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308节

  欢呼一阵之后王贲就冷静了下来,他打量了“霹雳火球”一番就问道:

  “将军,此物若是只能掷出二、三十步,如何能威胁到匈奴骑军?”

  王贲这是问到了重点。

  匈奴骑军那是在百余步外放箭,难得会有距离秦军数十步之近,就更别说二、三十步了。

  如果是这样,那“霹雳火球”岂不是只有炸自己?

  又或者粹就是放出点声音来吓人?

  不过沈兵会将其制出当然就不会只是这样。

  沈兵回答:

  “首先,我等撤离时匈奴骑军便不致追得太紧。”

  原因不需要过多的解释,秦军撤离时只要随手往后抛出几枚“霹雳火球”……在后头紧追的匈奴骑军就要被炸翻。

  这一来就基本上不存在“打又打不着逃又逃不了”的情况,至少想逃还是能逃得掉的。

  然后沈兵又补充了一句:

  “何况,我等还有三弓床弩!”

  王贲及众人不由“哦”了一声都明白了,纷纷点头称道。

  答案很明显,用手投掷的确只能掷二、三十步,但三弓床弩就并非如此了……把三弓床弩和“霹雳火球”结合在一起,那就妥妥的是具榴弹发射器,这要炸百步开外的匈奴骑军那还不是小事一桩?

  不过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却并非想像那么简单。

  首先就是点火的问题。

  古时可没有现代这样随身带着个打火机。

  又或是将“霹雳火球”制成像现代那样拉弦式的……

  沈兵的确也想这么做,手榴弹的拉火装置也不复杂,只是在这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秦时想要批量生产则十分困难,于是只能暂时放一旁。

  解决的方法就是火折子。

  此时还没有火折子,生火就用火刀火石……把这些东西带上战场肯定是行不通的。

  所以沈兵顺便将火折子也发明出来。

  制作火折子的原料都是现成的,就是用纸张……也难怪此时没有火折子,没有纸张想要制出火折子就十分困难。

  把纸张加上一些消石粉、硫磺粉这些易燃物,当然是少量而且均匀的抹开,这样纸张就会变得十分易燃。

  要是抹多了这的玩意就变成个小火药筒了。

  然后再将纸卷成一团紧紧的塞进一小节竹筒或是木筒内,先将其点燃,盖上盖子使其隔绝氧气而熄灭。

  此时竹筒内的纸卷还保留有许多火星,且因为这纸卷加了消石粉等物十分易燃,只是因为没有氧气无法燃烧。

  需要火的时候只需将其取出,然后轻轻吹气,火折子很快又会重新燃起火头。

  据说这玩意在古时还十分昂贵,必须是有钱人家才用得起。

  沈兵猜想或许是因为古时纸较贵的原因。

  不过这对于云中郡来说就算不上什么,兵士人手备上一个,骑兵甚至还可以绑在胸前,随时要用只需在马上把盖子一摘……就可以用来点霹雳火球的导火索。

  这东西整出来的时候就可把王贲等一干人乐坏了,简直就比看到火药还稀奇:

  “将军,有如此好物事怎生要此时才制出?”

  “此物倒也有趣,却可将火藏在竹筒里头一吹就着!”

  “枉费我等以往只是以火刀火石引火,往后有了这……”

  “火折子!”沈兵解释道。

  “火折子!好名字!有了此物,随时随刻都可引火!”

  点火的问题轻松解决。

  然后就是三弓床弩的问题。

  三弓床弩本身没问题,将其与“霹雳火球”结合也没问题,实在不行就将“霹雳火球”绑在铁弩箭上就可以了。

  问题在于三弓床弩是步兵使用的重型装备不适合骑军使用。

  骑军总不能用几匹马拖着一个三弓床弩然后要用的时候再紧急架设吧。

  实际上也没有这必要,原因是三弓床弩对“霹雳火球”而言是弓力过剩……三弓床弩可以将数十斤重的铁弩箭射出百余步,而“霹雳火球”只有十秦斤(五斤左右)。

  于是用三弓床弩明显就是浪费。

  沈兵的做法是将三弓床弩改小……确切的说不是改小,而是针对车兵设计了一张固定弩。

  对于弩来说,战车就是一个很好且很成熟的平台,且速度也与骑兵不相上下。

  若说缺点,那就是对地形要求较高越野能力较差。

  但这个问题在河套平原要么是草原要么是沙漠的地区几乎可以忽略。

  考虑到这些,沈兵就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直接用战车改装。

  这就像现代的装备往往也是用什么什么坦克的底盘改装突击炮之类的,只要适用于战场就没必要重新设计,尤其是兵士很熟悉的装备,因为这连训练都省了。

  比如沈兵使用战车……每辆战车的编制可以保留,驭手的职责甚至还一样。

  然后什么车右戟手车左弓手就全废了。

  战车中间立起一根支架,支架上架起一张弩,这弩是可以旋转的,就像吉普车上加挂了一挺机枪一样。

  而且这弩还是踏弩,也就是脚踩下方的踏板就可开弩。

  之所要用踏弩,是因为这种开弩方式更快且可以用上自身的重量……如果是用臂张弩,就不能一边开弩一边观察敌情并将弩身转向目标,踏弩就可以手脚并用节省时间。

  战车上的两人就一个是弩手一个是装弹手。

  装弹手负责将“霹雳火球”装上弩身并点燃引信,弩手负责开弩并瞄准,然后“腾”的一声,一枚“霹雳火球”就腾空而起飞到一百二十步外……整整比匈奴骑射的距离远出二十步。

  王贲看到这装备后就放心了,他胸有成竹的对沈兵说道:

  “将军,有了此弩又有‘霹雳火球’,我等足可将匈奴驱出河套!”

  唯一的问题就是沈兵置下没有战车……

  这可以说是沈兵的失策,他总以为战车是个要被淘汰的兵种于是没有装备。

  沈兵没想到的是:他因为顾虑匈奴于是不敢装备马鞍和马镫,但如果不装备马鞍和马镫就不可能全面淘汰战车。

  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

  不过好在训练车兵并不是很困难。

第三百三十章 训练

  其实训练车兵一点都不简单,甚至可以说困难。

  原因是这其中至少需要一个会驾车的驭手。

  这驭手不是普通的驭手,他是战车的指挥,同时也是敌人的目标……因为一辆战车如果驭手死了,不仅战车失去指挥,战车还很可能因无人驾驶而失去控制甚至人仰马翻。

  然后还有车右戟手和车左弓箭手都必须是老兵。

  不仅如此,驭手、戟手和弓箭手还要一次次演练互相配合,战车作为战车阵的一员还要演练阵法等等。

  可以说战车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春秋战国时期曾是看一国拥有的战车数凭价其是否强大。

  沈兵之所以说“训练车兵”并不困难,则是因为他所说的车兵与传统意义的车兵不尽相同。

  传统车兵是要与敌近身作战的,所以装甲、配合等无不尽善尽美,就像现代坦克车组一样几乎需要达到如臂使指运用自如的地步,否则一不小心就是车毁人亡。

  沈兵所要求的战车就没那么严格了,他们就是隔远了朝敌人发射“霹雳火球”……

  于是乘员没有那种近身作战的紧张和压力。

  如果说有什么危险的话,更多是来自敌人箭矢,对此只要装备上一身藤甲就差不多了。

  协同作战方面,驭手的作用就成级数降低了,他只需要跟着骑军队伍走就行。

  甚至指挥权都可以转交到弩手上……弩手同时也是观察手,他更能感知敌人方向的变化以及敌我之间的距离,所以也只有他知道要怎样调整方向和速度才能更好的将“霹雳火球”发射到敌军阵营中。

  于是这训练难度就成级数降低:驭手只需要会驾车就行,弩手直接从弓弩手中挑选,装弹手就随便抓个机灵的都能对付。

  如果说有什么要注意的,就是装弹手和弩手之间的配合。

  那可是会爆炸且爆炸后还会射出十几发四面尖角的铁蒺藜,更严重的还是每辆战车都装有十五枚“霹雳火球”……古时战车空间并不大,只能装下十五枚。

  万一要是殉爆就不是开玩笑的,很可能会造成己方部队的崩溃。

  这一点别说是没见过火药威力的古人了,就像现代新兵甩手榴弹时还往往会因为紧张等各种原因甩不出去造成事故。

  用弩发射“霹雳火球”就更不用说了,环节越多可能出的错就越多。

  比如弩手没开弦装弹手就把火球给装上并点燃了。

  又比如弩发生故障无法正常发射。

  又或是火球没点就发射出去……这情况还好,不过是浪费一枚火球,但同样也应该避免,因为同时浪费的还有战机。

  因此沈兵在训练时就硬性规定了弩手和装弹手的操作顺序,每个步骤一步都不能差。

  另外又将导火索加长延长反应时间,同时将导火索底部露出一段在竹筒外,一旦发生故障或意外可以及时掐断导火索并将火球抛出车外……

  操作手册是无论是否来得及将导火索掐断都要将火球抛出车外。

  虽然火球抛出车外有可能造成己方人员的伤亡,但总比在战车上造成其它弹药殉爆要好。

  接着就是以这操作手册一遍一遍又一遍的用训练弹操作。

  训练弹是沈兵让工人制作的,样子与实弹一样,也有导火索可以点燃,但弹头没有包火药。

  在训练时还真出现各种意外和失误。

  不过一遍遍练下来,在脑海里已固化手脚已形成条件反射,出现失误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少,再往后就几乎没有了。

  所以“霹雳火球”这玩意,沈兵最担心的倒不是它能否击败敌人。

  事实上,它能击败敌人几乎是肯定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也会被其误伤……有句话叫“玩火自焚”,用这东西作战就是在玩火,当然要十二分的谨慎。

首节 上一节 308/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