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投资霸王项羽

三国:开局投资霸王项羽 第113节

严氏却摇摇头说道:“这个事情我已经问过他了,他对这个不屑一顾。

他一直都认为,传统的礼仪道德都是约束普通人的,他现在已经升为一方诸侯,这些礼仪道德都是用来践踏的!

更何况,他已经跟你离婚了,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如果没有离婚,那说上去是有点难听,可是离婚了以后,就不存在那样的关系了。

就算是现在公之于众,谁又能奈何得了他。

而且下面这些下属跟着他有奔头,也不会因为他的私德就会离开他!

我和他之前曾经一起探讨过这个问题,如果说私人品德最好的,那莫过于篡汉称帝之前的王莽,可后来呢,天下人都恨他,私人品德再怎么好,你不能跟黎民百姓和将士们提供好的生活,不能带着他们一起走向富贵,他们都会弃你如敝……”

王莽跟后来的曹丕、司马炎不同,他走的是一条圣人之路,要做道德模范,对自己要狠,对别人要忍。

王莽的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王莽逼迫自杀;次子王获,杀了一个奴婢,被王莽勒令自杀谢罪,由此他得到了大义灭亲、公而忘私的美名。对王莽而言,演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演戏,他是主角家人就是配角。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王莽妻出去迎接,她衣不曳地,破布蔽膝。诸夫人以为是婢佣,后来才知道是王莽的妻子,装到这份上也不容易。

大伯父王凤病重期间,王莽侍汤奉药,蓬首垢面,几个月都衣不解带,比王凤的儿子还孝顺。身为大将军的王凤,深受感动,临终前极力向皇太后(cfbe)和成帝推荐王莽。

王莽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行为检点,作风严谨。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对外结纳贤士。

王莽成了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王莽就是汉朝的网红,很懂得制造流量吸引粉丝。王莽知道笼络人心的重要性,捐款捐地,救济灾民,自己带头不吃荤。王莽的仁德感动了无数人,就连著名学者扬雄作了《剧秦美新》一文,赞颂王莽的伟大。

王莽当政五年之后,朝臣总结王莽的治绩,说他的德行,为天下纪,他的功业,为万世基,提议加封“九锡”。消息传出,不长的时间内,朝廷竟然收到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的上书,支持给王莽加九锡。基本上大部分地王公列侯及卿大夫都在支持王莽。王莽的威望已经到了“先生若不出山,如苍生何也”的地步了。

王莽在大众面前都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践行儒家的完美人格,他时刻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暗地里却干着肮脏龌龊的事,不惜逼迫亲身骨肉自杀为自己制造声誉,最终毒杀平帝,开符命禅让先河、逼迫太皇太后交出玉玺等,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正所谓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王莽是个典型的本本主义,以经治国,相信所有的儒家经典均无可置疑,顽固地推行他乌托邦式的复古改革,从而把自己推上了绝路。王莽改制的结果就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

王莽是最会装的,也是最失败的,谁能想到一个道德楷模给国家带来的却是灾难。

……

为什么后来大家能够接受私德有亏的曹操,就是因为大家深知道德完人有多么可怕,于国无益!

刘阳自然也不愿意成为王莽那样的人,一个帝王没必要做道德楷模。.

第267章

严氏继续说道:“刘阳说过,齐桓公私德有亏,刘邦私德有亏,很多英明君主都私德有亏,包括武帝刘彻,让他们成为君主之后,就不能用普通人的道德标准去要求他们……”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一开始完全是个地痞无赖的形象,面对前来拜访的儒生,他把人家帽子抢过来,尿溺以辱之;给吕公送贺礼,明写贺钱万,实际不持一钱。然而,这样一个明显私德有亏的人,何以终能成大事?分析起来,当是刘邦卓越的用人策略,使其终得天下。而在其无赖之个性与用人之大节短兵相接时,刘邦亦能立时变倨为恭,这充分表明,他不会以私废公、因慢而侮人的个性而坏了用人治国之大事。这正是雄主的共有特征,始终分得清轻重,有个性却绝不任性。

有人说:“道德高尚的人理应占据权位,卑贱愚昧的芸芸众生理应接受他们的教化,君臣关系是道德法则使然,一言以蔵之,君主是道德的化身。秦始皇创造“皇帝”尊号,正是为了标榜自己“体道行德”,与三皇五帝一样在道德上至善至美。他不仅自命为“皇帝”,命名臣民为“黔首”,而且公然以道德权威和道德楷模的面目出现,行使对广大臣民的教化权。在道德意义上,皇帝与大人、君子等价,黔首与小人、野人等价。皇帝的尊贵不仅在于他权势极大、地位至高,还在于他道德至善。”

在刘阳看来,这~完全是胡说八道1

对刘阳来说,作为一个君主,一个合格的君主,只要他能够巩固自己的权力,能够让这个国家繁荣富强,不论他用什么手段,不论他是什么道德,都无-所谓!

