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146节
最后,从宗教文化引申开来:中国主张的国境线是更合理的,麦克马洪线并不符合这地方居民的传统文化习惯。
这让1965年4月的中印边界谈判不得不首先解决东线问题。从4月达旺惨案到1965年9月,印度终于“服软"了。印度总理夏斯特里在印度国会三次发表演讲,表示中国和印度的分界线用惯常的地理分界并不是绝对合理的。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古老的国家之间,以文化一一主要是宗教影响区域,来进行划分,比
麦克马洪线更加合理。
夏斯特里的这话就意味着印度或许应让出东线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部分地区,因为这部分地区是藏传佛教的辐射范围。为了平息印度国会的抗议声音,夏斯特里还煽动了一下情绪,说中国和印度之间应该多交流。如果双方以“世界屋脊"为界,那么印度和中国的陆上边界就太冷清了,双方都不会有什么交流。夏斯特里突然成了“印奸”,在印度国会当起了说客,其实也没有太离谱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印度想干巴基斯坦。1965年4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重新爆发冲突,这可比中印之间的摔比赛刺激多了,印度用英制88毫米榴弹炮炮击克什米尔的亲巴基斯坦游击队,巴基斯坦陆军则上了105榴弹炮反击。冲突一直持续,这时候印度真的打算打巴基斯坦了。不只是在克什米尔地区对巴基斯坦发动进攻,而是要东巴西巴一起。(此时孟加拉国还是东巴基斯坦)对于克什米尔冲突导致的印巴战争风险,联合国安理会进行了讨论。当然,因为冲突还不算大规模开揍,安理会没有出台强制性决议。但是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苏联对印度这次冲突表示了特别关注。中国对印度的这次冲突做出了严重关注,并且中国还外加了一句话:反对在南亚次大陆爆发战争。夏斯特里这下明白了,如果印度揍巴基斯坦,在联合国那一关可能不好过。安理会会召开会议讨论印巴战争这件事,然后出台决议一一猜都可以猜到,肯定有两条:第一条,同时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实施制裁;第二条,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两国爆发冲突的地方。苏联一定会投弃权票,苏联不会为了这件事行使一票否决权,我躺了,都别烦我。英美法就不用说了,美国现在站在巴基斯坦一边。中国会帮印度一票否决,还是继续躺平弃权?为了未来的印巴战争印度在安理会能有个常任理事国站台,印度必须得开一个价。也就是做出一点牺牲。SO,夏斯特里决定拿来交换的东西,就是边界谈判上做出让步。中国:成交。
达旺市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得修路。中国拿回达旺本来就是因为达旺惨案嘛。再说了,把公路系统不只是方便藏传佛教教徒去拉萨朝拜,国防、安全、经济、文化全都依赖交通印度给出达旺市之后的第一件事一一开打。1966年1月5日,国际新闻中的军事板块,除了连篇累牍的越战报道之外,突然多插进来了一组简讯:印度和巴基斯坦开片了!1月6日,印度军队越过西线国际承认的印巴边界。印度陆军第15步兵师在参加过二战的老将普拉萨达少将的带领下攻击伊乔吉尔运河西岸的巴基斯坦军队,而巴基斯坦也随即展开反击。除了伊乔吉尔运河,印度的另一个攻击点是拉合尔,进攻的部队是印度陆军第1步兵师外加第2独立装甲旅的200辆坦克。进攻拉合尔的部队按照计划,在突破拉合尔防线之后要一个回钩,与第15步
兵师一起合围伊乔吉尔运河附近的巴基斯坦守军。
在克什米尔,印度压上了5个炮兵营,除了英国的小榴弹炮,这次是直接上了155毫米重炮。鉴于以前印军一打游击队,巴基斯坦的正规军就用炮击帮忙,这次印度决定了:我先把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基斯坦军队给灭了!
从1月5日到1月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就砰砰砰地一阵乱打。1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一直在支持巴基斯坦的美国抛出议案,遣责印度挑起战争,动用包括装甲部队在内的大规模地面部队攻入巴基斯坦领土。美国建议交战双方立即停火,由联合国派驻维和部队进入两国交界处建立隔
离带或缓冲区,并同时对主动挑起战争的印度实施军火禁运和贸易制裁。
英美法投了赞成票,安理会的其他非常任理事国大部分投了赞成票。苏联弃权。中国代表思考片刻之后,投出去一张反对票,制裁及维和议案无效。印度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一或许吧。印度觉得只要联合国不天降正义,他就能打赢。不过中国不这么觉得。因为《档案》里面早就写了,第二次印巴战争印度不但没赢,还被巴基斯坦反咬了一口.
