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148节
红旗4暂时解决,F105从这条低空航路入侵,飞到清化大桥区域,迎接美机的是在清化大桥周围的70多门高射炮组成的防空火网。这30架F105用各种小口径(500公斤以下)炸弹、火箭弹硬啃地面高炮,力争打出一条安全通道,好让这次行动的核心戏肉一一携带空地导弹的16架F105安全发起攻击。虽然"小斗犬"导弹射程有20公里,但F105发射完导弹之后不能掉头,还要一直往前飞,从清化大桥头顶通过、拐弯.啃地面高炮也用了十来分钟,勉强把地面防空火力压制住了,16架带空地导弹的F105沿着河道切入、瞄准、发射导弹。这些"小斗犬"导弹头部装一台摄像机,但其实不是图形模式识别制导,这个时候还没那么厉害的计算机。它的"眼晴"一一电视制导头其实和草履虫差不多,亮度/对比度判断。而且也不是全点阵图判断,而是线扫。16枚AMG12"小斗犬"拖着白色尾烟飞向清化大桥。因为F105是沿着河道切入的,这16枚导弹也都是在马江河面上空飞行。从清化大桥到F105发射导弹的方向,几公里的河岸冒出了大片的白烟,这是干啥?
负责导弹攻击的空中指挥官、在第一架F105上面的美国空军罗宾逊利斯纳中校狼狠地骂了一句:“华克!”这是北越布置在清化大桥两侧的烟雾发生器,从烟的颜色判断,估计是用柴油雾化的方式产生的。这些烟雾发生器数量极多,现在启用的就有30多个。烟雾真的是遮天蔽日,清化大桥以西一一也就是导弹攻击的路线,在摄像头眼中的地形地貌已经完全改变了。如果利斯纳估计得没错,这16枚导弹现在应该全成无控火箭了。但利斯纳的眼晴看不到导弹落地爆炸的效果,清化大桥上空和清化大桥以西的几公里河道一样,全是浓浓的白雾。利斯纳:“阿尔法、贝塔,转向、爬高,在6000米待命,第二枚导弹暂缓发射!”地面还有残余的两三门高射炮在乒乒乓乓发射炮弹,16架F105各自躲闪了一下,脱离清化大桥上空爬高。利斯纳的脑子现在有点混乱。他刚才发布的命令,是想等清化大桥上空的烟雾散去再扎过去发射导弹,但下一分钟他又否定了自已的这个判断。肯定是白费劲。人家越南人看见烟雾快散了,难道不会再打点烟补缺吗?只要地上的越南人脑子没有坏掉,他们可以让清化大桥一整天都笼罩在白烟中!16架F105按照他的指令脱离清化大桥上空并且回到了6000米,这个高度,高射炮和中低空防空导弹的威胁就不大了。机群在空中盘旋转圈的时间,利斯纳脑子继续苦苦思索,看看有没有什么别的
办法破地面的烟雾干扰。
....想不出来。真想不出来。“斗犬,斗犬,我们发现北越的战斗机起飞,并向清化飞来。”在空中巡视并担任编队总指挥的预警机提醒利斯纳。“6个空中目标,型号研判,米格17。高度5000米,速度0.65马赫。”预警机报告的战情让利斯纳下定了决心:“阿尔法、贝塔,第二轮发射取消。带弹返航。”
3月3日,美军对清化大桥进行导弹攻击的"春耕行动"完全失败。第二天,3月4日,美军用一架U2高空掠过清化市,拍到了清化大桥的清晰照片,它完好无损,连个栏杆都没破。那16枚AGM12“小斗犬”打到了哪里?不知道,反正没打在大桥上美军的机群击毁了2辆红旗4的发射车(然而红旗4整套系统里面,发射车其实是比较不值钱的,雷达车和指控车最值钱)。可能击毁了3040门高射炮,但这有什么意义,美国空军执行这次行动是让你炸大桥的,大桥还在,行动就失败了。更不用说为了磕掉这些防空导弹和高射炮,美军的F100有2架被击落、1架被击伤;F105有5架被击落。“春耕行动"之后的各种倒霉事儿一件接着一件。被击伤的那架F100最后坠毁在南越的空军基地附近,飞行员安全跳伞了。但下一秒又被越共游击队俘虏了。美军为了救出这个飞行员,出动了5架直升机和30多名游骑兵前往山中营救,结果其中一架直升机在低空通过山谷的时候,被布置在半山腰的越共12.7毫米高射机枪一个长点射全打在正面,驾驶员毙
命,飞机坠毁。
再过了5天,这名F100飞行员的肉身出现在西宁市郊的稻田里,头出现在西宁市内一家电影院门前的马路上。...所有的这一切,对美国空军高层来说,最不舒服、最让他们感到不安的是这件事:为什么?为什么北越对空地导弹进行了精准的干扰?要知道,这是美国空军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空地导弹!第一次用空地导弹就被完美干扰了,真是不讲武德啊!至少也要我第一次爽了、第二次再干扰啊!北越一点面子都不给的吗?在五角大楼,空军情报局反复研究和复盘"春耕行动”。行动过程中的事情就不细算了,反正已经失败了。情报军官现在研判的是照相侦察机拍摄的旧照片。66年1月和2月,在"春耕"行动之前,美军每隔三五天就要用侦察机在高空给清化大桥乃至清化市
拍个标准照。