暴君和好皇帝不矛盾,就和得天下和民心没有屁关系是一个道理。若道德污点有利于维持权力,那么就是多多益善的优点。对于中央集权大一统帝国,权力必须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否则极有可能沦落到身死国灭,妻妾和子女被人像牲口一样拉出来宰了的悲惨境地。

残忍暴虐的暴君,就像汉武帝一样,只要缔造伟大的帝国,哪怕他滥杀无辜,哪怕他穷兵黩武,哪怕他搜刮民脂民膏供自己和狗仔享受,后世也会赞美他,敬畏他!

心慈手软的皇帝,哪怕人心宽厚,但不喜欢战争,就算没有害的国家灭亡,最后也难免落个守成平庸的名号。

·· ·····求鲜花· ····

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他扩大领土,缔造了帝王功勋,从帝王角度来看,这有什么可指责的吗?

如果说汉武帝对百姓不好,那么其他时期百姓就活的更好吗?哪怕盛唐巅峰时期也依然有饿死过人的饥荒,甚至大街上叫卖人肉,哪个王朝百姓不苦?跟其他帝王比起来,至少汉武帝一直在打别人,而不是让别人进到自己土地上烧杀抢掠,光是这点就秒杀了一大半帝王。

........ ... 0

如果汉武帝都不算好皇帝,那么篡位的朱棣,欺负孤儿寡母的宋太祖,逼父杀兄的唐太宗,滥杀功臣的汉高祖和明太祖岂不是要和纣王比肩?

归根结底,皇帝不是人,人需要七情六欲,皇帝不需要,道德和感情对于帝王来说甚至是包袱和缺陷。你不是帝王,帝王没有必要也永远不用在乎你的感受。

我是帝王,我就是喜欢看着你们不愿意,但还是不得不为了我的野心去死的样子。卜.

第268章

刘阳一直秉承着一个基本的理念,帝王不需要道德!

帝王更加不能被道德所绑架!

被道德所绑架的帝王最后死的很惨!

看看崇祯皇帝的下场就明白了!

……

明朝1642年,崇祯末年,这时期的大明是一副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架势。

国内被李自成这个草寇搅得是天翻地覆,北边和后金的几场硬仗下来,基本上精锐部队是已经报销完了。

就这么一个山河将破的局面,从一个统治者纵观大局的角度来看,最理智的做法肯定是议和啊,甭管跟谁议和,反正起码要先 腾出手来解决了另一个麻烦,这是当务之急。

崇祯当时就比较倾向于找金国议和,其实皇太极也有这种打算,虽然总说什么北方游牧野人,但皇太极这人很有战略眼光,尤其他很清楚南北方的文化差异。

中原到这时期官僚系统已经趋于完善了,而这么复杂这么庞大的一个管理系统,绝对不是他们那种文化程度能驾驭得了的,所以他们打来打去长城以内进进出出多少趟了,每次就是捞点好处就走。

这时候两个大老爷们好不容易有点默契了,可两边挺扭捏都不好意思开这个口,好面子嘛。现在回过头来看崇祯的表现,那真的叫一个抓耳挠腮,为什么?他不能说啊!这要传出去说我一个皇帝去当卖国贼,那别做人了。

所以他就找各种各样的机会,疯狂暗示底下那些大臣,就反正谁给我提个建议上个奏本,你敢提我就敢批,完事我给你升官加爵,你们别让我自己开口啊!

最后是终于盼来这么一个,兵部尚书陈新甲,说咱商量一下跟后金沟通沟通?崇祯说好那这事就交给你办,反正主意你出的。

反正不管怎么样,这事算是办成了,然后那个使者就写了封信回来,回报陈新甲说妥了,万事俱备只差皇上签个字了。

陈尚书急着给崇祯报信,就忘了把使者的信收起来了。

下人来收拾书房的时候,就看到书桌上放了一封信,仆人也不识字,就知道这信肯定要拿去发布的。兵部尚书就经常要发些战报什么的,甭管好事坏事都得往外抖,下人就把这封信顺手带出去了。

当时传播一些国事大事有个专门的机构,叫塘报,把这消息就给传出去了。一时间是掀起一阵轩然大波啊!整个朝廷上下一片嘘声,说你个皇帝怎么带头去卖国呢,还悄摸摸的派人去议和,简直是荒了个大谬!

因为这一折腾,明朝错失了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这里面你看牵扯到什么?整个朝廷那种自诩清高的道德标杆,你说这是好东西吗?不见得。

从崇祯皇帝的遭遇来看,如果道德和现实背道而驰,那它所谓的高尚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定义。

如果换做刘邦之类的皇帝,这事太好办了,白登山被围,立马装孙子,君子报仇百年不晚,让我曾孙子来报仇,可是崇祯皇帝就不行了,结果内外交困,吊死在歪脖树上。

……

自古以来就有人性善恶之争。其实人性本无善恶,只不过是基因和生存需求作怪罢了。在一定的社会激励条件人们会不侵犯他人,甚至做出利他的行为。但是在乱世或者自然状态下,人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攻伐。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高于所有人的权威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一些社会规则的运行,在很多时代,这个权威就是君主.. .....

