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抢了虎符,逼袁绍出家

三国:抢了虎符,逼袁绍出家 第265节

  几十万的大战,可能交锋的正规军加在一起,也就十几万人。

  剩下的那些兵力数字,都是辅兵们凑出来的。

  五万的正兵,至少要配上十万的辅兵,才能够承担的起大军行进时所需要处理的各种工作。

  不过袁谭并不准备将这十万泰山军都培养为辅兵。

  他的辅兵和他处不同,待遇优厚不说,还能够保证每日操练,五万辅兵配备五万正兵已然足够。

  他只是从辅兵的各项工作中,找到了一丝灵感而已。

  汉末的百姓常常揭竿而起,其实一半是因为土地兼并太甚,另一半原因,却是因为百姓们所承担的赋税和劳役太过沉重。

  赋税收取了他们大半的口粮。

  而繁重的劳役,又将他们宝贵的体力,都消耗在了无谓的劳作之中。

  用现代的一句话来说,汉末的世家们看待百姓,那是真正的不当人子。

  恨不得指着百姓的头说一句,为什么你不能既不吃饭又能够种田,还能够把老子分配给你的活做的又快又好,你是不是不努力?

  到了这个地步,百姓们想要活命,便只有造反一条路可以走了。

  但其实吧,很多劳役工作,靠着那些临时征发起来的百姓们去做,也并没有说做的多好。

  反而搞得是怨声载道。

  所以早在邺城的时候,袁谭就曾经想过,或许可以借鉴一下现代经验。

  搞出一个专门的生产建设军团出来。

  这个军团人数不需要太多,把控在十万人即可,每个军团的辖区为一个州。

  这个生产建设军团的职能,一方面,是为了在乱世结束后,帮助各个州郡快速恢复生产。

  包括且不限于开垦荒地,疏浚河道,重新建设水渠等等的生产建设工程。

  而相应的,开垦出来的荒地中,将按照对应的田亩数,赏赐给这些军团的士兵。

  以徐州为例。

  在得知泰山贼的消息之后,袁谭便盯上了这支可以说是为他这个构想量身打造的泰山军。

  “十万泰山军,经过整编之后,进行专业的训练,专门负责疏浚河道,开垦荒地,平整土地,以及相应的城市建设。”

  袁谭伸出手指,在臧霸面前晃了晃,点出三根手指。

  “作为养军之用,泰山军将改名为徐州生产建设军团,其养军之粮,就从所开垦出来的荒地中收取。”

  袁谭的计划很简单。

  徐州生产建设军团开垦出来的荒地,并不由他们直接耕种。

  而是交给流民们耕种,流民耕种,前三年,上缴的税赋,其中抽取三成,作为养军之用。

  换言之,徐州生产建设军团开垦的荒地越多,他们能够拿到的养军粮就越多,士兵们收入也就越高。

  但这种收入肯定不能长久,别的不说,当这些荒地开垦出来以后,开始几年出产或许并不多。

  但随着地力逐渐被开发出来,年产量肯定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徐州生产建设军团的收入超过徐州正军都不例外。

  这自然就有违了袁谭成立徐州生产建设军团的初衷。

  倒不是他不想见到徐州生产建设军团好。

  而是他不想搞垮了世家,又凭空在各个州郡搞出来一个更加畸形的怪物出来。

  别的不说,十万大军,每年占据几万顷甚至十几万顷田亩三成的赋税。

  袁谭在世的时候或许还能够压制,一旦袁谭离去,那些生产建设军团的军头,先天就是军阀的雏形!

  他们甚至比汉末割据的诸侯们更加可怕。

  毕竟,汉末的诸侯们起家,所有的士兵还要自己去费心招募,招募来的士兵战斗力还都不足。

  需要一场场战斗磨炼才能够真正成军。

  但这些军头们可是一上来便拥有常年训练的军队在手。

  换言之,这个问题不解决,袁谭不用想都知道,即便他能够将汉末三国乱世给提前终结。

  说不得,到最后还会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局面给提前搬到汉末来上演一次。

  所以,袁谭又在这个初步规划上加了一条规定。

  三成赋税养军的待遇只持续三年,三年之后,这些开垦出来的荒地,每年缴纳的赋税只分出一分来养军。

  至于生产建设军团剩下的军饷从哪里来,这就要从它的名字上找。

  在袁谭看来,眼下大汉各个州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相当不足的。

  生产建设军团,就先从垦荒这一块练手,当垦荒工作逐一完成之后,就可以尝试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基础建设。

