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376节

  “这……这便是投石机?能抛射铁弹的投石机!”

  “且射程要比投石机远得多!”

  欠毕竟是铁匠,知道铁球落地后会滚动,于是就说了句:

  “此物射程或没有四百余步!”

  沈兵也不解释,回答道:

  “不若我等再试一发如何?”

  说着就将命亲卫将火炮抬了起来,同时在炮架下方垫上石块使火炮仰角大致呈45度……之所以设计时不用45度角,是因为火炮用于攻城尤其是摧毁城墙时不需要45度角。

  45度角虽然能打得最远,但同时弹道也太高呈抛物线,如此一来其命中率就成级数下降。

  另一方面,就是这时代基本没有超过射程两百步的装备,这就意味着火炮可以在三百步内放心的进攻,于是增加射程对于当前来说就不是很重要。

  这一回会麻烦一些,因为还要清除炮膛内的残留物。

  其它的便都如之前一般操作,然后“轰”的一声,又打出一枚铁球……这一回因为众人都有心理准备,所以都看清了,有一个东西从炮口腾的一下飞了出去,然后在老远的地方落地接着就不见了踪影。

  距离太远,众人只依稀看到远处有沙土飞溅。

  过了好一会儿,王贲就感叹道:

  “此物何只四百步射程,少说也有六百步!”

  古时可没有什么“有效射程”之说,且投石机也没有“有效射程”。

  “有效射程”应该是近代步枪的概念……子弹、炮弹的速度超过音速时飞行得比较稳定,散布面积就小,于是音速飞行的距离大概就是“有效射程”。

  之所以说“大概”,是因为有些枪械本身制作较粗糙震动大,在音速距离散布面积也超出了可接受的范围,于是“有效射程”就近一些,比如AK47。

  反之,有些步枪因为制作精密震动小、子弹体积小,在超出音速距离后受空气阻力影响小,其散布面积依旧在可接受范围内,于是“有效射程”就远一些,比如M16。

  秦时根本就没有超音速的装备,所以能打多远就叫射程。

  沈兵不理会这些。

  事实至少在这时候沈兵是不需要理会这些的。

  三百步外随便的火炮怎么轰,还考虑什么射程、有效射程……

  不过在方便搬运及机动方面倒是有必要改进。

  沈兵想了想,就又为火炮设计了几个提把。

  这些提把是与炮箍为一体的,分布在炮身的两侧,可以用绳索穿过其中吊运,也可以作为人工搬运时的握把。

  另外……

  再加上炮耳吧!

  所谓的炮耳,就是在炮身中后部一左一右加上两个突起的圆柱形,炮身可以以其为轴旋转,于是就可以调节俯仰角。

  若是固定俯仰角,到时运到战场才发现打不到城墙就尴尬了。

  另外就像之前说的一样还要配上轮子。

  而且因为它是要在沙漠上机动的,所以需要更宽的轮子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这样才能避免陷入沙地中无法动弹。

  一边想一边画,不久一辆炮车就出现了,那样子有些像西部电影里用的老式火炮。

  然后沈兵就将草图递给欠,说道:

  “便按此样式制作,二十门!”

  “每门至少配一百枚弹丸!”

  欠应了声,便小心翼翼的接过草图。

  王贲直到这时才敢问:

  “大将军,此物可有名字?”

  沈兵回答:

  “火炮!”

  王贲点头道:

  “这名字倒也有形像。”

  “以火药发射弹丸的砲,故名火砲!”

  被王贲这么一说,沈兵发现还真是……

  古人把投石机称作“砲”,那么这以火发射的砲不就是火砲了?