第21章 铁三角
1966年1月的世界,在亚欧天陆世界岛,有一个西方媒体记者创造的名词,用来形容一个国家集团中印苏“铁三角"。不过这个名词只在不严谨的时事报道文中出现,国际政治家认为把这三国说成铁三角有些牵强。这三国当中,中国与苏联是同盟关系,有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与印度是友好合作互助关系,印度与中国也是友好合作互助关系。印度现在是不结盟运动的头牌,没和其他任何国家结盟。三国.额,都是社会主义,反正印度把社会主义写进宪法里了。既然不是相互同盟的关系,那中印苏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之为铁三角。但是,印度与苏联、中国的关系,确实比对其他国家的关系好上那么一点。现在的印度对欧洲的前帝国主义国家是带有警惕的冷淡关系,对其他路人国家是冷淡交往的关系,对巴基斯坦是满满的敌
意。但对于苏联和中国,印度与之在国际上的互动以及双边合作都比较频繁。
此时的美国在亚太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升级越南战争以“阻止中南半岛成为潜在的中国势力范围"。在印度洋,则利用巴基斯坦在两面"夹"印度。是的,现在直至1966年,美国与巴基斯坦仍旧是同盟关系。在南亚次大陆,美国的策略就是很传统的套路:扶持一个体量较小的但相对比较彪悍的国家,来牵制体量更大的它的邻国。在原历史位面,美国与印度相互靠近是在1962年。1962年12月14日,英美联合工作组发表声明,表示愿意向印度提供97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目标是在35个月内帮印度武装5个山地师,并向印度
提供情报支持。印度当关全部同意英美小组的方案。
此后直到1965年,英美每年向印度提供的军援数额都在1亿美元以上,直到印巴战争爆发。印巴战争中,虽然印度打的是原美国的小弟,虽然巴基斯坦的战果占有优势,歼敌数更多,领土净赚170平方公里,但美国发现巴基斯坦的军事动员潜力过于有限,而印度尽管战场上输了,可竟然没
伤筋动骨,于是美国继续他的支持印度的策略。
巴基斯坦就慢慢被美国抛弃了。在爹不亲娘不疼的时候,中国向巴基斯坦伸出了援手,南亚的主要国家所在阵营来了个“换家”。现在并没有什么换家,南亚的国家体系没什么变化:美国扶持巴基斯坦,印度自己在那儿傲娇,只是有时候和中国、苏联热络一些。
相对来说,印度可能和苏联的关系更亲密一点。如果这个时候苏联突然扑上来对印度说:“我们结婚吧,不是,结盟吧”,印度大概有30%的可能性会答应签个同盟条约。而如果是中国的话,印度答应的概率应该不到5%。
因为苏联对印度是直接给真金白银。比如米格21战斗机的生产线,虽然被援建沈飞米格21生产线的插队工程耽搁了两年,但到1965年10月,苏联援建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米格21生产线也落成了,预计1966年下半年第一架印度产米格21下线。
而中国总是在说“两国可以进行更深切的商贸合作和经济交流”。你的货我要掏钱买!这算哪门子援助,能不能不花钱啊?还是说回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吧,第二次印巴战争。第一次印巴战争是在19471948年打的,也叫做克什来尔战争,十八年前了。第二次印巴战争,印度动用了其70万地面部队中的15万投入进攻,巴基斯坦军队总人数26万人,动用了16万。1月5旦7,印度气势泌凶,兵分四路发动进攻。攻然而巴基斯坦很快反应过来,以进攻代替防御,发起"大满贯行动”,印度对伊乔吉尔运河的钳形攻击在1月10日被化解,直接进攻运河的、绕道
拉合尔的两路印军后撤。
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围绕卡吉尔展开高原山地战。卡吉尔镇在印度手中,但巴基斯坦占领了俯瞰卡吉尔和斯利那加列赫公路的高地。印军以5:1的优势兵力狂攻卡吉尔附近的巴基斯坦军营、游击队驻地,最后是把巴基斯坦人打退了,但印军的伤亡3倍于巴基斯坦。
