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333节

  沈兵当下就问:

  “你族还有多少人?”

  剺回答:

  “我离开时有几千户万余人,此时已不知还有多少。”

  说着又是悲从心来,凄声道:

  “垦请大将军派出救兵,属下等必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沈兵回答:

  “你可知此去西域路途遥远?”

  剺回答:

  “属下知道。”

  沈兵又问:

  “你可知若我派兵去西域有何难处?”

  剺想了想,就说道:

  “大将军是担心北地兵力不足?”

  沈兵摇了摇头:

  “北地战事已告一段落,往后五原、九原、云中三郡遥相呼应,匈奴只怕一时也不敢来犯。”

  剺又说:

  “大将军是担心……无法战胜匈奴?”

  沈兵又摇了摇头:

  “我等兵力虽不及匈奴半数,却未尝一败,如何又会怕了匈奴?”

  剺奇道:

  “那大将军担心的是……”

  沈兵反问了一声:

  “你族可有足够的食物?”

  剺叹了口气,回答:

  “我族遭匈奴数次劫掠,只怕已无法裹腹。”

  沈兵又问:

  “你部可会屯田种粮?”

  剺又摇了摇头:

  “我部长年以狩猎为生,不曾屯过田。”

  沈兵说道:

  “如此,若我等派出万余部队增援你族,又何以为生?”

  剺这才恍然大悟,苦恼的回答道:

  “大将军所言甚是。”

  “若贸然增援,非但无法救我族于水火之中,反倒害了秦军。”

  道理是明摆着的。

  这不是兵力也不是战斗力的问题,而是万余人的粮食、装备、衣物等问题。

  别看北地军在北地能丰衣足食吃穿不愁,那是因为沈兵在北地的经营。

  若是大军离开了北地远征西域就是另一回事了。

  剺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心下一急就把这些问题全都忽略了。

  接着剺又焦急的说道:

  “这却如何是好,我等总不能千里迢迢往西域运粮!”

  “那我族人岂非……”

  说着就长叹了一口气。

  运粮肯定是不行,此去西域多是山路,再加上路途遥远一路又要担心流匪……就会出现运一袋粮却要在路上消耗两袋粮的情况。

  不过也并非全无办法。

  沈兵宽慰道:

  “校尉不必过于担心。”

  “据闻你族此时已居无定所,何不将其迁至北地与我一同对抗匈奴?”

  剺闻言不由瞪大了眼睛:

  “大将军之意,北地肯收容我族?”

  沈兵回答:

  “当然!”

  “不仅愿收容你族,其它为匈奴所迫无处可去者,乃至愿来北地者尽可来此。”

  沈兵乘这机会又做了一波广告:

  “校尉也知北地情况。”

  “由西域迁到此地的百姓,愿放牧的有草原,愿加入士伍的便入士伍,或也可与我等一起屯田、务工。”

  “校尉以为如何?”

  剺愣住了。

  他这倒不是因为北地不好,相反他是觉得北地像是片世外桃源。

  因为这才短短的数月时间,北地数十万人便不愁吃穿。

  如果说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与匈奴的战争极为频繁。

  但重点是此时秦军已击败了匈奴而且可预见的是越来越强大。

  所以北地可以说是一片难得的乐土,若有机会到此哪还有不愿之理?

  沈兵又补充了一句:

  “往后我等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时,必定会往西域发展。”

  “到时,你等回乡复国也未尝不可。”

  于是还有什么好想的,剺感动得重重叩了几个响头:

  “谢大将军大恩。”

  沈兵赶忙将剺扶了起来。

  这其实算不上什么大恩,而是互惠互利。

  而且沈兵都规划好了。

  西域百姓也并非全部都是游牧,他们也有许多种植作物,只不过屯田及灌溉技术落后产量不高。

  因此汉朝收复西域进驻兵力后就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粮草不足要从中原运送,于是就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就是在西域屯田,将中原先进的屯田及灌溉技术带给当地百姓。

  当地百姓富足了,部队就能在当地征得更多的军粮,同时军队也参与屯田再收成一部份……于是就有足够的军粮能自给自足。

  此时沈兵从西域招兵买马,不仅是利用其补充骑军,更是在为将来进驻西域做准备。

第三百六十二章 封禅

  沈兵随后就让剺带上一百骑、三百匹马前往西域寻找族人及愿意归附北地的西域百姓。

  因为担心路上与来不及撤走的匈奴相遇,所以剺一行人就打扮成使节的样子。

  另外沈兵还专程从雁门郡购来两百余匹丝绸。

  丝绸在中原或许还算好,如之前所言八、九匹丝绸才换一匹马。

  但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将它们带到西域去价格立时就翻上数十倍,若再带到罗马去……那就得一名罗马士兵七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

  所以带丝绸才是一笔财富,而不是黄金、白银、马匹……这其中尤其是马匹,西域好马多得是,带去马匹只怕还会贬值。

  到时剺就可以用这些财富在西域招集族人及西域百姓,再购买返回时所需的粮草。

  跟在剺一行人后方的还有李岩。

  李岩带着五万河内兵前往接收匈奴放弃的河西走廊,而且速度要快……

  河西走廊并非无人居住。

  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月氏离中原很近,确切的说就在秦国西边,然后往北至西套及河西走廊东部都是月氏地界,河西走廊西部则乌孙。

  但匈奴强盛之后先是攻占了后套,再往南攻占月氏的西套进而将其往河西走廊驱赶。

  月氏地域越来越小往西推,就驱赶比它小的乌孙国。

  于是一个赶一个,就把月氏赶出了河西走廊,乌孙赶到中亚。

  如果秦军接收得迟了,沈兵担心月氏会重新占领河西走廊。

  占多少地事小,重要的是这重要的通道被月氏所占,这不仅会使秦军无法与月氏结盟,还可能会成为敌人……

  后来沈兵才知道这担心是多余的。

  因为月氏在河西走廊之外要比之前富裕得多,于是都不愿意再进入河西走廊这片未开发之地。

  就在沈兵各种筹备及经营五原时,扶苏就将一封信递到沈兵面前,说道:

  “父皇令我等即刻赶往泰山!”

首节 上一节 333/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