按照F105飞行员的描述,清化大桥附近,尤其是其东面(下游)和西面(上游)的河道两侧,有几十个烟雾发生器。这些烟雾发生器好像是一种小矮房子,刷成了草绿色,但应该是个高不到2米的小长方体。
空军情报局的七名情报人员熬红了眼晴,首先是在2月5日的一组照片中找到了第一个小长方体,然后,2月1日、2月10日、2月16日的照片的同一位置,情报人员也都识别出来并确定了,是一个烟雾释放器。
找到了第一个,认识它了,接下来的就好找了,情报人员继续在照片中找、找到了17个小绿房子。让空军情报局崩溃的一刻就在不经意间到来。不知道是哪位情报人员闲来无事,在隔壁取了一张1965年6月28日的U2航拍照片。按照现在的战争走势,去年6月的照片已经是十分过时、基本没什么
情报价值的照片了。
6月28日的照片被情报人员随手丢在桌面,和1966年1、2月的照片放在一起。然后,一一呵,6月28日的照片上也有这种小绿房子。当场空军情报局的这个小组的组长就捂着胸口出去找药了。
“6月28日,北越已经在清化天桥两侧布置了烟雾发生器。”“这意味着什么?在春耕行动前8个月,在我们决定用AGM12攻击清化大桥之前8个月,他们已经提前把反制手段准备好了。”饱受刺激的小组长吃药并休息了两天之后,向空军参谋长汇报。空军参谋长约翰P麦康奈尔知道现在美国空军出现大麻烦了。“情报员先生,实际上,空军是在1965年9月接收了300枚AGM12block10,这是第一批量产型。”小组长点点头:“比空军接收到量产型AGM12导弹的时间还早。”麦康奈尔:“这件事该如何解释呢?”小组长:“第一种可能是美国空军出现了泄密事件,但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最为可能的是一一"“越南人的老师一一中国或者苏联,已经装备了类似于AGM12的空地导弹,并从这种导弹的特性出发,研究出了反制电视制导导弹的方法。”
第28章 聂帅,国防装备的逼债者
“越战升级一年整,为什么在越南,我们的红旗4比苏联的S125导弹好用得多、战绩也高得多?”“其实红旗4和S125是差不多的,都是指令制导,都是2.5马赫的弹,他们射程比我们还远一点,S125射程15公里,红旗4射程13公里。”“区别在哪?区别就在我们的红旗4比较小。他们半拖车一辆拖2枚导弹,我们是全自己走的越野卡车,一辆可以装4枚导弹。”西北某试验场,聂荣臻观看完新的红旗6地空导弹第三阶段试射,把在试验场的导弹研发团队集合起来,对他们说点话。红旗6,新一代中远程地空导弹,这是能够替换红旗1(S75)的型号,专职中高空防御。1956年,中国在引进S75(红旗1)地空导弹装备部队,就开始琢磨下一代中远程防空导弹该怎么搞。这一年中国国内仿制生产红旗1的工厂还未全部落成呢。1960年红旗6正式进入工程研制,到现在第三阶段试射结束,红旗6的确是“十年磨一剑"。研制周期这么长,聂帅和钱学森一次次地"干涉"研制过程是很重要的原因。每次于涉都提出新的技术要求,逼研制小组修改设计,甚至是修改研制思路。为了跟上聂帅的思路,研制小组都快要神经衰弱了,从组长到成员纷纷表示,我大学时就不该学什么自动控制,坑死个在尖端国防装备研制领域,已经在流传“逼债者聂师"的传说了。对了,可能还不只是关系到自动控制专业的研制小组成员,负责动力系统研制的同志也差不多是这样。在1956年立项研制的时候,红旗6并没有规划自已使用什么推进剂,甚至红旗6这个编号也未正式赋予项目。1960年,聂师听取了国防技术小组的意见之后拍板:红旗6采用固体推进剂,全弹长度
人。
控制在8米以下,全弹净质量2吨以下,以便一辆重型载运发射车可以装2枚导弹。
(这时候的“重型"底盘在今天来看一点都不重)
这就涉及固体推进剂的推进剂配方、加工工艺、浇铸工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制造、还有耐压弹体制造等一堆麻烦事。导弹的制导方式也改了,要从红旗1的指令制导变成半主动雷达制导。因为红旗6要求的射程是攻击60公里/9000米高度的空中目标。说起来,60公里的这个射程要求也逼疯了动力系统研制的同志。用固体推进剂,导弹还不许无限放大,竟然射程还要比红旗1大45%!聂帅在1960年把这几条性能要求定下来,拍拍屁股走了。苦逼的研制项目组被迫开动脑筋,从所有可能的路线琢磨如何实现这样的性能要求。项目组首先想从苏联找点“启发”。苏联同志掌出了全长十几米、弹重7.1吨的S200远程防空导弹。..而且这种导弹还刚刚开始研制,估计1967年能装备部队就不错了。再看看,原来S200用的是液体推进剂,不合要求。S200这样的奇葩,聂师也注意到了,这玩意射程高达300公里,最大射高4万米,战斗部是可以换成核弹头拦截弹道导弹的。红旗6没有反导的要求,射程60公里,最大射高25000米,以反飞机为主,要求从500米到25000米全空域都能有效拦截钱学森来项目考察的时候也给了项目组一个提示:如果导弹的导引精度足够高,战斗部的装药量可以适当减少。