第一阶段突袭不顺,印军开始增加空袭力度,削弱巴基斯坦的地面战力。但巴基斯坦空军和陆军一样以攻代守,空军袭击了印军位于克什米尔和旁遮普邦的空军基地。印军最太的二个进攻集群是被称为“印度军队的骄傲"的印度第一装甲师及4个地方步兵团,他们负责进攻锡亚尔科特。然而印军指挥官竟然让第一装甲师兵分两路进击,结果在查温达被巴基斯坦第6
装甲师截杀歼灭了其中的一半,印军损失了超过150辆坦克,攻击失败。
战争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巴基斯坦占有很大便宜,于是在1月14日,巴基斯坦投入反击。这时候轮到巴基斯坦吃瘾了。他们的王牌一一巴基斯坦第一装甲师越过边境反击,一头扎进了印度第4山地师的防御阵地,损失了97辆坦克和200多辆装甲车、卡车,而印军只损失了32辆坦克。巴第一装甲师被迫后退10公里脱离
战斗。
两国的第一装甲师在实战中都吃癌了。刚才说过巴基斯坦军队只有26万人,已经动用了16万人直接参战,他们没多少家底可供挥霍。在第一装甲师遭受重创之后,巴基斯坦放弃了在平原地区反击打入印度国境的计划,只在克什米尔打局
部反击,重新包围了印度的卡吉尔据点。
至1月18日,双方的战线沉寂了下来。巴基斯坦虽然略占优势,但不敢发动反击;印度疯狂向前线调集部队,但部队集结起来之后也都是在防御,不敢投入进攻。
仗打到现在,局外人和局内人都明白比赛已进入了垃圾时间。在联合国总部,安理会各成员国陆续从私下渠道与印巴的代表接触,了解到了双方都不想打下去的意思。这就好办了,由埃及提出一个新的议案,不说制裁也不说禁运了,就是敦促双方停止交火,
召开停战谈判。这个议案几乎获得了安理会的全票贯成通过。
从1月5日到1月18日事实上停火,巴基斯坦阵亡+被俘5300人,印度阵亡+被俘8200人。巴基斯坦损失了190辆坦克,印度300辆;巴基斯坦损失了43架飞机,印度损失了55架。最后盘点,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赚到了不到200平方公里的高原石头山,任何庄稼都种不活的那种。1966年...战争开局。除了快打快收的印巴战争,当然少不了越南。冷战嘛,这样才是正常的。
1966年1月,美国流行音乐榜单出现了一首上榜新歌:巴里萨德勒的《绿色贝雷帽之歌》。这就不用贴歌词了,看歌曲名字就知道,这是写绿贝雷部队的,民谣风格,主旋律歌曲。《绿色贝雷帽之歌》不但上了热门单曲榜,而且从1月底到3月份,这首歌连续五周在Hot100上排名第一!官方刷子们甚至把这首歌刷上了Billboard的年度关榜,排名1966年第10。这可是1966年的Billboard天榜。现在大家都只记得1966年是鲍勃迪伦、披头士、海滩男孩、滚石的年代,猫王甚至因为状态不佳被卷得差点掉出top150。就在这一份被巨星们霸占的榜单里,《绿
色贝雷帽之歌》排名全年第10。
到了21世纪,凡是讨论Billboard天榜、讨论六十年代美国流行音乐"名作"的时候,美国音乐人一般都会默默忽略掉《绿色贝雷帽之歌》,太特么羞耻了。但是现在《绿色贝雷帽之歌》能够上榜,至少说明了一件事情:美国官方在竭力宣传、包装、粉饰越南战争这件事。虽然很羞耻,但越战还是美国的“国家战略”,文艺界呢得配合配合再过几年就不是这样了,那时候因为越南战争劳而无功,民怨沸腾,美国政府声誉扫地,美国所谓的"美宣部"干脆放弃了宣传和粉饰这件事,大家一起来反战。与《绿色贝雷帽之歌》霸榜相似的还有另一件事情。1966年1月,《时代》杂志公布了他们评选的1965年年度人物:驻越美军的最高指挥官威廉威斯特摩兰中将。在1966年第一期杂志上,威斯特摩兰大大的脑壳出现在封面。
威斯特摩兰参加过二战,在朝鲜战争中打了个酱油。朝鲜战争爆发时他还在陆军战争学院任教,1951年初紧急调到驻扎日本的第187空降团任团长。然而,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中美最终谈成了,在1951年6月把条约签了下来,威斯特摩兰和他的团在日本全程旁观一枪未放。
像威斯特摩兰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对于1950年到1951年初的战争,很多人心里面不服气,认为中国只是用美国人不熟悉的战术“偷袭了美军,一时间把美军打蒙了。在美军准备调整策略时,中国领导人又巧妙利用国际规则、并抓住了美国和美军势力最低谷的时间点,答应了美国的停火请求,规避了与美军的继续作战。