但君主维护社会规则的手段很多时候往往是要超越社会规则的。如果不是如此,那么他可能会被其他超越社会规则的人所挑战甚至消灭。于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以及伴随而来社会规则的正常运行,君行事需超越某些社会规则(道德)。

政治家不需要道德,皇帝也同样不需要道德,需要的是父传子家天下,江山永固。不能用道德的评价来评价帝王。如果把所有皇帝做一个排列的话,李世民绝对可以排前五位,但李世民是通过篡改历史来美化自己,杀人夺妻、霸占弟媳、迎娶寡妇,从这些行为来看,简直是杨广的翻版,但对于一位君主的评价不应该局限于他的私德,更应该注重说,李世民是一个英明之主,李世民的私事不应该受到指责,但就治国能力而言,李世民绝对是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演义里有这么一段话评价曹操,叫“知错、改错、不认错。”不认错也许是一种厚脸皮,但是从一个统治者 的角度来看,认错也许反倒会影响自己的统治。每当你亲口承认一次自己犯的错,就是对自己权威的一次损害,当最后人们不在相信你的权威时,你的命令将无法得到执行,你会失去统治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而你治下的百姓或许将要再次承受战乱之苦,所以罪己诏不要随便发。

有人把曹操说成卑鄙的圣人,一个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同时能保证国泰民安的神圣目标的君王,很多时候不得不用超越道德的卑鄙手段。这正是所谓的卑鄙的圣人吧。

刘阳非常认同这样的理念,他可能也是一个卑鄙的圣人!.

第269章

在此之前,吕玲绮所担心的事情,严氏心里也有点担心。

她跟了刘阳之后,就怕自己会影响到刘阳的名声。

刘阳向来对于那些礼法道德深恶痛绝,本来就算是没有打算跟严氏怎么样,也因为传统封建道德会反对自己这么做,他反倒是想要跟严氏在一起,去挑战一下束缚自己的道德。

他这样也算是开国皇帝,不是像崇祯皇帝那种从小被卫道士包围着,学的东西都是封建糟粕。

刘阳很懂得历史,看历史上那些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有多少是道德楷模?

就是看历25史,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了,就根本不用在乎那些封建卫道士说些什么,哪些是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就去做。

所谓名声什么的,可不包含私人生活。

老百姓在乎的名声就是,跟着你这样的君主,我能不能吃饱饭。

将士们感兴趣的是,跟着你这样的主公,我能不能得到封赏有前途。

没有人在乎你多娶一个老婆少娶一个老婆,跟你的前丈母娘到底有什么瓜葛。

很在乎这一点的人恐怕也做不了什么大事,也不值得重用。

所以刘阳就把自己的观点告诉了严氏。

严氏豁然开朗,现在就把刘阳的话再转述给吕玲绮。

吕玲绮本来说那些话,是想让严氏跟刘阳保持距离,不要让自己难做。

本来如果没有严氏掺和在里面,吕玲绮觉得自己跟刘阳复合也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两个人之间似乎还有一点点感觉,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好像不像之前那么尴尬,不像之前那么冷漠了。

两个人还有合作的空间,那自然也有破镜重圆的机会。

可现在如果严氏掺和在里面,这情况就变了,就变得对刘阳更加不利,就会让人觉得刘阳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严氏自然不愿意退让,就对吕玲绮说道:“你如果不想让别人那么说他,那很简单,你就不要跟他在一起!

我和他在一起,也充其量就是比他和貂蝉在一起稍微严重那么一点点,但对他的事业并不会造成致命的打击。

如果你也跟他好,那情况就像你说的那样,你和我一起侍奉他一个,就变得非常糟糕。

所以为了他的千秋大业,你还是保持以前跟他的关系吧,你就是他的前妻而已!”

吕玲绮当然也不愿意退让,就说道:“本来我和他之间根本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你就应该恪守你本来的本分,就不应该跟他有任何感情的牵绊,跟他当初离婚的是我,复婚的也应该是我,要退让也应该是你退让!”

结果严氏却一脸悲伤的说道:“可你知道吗,你的父亲也有好几年对不起我了,这么多年我都感觉我自己不像个女人,我终于遇到一个我爱的男人,他可以让我知道什么是爱,他可以让我变得温柔,他可以让我感到活着有价值,能快乐,无论如何我都不愿意把 他让给你!”

见过二女争夫的,可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关系的还来竞争同一个男人,十分荒唐,可是已经存在了,那该如何是好呢。

吕玲绮首先反应过来,就对于严氏说道:“咱们在这里争来争去没有意义,最后还不是要看刘阳选择谁!

就让刘阳来选吧,无论他选择谁,另外一个人都不能有怨言。”

严氏却满怀信心的笑道:“这还用说吗,这些日子来,我跟他朝夕相处,帮了他很多,他亲了我好几次,我们两个关系现在就剩下最后一步,而你跟她呢,还是前夫和前妻的关系,这还用比吗,你参加完婚礼之后,还是赶紧回徐州吧!”.

第270章

首节 上一节 113/2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朝堂,女帝是昏君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