  不管是运河,还是别的什么跨时代的建筑。

  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支撑。

  而生产建设军团,恰好可以满足袁谭的这个需求。

  而一旦各个州郡的基础建设,比如驰道、运河等等建设完成。

  汉朝末年,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极弱,只能仰仗于地方豪族的窘迫情况,也将随之而不复存在。

  “而臧霸将军,还有孙观、吴敦二位将军,将作为我徐州生产建设军团的第一任主将、副将。”

  袁谭看着臧霸,缓缓说道:

  “至于剩下的流民,则在下山之后,由诸葛郎中进行登记,安排人手,重新建立户籍,就在徐州生产建设军团开垦出来的荒地上进行耕作,如此安排,不知道几位将军,可曾放心?”

第三百一十七章:三月徐州,流贼下山

  放心不放心?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不管是臧霸还是孙观和吴敦,哪里还能够说得出半个不字。

  其实不管是臧霸还是剩下的泰山诸将,对于袁谭所说的什么建设军团的构想,并不是很懂。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看到袁谭的诚意。

  眼下泰山军,实际上也已经走到末路了。

  不知道是不是袁谭这只越来越强力的蝴蝶,扇动了翅膀,改变了方向。

  在原本的正史上,发生在建安七年的这场大旱,对于已经结束了官渡之战,回师许都,安定南北的曹操来说。

  固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远远没有眼下那般大。

  而彼时已经依附在曹操帐下的臧霸,也获得了曹操那边分出来的粮秣支援,撑过了这对于中原生民来说,都是相当艰难的一年。

  但还是那句话,随着袁谭的横空出世,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早在建安三年随着吕布败亡,就已经依附在曹操麾下。

  并且随着时间推进,同曹操部结合日益加深的臧霸部,在这个时空,依旧保持着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姿态。

  这种姿态有好有坏,好处自不必说。

  泰山诸将,哪怕是最不堪大用的昌豨,在这多出来的数年磨砺下,单单论能力。

  比起正史上都要高出一截。

  而如臧霸、孙观、吴敦这些,本来就相当拔尖的人物,更是靠着山中制服流民的经验。

  成长为了相当不错的,内政和军事并重的将领。

  毫不客气的说,若是以具体的数值来展现当下泰山三将的能力的话。

  臧霸的统帅和政治,前者估计已经突破了九十点大关,而后者没有九十,至少也是八十往上走。

  至于吴敦和孙观,则都是统帅政治双八十的人物。

  无论是拿去当做副将,助阵大军,还是放在城中镇守安抚一方,都是上佳之选。

  至于说坏处。

  那就是泰山军坚持到建安八年,也就是现在的定安元年,已经彻底到了强弩之末。

  任凭臧霸等人才干再高,终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得不到了一个做出选择的时刻。

  而能够做出的选择,其实算来算去,也无非是江东孙策和徐州袁谭两家。

  而江东的孙策,自始至终只是遣人送来书信一封。

  反观袁谭。

  不管是单人独骑上了云钟山亲身驾临,劝说众将也好。

  还是所说的那个什么建设军团构想,都证明了这位年轻的齐侯,是确确实实想要将他们泰山军收归到治下。

  并且做到相对的一视同仁。

  而非如刘表、曹操那般,只是将他们当做对抗孙策亦或袁谭的一次性消耗品而已。

  所以,即便昌豨这边还是有着诸多怨言。

  在定安二月的末尾。

  已经从泰山辗转来到云钟山的数十万泰山军,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下山之旅。

  原本臧霸还担忧,贸然下山,很可能导致徐州那边粮草接应不上,导致泰山军人心浮动。

  稍有差错,只怕便会酿成营啸亦或反叛之类的事情。

  然而等他们下山之后,看到早已接应在那里的两万五千徐州府兵。

  准确的说,是看到了摆放的整整齐齐的八十万石军粮,按照每人两石,依次发放到手之后。

  手中有粮,常年吃糠咽菜的泰山军。

  对于投奔齐候袁谭治下,再没有半分抵抗的心思。

  而早已在徐州等候多时,只等流民到位,便按照袁谭的构想以此开始计划的诸葛瑾。

  虽然对于袁谭一口气支出八十万石军粮多有诟病。

  但当他看到那数十万流民浩荡西来。

首节 上一节 265/7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在三国开外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