这些不太服气的美军将军和校官们,现在都认为越南战场是一个机会,可以给美军的战斗力正名的机会。
“什么?给自已的战斗力正名?太棒了!我也要正名,请让我去!”1966年1月8日,太极旗在西贡月湾区巴哨街冉冉升起。巴哨街,就是驻越美军司令部大楼所在的地方。南朝鲜将入越参战部队的司令部设在了美军司令部大楼的对面。当然,南朝鲜的这个司令部只是韩军的后勤统管机关,南朝鲜在越南的军队的总司令部在对面那栋美军大楼里,最高指挥官是威斯特摩兰中将。派往越南参战的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历史悠久的、中国人也不陌生的、志愿军老兵说起这个名字都还不住地咂巴嘴的一大韩民国首都师!朴正熙总统按照美国的要求,派出2.5万人(包括1个完整的步兵师和2个工兵团)加入越南的战斗,以换取美国降低5种特别关税,让韩国货在美国畅行无阻。也就是"以人命换市场"吧。其实派任何一个南朝鲜师去越南当炮灰,效果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反正是人命换市场,南朝鲜部队到了,美国的关贸优惠就会到。不过朴正熙还是想为韩国陆军挣回点面子,因此他还是下令把陆军
最强战力派去越南,他希望首都师在越南好好打,让美军、让南越军队对自已的战斗刮自相看。
西贡港,第3、4、7号码头。“预备唱!”“这是一顶翻边的棕色宽软毛毡帽“它对我来说是整个世界”
“它象征着我们的国家”“美丽的澳大利亚..在首都师抵达西贡的一周之后,澳大利亚陆军第3旅,皇家军团第1营抵达西贡。皇家军团第1营原为澳大利亚陆军第65营,因二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英联邦授予"皇家"称号。第1营现在是全美械机械化步兵营,澳军没有人、车辆分走的传统,军人不坐客机,和自己的装备在一起,由3艘运输舰一次性海运到西贡。这只是澳大利亚派出的3个步兵营之一。澳大利亚国防部打算向越南派出3个这样的营,外加其他后勤部队,总计可能有4000~5000人。中印苏的铁三角那是媒体强行贴牌的。美韩澳这个越南战场上的"铁三角"是真实存在的。现在,三国的军队在越南一起碰头了。..士兵们戴着它,自豪地背负它“让全世界都看到”“一片自由的土地!”“轰隆!”"啊!一一啊!”从西贡港到澳军的军营,短短的2公里路程,皇家第1营有2/3的兵员是直接走着去军营的,车辆还在船上,卸下来可得费不少时间,人就先走到军营躺一会儿吧。在列队步行去军营的路上,出事了。围观的人群中,一名越共悄悄取出一枚美式手雷,嗖地就扔进了澳军的行军队列。1死5伤,澳大利亚武装部队在越南首获阵亡,此时距离澳军踏上越南国土仅仅过去了2小时17分钟。
第22章 大北京彩电
1966年1月17日,曙光三号无人试验飞船在酒泉发射升空。曙光系列的第一艘一一曙光一号,是在1964年8月1日成功发射的。曙光二号是1965年6月。两次发射都没什么意外,打上去,顺利回收。曙光一号是一艘原理验证飞船,只验证飞船的发射入轨、再入大气层、开伞降落这些环节是否正常,此外就是验证控制系统对它的落点的控制精度。飞船里面的仪器有60%是单纯的配重,它的舱内
甚至还是真空。
曙光二号就加上了维生系统,包括舱内有0.7个大气压的空气、有空气循环系统(虽然里面没有人)、温度感应系统和控制系统(电加热和冷却散热两个分系统)等。两次发射、回收都完全正常,曙光三号是载人飞行之前的最后一次无人测试。这次的飞船与曙光二号大致相同,只是根据曙光二号回收之后仪器记录的数据,做了若干细节调整,比如电加热系统的
功率完全不需要那么大,可以砍半;过载控制要加强飞船出现旋转时的纠正力度等等。
除此之外曙光三号还比曙光二号多了一个模拟人生,这个“假人"体重65公斤,身上装有各种传感器,记录在3天的飞行过程中自已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内。从1961年载人航天项目启动,到1966年,五年时间中国的载人航天走到了送人上太空前的最后一步。这个速度和史实中的神舟飞船研制进度相比快了许多,但放在冷战时期,和美苏的载人航天项目
相比,曙光计划其实并不算快。