比如S200的战斗部高达200公斤,因为它的精度很差,200公斤的战斗部可以保证导弹在距离飞机200米的地方引爆战斗部,导弹爆炸后的破片飞行200米仍然有可能切开敌机如果制导精度能让导弹稳定地接近到距离20~30米的地方引爆,那么5080公斤的战斗部就足够用了。钱学森的这话又让项目组陷入抓狂状态,因为红旗2和海红旗3的导引精度也就3040米(此时红旗4正由另一个项目在研制)。研制小组在苏联找不到答案,又美国那边找参照物。奈基,和S200一样粗笨重的东西排除。而且奈基导弹也和S200一样,可以带核弹头。美国海军的东西倒是比较有意思,但不是说那个"黄铜骑士",这导弹也和S200归于一类。研制小组首先注意的是“鞑人”和“小猎犬”,这两种导弹的设计思路...好像和聂师的思路很合拍。毕竟是装在军舰上的,对尺寸和重量本来就有比较苛刻的要求。
但这两种导弹的作战性能还是和聂师所要求的差点儿。于是研制小组只能从“鞑鞋人"和“小猎犬”起步,琢磨“如果我来研制这种导弹的下一代产品,该会在哪些方面想办法提高”。这就有点像标准1MR和标准1ER的路数了。但这时候,空军防空部队又表示你们别搞中程版,空军不需要。空军只要远程中高空,中程防空导弹那是陆军野战部队下属的。的只要一种....我再改方案。这时候聂师站出来说话了,不是给研制小组添麻烦的,而是帮忙。师表示,你们的上一个方案,就是那个中程型为基础型、加助推器为远程型的方案,也好好留看,可能海军需要。这时候是1963年,海军的确在规划研制导弹巡洋舰了。
在国防科技领域,聂帅最近这几年扮演的角色和李强差不多。..因为本来两人的职责就是这个。不过,聂师在1951年到1959年的工作其实不太多,第一个公文包里的几份资料,涉及军事的内容都少,国防科技方面就更少了,只有概括性的几句话,其中主要说的还是科研制度和军改。涉及到建军和制度方面的事情,这是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同志们的工作。第二个公文包解读出来的内容才比较多,虽然是面向普通电视观众的《档案》节目,但经过提炼分析还原,的确是打开了一个个宝库。聂帅在“启发"国防科研单位的时候手法比李强老练多了,李强还用了几次“我的一位苏联朋友”“我的一位德国朋友"这样的套话,聂帅不用。帅参加各种会议的时候,他就天马行空地描述未来战争和未来军事装备应该是什么样比如在1965年的东山岛海战(86海战)之后,聂帅检视整个作战的流程,然后直接就说,空军和海军的通信交互还有待提高。正打了一个空海军配合的大胜仗的空军和海军:“啊?”聂师就说,在这次战斗中,预警机发现台湾海峡内有船的时候,是先预报了个信息给空军作战中心,然后继续接近进行详细探查。这个预报的信息压在空军作战中心了,海军不知道。一直到预警机
100%确认那两个自标就是国民党军舰,这个高级别的战情才传递到海军作战指挥中心。
为什么预警机发回的所有信息都同步到海军作战指挥中心去呢?空军和海军的参谋部:我明白了,这就要海军和空军的作战单位,从底层开始,相互之间的联系就是打通的,海军作战指挥中心能收到预警机的所有信息。
海军参谋部还扩展思路:因为有些信息,在空军作战中心那里可能是无价值的信息,因为不属于空军的作战范围,但这些信息在海军这里可能就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预警机获得的信息不应该由空军接收、挑选之后有选择地提供给海军,而应该由海军即时全收。
海军扩展思路的能力让聂师很满意,看来海军参谋部不是陀螺,他们的脑子也是灵活的。但接着聂帅又抛出了另一个脑洞:我看海军和空军,在某一个方向的战区也别分海军作战指挥中心和空军作战中心了,你们合在一块儿办公吧。海军和空军:“啊?!”在核潜艇领域,聂帅1月份刚在码头视察完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CSSNO1)。这艘核潜艇交付海军了,不过艇上还有一些设备需要调试。从长征1号里面走出来的除了海军指战员还有科研人员,黄旭华和彭士禄都在潜艇里。就在码头上,聂师和这两位谈未来核潜艇的发展问题。彭士禄先发言:“聂师,我认为,核潜艇反应堆是一切的基础,它的能力有多强,决定了核潜艇的整体性能。”聂师点点头:“小彭,那你对下一代核潜艇反应堆有什么想法?”彭士禄:“就两个指标:体积/功率密度;静音性能。”聂师想了想,彭士禄说的这两个指标完全没问题,但聂师还是补充了一句:“核潜艇是一个复杂武器系统,不只是动力+结构。只有动力+结构,那叫做海上马车。”黄旭华:“聂师,您是不是说,要把动力系统、探测系统、战斗系统综合在一起,从大系统的角度来对下一代核潜艇进行规划?”