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投资霸王项羽

三国:开局投资霸王项羽 第164节

第444章

法正对蜀汉另外一个贡献,与诸葛亮、刘巴、李严、伊籍一起联合制定了《蜀科》,整顿了益州的法纪。

由于《蜀科》过于严厉,引起益州豪强的抵触,法正曾经向诸葛亮建议“缓刑弛禁”以安抚豪强,稳定益州局势,诸葛亮则写了《答法正书》回应法正,其中指出“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于是法正被诸葛亮说服,放弃了自己的主张。

法正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为刘备提出著名的汉中策:“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法正指出了汉中的战略意义,成功说服刘备不计代价与曹操争夺汉中,其意义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

而且具体实施过程中,法正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法正的功劳,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诸将中最高赏赐,足以看得出法正在刘备心中的位置。

而且刘备让人打造了几把剑,分别赠给了刘阿斗和另外两个儿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赵云,足以见到他们几个人在刘备心中的位置。

虽然法正劳苦功高,但是他跟邓芝李严这些人有一点相似,他们都是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人,虽然非常有才华,但是得罪人很多。

法正自从投靠益州牧刘璋之后,就有很多人看他不顺眼,处处打压他,他是混了好多年才当上一县的县令,所以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对益州牧刘璋也没有什么好感激,但是法正跟张松的关系从一开始就非常好,真正有才华的人互相都是惺惺相惜的。

在原来那历史时空上,法正被刘备信任和重用之后,特别是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最后还被委任为尚书令,法正就开始仗着自己的权势,去打压当初看不起自己的人,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正可谓是睚眦必报,有人就把这个事情反映给诸葛亮,结果诸葛亮看得出来,法正现在非常得到刘备的信任,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比自己还高,而且法正劳苦功高,所以诸葛亮就不管不问.. .....

刘阳对法正这点倒是蛮欣赏的,大丈夫本来就应该快意恩仇。

只是可惜,法正寿命太短,帮助刘备拿下汉中之后没几年,就因病去世,刘备对法正的事非常悲痛,比当初对庞统的死,还要悲痛,一直悲痛了好几天。

再结合着诸葛亮曾经说过的1.4话,就在刘备不顾一切想要东征东吴的时候,特别是东征失败之后,诸葛亮非常感叹的说的那句话,如果法正还在的话,一定能够劝阻陛下不要讨伐东吴,就算是发兵攻打,也不会如此惨败,估计刘备兵败的时候也会想起法正,如果有法正辅佐,自己就算失败也不会败得那么惨!.

第445章

刘备攻打东吴之所以惨败,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他身边就根本没有跟上一个靠谱的谋士。

黄权和马良综合能力不错,但他们的智谋也就是80多点,压根看不出来陆逊陆伯言的计谋,或者说不敢劝刘备。

当时刘备跟陆逊陆伯言对峙的时候,他的人马不用水军配合陆军顺江而下,反而在沿江的山地到处安营扎寨,前后连营数百里,把兵力分散在不25易集中的漫长战线上,实在是很愚蠢的布置。

据说刘备当时派人将营寨分布的图让人发给诸葛亮,诸葛亮看了之后,便勃然大怒,就说是谁建议陛下这样安营扎寨的,要把这个人斩了,结果使者回答说是陛下自己,诸葛亮当时就深深叹息,觉得大事不妙。

果不其然,被陆逊陆伯言用火攻之计,十几万蜀汉精锐部队,最后剩的没有多少。

如果这十几万蜀汉精锐部队没有在那场关键的战役中死去,而是保存实力,可能是蜀汉政权还能会坚持更久,甚至于,能够让蜀汉取得最后的胜利,可惜这个世界没有如果。

如果刘备当时带上法正或者庞统或者徐庶任何一个人,都不至于犯那么低级的错误。

可是刘备自己毕竟是个60多岁的老头,这一辈子虽然久经战场,但是屡战屡败,并没有积累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所以才会一败涂地。

徐庶徐元直为了老母亲不得不离开刘备,庞统又死在战场,法正又早早的死去,在那场大战中的刘备,就跟赤壁之战的曹操一样,没有能够跟周瑜诸葛亮对抗的顶级谋士跟随。

贾诩跟随了,但不知道为什么一言不发,可能因为是水战,不是贾诩擅长领域,所以曹操在那场大战中失败了。

不对,贾诩说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这就跟诸葛亮劝刘备不要攻打东吴,刘备不听。

曹操和刘备在关键战争的惨败,就像是当初没有听田丰、沮授逆耳忠言的袁绍袁本初一个样子。

……

现在,刘阳对法正非常看重,当时就任命法正为左军师,跟随自己在军中出谋划策,跟荀攸、刘晔一起组建参谋部。

刘阳在军中设了前后左右中五大军师,中军师就是王猛,贾诩、荀攸、刘晔、法正分别为前后左右军师。

现在贾诩贾文和作为总参军,带着马腾马岱张绣胡 车儿在西域扩大版图,因为他们都是凉州武威郡人,对西域更加熟悉。

王猛留守后方,总揽大局,荀攸和刘晔跟随军中,参赞军机,现在多一个法正。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军师这个职位其实很高,地位几乎相当于一个州刺史。

毕竟刘阳现在只有雍州、司州、凉州、并州,原来只是郡中小吏,一下子就提拔成相当于州刺史的军师,法正感激涕零。

“叮咚!法正对主人的忠诚度提升50点,达到130点!”.