  只不过因为它是以火发射的,所以这石字旁的“砲”也要改成火字旁的“炮”了。

  这火炮并不是发明出来就完事了。

  接着就是炮兵的训练。

  沈兵直接将李岩部队中的三弓床弩兵几批过来调了过来。

  原因是这火炮的发射其实和三弓床弩的发射是一个原理,比如调整俯仰角。

  另一方面就是这些三弓床弩兵原本就担负着发射“霹雳火球”的任务,总算是接触过火药并知道它的厉害,于是更有警觉性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

  其实更需要保持谨慎的是运输药包的那些兵士……他们可是推着一车的药包跟在火炮后方随时补给。

  这一车药包若是不小心被点燃或是发生意外,那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沈兵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

  首先是药包距离火炮必须足够远,然后一次送去一个药包……宁愿麻烦一些也要保证安全。

  其次,除了负责点火的炮兵外,其余兵士必须隔绝易燃物尤其是火折子。

  不仅自己不能使用还必须在周围设下警戒线阻止闲杂人等进入。

  否则,奸细只需要抛过来一根火把,就可以将其引爆岂不冤枉?

  于是这配上的就不只是炮兵,还有用于警戒的护卫。

第四百一十五章 炮弹

  每门炮以五十人编制,且还分配了十匹马五辆马车。

  这让沈兵有些头疼,原本他以为一门炮只需要十几、二十人都了不起了,没想到进入编制阶段才发现问题很多。

  比如炮车需要多少人机动和操作?

  少说也要二十人吧,而且还是在有马力的情况下。

  另外还有运输药包的,运输弹丸的,负责导火索和备用火药的等等,这些都要有人有马车。

  七算八算结果发现没有五十人似乎都动不了。

  沈兵这时候就羡慕起现代的自行火炮了……什么东西都装在一辆车里,只需要几个人控制,油门一踩想去哪就去哪。

  五十人分配一门炮,二十门炮就需要一千人。

  这对于秦军来说可是不小的损失。

  其中有些任务似乎可以交给劳役或是从月氏新征来的兵,比如运送弹丸。

  但一来这也省不下多少人,二来在加入月氏兵语言不通又会造成混乱,三来是月氏兵文化水平不高有些笨手笨脚的……

  沈兵担心会出什么乱子,于是干脆全用秦军兵士。

  在火炮没造好之前,训练用的就是模型。

  这模型其实就是一个两轮的炮座,上面加上一段与火炮长度相同大小相近的木头,然后让兵士练机动和操炮。

  其中就只炮弹是真实的。

  这球形炮弹的制作,欠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这时其制作铁器大多是用模具浇铸再打制,要将其制成能与炮管内径大小差不多的球形并不容易。

  炮弹小了就存在漏气严重威力过小的问题,炮弹大了又塞不进去。

  欠的方法,就是先用木头制出适合大小的炮弹。

  然后用这个炮弹压出半个球形泥模。

  接着再将两个半球熔合在一起再略作调整。

  用这方法制作速度快且误差小,很快就制出几百枚直接用于训练。

  然而,在训练时还是冒出一个新问题:用火折子点火不方便。

  火折子虽然是随身携带且想用就可以将其吹燃。

  但它毕竟是明火,炮手操炮时免不了沾上火药粉末,于是身上的衣物极易被点燃进而引发事故。

  另一方面,火折子毕竟是用来引火的东西,它没点燃的话还可以用多次,但点燃之后也只一分钟左右就烧完了。

  于是就需要炮手频繁的灭火、吹燃,点引线,再灭火……

  沈兵想到的替代品就是火绳。

  这火绳的制作十分简单,就是将细长的植物晒干然后编成细绳。

  若这细绳不易燃就可以视情况在其中加些火药粉。

  要用时就将其一头点燃然后吹熄,于是它就会始终保持着火星缓慢碳化,就像拜佛用的供香一样。

  然后用这火绳去点燃导火索就要安全得多,不仅能长时间使用还可以隔一段距离点火。

  前后共用了三周,那二十门火炮才接二连三的造了出来。

  而这时炮兵们已经被练得闭着眼睛都知道如何操作了。

  这时沈兵才让他们使用真的炮并换上真的药包。

  接着几天后又开始了第一次试射……

  虽然炮兵早就有心理准备,但在一个个还是被火炮接二连三“轰轰”的一阵爆响吓得呆愣当场,有些甚至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也起不来。

  这在沈兵的意料之中,而且也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首节 上一节 376/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