曙光计划采用细水长流的投入方式,飞船设计、制造由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负责实施,尤其是制造厂只占用卫星厂的一个车间,不搞突击也不搞人海会战,宇航员的训练也按部就班进行,这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物力投入,让成本变得可控。
曙光计划的飞船也比苏联、美国的第一代飞船完善。苏联"东方"号和美国水星计划的飞船都是"绿皮车”,加加林返回地球的方式是从飞船里打开舱门蹦出去跳伞着陆,飞船本身没有整体的减速伞。水星计划嘛,你要知道谢泼德上太空用的火箭其实是一枚中程导弹改的(苏联至少还是用洲际导弹改的),就知道它的飞船有多简陋了。
而曙光计划借鉴了科罗廖夫1963年刚刚提出的联盟号飞船的设计思路,采用三舱制结构,一个装火箭发动机让飞船能返回地球的动力舱、一个宇航员吃饭睡觉的乘员舱、一个载荷舱,在载荷舱里可以放一些科学仪器,做一些入门级的空间试验。
东方号和水星计划都是双舱结构的飞船,动力舱+乘员舱,没了。宇航员只能在里面吃吃睡睡,太空一日游或者数日游
这倒是有点符合钱学森构想的未来空间站建成后专用于天地摆渡的载人飞船。但天地摆渡的载人飞船就算不需要载荷舱了,可还得加一个东西:和空间站的标准接口。所以,还是小不了。实际上按钱学森的规划,未来的空间站摆渡飞船也还是用曙光飞船为底子改的,两舱合一,结构更简单造价更低,并且最大搭载人数可从3人增加到45人。说到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现在是怎么定位的?中国空间站的用途,第一是进行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研究,如材料学、凝聚态物理研究、天体学宇宙学研究等;第二,为载人登陆火星提供基本数据实验。因为载人登陆火星,保守估计也要宇航员在太空中呆上两年多,先建个空间站,试试看人在太空中呆半年、一年、两年,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维持宇航员的生命和工作状态总共都需要多少物资、
需要哪些物资。
所以,要实现载人登月,需要达成两个前置"成就:发射一个大型空间站并长期运营;进行一次载人登月。一一对,在中国的计划里,载人登月只是载人登火星的一个可行性验证,属于前置基础。当载人登月完成后,载人登火星是不是可行、具体该如何在工程上实现它,就有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时间表了。“哇,几个月不来,你们把空间站设计成这样了?不错不错,比上一个版本漂亮多了。这算第几代?”屠守锷回答钱学森的话:“这是二代半。”钱学森:“这么说,它还是用长二捆就可以发射上去的。”“对啊,时间也不会拖得很长,但是,它比二代更具有实用性。”中国规划的空间站,第一代是验证型号,单接口单舱。空间站在天上运行,地面发射的载人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在空间空站唯一的接口上。第一代空间站现在设计已经完成,都在工厂开造了。如果没有发射失败或者其他意外事故,第一代空间站应该就只发射一枚。第二代空间站则在前后各有一个对接口,前面的对接口与载人摆渡飞船对接,后面的接口与另一艘飞船(一般应该是载货飞船)对接。二代半空间站略微加强了空间站主舱体的强度,这样就可以由两节舱体组合而成,一节舱是宇航员起居舱,一节是实验舱,用长二捆分两次发射。然后,实验舱前有一个对接口对接载货飞船,宇航
员起居舱还有一个一个对接口对接载人摆渡飞船。
可不可以主舱体由3节舱体构成,在太空中长长的一列,像火车车厢一样?屠守锷现在计算的数据显示有点难,超长的组合体在有飞船接入的时候会有严重的震动和共振,这要进一步加强舱体,付出的重量代价太大了。
不过,01工程的一位不到30岁的工程师徐盛华有新的想法。