第446章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阳更是对法正进行了全方位的提点,让法正各项能力又得到了显著的增强,法正对刘阳的忠诚度再度飙升。

“叮咚!提升法正的武力10个点,法正的忠诚度提升10个点!”

“叮咚!提升法正的统帅10个点,法正的忠诚度提升10个点!”

“叮咚!提升法正的智力5个点,法正的忠诚度提升5个点!”

“叮咚!提升法正的政治10个点,法正的忠诚度提升10个点!”

“叮咚!提升法正的魅力10个点,法正的忠诚度提升10个点!”

之所以智力只能提升5点,因为提升后的能力上限就是100,不能超过100。

武力:72

统帅:94

智力:99

政治:94

魅力:84

技能:神机谋略、顶级律法、顶级治理

就这样,法正的能力大增,更加能够胜任左军师这个职位。

法正备受重用,现在死心塌地为刘阳效力,在刘阳攻打益州刘璋的全过程,献策无数。

他还让人联络了可以拉拢的一些东州人士,比如吴懿、费观、许靖。

原来历史时空,刘备入蜀时,喜迎王师的许多都是外地人,例如吴懿、李严、费观、许靖,吴懿和费观还和刘璋是亲戚关系,足见刘璋是何等的失败。

历史上反对请刘备入蜀的倒大都是益州人,比如黄权、王累、严颜等人,法正也指定政策对付这些人。

相对于备受重用的法正,法正的好友孟达却没有那么被重用。

因为刘阳对孟达这个人很有看法,历史上孟达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极为反感。

因为这家伙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孟达和法正的关系不错,两人在少年的时期就是好朋友,因为当时从董卓之乱,关中地区一片灾荒,民不聊生,法正和孟达两个人就一起前往巴蜀投靠刘璋。法正没有得到重用,孟达也没有得到重用,所以他们一直对益州牧刘璋非常不满。刘备入蜀的时候,刘璋就派他和法正一起去迎接,法正和孟达就自然而然跟刘备暗通款曲,后来刘备和刘璋关系破裂,他投靠了刘备。

刘备夺取蜀地之后,他成了宜都太守。刘备夺取汉中时,孟达攻下了房陵郡,素有知人之明的刘备担心孟达的能力和忠诚度,就派扬子刘封跟孟达一起合兵拿下了上庸郡。

后来关羽败走麦城时,多次要求刘封与孟达出兵相助,刘封以刚刚占据上庸、诸事不稳为由,拒不出兵救援。刘封自恃是刘备之子,根本就没把孟达放在眼(诺李好)里,孟达处处受制,也不敢轻易出兵。事后孟达怕刘备追究责任,就带着4000多部曲,跳槽到了魏国。关羽之死,孟达是负有一定责任的,所以,刘备对他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但是,人家跑到曹魏那里去了,刘备是鞭长莫及。

说起来,孟达当时投奔曹魏,也是因为好友法正已经死了,无法在刘备面前跟他说好话了。.

第447章

当时曹丕刚接管曹魏政权,此时蜀汉大将来投,无异于锦上添花,加上孟达仪表堂堂、气度不凡,曹丕非常高兴,非常宠幸孟达,甚至和孟达同乘一辆车,给孟达封了一串诸如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之类的官位爵位,并把上庸、新城、房陵三郡并为新城郡,有孟达担任太守。

曹丕手底下有人怀疑孟达的忠诚度,比如范晔说:“孟达迫于无奈才向我们投降,根本不可能对我们忠心,新城位于孙、刘两国之间,一旦生变,后果不堪设想啊。”司马懿也劝说:“孟达此人,言行狡诈,授 予边疆大任,恐怕不妥啊。”

曹丕却没有听进去,他觉得孟达并非草包一个,能力不错,有“将帅之才,卿相之器,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但这并不是曹丕重用孟达最主要的原因。曹丕的目的是通过重用孟达,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爱惜人才、宽容开明的君主,从而吸引更多人归降,而且重用孟达,相当于是打刘备的脸,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孟达与曹魏宗室夏侯尚、名臣桓阶关系不错,在魏国可以说混得风(cfbe)生水起。

但是他两次跳反的经历、交结宦官的家风,被士大夫看不起。孟达本身也喜欢玩弄权术,而且玩得比较肤浅,让人一看就看明白的那种,司马懿、刘晔等大臣都对孟达颇有差评,所以孟达在魏国实际上的身份是佞幸——单纯凭借君主曹丕的宠幸来立足。

