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381节

  额斯维想的没错,另一边秦军炮兵已做好了发射准备。

  虽是所有炮都做好发射准备,但第一批只让一门火炮开火。

  这就是炮兵所谓的“试射”。

  其原理是火炮都是以统一大小的泥模浇铸出来的所以差别不大。

  弹丸也是一样的大小一样的重量……虽然以秦时的铸造工艺落后无法十分精确,但也能将误差控制在五克的范围内。

  药包则是经过严格的称重药量相同。

  于是,一门炮若以某个角度能命中城墙,其它火炮也差不多能命中。

  “试射”可以成级数的降低弹丸偏离目标的风险。

  随着沈兵一声令下,炮手就点燃了导火索。

  接着只听“轰”的一声,一枚弹丸就飞射出去。

  明显偏高了些,弹丸越过城墙击中其后不知何物,发出一阵木块崩倒之声。

  于是其余炮手都往下调炮口角度。

  在秦军忙活的时候,站在城头上的额斯维就被这一幕吓了一跳,大惊之下又问了声:

  “那是何物?”

  “竟有如此威力能两百步外击毁投石机!”

  原来刚才那枚弹丸恰好命中城墙内的投石机。

  那投石机却是配重型投石机,且装好石弹处于待发状态。

  火炮发射来的实心弹丸却是铁制,高速飞来那冲量又哪里是投石机能承受,只听“咔嚓”一声,投石机主梁就被击断,配重失去支撑重重砸下,当下整个投石机就成了一堆废木。

  旁边准备操控投石机的匈奴兵士自然也是被砸得一片惨叫。

  不过当然,没人能回答额斯维的问题。

  就在额斯维和亲卫面面相觑时,只听又是“轰”的一声,对面一片烟雾之后又飞射来一发弹丸。

  这一回弹丸准确的命中了城墙。

  额斯维也感受到了,因为自脚下传来一阵沉闷而有力的震动。

  不等额斯维反应过来,秦军方向就一片“轰轰”之声。

  接着十余枚弹丸就接二连三的打到城墙上并深深嵌入土墙内。

  若说之前是像是马蹄狠狠的给城墙来一脚,那么现在,就是千军万马在踩踏着城墙。

  额斯维很快就明白会有什么后果了……城墙已形同虚设。

第四百二十一章 城墙

  在一阵阵火炮的轰鸣声中,炮弹一发发的打在楼兰城墙上,城墙的土块就像面粉般的一层层往下掉。

  额斯维及一众匈奴兵士看得目瞪口呆。

  其实匈奴兵士此刻已经被吓傻了。

  他们虽然受的教育不多但战场上胜负生死还是懂的。

  眼前这情况,明摆着就是秦军火炮能打到匈奴,而匈奴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毫无对策。

  尤其许多匈奴兵士还在想:

  那些火炮既然能将坚固的城墙都一块块敲下来,若是打在人身上又会是什么光景?

  这么一想匈奴兵士就乱了起来,有些人都已经抱着头跑下城头骑马要逃走了……

  这对匈奴来说很正常,甚至还可以说是匈奴的习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

  因此匈奴其实更能打顺风仗。

  也就是当战局有利时,匈奴就会像狼群一样从四面八方围上来抢一点利益,生怕来迟了值钱的东西都被别人抢光了。

  若战局不利,就“呼啦”一声四散逃走。

  当然,自从冒顿单于继位之后这种情况会好许多。

  从这一点来看,匈奴骑兵与蒙古骑兵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蒙古骑兵同样也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散”。

  这里用“散”而不是“逃”,是因为蒙古骑兵已经将这“逃”发展成为一种战术,是有指挥、有秩序的“逃”。

  蒙古军队鄙视没有勇气的懦夫,且军令十分严格,是打是撤都在指挥官的号令之下,于是用“逃”就不合适,更应该是“散”。

  匈奴骑军就还没到那程度,其指挥更多的还是靠自觉、靠心有灵犀、靠动物本能的敏感。

  这种指挥模式的缺点就是对兵士的节制及约束不是很强。

  比如现在,被秦军火炮一轰,其本能的反应就是骑马逃走。

  兵士不知道状况,额斯维却清楚。

  他站在城头高喊:

  “楼兰已四面被围,我等只有坚守一途。”

  “众将士听令,后退半步者杀无赦!”