徐盛华1939年生人,1957年考入哈军工导弹专业,入校转了6年制,毕业时直接硕士。毕业后进入01工程项目组,本来工作方向是战略导弹方向,但他在空间站和航天器方面的兴趣似乎更为浓厚。徐盛华提出的新想法是:空间站柔性连接结构。这样空间站的尺度就可以做得很大,飞船接入、脱离产生的碰撞、震动根本就不在话下。去年10月把柔性连接的方案草案勾画出来,钱学森在杂志上看到了徐盛华的论文大为赞叹,顺手就把徐盛华转到了航天器工程设计这边。现在,27岁的徐盛华已经有了一个4人团队,包括徐盛华、一个材料学博士、一个中科院力学所的正研究员、一个火箭工程硕士,这几人特别善于琢磨各种出人意料的点子。不过,柔性结构可能在二代半空间站上不会采用,毕竟二代半空间站本身也是个过渡产物,但第三代空间站可能会使用柔性连接结构。航天/火箭工程研究领域经过10年的发展,钱学森已经把这儿变成了一个新思想的大熔炉,下连基础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电磁学、半导体等基础学科,往上支撑弹道导弹、运载火箭、航关器等
型号设计,现在还扩展到了战术导弹、航空器、深潜器等等诸多领域的技术支持。
仅举航天领域的例子,全院现在开展论证和技术研究的项目就有:单级入轨航天器;1级半运载火箭;第1级可回收的2级运载火箭;太空穿梭机(航天飞机);空天飞机及空射入轨方式。这五种方案是在下一代低成本入轨工具论证项目中提出的。除此之外,还有航天器柔性连接结构、桁架式超大型空间站构型、大型旋转体空间站构型、运载火箭燃料箱氧化剂共底设计、100毫牛级大功率等离子发动机、新一代高效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和核
喷气发动机等等单独的项目。
用钱学森现在的话说,已经有一大批中青年研究者的水平超过自己了,这是他归国十多年最大的成绩,也是他最值得自豪的成就。对钱学森的这番话,全体研究员和职工表示不认同,老钱明明是水平已经跳出三界之外了,他是引导员、导航员、舵手,舵手肯定是水平最高、前瞻性最强的。
“月球9号无人探测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月球9号无人探测器进入绕月轨道。”“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天器在月球的软着陆即将进行。月球9号将成为第一个月球的访客,并从月球上向地球发送无线电波。”苏联"月球系列探测器,之前的8艘都是绕月或者直接撞击月球的"探测模式",到月球9号(LUNA9),终于可以尝试在月面软着陆了。1966年1月20日,月球9号在拜科努尔发射升空。1月21日修正飞行方向,飞向月球。1月24日,月球9号再次修正航迹,成为一颗绕月飞行的卫星。现在,中国、苏联、东欧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正在
由播音员播送月球9道的实时状况。
月球9号没有电视信号回送功能,一切实时状况都靠播音员和解说员口头描述,以及桌上的模型来予以说明。在解说员的描述中,月球9号逐渐降向月面,在距离月面75公里时启动反推减速火箭,在距离月面250米时火箭发动机关机,展开缓冲气囊。然后,月球9号就嗖一一地掉到了月面上。由于月球表面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250米的高度摔下去也不算什么,况且月球9号还有缓冲气囊呢。月球9号自缓冲气囊打开之后,就和地球暂时断绝了无线电联系。下一次联系要等着陆成功、抛掉缓冲气囊,展开对地通信天线的时候了。整整8分钟的时间,电视台的播音员和航天工程师客串的解
说员时不时陷入沉默,有时候沉默持续二十多秒。
这时候,在电视画面中,大鼻子的苏联播音员、解说员的画面就被切掉了,家家户户的电视屏幕一闪,现出了中国特色口音的俄语(苏联地区播放的版本):“大北京,大北京!大北京。21寸彩色电视机,就如我们征服太空的步伐,更大,更清晰,走向更炫丽的世界!”一一这是在苏联播送的版本。在中国播放的当然是天津味的普通话。“北京"牌电视现在发展成了“大北京”,这不是俗称,就是天津电子集团对新一代大屏幕显像管制造的一系列电视机的正式命名。之所以花钱在月球9号的电视直播(演播厅直播)节目中买了5个20秒的广告时段,是因为"大北京在苏东地区的销量实在太好了。播音员:“...观众们,我们刚刚收到了月球9号的无线电信号,它成功着陆了吗?”解说员:“能够接收到无线电信号,这就说明LUNA9的机械和电气系统一切正常,由此就可以反推出来,它的软着陆一定成功了。不过,我们还需要继续接收LUNA9发回的无线电信息,以详细了
解...大北京,大北京!大北京..
“21寸彩色电视机.
