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233节

  “此非保国何谓保国?”

  “何况骑军便是用于策应,留着守城又要骑军何用?”

  于是没有迟疑,当下就命张崎整装开拔,不仅带去了两万骑军更带了一万战车兵。

  柱国将军得令后,当下就发兵五千先行,一万五千骑紧随其后,一万战车置于最末,三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往汝阴。

  张崎如此安排自有道理。

  他心知汝阴之战非是兵力不足而是时间不够,若是秦军主力打到汝阴城下还未破城便是前功尽弃。

  于是首批五千骑只带三天干粮轻装简行直奔汝阴参战,其后一万五千骑则是带着粮草的,战车兵不到万不得已不用于攻城……

  战车兵与骑兵不同。

  这时代的骑兵除了黑甲军外大多是骑在马上的步兵,攻城之类正是他们职责所在。

  而战车兵则名副其实的是另一兵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甲……反正是在战车上依靠马车机动,盔甲重些也不费力,能加些防护为什么不加?

  于是披膊、加厚的盔甲、护腿等一应俱全,便连将军铠都没有战车兵齐全……将军也要考虑机动及骑马转移问题,否则战场被当作目标想转移都走不了那就悲催了。

  而战车兵则像现代坦克一样在马力能承受的范围内堆装甲,由此获得更好的防护及冲击力。

  然而这么一来,就使其在攻城战中过于笨拙。

  而且每辆战车是驭手、戟兵、弓兵各一名。

  驭手长于驾车,戟兵擅使用长兵,弓兵则善远射,都不适合近战。

  到时让他们一古脑的混在一起去攻城?

  还是重新编制过?

  或是让他们全换成青铜剑当剑盾兵使用?

  等等一系列问题就出现了。

  因此项燕才没有要求能及时赶至汝阴并投入战斗的战车兵而只是要求骑兵。

  项燕有这先见之明,不知用兵的楚王负刍却不了解这些,于是大手一挥就把不适合攻城的战车兵也派了上去。

  其实楚王负刍这么做,还不如把战车当交通工具载着一万步兵赶去汝阴。

  张崎虽然也懂这些,但站在他的角度上思考,就是有这一万战车兵总比没有要好,于是也就没多说什么。

  由张崎这么分配行军,也可以看出他懂兵法知道如何安排行军。

  事实上这张崎已在楚军十余年,从骑军五百主做起一直到柱国将军……

  虽说他之所以能任柱国将军是因为深受楚王负刍信任,楚王负刍上台后他也跟着沾光,但也算是一个有经验的老行伍了。

  然而,这张崎却没考虑过一点,他的对手是沈兵,那个让楚国第一名将项燕都屡次战败的沈兵。

  张崎及其亲卫便在首发的五千人中。

  按张崎的想法,此去是攻城且秦军不过区区三千人,定是集中在汝阴坐等楚军来攻。

  于是这五千人大多是剑盾手,且携带短斧、手锯等工具,以备赶到汝阴时便能马上着手制作攻城器械。

  张崎一路催促着部队加快赶路。

  因为他从项燕那得知,秦军主力或许在十日后便会赶到汝阴。

  而寿春距汝阴两百里,骑军全速赶路也要一日半才能赶到,制作攻城器械少说也要一日。

  这样展开攻势便需两日半,剩下的时间不过七日半。

  以三万军力对三千秦军原本不是问题,何况张崎所率的还是都城护卫军……兵源、伙食及装备堪称最佳的私兵精锐。

  问题就是秦军那三千人占据的是汝阴。

  汝水自城池北门西行,绕过西门又回到南门。

  也就是此城北、西、南三门都有汝水所阻,平时进出城门都是依靠一道浮桥再加护城河,想由此三门攻城可谓难上加难。

  只有东门连着陆地。

  之所以东门连着陆地而不是构筑一道护城河,并非楚国军力、民力不足。

  而是东向面朝寿春通常不会有敌人来攻……若敌人由此面来攻,几乎就意味着寿春已不保了。

  于是这汝阴城对西向来攻的敌人便极为困难而对东向的己方却十分容易增援。

  同时张崎从东向攻城也成为可能。

  问题是……

  这么一来秦军那三千人就可将兵力集中在东向而几乎不用理会北、西、南三向的攻势。

  或者说只需要布置少量兵力在其余方向就足可保其平安。

  于是这场战便不会像想像的那般容易。

  就在张崎一边前进一边思考如果进攻汝阴时,突然两侧密林传来一阵飞鸟不寻常的燥动。

  张崎一惊,难道有伏兵?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可能。

  秦军总共不过三千人,若是在此地伏兵,又有谁来守汝阴?

