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当暴君

我在大明当暴君 第25节

军队司法权就在监察厅和宪兵司。

例如这一次的宣府案,就是宪兵司去抓的人,五军都督府无权干涉。

那么后勤军政归谁呢?

兵部!

崇祯道:“王承恩,把东西拿上来。”

王承恩便带着一群小太监,手中各自捧了一份文档。

每一位大臣一份。

“这是朕对军制的一些安排,你们可以看看。”

“对目前京卫军的军制不变,设置军帅以上的武将最高长官为都督,都督为军区最高军官。平时总督总理军政,负责军队纪律、考核等事务,战时一切指挥权在都督手中,总督无权干涉战时军队指挥,若都督阵亡,总督可以临时接受军队指挥权。”

大臣们越听越觉得震撼。

崇祯心里当然是非常自信的,这一套不就是后世的军事架构么?

总督就是中央朝廷派遣到军区里做思想工作和管理军政的,是文官,但一旦到了作战的时候,避免外行指挥内行,总督就不能随便干预了。

这叫军政和军事指挥分离,防止权力过于集中,防止武将尾大不掉。

总督是朝廷对军队思想传递的代表,要确保军队是绝对忠诚于皇帝的。

都督是朝廷委派的军事长官,也是有相当丰富经验的军事武将。

这和解放军的基本思路一样。

而解放军的基本思路,对于明朝的文官们其实很好理解。

因为解放军的军政和指挥权分离,是借鉴的宋朝的军事制度,明朝沿用了,只不过在这基础上又优化了。

例如皇帝这套思路,在场的都听懂了。

大明朝的总督、督师不就是去地方辖制军政么?

只是总督和督师权力非常大,不仅仅有军政权,还有指挥权,就经常导致外行指挥内行了。

皇帝的意思就是将指挥权还给武将,总督需要加强对军队的思想建设。

看各位大臣似乎接受了,崇祯继续道:“孙阁老,你到辽东带过兵,你认为我大明在大规模会战的时候,为什么经常失败?”

这听起来仿佛是一个送命题。

一般皇帝是不会提这种自己战败的敏感话题的,可崇祯这个穿越者就无所谓了。

战败就战败嘛,得分析原因,不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分析了原因,才能改正。

孙承宗道:“回禀陛下,是士气低迷,具体反映在军饷,但最重要的是军纪涣散,大规模会战讲究的是统一调令,对军纪要求非常高。”

崇祯道:“你说得对,但还有一点,是总兵在指挥的时候,分身乏术,他的军令不能很好的贯彻到下面。所以朕在想,现在新军里的都督麾下,要设置一个专门协助他的部门。”

崇祯想了想说道:“在都督府设置参谋部,参谋长负责战时协助都督作战,提供战时情报、计划,对接后勤调度,还协助指挥,当都督的军令下达的时候,由参谋部协助传达,确保军令全部下达。”

李邦华不由得说道:“陛下,这个参谋部是不是和幕僚有些类似?”

“与幕僚完全不同,参谋部的参谋长必须由军委会任命,幕僚则是长官的私人附庸,且幕僚的权责不清,但参谋部的权责要定得非常清晰,战时各司其职,不准随便僭越,否则必然大乱!”

皇帝这么一说下来,孙承宗已经大致全部明白了。

这是一套非常精细的军政架构,每一个角色的权力与责任都已经很清晰了,相互不能随便僭越。

既保证了军事作战时军事长官的权威,也保证了军队对朝廷的绝对忠诚。

而且参谋部还提高了大规模兵团的协同作用。

这样正是大明朝所缺的!

第31章 刚颁布法令就有人出来作死!

在场的所有大臣都差点给皇帝跪了。

尤其是孙承宗,他写那套军政规划写了半年,结果听完看完皇帝这一套,顿时感觉自己的差太远了。

孙承宗道:“陛下圣明烛照四海,臣受教了!”

他好歹也是帝师,但突然发现,皇帝无论是治国还是军事,还是商业上,都显现出与同龄人完全不符的智慧。

其他人也道:“陛下圣明烛照四海,臣等受教了!”