第23章 东西合璧
“许同志,这个项目应当邀请施耐德参加进来。”蔡司(上海)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安德烈拜尔曼思考再三,说出了自己已的意见,并且重复了一遍这句话以引起与会者的注意:“必须邀请瓦尔塔施耐德参加进来。”蔡司(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1960年。最初是由国资委、蔡司耶掌公司(东德蔡司)各掌一半股份,东蔡出技术专利、核心人员、部分东德生产的工业母机;中国出资金和一部分工业母机。1962年,西德的卡尔蔡司公司(西蔡)也入伙了,蔡司(上海)成了国资委、东蔡、西蔡三方混合股份。至于上海市怎么把西蔡也逛到上海办企业,而且和东蔡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比较长的故事了。总工程师安德烈拜尔曼来自东蔡,东德统一社会党党员。他提到的瓦尔塔施耐德高级工程师来自西蔡。东西德的外籍员工平日关系不差,但军工之类的涉密项目,以前基本上是只由东德的工程师参与,拜尔曼现在正在做的项目就是。不过,当许主任把项目的详细技术要求公布出来之后,拜尔曼直呼难度太高,有点棘手。许主任也表示确实这项目挺难的,但这是重点项目,一定得完成它。拜总工你想个辙呗?拜尔曼就说,应该请瓦尔塔施耐德加入项目组。这个要求还是颇为麻烦的,徐主任也得请示上级。三天之后,施耐德在保密协议书上签字,加入讨论小组,这三天时间,项目组也赶紧搞出了一份"脱密"版本的技术要求书。“哦天哪,这是什么巨型望远镜,不,巨型镜头组。”施耐德看见的只是技术要求书附带的图纸,只标注了成像光路和技术要求,并没有镜片设计(这个等着讨论小组设计呢),但图纸已经复杂得不成样子了,100X80厘米的大图上面满是线条、箭头和
标注参数。
施耐德咪眼看了一会儿:“你们想要的这个东西物镜直径高达2.4米,这意味看必须订制一套新套的玻璃熔融设备和磨镜车间。”许主任:“已经开工了。而且,是按最高精度要求配置的硬件设备。”
施耐德再仔细看镜头组的要求,2.4米的大物镜后面的镜片直径就没那么大了,但后面的镜片是对物镜折射过的光线进行再折射或反射,镜面精度的要求更高。高精度镜面当然是为了保证成像绝对清晰,这就意味看镜片组还不能出现边缘畸变,不能出现分光,否则最后成像容易出紫边,再差就直接出彩虹道道。但是,在前面一套复杂的镜片组,把光路汇聚起来之后,镜头组的未尾,技术图纸上又把光分成了三叉,在这个三岔口上面写了技术要求:这一处要设置一个棱镜组,要将汇聚到这里的光分成红黄
蓝三原色。
刚才施耐德大致猜到这个镜头组是用来干什么的了,但最后这一套分光系统的要求又让他有点迷惑。现在讨论小组集中解决的是两个问题:大直径镜片的表面精度如何保证,具体到每一块镜片的精度要求数值是多少;畸变如何纠正,色散如何纠正。蔡司(上海)的西德人大多在搞消费级照相机镜头,但施耐德在西德是设计过天文望远镜的,他在会上大致说了个方向,认为需要2到3周的时间来根据现在玻璃材质制定工艺规范。许主任:“除了上述这些要求之外,可能你们还得注意,整套镜片组的总重量也有要求,虽然这个重量要求如有特殊原因还可以调整。.施耐德先生,很抱,我们小组今天只讨论镜头组,这个大系
统的其他部分暂时不提供信息。
拜尔曼看看施耐德:“其实我看过整个天系统的说明书,但我就不告诉你。”拜尔曼瑟的样子把施耐德气笑了:“不用你来告诉我,我在西德阅读过很多技术论文,略知道一些。这是照相侦察卫星的镜片组。”拜尔曼“.许主任:“..施耐德:“Mr许,这一套镜片组你们的要求我大致清楚了,但不得不说的是,如果按照你们的技术要求,镜片精度、组合精度、成像质量都几乎是最顶级的,更不要说这套镜片组还要有极大的抗过载
和防震能力,镜片组之外还需加一个防辐射匣子,这就意味着,这是一套相当昂贵的镜片组。