曹丕当了皇帝之后,各种骄奢yin逸,甚至把曹操的爱妾全都据为己有,结果只做了9年的皇帝,就撒手人寰了。

等到曹丕驾崩,夏侯尚、桓阶还死在前面,孟达在朝中没了靠山,心里就开始惊慌起来,生怕权位被士大夫夺走。这时他如果肯放弃权位,回朝颐养天年就没事了,但他不甘心。

后来又来了个顶头上司司马懿,对孟达一百个不顺眼,对他处处设访、处处牵制,搞得孟达一下子就抑郁了。

司马懿的老朋友诸葛亮对此看得非常透彻,认为正是拉拢孟达的大好时机,于是向这位老部下抛出了橄榄枝。当然,诸葛亮并不是真心招降孟达,他是想拿回上庸、房陵、西城三郡。

孟达心动了,也行动了,但是,他没想到司马懿的行动更神速,不请示、不报告,就亲率大军日夜兼程,8天之后就兵临城下,而且还阻断了孟达撤往蜀地的道路,孟达自然就成了瓮中之鳖。司马懿包围上庸16天,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司马懿因而破城斩杀孟达,传首京师。

……

孟达这个人,看上去首鼠两端,在蜀汉和曹魏之间来回摇摆,看起来是像吕布一样的人,其实如果知道他父亲当年的所作所为,就知道孟达首鼠两端是有遗传的,孟达这货做的像商人一样,只考虑利益,根本不考虑节操!

孟达的父亲名叫孟佗,原来就是个小人物,家里没有多少钱,也没有什么地位,但是手段高明,竟然以小博大,让他坐上了凉州刺史。

这家伙的手段让人拍案叫绝,是什么样的手段呢?.

第448章

汉灵帝的时候,十常侍之首张让位高权重,主宰着很多官员的前途。

本来张让他们担任的中常侍一开始并不是让宦官做的,而是让文官担任,并不是个特别大的官职,陪在皇帝身边当个助手,官职不高,但是影响力很大,在民间大名鼎鼎的东方朔就曾当过汉武帝的中常侍。

到了东汉时期,可能皇帝觉得,自己身边那么多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成千上万个宫女,要是身边再跟着这些男助手,万一哪个男助手给自己戴绿帽怎么办,所以他们就让宦官来做中常侍,大家都知道造纸术发明家蔡伦本身就是一个宦官,后来因为造纸封侯,人们就把他发明的纸称之为蔡侯纸,就曾经担任中常侍,中尝试这个职位大概相当于后世明清时期的首领太监……

到了汉灵帝时期,汉灵帝就倚重这些宦官,对抗外面的世家清流文官形成的官僚集团,所以让这些宦官现在位高权重(总有一些人,觉得宦官都是十恶不赦,跟宦官做对的那些清流文臣都是大好人,这样看的人,就应该穿越到明末清初被东林党人祸害的大明朝做个自耕农,看看你们还不会说他们的好)。

汉灵帝那个时候发现所有的官员,不论是朝廷的三公九卿,还是地方上的州刺史郡太守,几乎全都被世家所操纵,他不论怎么任命,都似乎逃脱不了那些人是汝南袁家弘农杨家等顶级世家的门生故吏,既然如此,那干脆就卖官鬻爵,从这些世家身上搜刮一点钱财,也好让自己更加享受,同时也可以用作军费。

很多人说汉灵帝昏庸,其实他的卖官鬻爵实际上是对于世家控制视图官场的一种强有力的反制。

而汉灵帝卖官鬻爵的直接操作者就是那些大宦官,为首的就是张让,所以孟佗来到洛阳,就想要拜见张让。

可问题是,张让是大宦官,胃口肯定很大,就凭孟佗那点儿家底,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弄不好还让人家以为你在消遣他呢,脑袋都保不住。

孟佗脑筋果然比较灵活,他经常在张让的府门前晃悠,就发现了一个情况,来到张让府上送礼的通常有三种情况,有的人送的是厚的,张让的管家就满面笑容的让人进去了,有的人送的礼很薄,管家二话不说就轰走,还有一种情况是送的礼不厚也不薄,管家看了看送来的礼,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如果送礼的人比较机灵,再另外拿出一份礼单单独送给管家,这事儿就成了,可如果送礼的人不够机灵,没有额外送礼给这个管家,把这个事儿基本上黄了。

......... ..... .......

·· ·····求鲜花· ····

孟佗看清楚这三种情况,心里就在想,就以我的财力,那也准备不了什么厚礼,只能准备一些保理,那就是第2种情况,恐怕连张让的面儿都见不到,那该如何是好呢,他就寻思着,要是把自己的礼全都送给张让的管家怎么样?

可能有人说了,孟佗想到这招,不就是像后世一样贿赂秘书或者司机吗,都是老套路了有什么好稀奇的呢。

看看人家孟佗那份骚操作到底有多么高明……卜.

首节 上一节 164/2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朝堂,女帝是昏君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