聂帅一拍大腿:“好家伙,看来我预定在青岛呆7天的,现在看最多三天就可以完成我的任务了。"黄旭华是负责长征1号的总体规划,彭士禄负责核动力系统的研制。现在黄旭华已经知道核潜艇的论证研制的核心一一大系统规划,那么聂帅就不用拿鞭子抽陀螺了。“从大系统的角度,是有必要的,但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大得很,大到出乎你们的意料。”聂师和黄旭华、彭士禄现在谈的不是攻击型核潜艇,而是弹道导弹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现在是得做了。但这个东西,必须01工程和02工程一起过来,和你们的03工程坐在一起讨论。”黄旭华:“我们核潜艇是03工程,01工程,弹道导弹;02工程,核武器。乖乖,国防科技三大顶级工程,要三堂会审了。”“不,不只是三堂会审。我好像还漏了一个工程,”聂师补充:“航天那边,有一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也和你们要牵扯上关系。”
第29章 虚假的ATM机,真正的ATM机
英国上议院。3月17日这天,谁也没想到英国上院的老爷们会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事辩论上整整一天。议题:英镑十进制化。现在1966年,英国的货币单位分三级:镑、先令、便士。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又:已知现在1英镑兑换6个人民币,请问2先令又3便士等于多少人民币?..当机,找计算器。到3月17日下午快散场的时候,上院终于投票决定,1971年开始把英镑十进制化,废除先令和旧便士,发行新便士,100新便士1英镑。因为只改了辅币,主币“镑"是不变的,国际汇率也不需调整,所以还真就是屁大点事。但上议院就是为这事三审三辩,什么大英传统啊,日常生活习惯啊,邮票面值啊,甚至连读者阅读英国文学作品可能引起的困惑都要拿出来辩论一下。其实美国知道,上议院知道,不少人也知道,上议院故意怠工"是为了冷处理一些政治家和议员提出的“英国要不要参加越南战争"的议案。朝鲜战争时,美国能纠集17国出兵组建联合国军。到了越南战争,愿意跟美国一起出兵的就只剩韩国、澳大利亚,和美军组成“铁三角”。其他的国家也就是出钱或者外交上站队支持,顶多出点军事
顾问团。
因为越南战争确实是绕过联合国进行的。安理会再一次变成了摆设,美国在安理会指责中苏,中苏否决;中苏在安理会指责美国,美国否决。五常中剩下那两常,法国1954年是被打出去的,而且有《日内瓦和约》捆住,法国不想出兵且不能合法出兵。英国理论上可以随份子出兵,但是英国也不想。首先越南不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而是法国前殖民地,其次没有联合国的授权,第三英国工党政府还在持续削减英国的军事力量,不能为了一个越南
而中断利国利民的裁军大业。
英镑十进制化的"屁大点事"还是让一小部分英国人忙碌了一阵子。巴克莱银行在知道现行的辅币只使用到1970年12月31日之后,让他们的技术部拟定一个方案,以便在1970年下半年用不太费钱的方式翻新他们银行的40多台ATM机。
ATM,AutomatedTellerMachine,(银行)自动柜员机。在60年代,英国、美国、日本的银行都在琢磨如何让银行业自动化。纽约银行在1960年申请了一个自动存款机的专利,没啥大用处,只能存硬币。1963年,英国发明家约翰巴伦和巴克莱银行的工程师亚德里安阿什菲尔德共同发明了一个自动提款的机器,就是巴克莱银行现在正在使用的、安装了40多台的ATM机。约翰巴伦酷爱吃巧克力,他在研究巧克力自动贩卖机时产生了灵感:为什么为么什么不借鉴巧克力自动贩卖的原理,弄一台可以随时取到现金的机器?他有这个想法之后,就和自已的朋友、巴克莱银行的阿什菲尔德合作,一起鼓捣自动取款的机器。1963年,他俩发明的自动取款机运转成功,1964年通过了专利申请,在英国的专利号是英
959713。
这种自动取款机和现在的ATM机有些地方一样,有些地方不太一样。在自动取款机提款用的是一种硬质卡片,但它可能不算是银行卡,而是“卡片式支票”。卡片上面最显眼处写了这张卡的金额,比如10英镑、20英镑、37.45英镑等等。卡身用碳14同位素防伪,卡上有微小的凹凸,这些凹凸标记着卡片的卡号,插进自动取款机之后就可以由机器识别出
来。识别出来了就可以按取款机上的按钮取钱。
