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290节

  一时城寨内到处都是火头,秦军兵士和劳力赶忙冒着箭雨灭火。

  幸运的是河水已引进城寨,灭火还不算困难,只是有些兵士在灭火的过程中往往会被箭矢射中倒地。

  按魏呴的想法,此时应该命部队出寨迎敌……秦弩弹道较为平直,除非是在箭塔或是寨楼内否则不利射击。

  但沈兵没下令,魏呴也不敢造次,只能这么继续等着。

  又过了盏茶时间,北面突然打起旗号,接着仞就匆忙来报:

  “将军,甲寨遇敌五千,似有破防之势!”

  沈兵点了点头,说道:

  “来了!”

  然后下令道:

  “放他们进来!”

  旁边的魏呴听着这话额头上立时就冒出了冷汗……

  他没想到匈奴另外还有一支部队,而且这支部队还一反常理的突破城寨防线实施穿插。

  如果刚才下令出寨应敌的话,此时只怕就要遭到匈奴的两面夹击了。

  要知道城外秦军不过五千余人,而匈奴却少说有一万多,再加上新增的五千,其总兵力少说也有秦军的三倍之多,再两面夹击……就算秦军有床弩之利只怕也要被杀得溃不成军。

  一念至此魏呴不由暗道一声侥幸,好在刚才沈兵及时阻止,否则这下就要不知该如何应对了。

  接着沈兵又向王贲下令道:

  “做好出战准备,一千步卒两千骑军!”

  王贲哄然应声,接着就去安排了。

  用王贲的好处就在于沈兵只需要下令,他就知道该怎么做。

  比如现在,沈兵一说王贲就知道将其安排在三个瓮城同时出击……每个瓮城大概能容纳一千人马。

  于是一千步卒在东门,两千骑军则分别位于北门和南门。

  东门距离城外的匈奴最近,而北门、南门则稍远。

  但因为骑军速度更快,于是出击迎敌时就恰好合为一支部队。

  做好这些准备后沈兵就等着。

  直到仞报告:

  “敌人突破城防……”

  沈兵也一声令下:

  “出战!”

第三百零六章 反包围

  沈兵会猜到匈奴会实施穿插包围其实并不奇怪。

  在此之前他已从王柏和雷桧那了解了许多匈奴的战术。

  他发现匈奴的战术其实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花样,比如什么什么阵,什么什么三十六计……

  匈奴在认为实力弱于敌人时就会利用骑兵的机动与敌动态游击,就像黑甲军之前对阵楚国骑军一样。

  在认为实力大于敌人有必胜把握时,就会对敌人实施穿插分割并围而歼之。

  于是,沈兵在确定匈奴轻敌的那一刻,就知道匈奴或许会以奇兵穿插至城寨防线的内部打包围战。

  此时秦军的城寨也适合匈奴打分割包围。

  原因是城寨还没建设完成。

  若城寨建成,就应该是箭塔、箭楼乃至投石机、床弩等置于高处。

  且城寨之间还到处都是陷马坑、绊马索或是陷阱。

  此时敌骑若想从两城寨穿过,非得剥了一层皮不可。

  但此时这一切都不完备,尤其甲寨还仅仅只是在外围立起一道木栅。

  此时匈奴骑兵几乎可以说是来去自如。

  既是如此,匈奴骑兵又为什么不穿插进防线夹击秦军呢?

  若只在城寨外策马转圈射箭,这要射多少箭、打到什么时候才能将五千秦军打败?

  但如果穿插进城寨防线就不一样了。

  城寨朝外也就是面向敌人一侧更完备,朝内一侧因为没有太多威胁许多地方还没建好,甚至连木栅都没立起。

  于是匈奴骑兵就可以乘虚而入攻破城寨。

  这其中匈奴骑兵还有一种让人叹为观止的操作:

  他们竟然会带着套马索飞驰而过,然后往城寨栅栏上一抛……接着合十数匹马的力量将栅栏拉倒,于是其中的秦军便暴露在了他们的箭雨之下。

  这在中原骑军看来是难以想像:能在飞驰马匹上保持平衡就相当不错了,匈奴骑军还能挥舞套马索,然后还能准确套中目标……

  其实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问题。

  匈奴人自小就在马背上生活,从懂事起就骑马放牧摆弄套马索,玩个几十年要做到这程度也不算什么稀奇事。

  带领这支奇兵突入秦军城寨防线的正是左贤王冒顿。

  他一直保持着谨慎的心理所以没有太过深入防线,而是过了防线之后就进攻最靠北的甲寨。

  然后冒顿马上就发觉事情不对了。

  城寨的栅栏一被拉垮,冒顿看到的不是慌成一团四处逃散的敌人,而是布好阵势严阵以待的军队。

  这些军队前排撑起一根根长竿,长竿上挂着一根根破布,这使冒顿甚至很难看清他们的样子,箭矢射上去甚至都会被这些布条阻挡或是改变方向。

  冒顿不知道的是这些长竿正是大梁军特有的“狼筅”。

  不过北方草原少有竹子,于是在这里“狼筅”已得不到补充……竹叶掉完了就只能用破布麻绳取代。

  然后,秦军甚至主动推倒木栅,接着一排排力道十足的弩箭就从城寨里射了出来。

  如果只是弩箭也就罢了,这其中还有数尺长就像一条蟒蛇似的铁弩箭带着啸声飞射而出,当场就将整匹战马钉在地上……

  冒顿立时就傻眼了。

  随后冒顿马上就知道这铁弩箭的厉害之处……若只是杀敌的话,这铁弩箭与寻常弩箭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因为铁弩箭这么大的家伙杀一到两名敌人,有时还会射空,小弩箭也同样可以杀一名敌人。

  那何必要用铁弩箭浪费这么多铁呢?

  原因在于这铁弩箭钉在地上就变成一处障碍,战马很难跨越的障碍,若将一匹战马射倒就更是如此。

  于是一排铁弩箭射出来,立时匈奴骑队在外奔跑就不顺畅了。

  想了想,冒顿就对亲卫下令道:

  “放鸣镝,请援兵!”

  亲卫应了声,就朝空中连射三枝鸣镝……

  鸣镝是匈奴常用的通讯用箭,就是在箭头的后半部加一个空心的哨子,射往空中时会发出特有的啸声。

  说是“通讯用箭”,是因为匈奴人平时用箭并非都是鸣镝。

  加个哨子后轻重失衡制作困难,匈奴人吃饱没事干了才会在每枝箭上都加哨子。

  然而等到的回应却是两声鸣镝……两声鸣镝就代表增援有困难。

  冒顿有些奇怪,外围是右贤王带领着一万骑军进攻,增援怎么会有困难?

  派出几个人一探才知道,原来外围骑军也遭到攻击。

  攻击外围匈奴骑军的不是别人,正是王贲所率领的一千步卒和两千骑军。

  沈兵的想法很简单,他的目标就是那突破城寨防线的匈奴骑军。

  这些骑军进来容易要出去就难了。

  但若要困住这些突进来的匈奴骑军,就必须打乱外围进攻的一万骑军。

  于是沈兵进行分工:

  五座城寨的五千余兵士利用城寨和地形困住突入防线的敌人,而王贲所领的军队负责击退外围敌人。

  前者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两者兵力差不多,敌我都是五千余人。

  而秦军有城寨及床弩之利,另一面又是无路可退的黄河,困住敌人并不困难。

  后者就难了,以三千兵力击退一万余骑兵。

  但其实也不难。

  因为沈兵要求的是击退而非击败。

  击退的意思就是让它远离城寨一带使城寨不至于遭到匈奴两面夹击。

  而秦军手里又有射程远得多射速又快的弩,尤其还有床弩……

  就像冒顿所想,床弩的重点并非伤敌,而是成为骑军的障碍。

  而外围万余匈奴骑兵又是策马转圈这才能进攻城寨,除此之外任何一方向都不好使。

  王贲这三千人马只需用弩、床弩卡住匈奴骑兵转圈的源头,就能硬生生将匈奴逼退。

  所以其主力反倒是一千步卒,两千骑军只是一左一右掩护其两翼的。

  这一千步卒一进射程就将弓弩指向敌人。

  随着王贲一声令下,弩箭就“嗖嗖”的射往正在转圈的匈奴骑军。

  匈奴人那简陋的皮甲哪里会挡得住锋利的铁制箭头,成片成片的从马背上掉了下来。

  更厉害的还是那床弩……数量不多,一千步卒只有十具。

  但十具床弩一次射出十枚铁弩箭钉在地上,那就像立起一道栅栏,立时就打乱了匈奴骑兵的队形。

首节 上一节 290/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