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昏君,从逼董卓献孙女开始

三国:昏君,从逼董卓献孙女开始 第438节

种越双目死死盯着敌人,继续喊道。

此时,不少士兵的鬓角开始流汗。

“将军,敌人还有一百步!”

瞭望塔上的士兵惊慌地喊道。

“给我稳住!”

种越咬着牙关,怒声喊道。

现在,

还不是时候!

八十步,

五十步!

等敌人走到五十步的时候,种越一声令下,“给我放箭!”

“呼——”

士兵们早已用尽了全身力气,拉满弓弦!

一声“放箭,”

数千支箭一齐飞出,犹如在天空中编织了一张黑色的大网,

朝着敌人的头顶,

扑了下去!

……

PS:感谢【璃?】妹子的礼物支持,感谢【炸天帮混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撸喵人】【可拉可拉www】【小晓书虫丶】【极端化】等大大的鼓励。

今天的更新一直被审核,修改了很多次。原版在裙里有,想看的大大可以送个小礼物,然后看后台……

第388章 恐怖汉军,惨痛代价

“呼——”

密集的箭矢破开空气,朝着匈奴人的头顶铺了下去。

匈奴士兵吓得头皮发麻,连忙举起手中的盾牌,护在头顶!

盾牌连成一片,形成了一堵墙,将攻城的队伍死死的护在下面。

看得出来,这支队伍训练有素,拥有丰富的攻城经验。

然而,他们还是低估了箭矢的力量,

“铮!铮!铮!”

数千支箭矢钉在盾牌上面,犹如天神执锤,砸落人间,震得那些持盾匈奴兵手臂发麻。

盾墙出现松动,

盾与盾之间的缝隙,立刻变成了死神的通道!

“啊——”

“我的手,我的手!”

……

一些举盾的匈奴兵,手臂被射穿,一些人腿部或者脚被射中。

还有倒霉的,直接被射穿身体。

惨叫声在攻城队伍中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射!”

种越看到城下队伍有些散乱,破绽百出,立刻下令发出第二轮箭雨。

“唰——”

数千支箭再次升空。

将士们的紧张,都随着第一轮箭雨释放了出去。

第二轮箭雨,要淡定的多。

因此,

力量虽然不如第一轮那么强,可是他们的准度提高了不少。

居高临下,

五十步,

如此大的优势,他们的箭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那一根根利箭宛若黑色的毒蛇,冲入攻城队伍的破绽当中,无情的收割着他们的生命。

好不容易筑成的盾墙,犹如干枯的泥浆地,受到了蛮牛的践踏。

变得,支离破碎!

盾兵再难连成一片,为了自保,他们只能用盾牌护住自己。

而其他人,却完全暴露在了弓箭手面前。

“第一梯队自由射杀,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轮流放箭!”

种越根据现场的情况,立刻改变命令。

他有条不紊的指挥,再一次稳住了军心。

将军是一支军队的主心骨,只要将军不乱,军队就不会乱。

猎杀时刻,开始!

然而,匈奴人也不仅仅只有这些手段。

远处指挥作战的左贤王,看到攻城队伍遭到了压制,脸色变得铁青。

这三千人,比他想象中的要顽固的多。

如果,

连这座小小的关隘都拿不下,将会很影响士气。以后攻打雁门关,岂不是更加困难?

“弓骑出击,掩护攻城!”

左贤王下了一道命令。

“哒哒哒……”

一支骑兵冲了出来,他们是北匈奴最精锐的弓骑,每一个人都拥有极强的箭术和力量,是对付城池守卫最好的力量。

他们曾经协助攻破过数十座城池,拥有辉煌的战绩。

看到弓骑支援,慌乱的攻城队伍立刻镇定了许多。

他们立刻寻找掩体,藏在云梯车后面,做好冲刺的准备。

“唰——”

三千弓骑从北往南,自城墙下面冲过去,一根根箭矢带着破风之声发出,朝着城墙上覆盖而来。

“当心!”

“注意掩护!”

赵岚生对弓骑并不陌生,连忙提醒大家。

守军将士首次遭到压制,一些反应较慢的士兵,或死或伤。

由于人手不足,他们没办法同时兼顾攻城队伍和弓骑。

思考片刻,种越做出了一个决定,

“先别管攻城队伍,给老子狠狠地打那支骑兵!”

放任攻城队伍靠近?

这么做虽然很危险,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决定。

如果继续压制攻城队伍,那么城墙上的士兵,可能会被弓骑消磨殆尽。

在种越和赵岚生的指挥下,守城将士们开始反击。

他们毕竟占着地利优势,有城墙掩护,

而弓骑为了速度牺牲了防御,完完全全就是活靶子。

他们的速度虽然很快,

可这些汉军的弓术也不平庸。

前几年,刘辩攻打倭国,吸收了太阴灵媒和太阳灵媒,为大汉增加了10点智力和10点武力!

智力的提升让将士们的战斗意识提高了不少,思维更加敏捷,头脑更加冷静。

这是一名优秀弓箭手,必须要具备的。

而武力的提升,让他们的精准,力量得以增加。

因此这支纵横西域多年的匈奴弓骑,自组建以来,第一次尝到了苦头。

他们以为自己的速度可以躲避大多数箭矢,

事实上,他们吸收了绝大多数伤害。

仅仅两轮箭矢,就让他们减员超过五分之一!

看的左贤王一阵肉疼。

然而,

他现在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会儿撤下去,不光弓骑白死了,就连攻城队伍的损失也无法挽回。

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下令弓骑继续掩护!

首节 上一节 438/5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