刚开始的时候在取款机上一按"取款”,取款机就把卡片面值上的所有钱都吐出来给你,然后机器把卡片吞了。上个月约翰巴伦刚刚改进了机器,可以吐指定的金额,其他的以后再插卡再取,但一张卡只能在同一台取款机上进行这种操作。所以说它不是真正的使用银行卡的ATM机,而只是一台"支票提现机"。不过这种"支票提现机"还是有一丁点市场的,巴克莱银行在伦敦安装了40多台ATM机,主要集中在北伦敦,主要客户是北伦敦的部分公司、工厂。他们采纳了这种支票系统,在给员工发工资的时候
就不用数钱装在信封里给工人了,每周给员工发一张面值37.45英的卡就可以,由员工自已去银行取钱。
那,为什么公司不给员工开设银行账户,每月或每周直接把工资转账过去呢?因为北伦敦的公司、产业工人太密集,而银行太少了。如果公司采用转账发工资,员工把钱取出来花,得挤在银行里排一两个小时的队。发ATM专用的硬质卡片就方便多了,至少在北伦敦,ATM机
比银行柜窗口数多得多,柜台的工作效率还低。
总之,巴克莱银行的这种ATM机有用,但不是特别有用,现在是半死不活地维持着小范围的应用。唯一的小惊喜发生在1965年。一家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白手套的香港公司从巴克莱银行买走了ATM机的959713号专利,价格是23000英镑。这笔买卖倒是挺划算的,因为巴克莱银行获得这项专利时,
支付给约翰巴伦和阿什菲尔德的奖金是各1500英镑。
阿什菲尔德在帮巴克莱银行制定完英镑十进制的改动预案之后,就接到了买走专利的香港公司的函件,说中国那边买走专利后,制造出了“改进版"的ATM机,邀请原版ATM机的发明团队去进行鉴定和测试。
约翰巴伦和阿什菲尔德飞到香港,一落地就对接待他的专利代理公司接待员说道:“你们就直说吧,是去中国的哪个城市?”接待员也不多废话:“当然是广州,我们上车就直接往广州去。”阿什菲尔德在广州见到了中国人造的ATM机“你们在ATM机上装了一台小电视?会不会太贵了?”眼前的ATM机大体格局和自已发明的ATM机差不多,但细看操作面板,还是有不少区别在,主要的区别是按钮变多了。其中一块小玻璃屏幕一一15cm(6英寸)显像管的电视,让阿什菲尔德喷喷称这是必须要有的设备,广发银行技未部的总工罗济南说道,“你们的ATM机上面是6个数字滚筒,插卡之后滚动上面的0~9,显示卡片余额,这功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得显示账户信息。”约翰巴伦:“什么?账户信息?你们.真的把银行账户凭证做成硬质卡片了?”“猜对了。”罗总工递过来一张小卡片,和他们ATM用的卡片式支票差不多大小,上面一行汉字,还好下面有一行英文,“广发银行”。银行的logo下面有一排数字,这应该是账户的账号。还有其他简略的字样表明其他的信息,然后在卡的最下方,一条黑色长边。罗总工:“二战时,你们英国人发明了一种大口径高射炮用的很厉害的VT引信,也就是无线电近炸引信。这张磁卡的原理,其实和VT引信一样。”阿什菲尔德:“磁感原理..可怎么从炮弹引信跳到银行业了?”“磁性物质是可以记载信息的,复杂的信息我不敢说,但简单地记录一串数字信息,用这条黑条涂抹的磁性物质就可以做到。.好了,总之,我们能在这张硬质卡片上记录一个银行账户的信息,这我
奇。
们有一个专利,和你们二位的ATM机专利叠加在一起使用。
阿什菲尔德:“那么,ATM机和银行本部是要有一根电话线,或者电报线,连接起来吗?罗总工:“不愧是大发明家,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一层。.是,或者差不多是这样。”
约翰巴伦:“如果在ATM机上操作的是银行账户,这似乎又返回到银行柜员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了,不会在这台ATM机上操作时,用户要长久等待吧。”罗总工:“不需要。因为银行的业务改用计算机处理,在柜台,银行员工来操作计算机中存储的账户,在ATM机,则是计算机根据输出的指令,自动对账户进行一些简单明了的操作。..我们可以现场
做个测试。
这台ATM机已经插上了电线和网线,罗总工插入银行卡,机器嘎嘎几声之后,6寸屏幕上的"广发银行"logo消失了,转换成一个文字界面:账户名:zhang san账户号:624267890045375601账户余额:135.04阿什菲尔德确认了,中国人真的把ATM机做成了可对账户执行简单操作的终端机。用电话线或电报线与银行本部相连,这个他们早就想到过。但那时候他们想的问题是:连接到银行本部之后,又能做什么?巴克莱银行总部并没有计算机数据系统,就算有电话线相连,那可能最后也会回归到人工服务环节,然后就又是等待和低效的操作,而且并不能节省人力。据说巴林银行在部署英国第一个银行数据库,但部署了数据库就能这么直接从中读取账户信息吗?并不。你得在ATM机上也安装一台计算机。