  想着张崎也就没太在意,以为那是部队经过惊动了飞鸟。

  然而下一秒他就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密林里已冒起了浓烟,长长的浓烟,两侧都有,偶尔还能听到枝叶燃烧时的噼啪声。

  张崎暗道一声不好,然后大叫一声:

  “有埋伏!冲出去!”

  张崎之所以下令“冲出去”而不是“退回去”,是因为他知道敌人肯定已封锁了退路。

  当然,敌人肯定也封锁了前路,但往往退路布设的兵力会比前路更多。

  这一点算是张崎猜对了。

  在此设下埋伏的正是黑甲军。

  沈兵可不会傻愣愣的就在汝阴死守。

  开玩笑,他们可是骑军,骑军的好处就是机动速度快可以四处出击,呆在城里死守那是下下之策,以攻代守不仅能出奇不意还能打击敌人士气。

  于是沈兵只在汝阴留下一千人准备防御事宜,另两千骑则依旧以楚骑的模样到处“作恶”。

第二百三十五章 伏击

  黑甲军的“作恶”不只是伏击这么简单。

  事实上在伏击张崎军之前黑甲军就已经“作恶”一段时间了。

  寿春的反应速度并不快,在收到消息后他们需要讨论、整兵,然后再行军两百里才能赶到汝阴,这对于黑甲军来说有两天左右的准备时间。

  黑甲军需要投石机。

  不过当然,他们不需要自己制。

  他们要做的只是沿着汝水上行,然后对楚军大喊:

  “大王有令,前线急需补给,现急征投石机和箭矢!”

  “各部将速将所需交出,不得有误!”

  楚军原本军律就不严,再加上军队里还有楚王直系部队、昭、屈、景各贵族部队,另外有项氏江东子弟,管理十分混乱。

  且汝阴失守的消息一时还没来得急传开,于是这些楚军见这些身着楚军盔甲的黑甲军以大王名义发令竟然毫不起疑,一批批的将投石机和箭矢交出,甚至还送上运送的马匹。

  黑甲军又哪里会跟他们客气,将这些物资全都赶到了汝阴。

  这其中还有大批石弹,人力不足还征发了当地百姓做劳力。

  更为甚者,那些运送物资的兵士及劳力一到汝阴就成了俘虏。

  其结果就不用多说了,像之前一样全部被流放到汝水西侧。

  这也是汝阴被占领的消息传播不远的原因之一……

  汝阴是在夜里被攻下的,且被拿下时城门紧闭,也就是没有人能逃出去。

  等全城落入沈兵之手时,又是将百姓往西侧流放。

  百姓在汝水西侧步行,而黑甲军却在东侧骑马作乱,速度当然要快上一步。

  等汝水岸楚军收到消息发觉上当时却已经迟了。

  其实沈兵需要的并不是这些物资,比如石弹、箭矢……汝阴仓库里那是堆积如山。

  问题就在于沈兵知道,如果不将附近这些补给收拢一波的话,那么不远的将来这些石弹和箭矢很快就会成为进攻黑甲军的补给打在汝阴的城墙上。

  这其中投石机倒是需要的,汝阴城内倒是没有太多的投石机,而黑甲军伏击楚军却需要它。

  悲催的是这些投石机清一色的是老式投石机,也就是由人力投掷的那种。

  这其实并不奇怪,楚国在七国中地处南方且传统守旧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

  是以新式投石机在沈兵手里发明出来已近一年,其制法及长处肯定也传到楚国,但楚国依旧不愿改变。

  这对沈兵来说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汝阴要面对的就是这种落后的投石机。

  而沈兵只需将这些投石机稍加改造便可。

  不久,沈兵就接到报告,说是楚军已从寿春发兵了。

  这对黑甲军来说一点都不难,他们穿着楚骑的盔甲甚至还带着楚骑的验传,又是在盘查不严的楚地,那就可以说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沈兵要做的只是派出几名骑兵赶往寿春方向,再一路跟踪就可以准确知道楚军的行军路线。

  既然掌握了楚军的行军路线,那么设下埋伏也就是小事一桩。

  沈兵将伏击圈设在距离汝阴八十余里的野狼岭。

  野狼岭虽说地势不陡但却丛林密布,且树林是油性易燃的针叶林……

  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区别,在于针叶林更耐旱,其叶为针状就是减少水份流失。

  因为其耐旱所以其枝叶相对更干燥,比如松针、松枝,其林中甚至还布满了长年掉落积成厚厚一层的枝叶及松果。

首节 上一节 233/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