  被额斯维这么一喊,兵士的骚乱才逐渐平静下来……他们知道万夫长说的没错,四个城门都被秦军封锁,他们已无处可逃。

  千夫长匆匆赶上城头,一路躲着炮弹砸在城墙上掀起的碎土跑到额斯维面前,叫道:

  “万夫长,这般下去只怕楼兰城就要被秦军攻破了。”

  “联系城外骑军突围吧,迟了只怕我等都要命丧于此!”

  千夫长这话有几分道理。

  因为匈奴在城外布置了四千骑兵。

  虽然这些骑兵分左右两翼,但只要额斯维以狼烟发号将其拉至近处再以牛角号传令,就可以指挥他们集中兵力配合城内强攻一处策应城内兵士突围。

  但额斯维看了看城外秦军的阵形,就摇头说道:

  “秦军早料到我军要突围了!”

  “此时城外已到处是拒马枪和陷马坑,便是里应外合……我军又如何能顺利突围?”

  城外的情况的确如额斯维所说,已到处是秦军为骑兵设下的障碍。

  正如之前所述,骑兵相对于步兵而言,其优势就在于战场未定且骑兵因其速度的优势而具有战场及是否开战的选择权,于是天时、地利就总在骑兵一方。

  然而,当匈奴骑兵用于守城就不一样了。

  守城就意味着战场已定,于是步兵的优势反而更明显。

  因为步兵有许多方法可以让骑兵骑不动马……

  陷马坑成本最低但耗费时间较长。

  拒马枪成本最高但耗费时间极短。

  绊马索成本及耗时在两者之间。

  三者联合布设,只需一个时辰,小小的楼兰城外就到处都是针对骑兵的陷阱。

  再加上楼兰城的城门偏小一次只能同时出两骑……

  于是就别说城内的匈奴突围了,便是城外的四千骑也很难发挥作用。

  千夫长望了还在发出阵阵轰响的火炮方向一眼,担忧的说道:

  “可是万夫长,如此下去……”

  额斯维想了想,就回答道:

  “无妨。”

  “秦军以铁砲炸塌城墙后,必要派人来攻城。”

  “我等只需守住缺口便可!”

  额斯维说着马上就指挥部下布阵。

  额斯维认为秦军这么攻城有个弱点:其集中火砲攻一处城墙,就意味着城墙崩塌后必定会从缺口进攻。

  因此匈奴就事先知道秦军的进攻方位于是可以提前布置。

  由此也可知这额斯维还是学到一些攻防的要领。

  他首先是将数千兵力分为三个部份集中在缺口的三面,前方刀盾手后方弓箭手。

  接着再将投石机布设在后方。

  一旦秦军从缺口攻入,匈奴便以弓箭、投石机予以打击。

  因为地域不够开阔,额斯维甚至还紧急拆毁了一片帐篷和木屋。

  千夫长有些担心的说道:

  “万夫长,可秦军那铁砲……”

  额斯维知道千夫长这话的意思。

  就算匈奴这么布置,但如果那铁球一颗颗砸了过来,铜墙铁壁也会被它砸烂。

  额斯维宽慰道:

  “无妨。”

  “秦军远道而来所带的铁球必定不多,摧毁城墙料想便所剩无几。”

  “更何况……”

  “那铁球攻城或许是利器,作战却未必比得上投石机。”

  这话说得对。

  火炮的优点是威力大射程远,但铁球就碗口大的个,击中人的概率要比体积更大的石块小得多。

首节 上一节 381/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