不是那种现在一般人印象中的大铁柜子计算机,但至少也得具备计算机的一部分功能,这样才能完成数据库的读写操作。阿什菲尔德:“你们的广发银行中央数据是用计算机存储的数据库。而且,你们的这台ATM机能够远程操作数据库,所以,ATM机上有一种简化的、功能略微单一的计算机,是吗?罗总工:“正确。”阿什菲尔德:“太贵了,这太贵了。知道巴林银行为了部署自己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花了多少钱吗。”罗总工:“我也说一句实话啊,如果贵国银行业抛弃那些什么计算机安全法案和法规,从中国进口计算机设备,就不用花那么多钱。”约翰巴伦则在柜员机上试着操作。在6英寸小屏幕左右,有“取款”“查看余额"之类的一共6个按钮,都是中文界面。因为今天是和英国专利人一起鉴定机器,还特地贴上了英文标签。约翰巴伦按了一下取款,小屏幕变成了输入金额的按钮,约翰巴伦按小屏幕下方,工作台上的数字键盘,输入了“2”,然后确定,ATM机吐出了两张1元面值的人民币。
罗总工:“现在我们看看这个账户的最新信息。”
按了一下返回、查看余额,这个账号的账户余额变成了133.04。阿什菲尔德:“这种磁感应银行卡与ATM机结合,银行账户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支票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甚至现钞的印刷量和使用量都会大大缩小。”约翰巴伦:“它会不会杀死银行业?”阿什菲尔德:“不,只会给银行业开辟一个新世界。”罗总工:“这台ATM机,,使用了你们二位的发明专利,此外还叠加了五太类我们研发的专利磁感应银行卡系统;银行数据库系统;计算机显示系统;存取分流系统;还有一个就是传输认证加密系
统。根据我们与巴克莱银行的授权协议书,二位的发明人署名不变,在出售我们这种ATM机的时候,二位的发明,享有1/6的发明专利费用。
阿什菲尔德:“在中国全境?”罗总工:“无论ATM机销售到哪个国家,都享受专利收益。只是,好像应该是由巴克莱银行享受专利收益?约翰巴伦:“巴克莱银行拿到专利收益之后,再按照我和银行签署的合同收一部分的提成,我和阿什菲尔德各拿20%。”罗总工:“那就好,还是有一些收益是落到你们头上的。”约翰巴伦现在可高兴坏了。每卖出一台ATM机自已都有专利收益!虽然是银行拿到钱之后再分配20%给自己,那也是不小的一笔了,这卖起来之后不得每年收入个2000英镑?不,估计每年有3000英镑!罗总工:“阿什菲尔德先生是巴克莱银行的员工,但约翰巴伦先生,我知道您是个自由职业的发明家,有没有兴趣继续与我们工作,发明一些新器件,改进完善ATM机,推出下一代的产品?”
第30章 邢台地震
1966年3月24日,邢台。总理的车队和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一起在公路上挪动,最后的30公里用了3小时,这才抵达邢台市委的抗震救援指挥部。3月8日,邢台隆尧县东发生了里氏6.8级地震。3月22日在宁普县东南分别发生了6.7级和7.2级地震各一次。邢台大地震,8日和22日的两次强震造成房屋倒破损近500万间,受灾人数1000万人。地震伤亡人数到3月24日尚未完全统计出来,但光是房屋和财产损失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现在估计,还有多少受灾群众被埋在建筑里头?”总理进救援指挥部,先问了这么一句。值班的副总指挥一时没有回答上来:“已发现超过500名遇难者遗体,还处于被困的人,呢,我们正在对两千多栋完全倒塌的房屋进行救援,被埋的群众数量不
明,因为现在无法统计清楚在外面的有多少人,失联的现象太普遍了。
总理皱起了眉。不是因为副总指挥没马上答出来他刚才问的问题,而是他发现抗震救援指挥部里有不少同志脸上的表情不是焦急,而是“如释重负"甚至“沾沾自喜”。“我知道,你们肯定觉得这一次地震我们撞大运了。”总理脸上很严肃。"3月7日,邢台人民防空司令部下发紧急通知,邢台在3月8日举行人防大演习。再早两天,隆尧县3月5日举行全县民兵大比武,一直比到3月8日,全县群众都还在城外的山坡看两个民兵团对抗演
练。
“.是,很凑巧,这两件事撞巧了。邢台、隆尧的群众在地震的时候大部分都在屋外,这大大降低了伤亡。3月8日的地震之后,解放军要求邢台和周边的群众做好紧急措施,严格要求各地群众晚上不要睡房子里,防止大的余震,3月22日就赶上了连续两次大余震....有些同志可能觉得,我们运气不错。
“可运气归运气,抗震救援容不得我们松一口气。毕竟还是有大批的群众被埋在了废墟里,你们如果因为沾沾自喜,稍微懈怠了几分钟,可能就有一名群众因为救援不及时而没能抢救过来,如果发生这样的事,责任难道不应该是在你们身上吗?”