许主任:“贵一点是应该的。”施耐德:“不,这不是应该的。我看过KH1的光学系统的论文,美国人设计的KH1镜片组考虑的是性价比。要求性能够用,但不打算无限制地往里面投入资金成本。实际上,我估计整个KH1卫星的
其他系统也和光学镜片组一样,美国人首先考虑性价比。
“我也稍微了解到了苏联研制的光学照相卫星,他们的思路也和美国差不多。因为照相侦察卫星它是一种消耗品。”在消耗品上面采用太昂贵的零件,恐怕..我坦率地说,我担心你们的国防预算会严重超支。”施耐德说这些话的时候,许主任脸上露出了神秘的微笑。施耐德说完,徐主任说道:“施耐德先生,您就按我们的要求做就好了,其他的不用管那么多。”
施耐德看到的KH1的论文资料,以及苏联的照相侦察卫星,的确是消耗品。他们的照相侦察卫星现在都是返回式卫星,拍照要用胶卷。一厘胶卷拍过之后收纳在胶卷舱里,大概每半个月往地面丢一个胶卷舱,地面收到胶卷舱,冲印、解读上面的信息。一颗卫星上的胶卷舱数量是有限的,有的4个、有的6个、最多的12个。所有的胶卷舱都用完弹出去让地面回收之后,这枚侦察卫星就成太空垃圾了,所以说它是消耗品。照相侦察卫星的零部件不能
做得太贵,太贵了心疼。同时上面的照相系统的寿命也不用太长,因为这卫星最多也就用半年。
徐主任带团的、拜尔曼和施耐德参加的项目小组则不一样。他们做的镜片组是给CCD成像、天地数码传输的“关眼”侦察卫星用的。预计1969年发射首枚卫星,初期型号的工作寿命5年,100万次快门寿命。后期型号打算增加到810年。比起只能待机半年、拍几百张胶卷就成太空垃圾的胶卷照相侦察卫星,“天眼"卫星基本上是代际碾压了。只是这东西....是真的贵。CCD图像传感器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块芯片,但这块芯片的表面植入了微小光敏物质,每一个光敏物质颗粒单元下面是相应的半导体电路。原理说起来倒也是简单(贝尔实验室1970年制成了第一块CCD),但实现起来就要考验基本功了。上海电子集团的微电子实验室首先头疼的是CCD的面积。这时候的芯片为了提高良品率,面积都不大,最大的也就8毫米X5.4毫米,指甲盖大小。CCD芯片为了达到侦察卫星要求的像素数,用当前的
6微米芯片工艺生产的话,面积得是60x40毫米。
上电纯从理论上做了个估算,如果做这么大面积的CCD图像传感器,光刻机和整个芯片生产流程走下来,良品率估计只有23%。图像传感器具体的工业制造流程设计也特别烧脑。30X20毫米的硅片,当然还是先用光刻机刻槽,离子注入,生成微电路,但然后还有芯片表面的光敏物质。这也是像离子注入那样注入在表面层
吗?涂覆之后,方一光敏物质渗透下去,影响到了下层的晶体管结构怎么办?
于是,为了做出CCD图像传感器,上电现在要先搞定芯片的分层加工工艺。研制CCD图像传感器、研制巨型光学镜片组,这只是“天眼"项目中的两个“碎钞机"而已。整个天眼项目的碎钞机何止这两个点,全套下来一共有12个。
为了庆祝项目小组走出第一步,拜尔曼和施耐德打算去酒吧喝一杯。“拜尔曼!拜尔曼同志!”
一名德国人刚下楼梯,看见拜尔曼赶紧边喊边跑过来,“拜尔曼同志,我得提醒您,蔡司总部派了一个叫埃里希穆勒的人过来,他也是史塔西的特工。”施耐德:“hiahiahia.."拜尔曼:“噢!又一个特工!谢谢你提醒我,弗兰克。”弗兰克汉斯:“但这一次也不会出问题,等他到上海我就找他打招呼,他知道该怎么做。”拜尔曼:“这已经是派过来的第四个史塔西了,包括你在内。你们仁是不是有些该做的工作没有完成,引起上级怀疑了?”弗兰克摇摇头:“不会是在这方面出问题,如果出问题了那会是把我们仁调回国再派人来。”拜尔曼:“如果确信不是上级怀疑你们,那你们三人就负责把埃里希汉斯拉下水。”蔡司(上海),在非正式场合也可以叫上蔡,被史塔西(东德国家安全部)特别关照了。原因不是因为在这里工作的德国人多达100来号人,也不是因为上蔡研发部成立才3年半,新产品研发能力就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