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299节

  “公子有所不知,属下此价正是为民所想。”

  扶苏奇道:

  “定价四十五钱如何会是为民所想?”

  沈兵回答:

  “公子当知我大秦有许多百姓专事纺织。”

  “便非专事纺织也有许多百姓兼营,寻常百姓往往需要多织几匹布出售以贴补家用。”

  “是以穷困百姓往往是售卖者,而有钱的达官贵人才是购买者。”

  “若我等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布匹且质量上乘……”

  扶苏马上就明白了:

  “将军所言甚是。”

  “我等若如此做,那寻常百姓便无以养家了!”

  沈兵回答:

  “何止无以养家。”

  “原本每匹布可售五十钱,现我等售四十五钱,谁还会买五十钱的粗布?”

  “他们只能将价格压至四十钱。”

  “如此一来每匹布损失十钱,只怕连本钱都无法收回。”

  “于是乎……”

  扶苏点了点头,道:

  “入不敷出,他们只能另谋生路。”

  “寻常百姓辛苦织出的布原本指望能贴补家用,不想却只能收回原料钱。”

  沈兵回答:

  “此言有理。”

  “我等若定价四十五钱,其实是给百姓另谋生路的时间及机会。”

  “若此时定价三十一钱,非但无法让百姓受益还会扰乱大秦布市乃至社稷动荡。”

  “是以属下以为这布价应当逐年下调,切不可轻率求速。”

  “如此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扶苏闻言不由大为叹服,连连点头道:

  “将军所言甚是,扶苏受教了。”

  所以很多事不是纯粹讲仁义、说好心就可以的,很多时候会是好心办坏事。

  之前纸张的事沈兵可以随意定价,主要是因为纸张这东西与寻常百姓关系不大,需要纸张的大多是读书人或达官贵人。

  布这玩意就不一样了,织布的大多都是寻常百姓,一旦价格直降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近代发明水力织布机时,就直接导致大批手工业者失业,于是爆发了剧烈的冲突和社会动荡,甚至还有人冲到工厂里将那些机器砸烂。

  现在沈兵将价格一步步往下调,就可以给百姓一些准备以将这冲突和动荡降到最低。

  但这才只是第一步。

  水力织布机出来了,水力纺纱机当然也不能少。

  于是又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如果真一下就把这些东西全推出来,那一匹布卖二十钱都是大赚……

  沈兵此时当然要一步步来,他把纺织作坊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是原料作坊。

  最原始的原料是种出来的,不过种植方面几乎不用担心,云中郡以北以西圈的农业用地足够种植。

  实在不行就在云中城周边再圈一块地,反正现在匈奴已基本不敢惹北地兵秦军了。

  但原料种植出来后并不是直接就可以用的。

  它还需要浸麻、剥麻、漂洗(日晒夜露)等处理。

  这些需要人工完成。

  第二块就是纺织作坊。

  这里主要进行的绩麻、成线、绞团三个操作。

  这些步骤可以用水力纺机取代。

  但依旧有梳麻、上浆等操作需要人工。

  第三块才是织布作坊。

  这就不用说了,就是水力织布机。

  另外沈兵还打算在上游农业区及下游工业区建设一个港口,港口再各自规划几条路四通八达连接工农业各处。

  这是用来做什么就不用说了……

  上游农业区收割了苎麻后,可以通过港口运至下游的工业区,方便快捷还省下运输费用。

  于是这云中郡实际上是被沈兵打造成了一个大型纺织工厂……从种植到出成品布匹一个都不落。

  往后发展起来还可以考虑制衣工厂。

  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很多人手。

  比如种植需要农民、运输需要船夫、作坊需要工人。

  另外沈兵还需要人手修路……

  云中郡可以预计不久后就会成为大秦的纺织中心,这里会有大批的布匹运出去又会有大批的矿石、粮食等运进来,所以当然需要有更好、更宽敞的路。

  之所以会需要大批的矿石和粮食这些东西,是因为目前云中郡急需之物。

  而运输这东西是讲究双向。

  所谓的双向运输,就是云中郡有支车队,这支车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云中郡生产出的布匹运到中原各地售卖。

  运至中原将布匹售完后返程呢?

  难道空车回云中郡么?

  当然不可能,这样就是对运力极大的浪费,所以必须带一些云中郡急需而中原又相对廉价的东西。

  矿石和粮食就是,至少目前急需。

  其中尤其是粮食……

  云中郡地处北地冬季较寒冷,作物特点是像燕地一样只能种一年一熟的春小麦。

  而此时刚刚错过屯田的季节,要屯田只能等到明年。

  五菜还好,现在种还来得急。粮食就只能靠买,加上明年屯田直至作物成熟的时间,至少有两年需要从中原购买粮食。

  若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返乡人口,这粮食缺口就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

  怎么养活这些人就不用说了,就是工业化的那一套:

  将返乡人员转化为工人,工人生产出布匹创造利润,然后用这些利润从中原购买粮食运回来养活工人……

  如此循环并滚雪球,云中郡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工业、农业相结合的大城市。

第三百一十八章 工人

  沈兵是在用现代知识体系去发展云中郡。

  工业发展需要什么?

  高中地理老师敲黑板画重点:“市、政、交、劳、技”。

  沈兵高中时虽然很不喜欢地理却依旧把这几个要素背得滚瓜烂熟。

  没办法……谁让当时他喜欢的女生选了地理呢?

  结果这就成了沈兵的高考软肋最后只上了个二本,情场自然也就此泡汤。

  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地理知识在这时空的云中郡竟然用上了。

  市场有吗?

  当然有啊,此时的中原各国都在温饱线上挣扎,除了在打仗抢地之外就是耕地织布,且几乎是人人都在织布,市场需求极为庞大。

  另外从后套往西就进入了河西走廊,那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部份……

  为什么不开辟丝绸之路把生意做到西域去呢?

  织布机可以织布当然也可以织丝绸!

  政策支持有吗?

  必须有。

  沈兵这个将军亲自抓同时还有嬴政的支持,可以说是一路绿灯各种优先。

  交通马上弄。

  劳动力,很快就来了……事实上已经来了一部份还有许多在来的路上。

  自从传单散发到代国之后,许多百姓已陆陆续续返回云中郡,只不过人数还不多。

  至于技术……

  嗯,在这点上只要有沈兵在,那妥妥的就是占有技术制高点,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拥有技术优势。

  所以这云中郡想不发展起来都难。

  有发展才会有人,有人就有了一切,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人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若问寻常百姓什么重要?

首节 上一节 299/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