“因为地震而倒塌的或者半倒塌不能住人的房子几百方间,这些群众现在正住在冷嗖嗖的野地里,天当房地当床,你们难道不心疼不着急吗?”副总指挥被总理这么一批评,立刻站得笔直,指挥部的所有工作人员也都紧张起来:“是!总理,我们这就加快工作进度,争分夺秒抗震救援!”
“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邢台白家寨,这里是邢台附近受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地方,群众们在解放军的协助下正展开救援。地震发生时还是有一部分村民在息己的房子里,3月8日到3月22日,从倒塌的房子里救出来37人,以
及发现了9具遗体。当看到总理的直升机从天而降,白家寨的群众万分激动,纷纷围了上来。总理出机舱之后只是向群众挥挥手,然后就转身从直升机里取出一大包棉衣:
“各位乡亲们,我们还是赶快分发物资和布置接下来的工作吧,我来这里,也是给你们添个人手,不要有什么繁琐的仪式!”在全塌的、摇摇欲坠裂了缝隙的房屋之间,总理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考察白家寨所遭到的人员伤亡、损失,以及讨论灾后重建。周恩来还亲自下到群众临时居住的地窖子里仔细察看,反复问
道:“冷不冷?潮不潮?
总理嘱吋住在这里的群众,地窖子可能要住上一两个月,雨李就要到了,要在窖子口外边挖个排个水沟,防止下雨时向里灌水。
邢台地震。1949年以来在中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第一次发生的大地震。这次地震载入了《档案》中的一期节目。在这期节目中,有一小段是用飞快的滑动字幕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历次地震,每一次地震分配的记录文字在屏幕上只闪现一两秒:“1950.8.22阿萨姆地震8.6/4000""1951.12.21剑川地震6.3/420""1951.12.4阿尔泰地震8.3/1200""1961.4.4巴楚地震6.4/150""1966.2.5东川地震6.5/200""1966.3.8、3.22邢台地震
6.8/7.2/8000”"1970.1.4通海地震7.5/16000”..
这半分钟快速流过的字幕配的只是一张静态的废墟图片,只有文字信息。但就这文字信息是无价之宝,总理说的原话是“整个《档案》节自一白多集,就这30秒救人最多”。快速流过的字幕流到1976年7月28日,不流了,节目进入下一个单独的小节: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介绍了两分钟之后,又进入字幕速过阶段,下一个单独的小节是:汶川。到这里,节目才进入正题,这期节目就叫做《汶川往事》,节目组在2021年回忆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
第二个公文包收到的时间是1959年10月,这一段节自当然被翻录了下来,并且所有地震的发生时间都抄了下来,巴楚地震的救援很及时。今年2月5日的东川地震也妥善处理了。3月8日和22日的邢台大地震,中央也用各种巧妙的方式做到了最大化的减灾。而这几次大地震还让中央肯定了一件事:这三(四)次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和那个时间线里《档案》节目所记载的丝毫不差!这意味着往后的被载入历史的大地震,很可能也会按照原来的时间和烈度发生!中央书记处、聂帅的科技小组“被迫"了解了很多关于演化、概率以及混沌系统的知识。中央早就知道,人类活动确实能影响大气,而大气的微小扰动通过长期累积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能让风雨雪等自
然灾害发生得和历史上不一样。
通过三次地震的时间、烈度的对比,中央现在知道了:人类的活动恐怕还不能影响地壳板块的运动,板块该碰撞还是会碰撞,该断裂还是会断裂,断裂时发生了地震,那还是会地震..这可能是好消息。虽然实际上发生的是坏事。应对邢台地震采用的方法是人防演习和民兵天会操。会操的时候还全县观摩助威。当然这是临时措施,永久措施还包括建筑的防震设计,这已经制定了国家标准,其中那儿个后世会发生地震的城
市,中央会反复巡视调查,明察暗访加回访来确保盖楼的时候落实防震设计。
邢台地震历史上遇难人数超过8000人,现在灾区还没有完全清理统计,估计最终确定的遇难人数在千人左右,降低了7/8。还有没有可能降低得更多?比如在2008年5月12日,把汶川北川的群众们都叫到空地集合,大家一起仰头望天“五!四!三!二!一!摇一摇,噢!”这有点开挂太明显了。但是..如果只有这一个办法可以减小伤亡的时候,中央可能不介意真的这么做。总理在邢台视察和协调抗震救灾,一去就是一个多星期。这几天总理走访了很多地方,逐一了解当地的损失情况并安排救助。地质部也组织了人力和资源,派出了他们部自已的救援队和地质勘察队。已退休的老部长李四光也在救援队里面,他抵达邢台地区之后与救援队分开,救援队干救援的活儿去,他去找总理。“总理,这一次地震,中央做的提前部署,怎么说呢,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是,这种提前部署它不科学,这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啊!”李四光找总理是来“问责"的。
总理笑道:“我们是根据地质大学对华北平原地质运动的一系列考察和推测的论文,做出了一些预先部署,比如调集了一些军队和民兵待命。不过有一些所谓的提前部署,是本来国家救灾减灾中心计划中的物资准备和库存充实工作,从去年开始就陆续在做了,正巧这次派上了用场。
李四光:“一些军队和民兵....那可是四方多大军呢!”总理:“不过现在看来,也不算多,救灾全都用上了。”李四光:“总理,你们看的一定是注宏、韩迪前写的那篇《燕山运动与华北地质活跃期》的论文。可是那篇论文写的并不是你们理解的意思。论文的观点是,通过对过去三年华北地质变化情况的考
察,可以证明燕山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部活跃期,这个活跃期的特点是板块碰撞和滑动,滑动也就意味着地震。可是..
