”

  魏格曼:“我有几个朋友在上海蔡司。”

  蒋筑英:“那我就大概明白了。”

  在还没调到北京入科技小组的时候,蒋筑英在上电,与蔡司打交道很多次。光刻机的光学组件,长春和上蔡是两个最大的供应商,到了上蔡的产品设计时,上蔡又要找上电看看最新投产的芯片的性

  能价格。

  因此上蔡的西德工程师都知道蒋筑英,而且知道他基本.上可以算是现在中国半导体产业成型的决定性入物。不仅如此,蒋筑英还在光学、微机电领域也显示出巨大的能量,这些都是1970年之前就已

  发生的事。

  至于这几年蒋筑英在成为李强的继任者之后,却低调下来了,只有在深入了解某些行业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行业流传着关于蒋筑英的离谱程度不亚于李强的传说。

  魏格曼:“高铁和半导体,这两个产业链您认为其中有很高的相似性吗?’

  蒋筑英:“实际上,半导体和其他传统产业暂时还没有什么相似性。但在未来不一定。

  魏格曼奇怪了:“噢?就比如铁路、机械、汽车这些行业,现在的运转方式与半导体很不一样,未来却可能越来越像?’

  蒋筑英:“半导体以及带起来的信息产业,会席卷所有当前人类社会的工业行业,从而彻底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这不是我的原创,是安迪格鲁夫在去年的一本书里说的。”

  魏格曼:“所以您认为他是对的?”

  “没错。”

  魏格曼:“那么.. 您认为对的这种结论又是基于什么呢?”

  蒋筑英指指自己的脑袋,笑道:“直觉。

  “Mr蒋。”

  在一旁一直没说话的路易 盖勒开口了。

  “德国联邦邮政电信公司改组,从国营改为私有制,据说是运营困难。.其实从信息产业的角度考虑,我强烈建议中国把联邦邮政电信公司买下来。”

  蒋筑英:“盖勒先生,您居然对电信行业也这么了解?’

  “我很了解是因为这是一个德国企业撑不下去了.... .不不,"路易盖勒赶紧改口,“我是说,如果中国控股了这家公司,中国的移动通信产品就可以以此进入联邦德国甚至西欧的几个国家的市场。

第59章 美国突然没有钱了

  法国人就喜欢埋汰德国人,路易盖勒就是看见又一个德国的国营企业私有化了,提议中国买了联邦邮政电信公司。

  西德的国营企业其实按德文字面意思应该叫”公共企业”,因为西德是联邦国家,所以分为联邦所有、州所有和市镇所有,谁都管不着谁。

  不过联邦邮政电信公司的确是最顶层的联邦所属的企业。从七十年代开始,西德逐渐减少联邦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比重,现在联邦企业占西德经济总量的0.85%,而联邦邮政电信公司一旦私有

  化,这个比例会降低到0.65%。

  由此可见联邦邮政电信公司在现有的联邦国企中所占分量可不小,相当于西德联邦国企资产的20%多,但放在德国整个经济总量中,还好。

  其实此时西德的州、市“国企"规模总和比联邦国企高不少,加起来占全德经济总量的6%,而且运营平均状况也好于联邦国企。

  在联邦邮政电信之前,西德已经完成了两个大国企的私有化:VEBA化学品公司和汉莎航空,这次联邦邮政电信也打算采用同样的套路,拟于1977年1 月改组为德国电信股份公司,联邦政府只保留

  25%的股份,其余私有。

  不过中国在询问德国电信股份公司的私有化计划时,发现早在上个月复兴银行就预定了17%的股份,北德意志银行预定了10%。加上联邦保留的25%,三家占股已经超过50%了,这个企业私有化之后

  基本上也是由德国人稳稳地把控着。

  除此之外还有25%投到股市收割(大雾) 小散。所以,尚未分配出去的只剩23%。

  中国看中的其实不是联邦邮政电信公司,而是德国未来的通信市场。

  现在在西方国家,固定电话基本上等于普及了,而移动通信刚刚起步、正在迅速发展。

  各。

  在中国一代代技术迭代的推动下,移动通信网现在差不多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标配了,比如英国伦教有移动基站,伯明翰、曼彻斯特也有。西德则在波恩、汉堡、法兰克福、西柏林有移动基站网

  中国的基站和手机输出到国外的时候,在技术上是没什么竞争悬念的,主要是在当地法规。美国英国德国普遍都有反垄断法,这道法律让摩托罗拉之类的公司有了一条活路,此外还有各种千奇百怪

  的对外国企业的限制法令,也让中国特别不满意。要想绕过这些法令,借壳上市是个不错的办法。

  如果能借联邦邮政电信公司的牌子,全面进入德国,那么在德国赚到的钱至少是现在的三倍。问题就是现在控不了股。

  不是以控股为目的目,中国干嘛要投资进去..不对。联邦德国财政部找上中国驻西德大使馆了,问中国企业有没有兴趣收购10个8个百分点的股份。中国民企可以,中国国企也可以,中国银行亲自

  来..也可以。

  中国驻西德大使馆商务总代对此表示很奇怪。

  财政部部长助理告诉中方,这23%的股份,原本大部分是预留给英美公司和基金的,但现在,这些英美投资公司都撤了。

  为什么撤了?因为这些钱用来买美国国债了。

  这是1976年美国政府通发的新一轮国债,预计1976年6月发售。

  在这之前,美国国债年利率是8.14%,已经很高了。6月份发售的这一拨国债呢?年利率10.01%!

  我们从美国政府的角度去看这件事,那就可以解释为:美国政府必须给国债定这么高的利率,否则就没人买了。

  参议院财政金融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参议员们看尼克松的眼光有些不善。

  “联邦政府没有钱,这完全是因为越南战争的后续影响,“尼克松眼都不眨立即回复,“在越南战争 中失踪的士兵,现在正陆续确定为阵亡予以抚恤,这是很大的一笔开支。在越南战争中残疾的士兵,

  联邦政府需要发钱,这是要长期持续的开支。在日内瓦和平协约中,美国政府每年需支付40亿美元的战争创伤恢复基金,持续至1985年。

首节 上一节 356/6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