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374节

  这铁芯铜炮是清朝才有的东西。

  只不过清朝制炮是像制枪一样用整根铁柱钻出炮膛的。

  这样造出的炮更坚固精度也更高,缺点是耗时极长。

  沈兵此时不需要这样的精度和寿命,就用浇铸的方法快速成形。

  浇铸的缺点是易炸膛,铁芯铜衣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炸膛的风险……两者一结合,就得到一款能快速制作性能又不错的火炮。

  之所以铁芯铜衣能减少炸膛风险,是与火炮使用时受热膨胀有关。

  如果炮身全部由铜制或是铁制,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炮管受热不均,发射之后热量总是由内往外扩散。

  若将炮管分为内壁和外壁的话,内壁的受热永远比外壁多。

  于是内壁受热膨胀更大形成一种张力,硬生生的将外壁撑开。

  若要认真分析的话,这其中还有内外壁相同夹角下弧长不同的问题:

  内壁距离圆心近,只要受一点热量膨胀很小的一点长度,外壁就需要膨胀几倍的长度才能与其相适应。

  其结果就是发射几枚炮弹之后外壁就会产生许多肉眼无法看到的裂纹,若裂纹不多还好,但随着数量越来越多并且最终连在一起……这时再发射炮弹就“轰”的一声炸膛了。

  这就不是单纯堆铜堆铁就能解决了,甚至堆更多的铜铁将炮管做粗,其内外壁受力不均的情况就越严重。

  现代解决这问题的方法,是使用“单壁自紧”的技术。

  简单的说,就是让内壁一生产出来就相对外壁处于更紧缩密度更高的状态,其受热膨胀就恰好与外壁的膨胀相适应,于是就不易炸膛。

  这技术说起来简单,但在现代却是全球能掌握的都没几个国家,日本就因为没有这技术而坦克炮管不得不从德国进口。

  即便如此,日本还能自吹自擂每生产出一款坦克便称其为“亚洲第一”……

  铁芯铜炮之所以不易炸膛:

  一是因为铁本身的特性就是韧性和张力更好,不像青铜那样脆而易折。

  更重要的是铁与铜的膨胀系统不一样。

  铁的热膨胀系统是12.2,而铜的热膨胀系数是17.5。

  于是这种内铁外铜的特殊结构,炮管受热膨胀虽说不能达到“单壁自紧”那样相适应,但却能成级数的降低了炸膛的风险。

  这事沈兵就交给王贲监制。

  王贲是法家出身,心狠手辣不说办事还十分严谨,沈兵可以放心。

  只是王贲却对监制火炮颇有微词:

  “大将军,我等正苦寻如何进军西域,制作这铁管又有何用处?”

  “难道它能助我等破匈奴不成?”

  沈兵笑着回答:

  “却是让校尉猜着了,这铁管正是用来破匈奴的!”

  王贲满脸写着不信:

  “这铁管……可以破匈奴?”

  “大将军莫要说笑了!”

  沈兵只是笑了笑没有多做解释。

  许多事想解释也解释不清。

  比如跟王贲说这铁管能将实心铁弹打出数百步远……那就更是超出他能想像的范畴。

第四百一十二章 信

  火炮的铸造进行得很顺利,这归功于铭会知道统筹分配。

  在新铁还没冶炼出来的时候,铭就先用青铜制火炮的外层。

  不过在这其间来自中原的商队就赶到沙州了。

  商队带来的不仅有大量的丝绸、布匹,还有欠的冶铁团队及火药原料。

  沈兵没有多想,马上就让欠的团队接手制作。

  市场贸易却进行得不太顺利。

  这并不是说月氏人不喜欢丝绸。

  事实上丝绸这东西不管到哪都会受到追捧。

  问题就是丝绸太贵了,一匹丝绸运到沙州就可以换两到三匹马……寻常百姓哪里能拿出三匹马来享受丝绸。

  所以只有月氏的贵族换得起,这其中甚至包括丘就却,他就一口气换了五十匹丝绸用于制作衣物。

  然而能换得起丝绸的贵族毕竟是少数。

  中原商队带来的数万匹丝绸却不是月氏贵族能消化得了的。

  百姓交换更多的却是布匹。

  虽然它在沙州也能卖个好价钱,一匹布可以换得一只羊,但跟丝绸相比却差了许多。

  沈兵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状况:

  沙州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匈奴切断,于是沙州的月氏商队即便想做丝绸生意也不敢购买……

  做买卖这东西,就必须低价买高价卖出才有钱赚。

  如果丝绸无法运至西域而只能在月氏售卖,那其实没钱赚。

  商人都不傻,都等着看形势。

  由此沈兵也可以看出,其实月氏百姓对秦军能突破匈奴的包围不是很有信心。

  若月氏估计秦军能击败匈奴打通前往西域的商路的话,那么就会乘着这丝绸价格还不算高时大量买入。

  一旦秦军打了胜仗确定商路通畅了,那时丝绸的价格必定会蹭蹭往上涨。

  沈兵从丘就却那知道自己猜的没错。

  这次却是丘就却来找沈兵的,他劝着沈兵:

  “本王已听说匈奴占领姑师及楼兰之事。”

  “据闻匈奴在楼兰驻兵一万,在姑师驻兵三万。”

  “且以楼兰、姑师两城百姓为奴隶日夜不停的修筑城防……”

  “以本王之见,大将军应完善月氏的城防为上,西进来日方长,日后再做打算也不迟!”

  沈兵知道丘就却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

  现在秦军与月氏其实是在一条船上。

  原因是月氏经与秦军一战后元气大伤……

  这元气大伤不是说月氏死伤了多少兵士。

  事实上月氏损失的部队并不多,原有七万到现在还有五万,还有一部份逃往西部。

  问题在于秦军一来且将教官渗透进的月氏队伍中已撼动了月氏的奴隶制度……许多月氏军民都表现出愿意加入秦军的想法。

  这很正常,能做自由人能以军功晋爵谁不愿意?

  若不是沈兵为了照顾月氏贵族的利益严令不得随意入秦籍,只怕月氏大军早就再“投降”一回了。

  然而月氏军民虽是没有这么做,但思想却已大多倒向了秦军。

  所以,即便沈兵放手将指挥权交还给丘就却,他依旧很难控制。

  丘就却明白这一点。

  于是,秦军若是因为急于进攻败于匈奴,那么匈奴接下来就会反攻入沙州了。

  丘就却还希望自己继续当这个月氏王,同时也是为沙州的利益考虑,所以当然应该先构筑好沙州的防御再考虑其它。

  沈兵回答道:

  “请大王宽心。”

  “我等便是要进攻匈奴,也会留一万兵士在沙州驻守。”

  “只要能守住阳关、玉门关两处,沙州并无陷落之忧!”

  沈兵这么一说丘就却就放心了。

  贸易那虽不是很顺利,但对秦国商队却没有太大的影响。

  因为暂时还没卖掉的丝绸可以存储在沙州,只需留几个人一边看护一边卖就可以了。

  商队则带着大批皮毛、种子、牲畜等返回秦国,然后到西套换了丝绸布匹后再将其运来……

  如此这般往返,用不了几次那财富就成级数上升。

  而这一批富起来的人很快又会吸引各地的百姓和商人云集至西套跟进……沈兵已经打开了一条商路做好铺垫了,剩下的就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沈兵处理各方事宜时,一名信使进帐送来了扶苏给沈兵的一封信。

  信中先是大概说了下河套及西套的发展状况,然后笔锋一转就提到了咸阳:

  “不知大将军可有听闻父皇又请了候生。”

  “先有卢生后有候生……据闻都是赵高引荐,说是这二人能为父皇寻得长生不老药。”

  “扶苏希望他们确能寻获此药!”

  然后就没了下文。

  不过沈兵却知道扶苏这话中的意思。

  扶苏其实是在怀疑“长生不老药”的真实性。

  其实不只是扶苏怀疑,只要脑袋还清醒的人都知道这不大可能。

  但嬴政是何许人也,他认定的事谁敢反驳?

  就连扶苏这个公子也不例外。

首节 上一节 374/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