李四光摊开双手,“注宏在论文里也说了,这个活跃期是在地质纪年尺度上的。地质纪年!这个华北局部活跃期,是始于公元0年左右,结束于17方年之后!华北地区总共有大约4亿吨TNT当量的板块能量要释放出来,这是在17方年的时间长度上的而不是近几年、几十年的!.邢台的这一系列地震释放了一部分;其他的能量,在以后的17方年里慢慢释放。
“所以,我知道在地震前北京军区,有4方解放车和民兵预备役的官兵待命,喉”总理:“这,可能是国务院救灾减灾中心的某些同志,对地质科学的了解没那么深入,导致出现了不科学的判据。我们.一定让中心的同志好好反省,打好科学的基础,有必要的时候送他们到地质大
学去补补课。
没办法了,李四光这老头找上门来,总理必须让救灾减灾中心的同志背一口锅了。也不算背锅,国务院肯定不会真的处罚这些同志,最多让他们去地质大学补课一一补课不是处罚。李四光:“地震的预测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我自认为现在我自己所构建的知识体系还无法做到科学地准确地对地震进行中短期预测。长期..长期就像那篇论文一样,在地质纪年的尺度去预测这件
事,这又不太可能对生产生活造成立竿见影的有益效果。我希望后人能比我们这些人获得更多的知识,或许能够做到中短期预测。但现在,恐怕不行。
总理:“不过,你们的长期预测,还是可以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改进的。比如你们现在确认了华北平原也处在地质活跃期,这就是有意义的。”李四光:“这就意味着华北的城市建设,必须严格地落实不同类型的建筑的防震标准。”总理:“是这样。现在国家的每一座城市都在不断扩张,每年都要盖好多的楼房,这些楼房的防震考核不能打马虎,我希望地质部也参与进来,一起进行这项工作。”
看完本章 来说点什么吧
第31章 四川天迁移
邢台地震后一个半月,灾区恢复平静进入重建阶段,地震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也基本统计完毕。国内的媒体没说什么跑题的话,但是外媒跑题了。《纽约时报》直接把报道在标题写:《XingTai,Aluckycity》一个幸运的城市...仅就事实来说,纽约时报说的是大实话。整个震区房屋倒塌83万间、倒塌+损坏的房屋504万间,人员伤亡呢?遇难982人,伤5100人,其中残疾1100人。从局外人的视角看,邢台只能用幸运来形容。局外人除中央书记处+科技小组几个人之外的所有地球人。这《纽约时报》的大实话让中央不得不考虑更稳妥、更不动声色的减灾方法。这次的措施虽然让邢台地震的死亡人数削减了八分之七,但也让邢台获得了“幸运城市”的雅号,“幸运城市"的雅号可不只有《纽约时报》一家在说,国内好多人都在私下这么流传。首先是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提高抗震标准可不容易,这意味着建筑的用钢量和混凝土用量大大增长。虽然现在国内钢铁年产量上涨很快,但城市建筑总用钢量增长也很快河北、唐山地区后来成为世界钢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华北城市在90年代后急速扩张,而作为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国家,中国对华北城市的抗震标准一直执行得非常严格,几乎就是靠建筑用钢的需
求,就把这片地区的钢铁产量拉上了天。
其次是提前进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工程,在唐山不好搞,但在四川可以搞一搞。
1966年,四川城市群规划工作启动,因为这涉及到县的归并和县城的搬迁,所以,提前20年、30年做都不夸张。“在古代,背井离乡这个词,总是跟流离失所、饿浮遍野联系在一起,大都伴随看痛苦的甚至悲惨的记忆,这也是我们的干部感觉做这个工作很难的主要原因。”“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家乡呢?因为在古代,土地就是老百姓的一切。土地就是生产资料,而在农业社会,生产资料基本也只有地。离开家乡,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就意味看你丧失了你自已的
生产资料,你的生存就成了很大的疑问。
“这种想法先是固化为思维观念,再固化成为了文化习俗。”“中国人勤劳、和善、谦让、尊老爱幼,这就让我们的国家只要没有改朝换代的大乱,都能够在古代构建人口稠密但却又稳定的社会。一直持续到今天,就成了这样:我们那么多的人,那么高的人口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