尤其是张维贤,皇帝刚登基那会儿,他心中觉得皇帝年少,诸多事都是意气用事罢了。

但现在他绝对不这么想了。

这两年多,皇帝做的每一件事,背后都透露出他成熟的政治智慧。

崇祯道:“既然诸位没有异议,就请孙阁老和李爱卿,按照朕的这一套,去细化出新军的架构,张维贤也参与进来,如何?”

“臣等遵旨!”

“军队的招募,依然留在兵部,按照目前全国的情况,拟定实际需要的招募人数,做成统一的规划,由孙爱卿提报给朕。”

“是!”

“户部要配合军委会做各地军粮粮仓的筹备。”

毕自严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好好配合孙阁老。”

韩爌突然问道:“陛下,若是成立新军,臣以为地方上的卫所可以全部撤销了。”

“这个不急,等新军建起来了,再撤销,在建立新军的过程中,卫所未必没有作用。”

其实要撤销卫所,也是有很大的阻力的,全国那么多卫所,岂是一句话就能完成的?

“陛下圣明。”

“诸位可以回去想想五位总督的人选,再想想五位都督的人选。”

“臣等遵旨。”

“今天到此为止吧。”

“臣等告退。”

大臣们离开后,崇祯独自站在地图前。

皇帝是帝国最高元首,元首给的是大方向,大框架,细节肯定是下面的人去完善。

例如一个军区中,军队的分布,每一个省需要多少军队,这些都是孙承宗和李邦华去做的事情。

军队数量肯定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包括军备也是。

养军队是非常花钱的,一旦大量毫无节制扩充军队,很可能会导致财政崩溃,因为投资军队无法立刻变现,除非立刻去抢,并且能抢到大量的资源和金钱。

全国军政,从军队构架到道路系统,到粮食的储备,初步的框架已经成型。

军事学院是时候从北京大学里剥离出来,独立运行了。

这一套成型后,至少要好几年才有成效吧,所需要的军费……

想了一会儿,崇祯也懒得想了,让军委会先去做吧。

既然大方向已经清楚,就不要有太多的担忧了。

现在该将重心放回农政上面了。

不过现在才二月底,北方至少要三月下旬才开始春耕,南方也是三月初开始春耕。

不急不急,还有一件事要办妥。

什么事?

物理学理论体系和度量衡的标准。

商业时代需要的是科技的力量,既然科技树已经点出来,度量衡和一些理论知识也应该做出梳理了。

明朝的度量衡尺度分为多种,营造尺,一尺合今32厘米;

量地尺,一尺合今32.7厘米;

裁衣尺,一尺合今34厘米。

容量一斗合今1022毫升。

衡量一斤约合今593克。

不是说这些度量衡不好,而是不够小。

为什么这么说呢?

例如在物理实验中,需要1克重的东西,那是多少斤呢?

这种重量在古代是无法表达的,阻碍物理实验进展的。

所以,度量衡无论是长度还是重量,都要有非常小的单位,这样才足够精准。

例如后世的毫米、厘米、克等等,都是非常小的计量单位,还有温度的计量单位也是如此。

其实温度计在这个时候已经发明了,它的发明者是伽利略,问世的时间大概是38年前,汤若望应该见过。

而且温度计的原理也不难。

崇祯坐回去,将物理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写完。

例如牛顿的各种定律,例如摩擦力的原理,例如热力学的概述,以及时间的度量衡。

度量衡还好说,各种定律,虽然写得比较详细了,但也够徐光启他们研究很久了吧。

毕竟刚接受一种全新的知识,他们得理解,就必须去不断思考,不断去认证。

等最后收尾,已经是傍晚时分。

“王承恩。”

“皇爷有何吩咐?”

“派人去将这些都印刷了,然后送到科学院去。”

王承恩接过皇帝手里的东西,他早已习以为常,皇帝总喜欢写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朕要换一身衣服,出宫去把红娘接进宫来。”

“皇爷,马车已经安排好了。”

首节 上一节 25/10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集美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